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后形而上学”之反思——兼谈“解构”与“建构”双向律动的人文变奏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秀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1-76,共6页
西方“后形而上学”的产生有着文化危机的人文背景,它诉诸“解构”的理论姿态所透示出的虚无色调标明其对人的精神内向度的忽略。但虚无并不必然导致绝望,作为一种“临界处境”,它为人类重续“人神之约”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解构... 西方“后形而上学”的产生有着文化危机的人文背景,它诉诸“解构”的理论姿态所透示出的虚无色调标明其对人的精神内向度的忽略。但虚无并不必然导致绝望,作为一种“临界处境”,它为人类重续“人神之约”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解构”与“建构”双向律动的人文变奏中,另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价值形而上学”———正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危机 解构 建构 后形而上学 价值形而上学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主要问题
2
作者 柴文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21-423,444,共4页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是西方文化观,在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合理性的同时,批判了其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文化观 文化形上学 中国文化观 西方文化观
下载PDF
从动静文明论到文化形上学——1930—1940年代宗白华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6,共8页
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 本文旨在分析宗白华1930—1940年代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来营构中国艺术意境的方法论转移。从最初以动静文明论来分判中西文化,到对作为"动静融合"的"气韵生动"的阐发,再到以时空范畴来置换动静范畴,围绕"趋向音乐"与"空间感形"来论说中西画法差异,到最终在中西形上学比较中以"时间率领空间"来概括中国人的宇宙观特质。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实则是宗白华在方法论转移中进行的艰难探索,由此也才为"中国美学"的现代构建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动静文明论 时间-空间 文化形上学
下载PDF
从梁代的文化政策看梁武帝的玄学利用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明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4-120,共7页
萧梁立国之初,梁武帝推行了两项文化政策,一是复兴儒学,二是舍道事佛,这两项政策都包含着贬抑玄学的政治目的。但同时,梁武帝及其子弟又积极倡导、参与清谈,促成了玄学的复盛。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形反映出,对萧梁皇族而言,在政治领域排斥... 萧梁立国之初,梁武帝推行了两项文化政策,一是复兴儒学,二是舍道事佛,这两项政策都包含着贬抑玄学的政治目的。但同时,梁武帝及其子弟又积极倡导、参与清谈,促成了玄学的复盛。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形反映出,对萧梁皇族而言,在政治领域排斥以分权为基本诉求的玄学,是稳固政权的必然选择;同时为取得文化主导地位,增加政权获得的合法性,在文化领域接受玄学,并引导皇族迅速玄学化,也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需求。为了实现二者平衡,梁武帝的策略是整合多种文化资源,使之在不同的领域发挥最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文化政策 玄学
下载PDF
文教与诗学——法之形而上学讨论的古典资源
5
作者 张薇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1,共9页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传统儒家和道家资源并对其进行辨异,尤其是将较为接近于西方诗学思想之道家资源与诗进行比较,亦即通过对于诗学、儒家(文教)和道家这三者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传统资源和比较资源对于中国现代法的形而上学研究和构建的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传统儒家和道家资源并对其进行辨异,尤其是将较为接近于西方诗学思想之道家资源与诗进行比较,亦即通过对于诗学、儒家(文教)和道家这三者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传统资源和比较资源对于中国现代法的形而上学研究和构建的意义,并确立以文教为现代法之形而上学的内容和精英思想之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教 道家 现代法 法的形而上学
下载PDF
传统文化表达法律保护思考——突破传统知识产权框架为视角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小洵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4-170,共7页
知识产权的形而上特点使得拥有资源的发达国家借助于知识产权制度来抵制部落群体对知识产权财产规范要求变革的主张。传统文化表达的特殊性导致它很难被纳入著作权框架中,企图以著作权制度为基石构建传统文化表达保护方式只能让二者之... 知识产权的形而上特点使得拥有资源的发达国家借助于知识产权制度来抵制部落群体对知识产权财产规范要求变革的主张。传统文化表达的特殊性导致它很难被纳入著作权框架中,企图以著作权制度为基石构建传统文化表达保护方式只能让二者之间的矛盾更为突显。传统文化表达与作品之间存有一定相似性,在建立传统文化表达权利保护框架时,可以沿用著作权法的立法思路和方式。但传统文化表达的保护又不应拘泥于著作权制度的藩篱,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特殊权利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表达 知识产权的形而上 利益平衡 著作权 法律保护
原文传递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晓娟 李俊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3-12,128,共11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科学主义思潮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成为新的信仰体系。科学也被赋予了从科技工具,到人生观,再到国民再造,到民族复兴的多重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生观与科学主义为核心价值的科学观...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科学主义思潮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成为新的信仰体系。科学也被赋予了从科技工具,到人生观,再到国民再造,到民族复兴的多重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生观与科学主义为核心价值的科学观展开了论战,这场论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历史的和当代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科学主义思潮,辩证地看待现代科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和不懈探究世界的可贵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科学主义思潮 科玄论战
下载PDF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趋势之形而上臆谈——完整的“中国人”观念之积淀 被引量:1
8
作者 毕世响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3期64-70,76,共8页
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趋势,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形成完整的"中国人"观念,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家事,而且应该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人类大事,也是中国恢复自己亚洲文化宗主国的历史,同时还是中国从农... 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趋势,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形成完整的"中国人"观念,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家事,而且应该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人类大事,也是中国恢复自己亚洲文化宗主国的历史,同时还是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 形而上 “中国人”观念 文明 气质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与张君劢的现代新儒家风貌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寒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17,共10页
一生游走于学术与政治的张君劢,是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以"一造"之主角的身份跃登现代中国哲坛的。他一出场,便向世人呈露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风貌。他当时所提出的"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 一生游走于学术与政治的张君劢,是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以"一造"之主角的身份跃登现代中国哲坛的。他一出场,便向世人呈露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风貌。他当时所提出的"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观念,与此前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提主张完全一致,并都成为其后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立场,因而他与梁漱溟共同开启了现代新儒学形成发展的历史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科玄论战” 张君劢 现代新儒家
下载PDF
文学体验与形而上学
10
作者 李慎明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8-50,57,共4页
文学创造是对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终极事物的追问,是对人的生命内在需求和内在冲动的追问,是对人的存在和终极价值的追问。正是这种追问,把文学创造提升到与哲学思辨同样高的位置。因而说文学体验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文学的形... 文学创造是对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终极事物的追问,是对人的生命内在需求和内在冲动的追问,是对人的存在和终极价值的追问。正是这种追问,把文学创造提升到与哲学思辨同样高的位置。因而说文学体验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文学的形而上学是构成文学艺术哲学意味的内在根源,是文学创造的永恒和深层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体验 形而上学 哲学 文学艺术 思维
下载PDF
略论徐复观“心的文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70-74,共5页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徐复观 《心的文化》 西方形而上学 人生价值
下载PDF
情性本位: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儒学特质的理解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育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8,共8页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性文化 理性文化 神性文化 轴心时代 性情形而上学 性情论
下载PDF
科学哲学与文化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炜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4,共4页
达到确定性、精确性,获得客观的、与文化价值无涉的纯知识,一直是西方哲学不懈追求的理想。以数理逻辑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依据而创立的科学哲学似乎使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科学哲学对精确性、客观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 达到确定性、精确性,获得客观的、与文化价值无涉的纯知识,一直是西方哲学不懈追求的理想。以数理逻辑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依据而创立的科学哲学似乎使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科学哲学对精确性、客观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是启蒙时代文化理想的现代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排除文化和价值因素的渗透和影响。任何哲学(包括科学哲学)都是某种文化价值的产物,绝对与价值无关的、中立的所谓"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的。历史主义以后的科学哲学的发展日益表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文化价值 形而上学 发展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中的“形上”与兰克史学中的“虚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天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中外传统史学均讲究依据事实材料重建历史,同时看重形而上的历史思辨。西学东渐之后中国史家渐离传统,加之学习西学过程中部分学人对兰克的误读,只注意到兰克史学理论中被其中国传人不恰当表述的“实证”一面,忽略了兰克的历史哲学思考... 中外传统史学均讲究依据事实材料重建历史,同时看重形而上的历史思辨。西学东渐之后中国史家渐离传统,加之学习西学过程中部分学人对兰克的误读,只注意到兰克史学理论中被其中国传人不恰当表述的“实证”一面,忽略了兰克的历史哲学思考,致使研究出现忽略“虚证”的偏颇。本文致力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形而上的学术思想资源,同时发掘被严重忽略的兰克史学对史料的超越,提出历史研究须虚实结合,但在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下,则应适当偏重形上思辨,注重“虚证”,以提高研究成果水准及研究者的学术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形而上 兰克史学 虚质
原文传递
从典故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0-63,共4页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典故记载了古代隐士们的生活和追求 ,辩证地认识和评价隐士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指导今人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关键词 典故 中国 古代 隐士文化 自我意识 道家思想 玄学
下载PDF
“形而中学”的意涵——徐复观消解“形而上学”的美学诠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桂荣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35-39,共5页
徐复观以“心的文化”立论来疏解中国文化,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生命意旨,因而,他消解“心”的形而上倾向,进行“形而中学”的意蕴阐释。
关键词 心的文化 形而上学 形而中学 即自的超越
下载PDF
川端康成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建华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5-128,共4页
本文分析了川端康成创作的成功奥秘 ,那就是在早期探索失误后的认真反思中 ,寻求一条超越与皈依之路 ,将继承发扬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文学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文学技巧结合 ,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川端文学之美和崭新的日本文学。川端... 本文分析了川端康成创作的成功奥秘 ,那就是在早期探索失误后的认真反思中 ,寻求一条超越与皈依之路 ,将继承发扬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文学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文学技巧结合 ,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川端文学之美和崭新的日本文学。川端文学从外在风貌和精神气质两个层面表现了现代日本民族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文化 物哀 幽玄
下载PDF
民国学者对马赫哲学思想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凌峰 王松普 《科学文化评论》 2013年第3期23-40,共18页
自清末民初马赫哲学思想传入中国,不少中国学者开始了解马赫,并吸收和思考其哲学理论。本文在搜集和梳理民国时期大量相关原始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从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及三十年代受列宁的影响等几个时期,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以哲学家、... 自清末民初马赫哲学思想传入中国,不少中国学者开始了解马赫,并吸收和思考其哲学理论。本文在搜集和梳理民国时期大量相关原始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从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及三十年代受列宁的影响等几个时期,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以哲学家、留洋科学家为主体的民国学者对马赫哲学思想的译介及研究状况,勾勒出民国学者对马赫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概况,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科玄论战 马赫哲学 列宁
下载PDF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1,共17页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 "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由庇护人转为正面和积极的"疏导"者。他与陈独秀的珠联璧合,既奠定了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依托、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使自己立足北大,发展教育,独具个性的新文化抱负得以从容施展。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意义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为新文化运动提示了思想解放应有的和更高的境界。他引入欧洲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也使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愈趋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 发展教育 反省现代性 科学与玄学
下载PDF
论中国人伦文化的德育本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五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3-235,共3页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文化 德育本质 形而上与形而下 本体与本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