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3篇文章
< 1 2 2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69
1
作者 傅才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9-100,共12页
从形式上看,文旅融合体现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体”“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旅游为文化提供渠道,“体”与“用”协调统一;但从本质上看,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是旅游者个体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裁的过程,是... 从形式上看,文旅融合体现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体”“用”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旅游为文化提供渠道,“体”与“用”协调统一;但从本质上看,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是旅游者个体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裁的过程,是文化旅游主体与作为象征意义(符号)系统的文化旅游装置(客体)通过个体文旅消费行为进行创造、转换和连接的过程,是客体与主体之间“唤醒”与“沉浸”的统一、“索引”与“凝视”的统一,体现为“吸收符号及被符号吸收”的互动过程。基于文旅消费行为,个体确证和重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原本两种不同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和旅游在文化认同的山顶上实现了有机连接。这一逻辑超越了传统的静态文化和旅游观,体现了旅游行为引发文化体验、主体参与旅游体裁创造过程的互动性和互渗性特征。个体的文旅消费行为具有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成为连接文化行业与旅游业、个体文化需求与族群文化共同体建构需求的有效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文旅融合 文化认同 文化消费
下载PDF
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 被引量:114
2
作者 孙艺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0,共7页
本文拟提出跨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旨在集中讨论在跨文化语境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同时厘定和梳理有关意识形态与文化对话的关系,论述作为跨文化思维与实践的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的错综复杂及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说明通过翻译的跨... 本文拟提出跨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旨在集中讨论在跨文化语境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同时厘定和梳理有关意识形态与文化对话的关系,论述作为跨文化思维与实践的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的错综复杂及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说明通过翻译的跨文化实践如何强化或消解意识形态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意识形态 文化身份 后殖民心态
原文传递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被引量:147
3
作者 钱超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意识 身份概念 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 被引量:122
4
作者 王霄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8,共8页
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仪式与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节日的文化功能,不仅在于对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也在于... 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仪式与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节日的文化功能,不仅在于对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也在于对外的文化中介与民族同化。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文化美学、社会教育学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记忆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95
5
作者 佐斌 温芳芳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解释主...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的个体发展观、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跨文化心理学的文化适应观以及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为群际分化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回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强化、现代性色彩及全球化意识相伴随。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健全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双文化认同整合、凸显"中国人"的身份角色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认同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自我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认同整合
原文传递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95
6
作者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文化认同和自尊的关系,强烈安全的民族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理论则重视个体在文化认同发展中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化差异、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既要检验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对象,拓展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现出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发展心理学 社会认同理论 文化适应
下载PDF
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 被引量:87
7
作者 谢晓如 封丹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98,共1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新生事物。贴上文化标签后的方所文化书店,一反实体书店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逐步被边缘化的窘境,出现伊始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剖析了方所文化书店这类实体书店文化身份的展演(performance),并对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进行了解读。结果显示,通过经营者对文化手段的操纵,方所文化书店被形塑成一个世界文化的微观缩影,同时也成为一个具有尊贵与典雅特质的文化新空间。而消费者通过对实体微空间的环境、商品文化及人群品质的感知,也认同了这种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实体书店在标签化的文化表征与文化变迁中完成自我救赎,同时也被消费者重新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方所文化书店 文化表征 感知与认同 广州
原文传递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 被引量:86
8
作者 朱碧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6-32,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宁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存在历史记忆淡化、民族博弈加剧、精神家园失落、社会排斥凸显等诸多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纵深推进,需要我们不断推进民族事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宁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存在历史记忆淡化、民族博弈加剧、精神家园失落、社会排斥凸显等诸多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纵深推进,需要我们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深各民族的相互依存,促进各民族的社会融和,更进一步巩固各民族维系在统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的历史—命运纽带、政治—法律纽带、精神—文化纽带、经济—利益纽带、社会—情感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认同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互嵌
下载PDF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 被引量:86
9
作者 唐晓云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文化认 参与度:感知
下载PDF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 被引量:77
10
作者 刘妍 马晓英 +5 位作者 刘坚 魏锐 马利红 徐冠兴 康翠萍 甘秋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4,共16页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该素养分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阐述了每个要素的内涵,列举了每个要素的行为表现,从...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该素养分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阐述了每个要素的内涵,列举了每个要素的行为表现,从系统设计课程、全面融入学科、在丰富的情境中开展活动、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探讨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文化理解 文化认同 文化践行
下载PDF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 被引量:63
11
作者 韩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6,共6页
现代性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有铲平差异性的逻辑,但是也造成了多样性差异相遇的场域。全球化进程并不是某一个现代文化的普及和代替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这个进程的文化体的重构性互动过程。在这种互动中,无论是否自己意识到这点,... 现代性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有铲平差异性的逻辑,但是也造成了多样性差异相遇的场域。全球化进程并不是某一个现代文化的普及和代替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这个进程的文化体的重构性互动过程。在这种互动中,无论是否自己意识到这点,不同的文化体实际上都进行了新的包容性的多重认同重构。在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同的文化体不断重新构造和丰富着自己的认同,维护着自己的特性和完整性。然而,正确的多重认同构造应该是有责任的保持开放的合理化过程,使认同的构造过程成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创造性互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性 文化认同 多重结构
下载PDF
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 被引量:63
12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62,共9页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行,并行不悖。通过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被界定为落后和迷信,村民被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这些都与村民自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相去甚远,两种观念各自表述,潜在的认同危机由此而得以酝酿,借用康德哲学的语汇,那就是我们在对待乡村文化上是在实践着一种二律背反的政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文化认同 身份界定 摇摆的极端化
下载PDF
运动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边界问题——李娜澳网夺冠的身份政治释义 被引量:67
13
作者 黄璐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以身份政治研究视角,从"国际移民"、"雇佣兵"、"香蕉人"、"中国人"等身份概念的分析入手,结合李娜的跨国参赛行为和社会影响展开了讨论,为理解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释义文本。李娜... 以身份政治研究视角,从"国际移民"、"雇佣兵"、"香蕉人"、"中国人"等身份概念的分析入手,结合李娜的跨国参赛行为和社会影响展开了讨论,为理解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释义文本。李娜澳网夺冠后引发的争议话题,反映了运动员跨国流动过程中文化边界的认识问题,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寻求民族复兴,并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全球化迷途中,努力寻找与界定自我迷失的身份归属的强烈渴望。"娜争议"背后隐藏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以及浮夸的舆论造设手法,将伴随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开放而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跨国流动 国际移民 身份政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 被引量:62
14
作者 孙艺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0,共8页
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其结果不言自明:重大的误解和误译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如果... 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其结果不言自明:重大的误解和误译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如果出现认知偏差或对其处理不当,异化翻译也会导致邯郸学步,造成译文表述荒谬,乃至丧失意义。要化解归化与异化之间旷日持久之争,可另辟新径,将文化流散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无论是施莱尔马赫将译文读者"放逐异域"的主张,还是韦努蒂具浓重政治色彩的论述——反对根植并且滥觞于"英美文化"的"隐形"翻译策略,均未能给予异化翻译充分和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与翻译相关的文化流散,意味着对文化身份的反思,并且使翻译转向到离散语域,以分析和解决源语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是:在策略上重新定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家园,从而避免使作为复制品的译作对原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打折扣;译作反应的不仅是原作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其异域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异化翻译 可达性 身份杂合 文化导游
原文传递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64
15
作者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7,155,共11页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话语。它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心不一样。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文化战略与新的机遇。由分析"走出去"与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创意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话语。它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心不一样。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文化战略与新的机遇。由分析"走出去"与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创意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看到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认知误区及应对之策。误区之一是自我单向化,即无视或轻视其他传播力量。误区之二是形象外向化。文化交流着眼于全人类主义,向其他文化学习,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而"中国文化走出去"则过于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误区之三,文化特殊化。没有一种绝对、固定、抽象的普世价值,然而对我们有利的、该学的不学,借口文化的特殊,借口走出去,就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误区之四,即文化世俗化。因此,第一,应该适当切割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文化中国应该保持相对的超越意味,第二,要真正拿好东西、有内涵、有深度、有浓度的文化,传播出去。只有从理论上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切实指导我们的新文化战略。第三,要对什么是中华文化主体的核心价值,有清楚的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特殊化 文化超越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角下“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路径选择 被引量:61
16
作者 赵永华 刘娟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7-82,共16页
"一带一路"不仅关涉与沿线国家经济利益共享问题,还包含如何获取文化认同和国际社会认可问题,即解决"民心相通"背后的承认政治和共同体构建问题。为此,需要将"文化认同"和"日常生活"等理论与&q... "一带一路"不仅关涉与沿线国家经济利益共享问题,还包含如何获取文化认同和国际社会认可问题,即解决"民心相通"背后的承认政治和共同体构建问题。为此,需要将"文化认同"和"日常生活"等理论与"一带一路"结合起来,促使沿线国家人民把"一带一路"视为既具有普世性又符合其在地体验的日常的、情感的、文化的存在。因此,本文基于既有研究基础,把"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传播视为获取文化认同,以完成承认政治和实现共同体构建的过程。具体而言,基于乔纳森·弗里德曼提出的文化认同维度:生活方式认同、现代族群认同、传统族群认同、种族认同,结合"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语境,提出从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符号意义诉求层面入手,借助间性对话和文化传播"在地化"路径,挖掘沿线国家历史和文化记忆资源,构建起"一带一路"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心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化认同 共同体 他者关系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乡村文化的优势内核、发展困境与振兴策略 被引量:55
17
作者 杨华 范岳 杜天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1,共9页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 内核重塑 文化认同 乡村价值
下载PDF
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被引量:55
18
作者 刘次琴 陆宇榕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6,共5页
文化自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主题。基于文化自信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路。困境... 文化自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主题。基于文化自信视角,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路。困境是:在现实背景上,面临体育全球化商业化的双重逼压;在自身条件上,面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域性与封闭性的制约;在动力基础上,面临传承发展机制的单一性与滞后性。建议: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发展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下载PDF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 被引量:51
19
作者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3,20,共14页
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条相应的思想脉络。继承晚清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不同路径,在民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中,... 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条相应的思想脉络。继承晚清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不同路径,在民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中,张佛泉代表了具有共和主义取向的政治爱国主义,张君劢体现了带有社群主义色彩的文化民族主义。他们虽然都重视民族的复兴,但对如何形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的认同是什么以及何为公共文化等基本问题,具有深刻的分歧。这些有价值的思想分歧,体现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紧张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 张佛泉 张君劢
下载PDF
书写、场域与认同:我国近二十年文化记忆研究综述 被引量:54
20
作者 刘慧梅 姚源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5-203,共19页
记忆研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成为21世纪国际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关注要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对记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文化记忆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实践。但我国对这一理念... 记忆研究以其独特的时空属性、文化张力和社会关怀,成为21世纪国际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关注要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对记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了文化记忆理论的深化与应用实践。但我国对这一理念的具体讨论、应用及反思仍然呈现出相对宽泛、离散的状态。现有研究表明,在记忆生成的意义空间中,文化记忆或作为本质性问题出现在回溯原点,或作为建构性力量作用于过程,或以具象符号凝聚于终点,关于文化记忆的研究是一个意义凝聚、生成并解构的循环阐释过程。我国文化记忆研究总体呈现出跨学科互动的研究态势,并随着新的时代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产生逐渐扩大其研究领域。未来可以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继续拓展,并逐步实现本土文化传统记忆理论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文化书写 场域 认同 记忆载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