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66
1
作者 冯科冉 李伟霞 +6 位作者 王晓艳 吴娅丽 张辉 刘现磊 陈毓龙 李琨 唐进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9-618,共10页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可入血成分及网络药理学预测5个不同角度对丹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预测,建议将6种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作为丹参Q-Marker的选择参考,以期为解决丹参质量问题建立更加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定高水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质量标志物 丹参素 原儿茶醛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 二氢丹参酮I 隐丹参酮 丹参酮 抗凝血 抗炎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丹参及其主要成分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2
作者 袁媛 吴芹 +2 位作者 石京山 陈修平 丹参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丹参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丹参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近来研究显... 丹参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丹参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醋氨酚、酒精等制备的肝损伤模型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文对丹参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肝脏保护作用 丹参提取物 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 丹参素 丹酚酸A 丹酚酸B
原文传递
丹参酮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及雄性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7
3
作者 鞠强 尹兴平 +6 位作者 石继海 辛燕 康晓静 陈沄 崔盘根 曹元华 夏隆庆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治疗痤疮的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ⅡΑ在作用24、48及72h对SZ95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的SZ95细胞中脂质含量的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 目的探讨丹参酮治疗痤疮的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ⅡΑ在作用24、48及72h对SZ95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的SZ95细胞中脂质含量的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测药物对SZ95细胞中AR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浓度在0.5~12.5μmol/L之间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SZ95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为7.473μmol/L(48h)和2.146μmol/L(72h);丹参酮ⅡΑ浓度在1.25μmol/L~12.5μmol/L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SZ95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为6.021μmol/L(48h)和2.250mol/L(72h)。0.125μmol/L丹参酮ⅡΑ作用SZ95细胞48h后,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此外,1μmol/L和0.1μmol/L隐丹参酮以及1μmol/L丹参酮ⅡΑ对SZ95细胞AR mRNA的表达显示出抑制作用(P<0.01,P<0.05,P<0.01)。结论隐丹参酮、丹参酮ⅡΑ可能通过直接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增殖、脂质合成或间接下调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而具有抗皮脂腺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丹参酮治疗痤疮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皮脂腺细胞 治疗 表达 HA 细胞增殖 脂质 RNA 荧光染色 RT-PCR
原文传递
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互影响研究 被引量:53
4
作者 宋敏 杭太俊 张正行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大鼠分别灌胃丹参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的单体、或含有相同剂量有效成分的丹参水溶性、脂溶性提取物后,分别测定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有效成分单体和提取物中相应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 大鼠分别灌胃丹参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的单体、或含有相同剂量有效成分的丹参水溶性、脂溶性提取物后,分别测定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有效成分单体和提取物中相应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研究丹参水溶性、脂溶性提取物中的其他共存成分对各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使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吸收减少、消除变快,却促进丹酚酸B的吸收,并使其在体内的消除减缓;丹参脂溶性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促进药效成分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的吸收,使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度加快,同时使其从中央室向周边室分布,也促进隐丹参酮向丹参酮IIA的转化。提示丹参提取物中的其他成分对其“标识成分”或“药效成分”的体内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可能同时存在拮抗、协同或转化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原儿茶醛 丹酚酸B 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隐丹参酮及其代谢物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薛明 崔颖 +3 位作者 汪汉卿 罗永江 张彬 周宗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CT)及其代谢物丹参酮IA(TS)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实验猪5头,单剂量(10mg·kg-1)iv隐丹参酮后,采用反相HPLC法检测CT及TS的血浆浓度。以二苄基为内标,流动相为甲醇—...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CT)及其代谢物丹参酮IA(TS)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实验猪5头,单剂量(10mg·kg-1)iv隐丹参酮后,采用反相HPLC法检测CT及TS的血浆浓度。以二苄基为内标,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检测波长254nm。结果:CT血药时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im与po给药后,CT和TS的血药浓度很低。少量原药及其代谢产物在胆汁中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不同途径给药后(iv及po),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A在尿中的排泄量占给药剂量的比例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下载PDF
丹参中3种丹参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李迎春 曾健青 +1 位作者 刘莉玫 金雪松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2,共3页
用超临界CO2 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 3种丹参酮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0∶2 0 )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 2 80nm的条件下 ,以外标法检测... 用超临界CO2 流体及共溶剂乙醇萃取丹参中的 3种丹参酮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法和系统法考察了萃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在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0∶2 0 )溶液为流动相和检测波长为 2 80nm的条件下 ,以外标法检测了萃取产物中 3种丹参酮的含量。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为 :萃取压力 2 0MPa ;萃取温度 4 5℃ ;分离温度 35℃ ;共溶剂 95 % (体积分数 )乙醇 ;流量 1 0mL/min。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简便快捷 ,准确度高 ,重现性良好 ,相关系数r为 0 9994~ 0 99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2 37%~ 3 4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 超临界二氧化碳 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丹参 隐丹叁酮 中药分析
下载PDF
隐丹参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7
作者 赵杨 陆茵 +1 位作者 郑仕中 王爱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39-1841,共3页
隐丹参酮作为活血化瘀药丹参脂溶性成分中的代表性成分,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动学特性使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在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菌消炎、代谢紊乱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前景,但其作用... 隐丹参酮作为活血化瘀药丹参脂溶性成分中的代表性成分,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动学特性使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在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菌消炎、代谢紊乱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前景,但其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尚需要更深入地从分子机制,并结合药效和中医活血化瘀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RP-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_A和隐丹参酮的含量 被引量:39
8
作者 闫豫君 杨广德 贺浪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 研究丹参药材中新的质控指标。方法 采用细胞膜色谱法对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 ,在此基础上建立 RP-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 A和隐丹参酮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 L ichrosorb C1 8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 -水 (75∶ 2 5 ) ... 目的 研究丹参药材中新的质控指标。方法 采用细胞膜色谱法对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 ,在此基础上建立 RP-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 A和隐丹参酮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 L ichrosorb C1 8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 -水 (75∶ 2 5 ) ;2 70 nm下检测 ;流速 1.0 m L/min,室温。药材用甲醇超声处理 ,过滤后直接进样分析。结果丹参酮 A和隐丹参酮的回收率分别为 10 1.74%和 99.2 8% ,RSD分别为 3 .68%和 1.78%。重现性的 RSD分别为 1.88%和 1.3 5 %。所收集的 12份丹参药材中丹参酮 A含量为 0 .60 7%~ 0 .14 8% ,隐丹参酮为 0 .0 73 %~0 .0 2 1%。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 ,当丹参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时 ,可以同时将丹参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HPLC法 同时测定 丹参 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 含量
下载PDF
丹参酮类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郝文慧 赵文文 陈修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41-1044,共4页
丹参酮类是从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到的一大类脂溶性天然产物,包括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等多种成分。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均被证实是丹参的主要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 丹参酮类是从传统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到的一大类脂溶性天然产物,包括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等多种成分。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均被证实是丹参的主要特征性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较明显的心脑血管保护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类在体内外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就丹参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丹参酮ⅡA的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肿瘤 作用与机制 进展
下载PDF
隐丹参酮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叶因涛 徐文清 仲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8-121,共4页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分别存24,48,72h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隐丹参酮对Hela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法...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分别存24,48,72h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隐丹参酮对Hela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E6,p53,p21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质量浓度(0.5~16mg·L-1)隐丹参酮对Hela细胞的毒性均有明显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24,48,72h的IC50值分别为17.8,8.17,6.55mg·L-1;隐丹参酮可使Hela细胞细胞周期的构成发牛明显的变化并诱导细胞凋亡。Westernblot表明,隐丹参酮作用Hela细胞后HPVE6的蛋白水平表达逐渐降低,p53和p21的蛋白水平表达逐渐升高。结论:隐丹参酮对宫颈癌Hela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使Hela细胞生长停滞舟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使s期细胞比例降低;抑制HPVE6的蛋白的表达,使p53功能恢复,启动凋亡,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HELA细胞 隐丹参酮 细胞凋亡 蛋白P53 蛋白p21
原文传递
复方丹参片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吴笛 王德勤 李楚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58-1660,共3页
目的:验证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复方丹参片项下丹参酮ⅡA、冰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加以改进,建立新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以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冰片为指标性成分,按照中国药典方法及改进的方法,分别... 目的:验证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复方丹参片项下丹参酮ⅡA、冰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加以改进,建立新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以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冰片为指标性成分,按照中国药典方法及改进的方法,分别对复方丹参片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改进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克服了药典方法的不足,可用于复方丹参片的质量控制。结论: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复方丹参片项下丹参酮ⅡA、冰片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应及时修订,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片 丹参酮 二氢丹参酮 隐丹参酮 冰片 薄层鉴别 标准改进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丹参中丹参素、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的含量 被引量:22
12
作者 郑晓珂 董三丽 冯卫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12-15,共4页
目的 :建立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Shim packVP ODS(15 0mm× 4 6mm)C1 8色谱柱 ,以甲醇 - 0 5 %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为 2 81nm ,柱温为 35℃ ,流速为 0 8ml min。结... 目的 :建立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Shim packVP ODS(15 0mm× 4 6mm)C1 8色谱柱 ,以甲醇 - 0 5 %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为 2 81nm ,柱温为 35℃ ,流速为 0 8ml min。结果 :丹参素、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依次为 0 9997,0 9997,0 9999和 0 9994 ,四种成分精密度试验RSD <2 % ,2 4h内稳定性试验RSD <2 % ,加样回收率试验RSD <5 %。结论 :通过对河南卢氏县 14种丹参样品的含量进行测定 ,说明本方法切实可行、稳定可靠、且重现性好 ,为丹参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丹参 丹参素 丹参酮ⅡA 二氢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下载PDF
隐丹参酮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昌勤 赵琳 +1 位作者 薛志平 康文艺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706-1710,共5页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隐丹参酮的抑菌圈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液体培养...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隐丹参酮的抑菌圈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液体培养法测定其半数抑菌浓度(IC50值),并通过测定隐丹参酮与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前后电导率变化、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变化、胞外蛋白含量变化和SDS-PAGE电泳蛋白谱带变化,初步阐明隐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结果由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和半数抑菌浓度可以看出,隐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略强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隐丹参酮作用后,3种金葡菌的电导率、碱性磷酸酶及胞外蛋白含量均增大,SDS-PAGE电泳显示蛋白谱带也明显发生变化。结论隐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隐丹参酮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同时隐丹参酮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影响,使菌体内蛋白质减少,影响和阻碍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菌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抑菌作用机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隐丹参酮在小肠吸收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毕惠嫦 关溯 +3 位作者 陈孝 齐慧敏 苏启表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 研究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方法 用大鼠在体一过式肠灌流方法,通过肠系膜静脉插管采集血样,同时收集灌流流出液,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隐丹参酮含量,计算其通透率。结果 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肠管通透率(Plumen)... 目的 研究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方法 用大鼠在体一过式肠灌流方法,通过肠系膜静脉插管采集血样,同时收集灌流流出液,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隐丹参酮含量,计算其通透率。结果 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肠管通透率(Plumen)和血管通透率(Pblood)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后其通透率增高。结论 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转运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隐丹参酮可能为P-糖蛋白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肠吸收 肠灌流模型 P-糖蛋白
下载PDF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冠心丹参胶囊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康建 周霖 +3 位作者 孙志 左莉华 张俊 屈凌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4051-4057,共7页
目的采用UPLC法建立冠心丹参胶囊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采用Waters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6 nm,... 目的采用UPLC法建立冠心丹参胶囊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采用Waters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6 nm,建立10批次冠心丹参胶囊的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冠心丹参胶囊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75个共有峰,经对照品进行化学指认共鉴定了其中的13个色谱峰,分别是甜菜碱、琥珀酸、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木犀草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10批供试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7,表明该药物总体质量较为稳定;但通过CA及PCA均发现不同批次药物质量之间存在微小差异,且主要分为2类,最后进一步采用OPLS-DA筛选出了导致批次药物质量差异的3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甜菜碱、芦丁和丹酚酸B。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科学、准确、可靠且简便,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冠心丹参胶囊的药物质量,同时为今后中药制剂更进一步的质量控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丹参胶囊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控制 UPLC 质量评价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甜菜碱 琥珀酸 丹参素 原儿茶醛 咖啡酸 芦丁 木犀草苷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丹酚酸A 二氢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丹参酮IIA
原文传递
隐丹参酮诱导猴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被引量:23
16
作者 原清涛 邓宇斌 +3 位作者 刘晓刚 胡军 李树浓 刘祖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3-996,共4页
目的体外培养猴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并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猴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用含隐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 目的体外培养猴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并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猴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用含隐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猴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66,并且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不随传代而发生改变。bFGF预诱导24h后,隐丹参酮可以将MSCs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SE、NF表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8.3%±3.5%、70.3%±1.5%,而GFAP表达阴性。结论隐丹参酮可以在体外将猴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 神经元 隐丹参酮 成束猴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等中草药有效成分与白蛋白结合反应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立伟 杨频 王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4-696,共3页
在 β 环糊精存在的缓冲体系中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丹参酮ⅡA等有效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 :丹参酮ⅡA等与HSA结合后 ,紫外吸收有红移现象 ,且吸收强度增加 ;它们对H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Lineweaver B... 在 β 环糊精存在的缓冲体系中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丹参酮ⅡA等有效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 :丹参酮ⅡA等与HSA结合后 ,紫外吸收有红移现象 ,且吸收强度增加 ;它们对H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Lineweaver Burk双倒数图 ,求得了它们与HSA的解离常数 ,基于F¨o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 ,确定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HSA中 2 14位色氨酸残基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 结合反应 人血清白蛋白 Β-环糊精 中草药 有效成分 药理 相互作用 光谱
下载PDF
HPLC测定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脂溶性成分 被引量:21
18
作者 安睿 王新宏 +4 位作者 周思丽 尤丽莎 王智华 洪筱坤 王依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丹参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含量和测定方法。方法 :用HPLC法测定 ,以 1%醋酸甲醇溶液和 1%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作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为 2 80nm。结果 :所测 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均大于 97% ,...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丹参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含量和测定方法。方法 :用HPLC法测定 ,以 1%醋酸甲醇溶液和 1%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作梯度洗脱 ,检测波长为 2 80nm。结果 :所测 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均大于 97% ,RSD小于 1.2 % ,线性良好。结论 :本分析方法稳定可靠 ,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二氧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A HPLC
下载PDF
HPLC-DAD同时测定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四种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5
19
作者 何昱 成金乐 +3 位作者 徐吉银 徐小娜 张华秀 梁逸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4期688-692,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指纹图谱全貌并同时测定不同种植地区、不同采摘批次丹参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研究新的丹参质量控制指标。方法:本文针对不同批次丹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紫外-可见光二极管... 目的:研究丹参指纹图谱全貌并同时测定不同种植地区、不同采摘批次丹参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研究新的丹参质量控制指标。方法:本文针对不同批次丹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紫外-可见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技术(HPLC—DAD),以乙腈-水(含0.026%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柱温24℃=。结果:10个批次丹参提取液中,原儿茶醛浓度在0.375~6μg·mL-1,丹酚酸B浓度在65~390μg·mL-1,隐丹参酮浓度在2.2~22μg·mL-1,丹参酮ⅡA浓度在2.5~2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原儿茶醛的含量为0.00124%。0.00205%,丹酚酸B的含量为7.26%~9.94%,隐丹参酮的含量为0.190%~0.568%,丹参酮ⅡA含量为0.512%~1.252%。结论:应用HPLC—DAD法同时对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同时将它们作为丹参的质量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原儿茶醛 丹酚酸B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高效液相色谱法 紫外-可见光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的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杨贵雅 薛紫鲸 +3 位作者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328-5335,共8页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皮部 木部 指纹图谱 丹参素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B 二氢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Ⅰ 丹参酮Ⅱ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