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算法传播中的文化区隔与分层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婧 陈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6-184,共9页
算法技术正日益深入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造成突出的文化区隔与分层。从文化社会学“品味”与区隔相关理论出发,考察算法传播如何以新的机制形塑数字时代的文化区隔与分层。算法将用户文化品味进行“数据化”分析处理,为文化生产提供“... 算法技术正日益深入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造成突出的文化区隔与分层。从文化社会学“品味”与区隔相关理论出发,考察算法传播如何以新的机制形塑数字时代的文化区隔与分层。算法将用户文化品味进行“数据化”分析处理,为文化生产提供“量化”数据依据,并形成品味固定与区隔;算法排序以一种隐蔽、不透明的控制力量形成了文化品味、内容与群体的高低分层;算法偏见进一步强化和再生产着层级文化间的权力不均。由此形成的文化区隔的“自动生产”及文化分层固化与文化冲突风险,这些都成为反思算法传播形塑文化实践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文化实践 品味 区隔 分层
下载PDF
青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文化实践——基于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的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蒙之 张锐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35-48,共14页
以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玩家的游戏文化实践进行探究。研究将游戏玩家视作能动主体,将网络游戏视为现实世界的外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文化诠释为玩家在多重游戏空间内的文化... 以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玩家的游戏文化实践进行探究。研究将游戏玩家视作能动主体,将网络游戏视为现实世界的外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文化诠释为玩家在多重游戏空间内的文化实践。理论视角上采用电玩空间阅读范式、电玩空间理论与流动空间理论等将游戏视为"诠释性的意义空间",在沃尔特提出的叙事空间、现象学空间和语义空间基础上增加了社交空间分析,从而交织出游戏文本、化身操作、符号意义与社交互动四种分析面向,并通过对玩家在游戏中的叙事、现象学、语义与社交等四种文化实践分析揭示了青年玩家基于游戏又出于游戏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现象。研究发现四种文化实践并未割裂,相反,以《和平精英》为代表的网络游戏打破了单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壁垒,凝结了身体叙事与社交功能,在叙事和社交的平衡中形成独特的话语实践体系,构建一种新的游戏生态:一方面《和平精英》着重"亲密关系"和"预先社会网络"范式下的身体遥感,原本属于个体的身体符号被嵌入社会通用符号体系中,从而解放了玩家身体操作的叙事性,游戏化身从单机游戏时代的自我表达主体转变为社交传播媒介;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游戏和玩家的彼此激活,叙事权力不再由游戏设计者所垄断,处于流动中的青年玩家正在以娱乐化和社交化的叙事方式参与电子游戏的话语建构中,在游戏设计者所划定的交互规则内积极设计交互内容,有意或无意中抵抗权力话语和强制性意义,丰富了新型电子游戏话语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精英》 网络游戏 游戏空间 文化实践
下载PDF
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实践:以桂中武台新村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秦红增 杨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31,共7页
三十多年来中国内地乡村都市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聚集,即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出现;另一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迁,即乡村的就地都市化,表现出生态、娱乐、旅游等特色。研究借助武台新村个案,对后一类别进行了... 三十多年来中国内地乡村都市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聚集,即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出现;另一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迁,即乡村的就地都市化,表现出生态、娱乐、旅游等特色。研究借助武台新村个案,对后一类别进行了剖析,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应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留村、兴村",以期实现预期的都市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都市化 文化留村 文化实践 文化多样性
原文传递
化土为器——喀什土陶文化生产中的情感物化与物的情感化
4
作者 梁媛 张玲玲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因土而生、因土而名”的喀什土陶在南疆地区传承多年。作为喀什文化的一张名片,它融汇了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内涵,以超越“物质”本身的力量延续和发展。作为土陶文化塑造者和持有者的土陶艺人,是地方性文化的知识主体,是陶物生产、文... “因土而生、因土而名”的喀什土陶在南疆地区传承多年。作为喀什文化的一张名片,它融汇了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内涵,以超越“物质”本身的力量延续和发展。作为土陶文化塑造者和持有者的土陶艺人,是地方性文化的知识主体,是陶物生产、文化生产、艺术生产和情感生产的内生性力量。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下,推动土陶从“土”到“陶”、从客观之物到主观之物的转变,至少有三点需要被考虑:一是物的技术建构;二是情感附着;三是文化生产。技术建构是“化土为器”的基础;文化化(culturalization)与情感化(emotionalization)作为物质文化质变的催化剂作用于陶物的生产;而文化生产是推动“自然物”向“人造物”转变的文化过程。在这其中,土陶艺人的情绪、情感、经验和文化认知被不断挖掘并与陶土粘合,使情感具象化、陶泥情感化。同时,土陶文化在人与物的互动中被生产、被表达、被重塑,喀什土陶也因而成为情感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文化生产 手工艺实践 喀什土陶 物化与情感化
下载PDF
从《兰亭集序》看晋人的山水审美与文化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聂春华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3-95,共3页
《兰亭集序》是晋人山水审美的集大成之作,它吸收了先秦儒道两家的山水审美思想,特别是继承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观念,发展出一种人与自然动态创造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实践对于促进自然在物理形态上的保存以及维系一种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 《兰亭集序》是晋人山水审美的集大成之作,它吸收了先秦儒道两家的山水审美思想,特别是继承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观念,发展出一种人与自然动态创造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实践对于促进自然在物理形态上的保存以及维系一种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晋人 山水审美 文化实践
下载PDF
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耿臻 杨青春 +3 位作者 苑保军 吕广伦 张东辉 舒文涛 《大豆科技》 2009年第2期46-47,共2页
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7号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于2000年以周94(23)-111-5为母本,豫豆2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中抗花叶病毒病、抗倒伏。适于河南省各地及安徽、江苏两省的... 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7号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于2000年以周94(23)-111-5为母本,豫豆2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中抗花叶病毒病、抗倒伏。适于河南省各地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豆17号 选育 高产稳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大豆优化组合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蔡志远 杨义林 +5 位作者 蒋连芝 王德琴 梁万成 姜学平 赵荣林 马月玲 《天津农林科技》 1991年第3期12-18,共7页
利用“多因素联合试验的正交设计”在大范围内筛选优良栽培组合,试验结果直现性强,适用性广。试验选用9(3<sup>4</sup>)联合试验表中的六个正交表,确定四个因素,三个水平。各试验单位分别进行结果分析和选优。计算产量院... 利用“多因素联合试验的正交设计”在大范围内筛选优良栽培组合,试验结果直现性强,适用性广。试验选用9(3<sup>4</sup>)联合试验表中的六个正交表,确定四个因素,三个水平。各试验单位分别进行结果分析和选优。计算产量院整值,在同一尺度上时六个试验单位的54个小区产量进行直接比较,选出最优组合为 A<sub>s</sub>B<sub>1</sub>C<sub>1</sub>D<sub>2</sub>,即品种冀豆4号,种植密度2万株/亩,底肥施P<sub>2</sub>O<sub>5</sub>8公斤/亩,初花期追纯 N4公斤/亩,比其他组合增产11.3%~101.8%,因素效应顺序为 C】B】A】D,即 P<sub>2</sub>O<sub>5</sub>】密度】品种】追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技术 优化
下载PDF
文化实践向度下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华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11期6-9,共4页
救死扶伤、守护健康是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在医学院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当代医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自我意识强烈、享乐主义抬头、理想... 救死扶伤、守护健康是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在医学院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当代医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自我意识强烈、享乐主义抬头、理想站位不高等问题。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抓手。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将文化实践活动融入医学院校课程建设,构建“三课六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能够扎实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信念 文化实践 传统文化 中医教育
下载PDF
提高工科院校青年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红霞 王文先 +2 位作者 池成忠 许春香 林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0-82,共3页
在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是专业课讲授的主力军,是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文章分析了当前青年专业教师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教学、科研经验与体会,提出了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几种有效方法,并予以... 在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是专业课讲授的主力军,是科学研究的后备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文章分析了当前青年专业教师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教学、科研经验与体会,提出了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几种有效方法,并予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院校 青年专业教师 综合素质 培养实践
下载PDF
地方高校留学生旅游文化实践课教学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波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136-139,共4页
地方高校留学生在学习期间外出旅游,不仅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地方高校把旅游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旅游文化实践课,可以提高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丰富留学生生活,加强留学生与教师... 地方高校留学生在学习期间外出旅游,不仅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地方高校把旅游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开设旅游文化实践课,可以提高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丰富留学生生活,加强留学生与教师之间、留学生之间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留学生教育 旅游文化实践课
下载PDF
张道藩与西部文化开发
11
作者 李晓兰 《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第4期60-63,共4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为了建设巩固的大后方,改变西部文化落后状况,张道藩大力倡导西部文化开发。他重视新式教育的推广,关注青年的培养,重视文物保护和开发,注重观念的更新,给落后的西部地区带来了新文化、新知识、新现念,开启了西...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为了建设巩固的大后方,改变西部文化落后状况,张道藩大力倡导西部文化开发。他重视新式教育的推广,关注青年的培养,重视文物保护和开发,注重观念的更新,给落后的西部地区带来了新文化、新知识、新现念,开启了西部新文化的风气。他还努力从事于文化开发实践。他的西部文化开发思想和实践,为西部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道藩 西部 文化开发 文化实践
下载PDF
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多边交换行为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晁罡 钱晨 +1 位作者 陈宏辉 王磊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192,共20页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其领导者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心自励,关爱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的强烈使命意识,在企业...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其领导者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心自励,关爱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的强烈使命意识,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管理实践活动。本文选取4家此类企业,运用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企业→员工""企业→社会"和"员工→企业"、"员工→社会"4种交换关系,提出了4个命题,构建了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从双边交换到多边交换的演化机制模型。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探明了4种交换的内部维度,发现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中的"企业→员工"和"企业→社会"的交换行为是以利他为核心交换原则的。它不仅促进了"员工→企业"的交换依照协商、互惠原则向以利他为核心原则的演变,以及"员工→社会"的交换日渐体现出利他精神,也促进了"企业-员工-社会"两两之间从基于协商或互惠原则的双边交换向基于以利他为核心原则的多边交换的演化,从而明确了从双边交换到多边交换的演化机制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交换理论,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换理论 多边交换 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 利他原则 扎根理论
原文传递
族群认同探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剑峰 《学术探索》 2007年第1期98-102,共5页
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群体水平上的认同,是族群及其文化存在的基础。族群认同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族群认同边界的持续存在和变化,而不能囿于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经由心性结构和社会现实决定的行为边界是理解当前中国少数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少数族群认同 族群边界 行为和文化实践
下载PDF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实践本质与方向 被引量:8
14
作者 夏保华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9-304,共6页
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隐含着一种技术创造观的变化。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应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哲学 社会文化实践 技术发明 概念 价值标准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推动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以“龙舟文化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房芳 余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以“龙舟文化实践”为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阐释了推动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跨文化价值。深入分析了当前推动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所面临的现状与困难,从源文化融合、认知路径搭建、目标文化设定等方面探讨了推动国际学生中华... 以“龙舟文化实践”为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阐释了推动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跨文化价值。深入分析了当前推动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所面临的现状与困难,从源文化融合、认知路径搭建、目标文化设定等方面探讨了推动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提出融合语言与文化、打造实践性活动、创新实践形式等应对策略,以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真正知华、友华、爱华、懂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国际学生实践 中华文化认同 “龙舟文化实践”
下载PDF
论张学良的体育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5
16
作者 丁立新 陈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在国势危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思想,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体育"、"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体育走进社会"的"体育救国"理念。在任东北...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在国势危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思想,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体育"、"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体育走进社会"的"体育救国"理念。在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他将其体育理念付诸实施,为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完善了学校体育设施,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并组织参与众多的体育活动。发掘、培养、资助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是其体育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结晶和标志。张学良的体育理念与实践为我国体育发展史和东北大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体育理念 体育实践 东北大学
下载PDF
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龙光 陈燕 刘兴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8-98,共11页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内容之一是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怎样实施振兴?本栏目特邀3位专家笔谈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文化实践。
关键词 民俗文化实践 乡村旅游互促 乡村节庆文化
下载PDF
近三十年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研究述评
18
作者 魏万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6期191-198,共8页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关系密切,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梁启超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活动,他组织共学社,编译西学;创办讲学社,延请东西方博学鸿硕讲学砥砺思想;创办或改造《改造》《晨报》...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关系密切,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梁启超积极投身于文化教育活动,他组织共学社,编译西学;创办讲学社,延请东西方博学鸿硕讲学砥砺思想;创办或改造《改造》《晨报》《时事新报》《学灯》等新媒体。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撰写了一系列以儒学为重点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著,显示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独立性,这些作品非常清晰自觉地表达了他的中国新文化建设思想和方案。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保守派存在重大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梁启超由一个有落伍嫌疑的晚清立宪派维新思想家、政论家,变成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家,受到学界瞻仰和推崇,继续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风云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方案 新文化实践 文化保守派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翻译 被引量:1
19
作者 珊丹 贾浩泉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使得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翻译在此浪潮冲击下也赋予了新的内容。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还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把时代的多元文化真实而客观地呈现给人们。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翻译 实践
下载PDF
论价值观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梅林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0-92,共3页
"利他"和"利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1](P921),与每个民族或群体的社会行为特色密切相关。就价值观差异相吻合的中西方思维方式、交际风格、风尚习惯、家庭观念等跨文化矛盾现象和规律作剖析和探讨,以寻求对... "利他"和"利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1](P921),与每个民族或群体的社会行为特色密切相关。就价值观差异相吻合的中西方思维方式、交际风格、风尚习惯、家庭观念等跨文化矛盾现象和规律作剖析和探讨,以寻求对跨文化认知和交际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己 利他 文化系统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