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8
1
作者 朱作峰 孙传清 +2 位作者 付永彩 张培江 王象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37-1441,共5页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比较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栽培稻与普遍野生稻两个重要分类性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晨 孙传清 +2 位作者 穆平 陈亮 王象坤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6-751,共6页
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简称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的BC1群体,构成了1张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 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简称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的BC1群体,构成了1张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对控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这两个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重要分类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花药长度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C424~G39和第9染色体C2807~C1263间;控制柱头外露率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R2289~R1553间和第8染色体G1149~R1963间。这两个重要分类性状的QTLs定位,为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载培稻 花药长度 柱头外露率 QTL分析 分类性状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传清 王象坤 +1 位作者 吉村淳 岩田伸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0-45,共6页
通过7个探针、17种内切酶探针组合对118份普通野生稻和76份亚洲栽培稻的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线粒体基因组分化的主流,76个栽培稻中,36个品种mtDNA为籼型,40个品种... 通过7个探针、17种内切酶探针组合对118份普通野生稻和76份亚洲栽培稻的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线粒体基因组分化的主流,76个栽培稻中,36个品种mtDNA为籼型,40个品种mtDNA为粳型。普通野生稻mtDNA以籼型为主(86份),粳型较少(7份),1份类型难以确定,还有24份没有籼粳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栽培稻 线粒体 DNA RFLP
下载PDF
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灿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利用扇型植硅体在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粳稻和籼稻方面建立了诸多判别标准,但这些"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扇型植... 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利用扇型植硅体在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粳稻和籼稻方面建立了诸多判别标准,但这些"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扇型植硅体的发育机理人手,结合前人对水稻扇型植硅体的研究成果和通过对部分现代野生、栽培水稻扇型植硅体的观察分析,认为尽管现代稻属和粳、籼稻扇型植硅体的鉴定特征是比较明确的,但由于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区分存在不确定性,限制了扇型植硅体在早期稻作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对目前利用扇型植硅体进行水稻农业考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寻找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有效区分标准、如何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提高鉴定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泡状细胞 扇型植硅体 野生稻 栽培稻 粳稻 籼稻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Oryza rufipogon and O. sativa Introgression Lines and Assessment for Yield-relat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被引量:29
5
作者 Lubin T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71-884,共14页
Introgression lines population was effectively used in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identifying favorable genes, discovering hidden genetic variation, evaluating the action or interaction of QTLs in multi... Introgression lines population was effectively used in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identifying favorable genes, discovering hidden genetic variation, evaluating the action or interaction of QTLs in multiple conditions and providing the favorabl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for plant breeding and genetic research. In this study, an advanced backcross and consecutive selfing strategy was used to develop introgression lines (ILs), which derived from an accession of Oryza rufipogon Griff. collected from Yuan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as the donor, and an elite indica cultivar Teqing (O. sativa L.), as the recipient. Introgression segments from O. rufipogon were screened using 179 polymorph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 markers in the genome of each IL. Introgressed segments carried by the introgression lines population contained 120 ILs covering the whole O. rufipogon genome. The mean number of homozygous O. rufipogon segments per introgression line was about 3.88. The average length of introgressed segments was approximate 25.5 cM, and about 20.8% of these segments had sizes less than 10 cM. The genome of each IL harbored the chromosomal fragments of O. rufipogon ranging from 0.54% to 23.7%, with an overall average of 5.79%. At each locus, the ratio of substitution of O. rufipogon alleles had a range of 1.67-9.33, with an average of 5.50. A wide range of alterations in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introgression lines population. Using single-point analysis, a total of 37 putative QTLs for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were detected at two sites with 7%-20% explaining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Nineteen QTLs (51.4%) were detected at both sites, and the alleles from O. rufipogon at fifteen loci (40.5%) improved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Teqing background. These O. rufipogon-O, sativa introgression lines will serve as genetic materials for identifying and using favorable genes from common wild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wild rice cultivated rice introgression lines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yield-related trait.
原文传递
云南栽培稻种SSR遗传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26
6
作者 吕广磊 蔺忠龙 +6 位作者 白现广 Kyung-Ho Ma 付坚 刘芳芳 黄兴奇 Jae-Gyun Gway 程在全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7-463,共7页
采用64个SSR标记对96份云南水稻(Oryza sativa)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64个标记都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741个等位基因,每个多态性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29个,平均11.57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范围... 采用64个SSR标记对96份云南水稻(Oryza sativa)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64个标记都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741个等位基因,每个多态性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29个,平均11.57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范围在0.345(RM321)-0.932(RM1)之间,平均为0.56。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非按地理位置均匀分布,而是在相似系数为0.17的水平上明显分为2个不同类群,即籼稻类群和粳稻类群,且籼粳亚种间的SSR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籼稻平均等位基因数(Ap)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Ap=10.6,He=0.46)与粳稻品种(Ap=10.7,He=0.48)十分接近,可能与这些品种间存在一定频率的基因交流有关。糯稻和非糯稻在籼稻群和粳稻群中都有表现,没有特别的分布规律。云南栽培稻选育品种与地方稻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基础可能来源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SR标记能较好地区分云南栽培稻品种,且云南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存在大量的优质性状可供育种实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遗传多样性 选育品种 地方品种 SSR
下载PDF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长举 杨志慧 +2 位作者 胡建芳 何光存 舒理慧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_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观察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_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观察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53在苗期和孕穗期都表现中抗;N1-1、N2-1、N6-1、V14-1、N16-1品系在苗期表现抗至中抗,但在孕穗期却表现感至高感。稻蔸再生苗表现高抗的品系有Y9740-5、Y9741-2、Y9747-13、Y9741-1;表现抗级的系有Y9738-8、Y9747-4、Y9747-10;表现中抗的有15个品系;持续抗性表现强的高抗品系中有Y9741-2,Y9747-13、Y9741-1,抗级品系中有Y9738-8。这些抗性品系的抗虫机制主要表现为拒虫性和抗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栽培稻 转育后代 褐飞虱 抗虫性
原文传递
Mapping of a new gene for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in cultivated rice introgressed from Oryza eichingeri 被引量:24
8
作者 LIU Guoqing YAN Huihuang +4 位作者 FU Qiang QIAN Qian ZHANG Zhitao ZHAI Wenxue ZHU Lih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7期1459-1462,共4页
Wild rice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seful genes for cultivated rice improvement Some accessions of Oryza eichingeri (In = 24, CC) from Africa confer strong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BPH), whitebacked p... Wild rice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useful genes for cultivated rice improvement Some accessions of Oryza eichingeri (In = 24, CC) from Africa confer strong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BPH),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 and bacterial blight (KB).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triction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disomic backcross plants between Oryza saliva (2n =24, AA) and O. eichingeri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O, eichingeri segments and further to localize BPH-resistant gene. In the introgression lines, 1-6 O. eichingeri segments were detected on rice chromosomes 1, 2, 6, or/and 10. The dominant BPH resistant gene, tentatively named Bphl3(t), was mapped to chromosome 2, being 6.1 and 5.5 cM away from tw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M240 and RM250, respectively. The transfer and localization of this gene from O. eichingeri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BPH resistance in cultivated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rice ORYZA eichingeri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 mapping.
原文传递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药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国昌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采用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rufipogon)、药用野稻(O.officinalis)、瘤粒野稻(O.meyeriana subsp.tuberculata)和栽培稻(O.sativa)的谷粒和花药的形态结构,获得下列主要结果:(1)谷粒表...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采用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rufipogon)、药用野稻(O.officinalis)、瘤粒野稻(O.meyeriana subsp.tuberculata)和栽培稻(O.sativa)的谷粒和花药的形态结构,获得下列主要结果:(1)谷粒表面的形态特征——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是由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乳头状突起组成,瘤粒野稻是由分布不均匀的小瘤状突起组成。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具有粗刺毛和纤细毛,瘤粒野稻具有钩毛和纤细毛。(2)花药壁表面结构——栽培稻和普通野稻是由排列整齐的长形细胞组成;药用野稻和瘤粒野稻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排列整齐的细胞,另一类是大小不均等、排列不呈条状的细胞。从谷粒形态、刺毛种类和分布、稃表面结构、花药形态、花药壁表面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谷粒 花药 形态学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庆 马殿荣 +1 位作者 宋冬明 陈温福 《北方水稻》 CAS 2008年第5期28-31,共4页
在沈农265田中插入不同密度的杂草稻WR03-12,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的叶片长宽和株高影响不大,对栽培稻的产量影响较大,在9、7、5、3、1株杂草稻/m2处理中,栽培稻分别减产44.65%、36.89%、24.67%... 在沈农265田中插入不同密度的杂草稻WR03-12,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的叶片长宽和株高影响不大,对栽培稻的产量影响较大,在9、7、5、3、1株杂草稻/m2处理中,栽培稻分别减产44.65%、36.89%、24.67%、17.58%、1.37%,其中使栽培稻显著减产的最低密度为3株杂草稻/m2。杂草稻的竞争使栽培稻的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减少,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产量
下载PDF
中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传清 王象坤 +3 位作者 才宏伟 吉村淳 土井一行 岩田伸夫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5-71,共7页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普通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 遗传分化 RFLP
全文增补中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抽穗期多样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魏祥进 徐俊锋 +4 位作者 江玲 王洪俊 周振玲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2,共13页
抽穗期决定着水稻品种的地区和季节适应性,我国水稻品种抽穗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设置长、短日照和高、低温4种环境,分析了来自我国各稻区的83份粳稻和51份籼稻共134份水稻主栽品种的抽穗期感光性、感温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回归分析... 抽穗期决定着水稻品种的地区和季节适应性,我国水稻品种抽穗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设置长、短日照和高、低温4种环境,分析了来自我国各稻区的83份粳稻和51份籼稻共134份水稻主栽品种的抽穗期感光性、感温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抽穗期与其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呈显著线性相关。高纬度地区的水稻品种往往具有弱的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低纬度地区的品种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强。利用一套抽穗期近等基因系对这134份品种抽穗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感光基因E1与基本营养生长Ef-1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对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抽穗期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带有非感光等位基因e1的品种感光性与基本营养生长性都相对较弱,抽穗期较短;而携带感光性等位基因E1或E1t的品种的感光性与基本营养生长性都相对较强,抽穗期较长。在Ef-1位点,携带显性早熟等位基因Ef-1的品种,其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弱,抽穗期较短;而携带早熟效应较弱的等位基因Ef-1t或迟熟等位基因ef-1的品种,其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强,抽穗期较长。同时,各主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在我国各稻区或各种类型水稻中的分布频率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结果将对我国水稻种质的合理利用及广适应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穗期 多样性 感光性 感温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 基因型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的栽培稻抗旱标识品种筛选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安宁 王飞名 +2 位作者 余新桥 梅捍卫 罗利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26-2032,共7页
利用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对20份在田间表现不同抗旱性的栽培稻进行了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处理24d后,正常和干旱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2.0%和7.9%,在同一田块实现正常供水和干旱处理,可鉴定栽培稻的抗旱性。以抗旱指数为指标,把2... 利用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对20份在田间表现不同抗旱性的栽培稻进行了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处理24d后,正常和干旱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2.0%和7.9%,在同一田块实现正常供水和干旱处理,可鉴定栽培稻的抗旱性。以抗旱指数为指标,把20份栽培稻划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5个抗旱级别。根据抗旱指数和综合农艺性状,筛选出了IR55459-05(高抗)、MARAVILHA(抗)、MONOLAYA(中抗)、IR30358-084-1-1(中感)和IR7790-18-1-2(感)5个抗旱级别的标识品种。这一套栽培稻抗旱鉴定流程和标识品种,为水稻节水抗旱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抗旱鉴定 水分梯度 标识品种
下载PDF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川 戴伟民 +1 位作者 宋小玲 强胜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6,共8页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结果表明,两省杂草稻在营养生长期的1月株高、1月和2月分蘖数,在生殖生长期的果皮色、谷粒长/宽比、百粒重、落粒性、秆硬度、剑叶宽、剑叶长、有效穗数、50%黄熟、50%黄熟–50%抽穗和全黄熟等性状与相应的当地栽培稻存在差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组成的二维散点图(累计贡献率达43.24%)也显示出两省杂草稻间以及与栽培稻间的差异性。采用欧氏距离对两省杂草稻进行系统聚类可以将杂草稻分为籼型和粳型。其中辽宁省杂草稻全部聚在粳型类群中,它们又可细分为两类;江苏省杂草稻既有粳型,又有籼型,其中粳型与辽宁省杂草稻聚在粳型类群中,籼型又可分为3类。这6个类群分别具有如下突出特点:第1类为强落粒、粒轻、秆矮、早熟、偏粳等;第2类为无芒、穗多、强休眠、剑叶窄、偏粳等;第3类为长芒、弱分蘖、穗少、弱落粒、偏粳等;第4类为硬秆、剑叶宽、迟熟、强休眠、偏籼等;第5类为红果皮、粒长、软秆、粒重、偏籼等;第6类为无芒、株高、穗长、剑叶长、偏籼等。上述杂草稻的形态学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将为两省开展杂草稻危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性状多样性 形态分类 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
原文传递
亚洲栽培稻的核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籼粳分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传清 袁平荣 +2 位作者 吉村淳 岩田伸夫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77-686,共10页
本研究对来自12个国家的74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进行了核DNA、线粒体DNA(mtDNA)的RFLP分析和叶绿体DNA(cpDNA)的ORF100(Open Reading Frames 100,开放阅读框架100)的PCR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74个栽培稻品种,除CR147(Bonsaj)的线粒... 本研究对来自12个国家的74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进行了核DNA、线粒体DNA(mtDNA)的RFLP分析和叶绿体DNA(cpDNA)的ORF100(Open Reading Frames 100,开放阅读框架100)的PCR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74个栽培稻品种,除CR147(Bonsaj)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类型较为特殊外,其它73个品种的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均可分为籼粳两种类型,可见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mtDNA和cp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同一品种3个DNA的籼粳属性既有一致的(同型),又有不一致的(异型),但同型是主要的。73个品种中,细胞核与线粒体籼粳属性一致的有61个品种,占84%,细胞核与线粒体属性不一致的有12个品种,占16%;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籼粳属性一致(即同型)的有58个品种,占79%,两者籼粳属性不一致的15个品种,占21%;线粒体和叶绿体籼粳属性一致的有64个品种,占88%,籼粳属性不一致的有9个品种,占12%。根据栽培稻在3个DNA上的籼粳分化,提出了新的亚洲栽培稻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核DNA 线粒体DNA 叶绿体DNA
下载PDF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云艳 马殿荣 +2 位作者 李金英 马巍 陈温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0-154,共5页
为了防控杂草稻,以杂草稻WR03-12、栽培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沈农265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导致栽培稻沈农265根质量、根体积、根冠比、根伤流速率、根系吸收面积、单... 为了防控杂草稻,以杂草稻WR03-12、栽培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沈农265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导致栽培稻沈农265根质量、根体积、根冠比、根伤流速率、根系吸收面积、单位根质量氧化力、单株根系氧化力等显著降低,降低程度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加剧。随杂草稻密度增加,栽培稻的产量极显著降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很可能是导致栽培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杂草稻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竞争
下载PDF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3
17
作者 段世华 李绍清 +1 位作者 李绍波 朱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7-474,共8页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rufipogon和23份O.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rufipogon和23份O.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的98.68%。野生稻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平均达91%)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普通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rufipogon和O.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许多普通野生稻中籼粳分化尽管不很明显,然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是明显的。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丙草胺防治直播稻田杂草稻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彬 张自常 +2 位作者 金燕 徐江艳 董立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为了探寻对栽培稻安全的杂草稻防除技术,采用整株测定法研究了丙草胺对杂草稻的毒力及解草啶减轻丙草胺对栽培稻药害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田间试验检验了这一技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丙草胺在450g/hm2时,可显著抑制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生长;... 为了探寻对栽培稻安全的杂草稻防除技术,采用整株测定法研究了丙草胺对杂草稻的毒力及解草啶减轻丙草胺对栽培稻药害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田间试验检验了这一技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丙草胺在450g/hm2时,可显著抑制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生长;采用30mg/L解草啶浸种48h,可显著减轻丙草胺对栽培稻的药害,随着丙草胺施药量的增加,解草啶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田间试验结果说明:用30mg/L解草啶浸种栽培稻48h,丙草胺的施药剂量在450~675g/hm2时对栽培稻安全;当丙草胺剂量为900g/hm2时,栽培稻产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草啶 丙草胺 浸种 杂草稻 栽培稻
下载PDF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BC_1群体分子连锁图的构建和株高的QTL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晨 穆平 +2 位作者 陈亮 王象坤 孙传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9-24,共6页
本研究用江西东乡普野和桂朝 2号的 115株 BC1群体 ,构建了一个长度为 1418.2 c M、包含 12 0个RFL P标记的遗传图谱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11.8c M。该图谱除第 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 ,其他... 本研究用江西东乡普野和桂朝 2号的 115株 BC1群体 ,构建了一个长度为 1418.2 c M、包含 12 0个RFL P标记的遗传图谱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11.8c M。该图谱除第 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 ,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该图谱为定位栽、野之间重要的分类性状和农艺性状以及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奠定了基础。利用该图谱 ,对控制株高的 QTL s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株高有 6个 QTL s,他们分别位于第 1,3,4 ,5 ,8和 9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第 1染色体 C95 5— R1613间为 1个主效基因 ,并对主效基因的来源进行了讨论。最后作者提出 ,在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栽培稻 连锁图 株高 QTL定位
下载PDF
基于SSILP、InDel和SSR标记的杂草稻籼粳分类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群 许红云 +3 位作者 魏兴华 汤圣祥 李东宣 陈丽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6-692,共7页
采用40对SSILP、30对InDel和43对SSR标记对来自斯里兰卡的28份杂草稻和14栽培稻,来自国内外的9份籼型栽培稻、7份粳型栽培稻和4份代表性杂草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SILP、InDel和SSR标记分别检测到84、61和213个等位基因,其平均多态性... 采用40对SSILP、30对InDel和43对SSR标记对来自斯里兰卡的28份杂草稻和14栽培稻,来自国内外的9份籼型栽培稻、7份粳型栽培稻和4份代表性杂草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SILP、InDel和SSR标记分别检测到84、61和213个等位基因,其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57、0.255和0.543。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的42份斯里兰卡杂草稻和栽培稻均为籼型。SSILP与InDel标记的相关性很高(r=0.989),而它们与SSR标记相关性较低(0.812和0.808)。结果表明,SSILP和InDel标记可高效鉴别各类稻种资源的籼粳属性,而SSR标记更适用于亚种内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分子标记 籼粳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