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数字工匠及其对新质生产力之推进 被引量:1
1
作者 石超 王英明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中国特色数字工匠是集高级数字化技能、卓越伦理道德素质和创新审美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劳动者。长期以来,西方对数字劳动的关注领域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技能劳动者,中国场景中的技术知识密集型、创新型数字工匠群体被忽视。在西方的... 中国特色数字工匠是集高级数字化技能、卓越伦理道德素质和创新审美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劳动者。长期以来,西方对数字劳动的关注领域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技能劳动者,中国场景中的技术知识密集型、创新型数字工匠群体被忽视。在西方的研究范式中,受众劳动、数字劳工、数字劳动者等概念内涵重叠、边界模糊。因此,亟待明晰中国场景中数字工匠的核心要义,掌握其出场逻辑与群体边界。进一步讲,数字工匠的培育直接指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打通“人作为核心要素”的全产业生产链条,不断发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动能优势,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贡献劳动力量,从而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数字人才、数字产品的需求,以及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工匠 数字劳动 新质生产力 工匠文化
下载PDF
形色之美与文化基因:古代越窑青瓷茶具对日影响与当代发展策略
2
作者 万剑 张毅威 +1 位作者 张杰 王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1-630,共10页
中国瓷器艺术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传播与融合的典型案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越窑青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历来以“形制简约”“色泽青雅”“纹样吉祥”的艺术特征而备受赞誉,... 中国瓷器艺术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传播与融合的典型案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越窑青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历来以“形制简约”“色泽青雅”“纹样吉祥”的艺术特征而备受赞誉,并早在两汉时期即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传统陶瓷文化与美学精神的推广、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其中,越窑青瓷茶具对日本陶(瓷)制茶具文化的影响尤深。伴随着越窑青瓷的大量传入,日本的制陶(瓷)工艺不仅获得革命性提升,更在器形、釉彩、纹样等方面深受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影响与熏陶,推动了日本陶瓷文化的长足发展。这一文化交流、共融的史实案例对当代越窑青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亦具有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青瓷 茶器 日本 艺术交流 造物文化
下载PDF
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红梅 《设计》 2017年第1期76-77,共2页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也是高校设计专业,尤其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创意来源。虽然我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普遍把手工艺非遗纳入教学内容,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本文分析了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设...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也是高校设计专业,尤其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创意来源。虽然我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普遍把手工艺非遗纳入教学内容,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本文分析了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设计教学的现有途径及其优缺点,并从非遗资源化和重拾"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指出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教学应在现有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手工艺实践训练和培养"工匠精神",以学生切实掌握一门传统手工艺为基本目标,真正培养出接地气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非遗 工匠精神 旅游纪念品设计 高等设计教育
下载PDF
非遗南通蓝印花布创新设计与市场拓展研究
4
作者 范赟 肖婷婷 +1 位作者 于洪率 刘俊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12期29-33,共5页
南通蓝印花布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智慧。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一古老技艺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调研揭示了南通蓝印花布“认知广泛而浅薄、文化认同高而参与度低... 南通蓝印花布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智慧。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一古老技艺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调研揭示了南通蓝印花布“认知广泛而浅薄、文化认同高而参与度低、市场潜力大而实际消费有限”的复杂现状。针对这一困境,从三个维度提出创新策略,并探索了多元化产品开发、品牌文化IP构建、全渠道整合营销等市场拓展路径,为非遗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蓝印花布 非遗技艺 创新设计 市场化拓展
下载PDF
AI忆术:迈向完整电影神话的AI电影本体论之问
5
作者 陈亦水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112,共13页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的艺术研究亟需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巴赞电影本体论之问。其前提在于突破作者论悖论、艺术真实性和拟人化误区这三重研究阻碍,以寻找并确立人工智能(AI)技艺自体性...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的艺术研究亟需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巴赞电影本体论之问。其前提在于突破作者论悖论、艺术真实性和拟人化误区这三重研究阻碍,以寻找并确立人工智能(AI)技艺自体性。从电影媒介技术发展史的视角来看,电影艺术大致经历“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AI电影)”的媒介混杂性与美学特征变迁。根据电影眼(维尔托夫)、电影笔(曼诺维奇)的观点,AIGC时代的电影成像机制是由AI“电影脑”的自我幻觉与生成决定的,但其意向性目标并非巴赞意义上的现实,而是作为记忆渐近线的完美电影,因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追求的是模仿人类记忆中电影经验而非创造新的电影语言或美学风格,有着记忆还原主义美学风格。基于柏格森的著名的记忆椎体模型,人工智能所生成的记忆还原主义影像美学只是AI“电影脑”的前意识循环,这种深度伪造美学还存在文化霸权问题,AI智能体的本质类似对外界刺激(输入)立即作出反应(生成)的草履虫般的单细胞原生生物,不仅没有达到如今在业界和学界所追捧的AI艺术革命,反而有可能造成艺术创造力的根本性丧失与创新性的自我束缚,更是对当下性的忽略与现实性的遗忘。这亟待我们保持对技术危险本质的追问立场,进而探索艺术救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电影美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 文化技艺 技术哲学 媒介批评
原文传递
数字媒体时代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学研究——以歙砚制作技艺为例
6
作者 胡群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6-80,共5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使打破现有的非遗信息传播模式、提高非遗信息传播效果和增强受众感官体验成为可能。但当前数字媒体科技在非遗传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传播领域的运用,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传播中作...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使打破现有的非遗信息传播模式、提高非遗信息传播效果和增强受众感官体验成为可能。但当前数字媒体科技在非遗传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传播领域的运用,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将直接影响数字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以及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类非遗 数字媒体 歙砚制作技艺 完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