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文化场景的模式与特征分析——基于31个城市文化舒适物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陈波 林馨雨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1-86,共16页
人文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超越物质性和实用性之上的本质追求。建设城市文化场景是实现人文城市的有效路径。本文在场景理论框架下,采集中国31个城市的83种文化舒适物数据,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各项文化舒... 人文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超越物质性和实用性之上的本质追求。建设城市文化场景是实现人文城市的有效路径。本文在场景理论框架下,采集中国31个城市的83种文化舒适物数据,结合专家打分计算各项文化舒适物的场景得分,形成3个一级维度和15个二级维度的文化场景评价体系,并以模式识别方法区分城市的场景模式,筛选其特征性维度。结果发现,31个城市可分为四类文化场景模式,即魅力型场景、本土型场景、理性型场景和表达型场景,四种模式在地理空间上呈清晰的条块状分布。本文认为中国城市文化场景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特质、自然环境、区域规划是影响文化场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理论 文化舒适物 人文城市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及创新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3,共9页
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需要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与政治利益、带有浓郁"逆城市化"特点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化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社... 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需要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与政治利益、带有浓郁"逆城市化"特点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化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城市商业与服务功能的全面复兴以及城市建制与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构成了经济型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城市是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型城市,是兼顾了传统与未来、最适合人居需求的科学与全面发展的城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型 经济型 文化城市 城市化
下载PDF
文化价值观、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购买决策风格:基于中国城市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苏凇 孙川 陈荣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9,共8页
过去的一些研究通常认为,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来说,将其整体视为一个文化单位与消费者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不能有效揭示市场中各区域消费者的行为差异。本研究从城市化程度角度出发,... 过去的一些研究通常认为,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来说,将其整体视为一个文化单位与消费者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不能有效揭示市场中各区域消费者的行为差异。本研究从城市化程度角度出发,比较了四类区域消费者在文化价值观、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购买决策风格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城市化程度不同的地区消费者在文化价值观、感知价值和购买决策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城市化区域消费者的开放价值观显著高于低城市化程度地区,这使得消费者感知价值中社会价值和功能价值的重要性显著较高,并导致消费者购买决策风格偏离价格导向,倾向于品牌导向和质量导向。该结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 感知价值 购买决策风格 城市化差异
下载PDF
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 被引量:22
4
作者 薛凤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3-730,共8页
论述中国自周朝以来的城市概念和理论, 指出中国城市性质和城市结构的自有特点及其与西方发展经验为基础的城市概念和理论不同。将中国漫长的演变历史分为封建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8年和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3个时期。3个时期... 论述中国自周朝以来的城市概念和理论, 指出中国城市性质和城市结构的自有特点及其与西方发展经验为基础的城市概念和理论不同。将中国漫长的演变历史分为封建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8年和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3个时期。3个时期所形成的城市概念和理论, 都有中国特色, 是中国城市及城市化向前发展的重要的理解和指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理论 中国 城市结构 城市历史地理 城市化
下载PDF
审美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被引量:26
5
作者 程相占(翻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26,共6页
生态学已经从其原来的生物学意义扩大为解释人类及其文化环境关系的概念。这种转变已经形成了另外一场科学革命,其重要性堪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都市化已经走向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它为生存于城市化环境的当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人性化洞... 生态学已经从其原来的生物学意义扩大为解释人类及其文化环境关系的概念。这种转变已经形成了另外一场科学革命,其重要性堪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都市化已经走向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它为生存于城市化环境的当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人性化洞察,对于建设宜居的人造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一种充满和善的审美生态学也就是一种有利于审美融合的审美生态学,它能够指导我们修建更富人性的城市环境,使之能够丰富人类生活而成为宜居之地,从而完善人性。郑重考虑审美融合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主要步骤。审美融合的价值可以合并到环境体验设计之中,为重建城市景观、使城市景观更加人性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审美生态学 审美融合 城市化 城市景观
原文传递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 被引量:24
6
作者 花建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0,42,共9页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它包括以文化功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以传承创新作为历史遗产的开发路径,以产业集群显示城市的文化实力,以科研院校作为文化创新的关键"智核",以文化价值进行空...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它包括以文化功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以传承创新作为历史遗产的开发路径,以产业集群显示城市的文化实力,以科研院校作为文化创新的关键"智核",以文化价值进行空间再造的要素重组等。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将使具有世界规模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得更为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集聚发展 新型城市化
原文传递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机制梳理与政策思考 被引量:23
7
作者 高丙中 宋红娟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8-204,23,共8页
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与非遗保护实践在目标和理念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由此反思以往城镇化中的文化否定以及非遗保护中的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导向、新的选择。在认识论层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留住文化"... 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与非遗保护实践在目标和理念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由此反思以往城镇化中的文化否定以及非遗保护中的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导向、新的选择。在认识论层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留住文化"的理念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文化支撑,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则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与社会经济的历史趋势相结合的机会,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注入活力。最后,文章从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和整合角度作了一些具有政策意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否定 新型城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文化转型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士林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99,共6页
从历史上讲,古代城市化和现代城市化都属于传统城市化形态;从类型上讲,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都是旧的城市化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政治型城市化是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经济型城市化成为主导模式。新型城镇化的主... 从历史上讲,古代城市化和现代城市化都属于传统城市化形态;从类型上讲,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都是旧的城市化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政治型城市化是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经济型城市化成为主导模式。新型城镇化的主题是文化型城市化,在框架上是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的有机统一。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在逻辑上必然包括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和文化型城市化三个层面,分别解决城市发展需要的制度文明、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新型城镇化是以文化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目标的城市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型城市化 经济型城市化 文化型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
原文传递
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概念和框架 被引量:20
9
作者 汪芳 蒋春燕 卫然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34-1842,共9页
由于受到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城乡文化景观面临破碎、变异甚至消亡的危险。一个民族的强大,除了经济繁荣,还应保有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景观保护在传统的单体、街区和城镇尺度的基础上,寻求区域、跨区域思路的突破,将进一步... 由于受到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城乡文化景观面临破碎、变异甚至消亡的危险。一个民族的强大,除了经济繁荣,还应保有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景观保护在传统的单体、街区和城镇尺度的基础上,寻求区域、跨区域思路的突破,将进一步完善整体性、区域性保护理念。针对广泛概念上地理学意义的文化景观,总结出适应性、层级性、关联性等属性,对应其要素连续性、环境广阔性和网络复杂性等特征,构建"节点—背景—联系"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模型,以保护文化关联,传承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安全格局 “节点—背景—联系”模型 整体保护 城镇化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社区融入与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路径——基于对F省Q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丽霞 王连伟 堵琴囡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近年来一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权益保护、市民化、城市融入等一些宏观层面,而对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和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下...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近年来一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权益保护、市民化、城市融入等一些宏观层面,而对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和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下面主要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入手,结合Q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初步结论。认为文化认同、社区融入和市民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分别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供价值认同和心灵归属。同时社会支持网络和全方位身份转变,制约着他们城市融入的进程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文化认同 社区融入 市民化 城市融入
下载PDF
从服饰文化的演变看城市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事例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格根图亚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11,共7页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聚集着来自全区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蒙古族。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困难。城市蒙古族在其民族特征淡化甚至消失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民族认同寄托于今天被商品化的民族服装...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聚集着来自全区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蒙古族。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困难。城市蒙古族在其民族特征淡化甚至消失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民族认同寄托于今天被商品化的民族服装上。但在他们所寄托民族认同的现代蒙古袍上,同时可以感受到充满了矛盾和困惑的他们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变迁 城市化 蒙古族 民族服装 民族认同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愁的文化哲思及守望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汤素娥 唐珍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面效能,消弭乡愁的负面效应,就需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二元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素养、激活乡愁文化记忆等方式来守望乡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文化哲思 城镇化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与城市艺术化生活问题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夏燕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2,共8页
本文围绕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艺术化生活方式问题进行探讨,意义在于以社会学和艺术学相互印证的视角,从社会学的"社会角色"与艺术学的"美化生活"这两种观念出发... 本文围绕城市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艺术化生活方式问题进行探讨,意义在于以社会学和艺术学相互印证的视角,从社会学的"社会角色"与艺术学的"美化生活"这两种观念出发,探寻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塑造的价值,以及城市人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揭示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既是城市形象塑造的原动力,更是当今最为显著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促进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城市化 进程 公共艺术 艺术化生活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复兴与文化遗产关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继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0,共6页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人口思想与物质的结晶,难以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那般实现"快速增长",故而大量的古城老街被强制开发,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老城的传统...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人口思想与物质的结晶,难以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那般实现"快速增长",故而大量的古城老街被强制开发,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老城的传统节奏,老城逐渐衰落。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增强,城市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中文化遗产的合理性开发逐渐受到了重视。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激活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复兴进行了讨论,认为实现文化遗产新价值与当代城市复兴双重创新融合与升级是其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城市复兴 城市化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鸿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8-40,共3页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矛盾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实例 ,对于如何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探讨。作者以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矛盾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实例 ,对于如何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探讨。作者以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完善。立足当今中国社会现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 城市化
下载PDF
何处寄乡愁?——由厦门、新疆高中生景观偏好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6
16
作者 罗涛 杨凤梅 +1 位作者 黄丽坤 徐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3,共6页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景观审美 城镇化 地域差异 文化融合
下载PDF
我国区域城镇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数的构建及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延群 许立勇 王瑞雪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72,共8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也快速提高。从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文化消费和文化政策六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文化建设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RUCI),包含6个一级指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也快速提高。从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文化消费和文化政策六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文化建设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RUCI),包含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运用2012年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的城镇文化建设和发展总指数以及各分类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名,结果表明,在各个省份之间以及在一些省份内部,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的非均等性。因此,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均等化应当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数 文化发展水平评价 文化资源 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 文化创新 文化消费 文化政策 城镇化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慧丽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22-124,共3页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邯郸市 城市化
下载PDF
公共艺术介入城镇创生何以实现——基于场景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毅 吴新祎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公共艺术介入城镇创生与空间更新有助于彰显地方文化血脉、驱动区域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裕。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创生有主体联动型、遗址开发型和艺旅融合型三种实践模式。公共艺术介入需要以场景营造为主题、以... 公共艺术介入城镇创生与空间更新有助于彰显地方文化血脉、驱动区域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裕。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创生有主体联动型、遗址开发型和艺旅融合型三种实践模式。公共艺术介入需要以场景营造为主题、以艺术社群为主体、以公共空间为载体、以公私兼顾为手段来实现城镇创生目标,样本区域还存在在地资源有待整合、政策规制有待补阙、公众参与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从创新景观、创意阶层、创建业态、创生社区、创优治理五个层面更新路径,是公共艺术介入城镇创生的前瞻性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文化场景 城镇创生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旅游文化发明与乡村市场体系重构--对一个关中村庄的社会学剖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黄民杰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3-252,共20页
在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乡村振兴重要途径的背景下,对陕西省元村的调查发现:元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稀缺型村庄,基于强大的集体经济基础,先后通过继承村落原生文化、整合地区传统文化、迁移都市现代文化三条路径发明了若干形式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乡村振兴重要途径的背景下,对陕西省元村的调查发现:元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稀缺型村庄,基于强大的集体经济基础,先后通过继承村落原生文化、整合地区传统文化、迁移都市现代文化三条路径发明了若干形式的旅游文化资源与文化符号,并部分实现了文化商品化,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元村所形成的巨型旅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区域内的乡村市场体系,具体表现为深度拓展了施坚雅所谓的“小市”功能;改变了与周边村庄原来平行、平等的发展关系,从而构成了“支配-挤压”式的新型发展格局;替代了周边中心集镇的部分功能,更进一步跨越了乡镇地域,把“乡村旅游市场”延伸到大都市,直接与市民对接。这种新型乡村市场体系超越了传统乡村市场的功能序列,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型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不断调适着与其所嵌入的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当然,对旅游型村庄的振兴预设不能简单等同于村庄的产业兴旺,由此引发的多重问题仍然需要做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发明 乡村市场体系 乡村都市化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