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地应力测量与主要断裂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秦向辉 张鹏 +4 位作者 丰成君 孙炜锋 谭成轩 陈群策 彭有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65-2180,共16页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为查明北京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评价断裂稳定性,相继在北京地区开展了5个深孔(600∽1000 m)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并在适宜深度安装了地应力相对变化监测探头,建立了地应力变化监测台站.本文首先利用实测地应力...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为查明北京地区现今地应力状态、评价断裂稳定性,相继在北京地区开展了5个深孔(600∽1000 m)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并在适宜深度安装了地应力相对变化监测探头,建立了地应力变化监测台站.本文首先利用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地壳浅表层应力状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千米深度内,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增加梯度系数分别为0.0328和0.0221,侧压系数K_(av)和K_(Hv)值,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之比K_(Hh)值与国内外已有认识基本一致,而水平向剪应力相对强度参数μm值较低;(2)北京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同时受区内断裂活动等影响,存在与区域主应力方向偏差的局部应力场;(3)实测数据揭示的应力结构显示,北京地区地壳浅表层最大主应力(σ_1)总体为最大水平主应力(σ_H),受区域构造演化以及测点附近断裂的影响,中间主应力(σ_2)与最小主应力(σ_3)所对应的实测地应力存在变化,但总体来讲,实测地应力数据揭示的应力结构与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性质基本相吻合.其次,基于实测应力数据,采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结合拜尔定律,并取摩擦系数为0.2∽1.0,初步评价了北京地区主要断裂稳定性,结果显示:(1)在摩擦系数取0.6∽1.0条件下,北京地区现今应力状态尚未达到导致断裂失稳滑动水平,断裂不会出现失稳滑动现象;(2)摩擦系数弱化到0.4时,西峰寺钻孔应力状态满足断裂失稳滑动条件,揭示出八宝山断裂存在失稳滑动可能性,而夏垫一马坊断裂和黄庄一高丽营断裂附近测点应力状态将趋近满足断裂失稳滑动条件,表明这两条断裂有趋向失稳滑动可能性;(3)只有当摩擦系数弱化到0.2时,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才可能在现今应力状态出现断裂失稳滑动.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地壳应力状态 库仑滑动摩擦准则 断裂稳定性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形成过程及其地应力状态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师皓宇 马念杰 马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7-1823,共7页
以龙门山附近区域运动特征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基本条件,采用FLAC模拟软件计算模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形成过程和塑性区分布的几何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汶川—茂县断裂F1、映秀—北川断裂F2和灌县—安县断裂F3是从中部开始发育,塑性区上... 以龙门山附近区域运动特征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基本条件,采用FLAC模拟软件计算模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形成过程和塑性区分布的几何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汶川—茂县断裂F1、映秀—北川断裂F2和灌县—安县断裂F3是从中部开始发育,塑性区上侧逐渐发展至地表;F1断层首先出现,以后才依次形成F2和F3断层.这些塑性区的发育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大致呈40°左右,并出现了各自的共轭断层,与实际的龙门山断裂大致吻合,说明区域构造运动是龙门山断层产生的主因.论文还揭示了区域构造运动过程中区块内主应力的变化规律,主要分为2个阶段,一是在区块挤压初期,主应力随着区块位移量的增大而增大;二是主应力相对稳定阶段,区块岩体内的主应力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达到临界破坏岩体的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一般介于3.31~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形成过程 数值模拟 地应力状态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声发射法现今地应力状态的确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连捷 李朋武 +1 位作者 崔军文 丁原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的岩心进行了声发射测量,确定了301~1531m深度的最大主应力。并与钻孔崩落法(深度1269~1655m)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声发射测量所得测值基本上落在钻孔崩落法测值的趋势线上,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说明...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的岩心进行了声发射测量,确定了301~1531m深度的最大主应力。并与钻孔崩落法(深度1269~1655m)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声发射测量所得测值基本上落在钻孔崩落法测值的趋势线上,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说明测量结果可信。测量结果表明科学钻探主孔地应力大小随深度增加,在浅部301m最大主应力为13.4MPa,在深部1655m为55.2MPa。随深度的增加率为0.0279MPa/m。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54°±3.3°E,且方向不随深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声发射 地应力状态 钻孔崩落法应力测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地壳应力环境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庞亚瑾 杨少华 +2 位作者 李海兵 程惠红 石耀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48-1856,共9页
海原-六盘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型边界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典型的地震危险区。地壳构造加载特征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分析区域孕震环境,参考青藏高原东北缘GPS形变和岩石圈精细结构等资料,本文建立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周缘的三维岩石圈分... 海原-六盘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型边界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典型的地震危险区。地壳构造加载特征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分析区域孕震环境,参考青藏高原东北缘GPS形变和岩石圈精细结构等资料,本文建立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周缘的三维岩石圈分层模型,分析现今构造加载作用下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力演化特征。数值计算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处于以北东-南西向的水平挤压为主导和北西-南东向的水平引张的变形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流变性质影响上覆脆性地壳应力环境,中地壳较低粘滞系数对应的模型地壳应力计算值与研究区实际地壳应力场相近。海原断裂中-西段构造加载作用显著,具有相对较高的库仑应力积累和最大剪应力分布;而六盘山断裂周缘地壳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小于海原断裂带。构造应力积累的空间分布差异说明六盘山断裂具有较弱的构造孕震环境,而研究区走滑型断裂的孕震加载作用显著。尽管六盘山处于较低的应力状态,但仍不能轻易忽视其长期存在的强震空区所暗示的发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地壳形变 应力环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贵州东南部榕江加里东褶皱带内的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及构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兵 王建新 +2 位作者 王显军 丁立丰 郭启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1048-1057,共10页
贵州东南部位于盖层极不发育的榕江加里东褶皱带内,为查明该区域内的地应力状态,在贵州省黔南州境内进行了7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工作,同时结合贵州西部已有研究结果和贵州西北部1个钻孔的地应力测量资料,对贵州东南部与西部和西... 贵州东南部位于盖层极不发育的榕江加里东褶皱带内,为查明该区域内的地应力状态,在贵州省黔南州境内进行了7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工作,同时结合贵州西部已有研究结果和贵州西北部1个钻孔的地应力测量资料,对贵州东南部与西部和西北部的地应力分布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结合断层的活动性质以及Byerlee准则探讨了测孔区域断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在研究区占主导地位,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表现为北西向;根据安德森断层理论,三向主应力的相对大小有利于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活动,这与研究区发育的活动断层性质相对应;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线性拟合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平主应力的梯度大于黔西煤层地区、广西盆地东北部和全国的地应力梯度值,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值在相近深度上大于黔西、黔西北地区和广西盆地东北部;三都断裂带附近存在较高的构造应力,μ_m值(最大剪应力与平均主应力的比值)较高,表明断层处于摩擦极限平衡状态;而三江-融安断裂两侧的构造作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西侧的构造作用强于东侧;虽然部分钻孔内的μ_m值都处于高值,但区域应力方向与断层多以较大角度相交,因此断层是稳定的,这与研究区的地震活动性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东南部 地应力状态 构造分析 稳定性分析 侧压力系数
下载PDF
Crustal Stress State and Seismic Hazard along Southwest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3
6
作者 Xianghui Qin Chengxuan Tan +2 位作者 Qunce Chen Manlu Wu Chengjun Fe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76-688,共13页
The crustal stress and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 along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conduct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for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in four b... The crustal stress and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 along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conduct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for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in four boreholes at the Ridi, Wasigou, Dahegou, and Baoxing sites in 2003, 2008, and 2010. The data reveals relatively high crustal stresses in the Kangding region (Ridi, Wasigou, and Dahegou si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hile the stresse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the short time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crustal stres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especially in the Kangding region, may not have been totally releas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and has since increased. Furthermore, the 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and Byerlee's law are adopted to analyzed in-situ stress dat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ault activity along the southwest segment. The magnitudes of in-situ stresses are still close to or exceed the expected lower bound for fault activity, revealing that the studied region is likely to be active in the future. From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our and other methods,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especially the Baoxing region, may present a future seismic haz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crustal stress state 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seismic hazard.
原文传递
地壳应力状态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刚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2年第6期36-42,共7页
对研究地壳应力状态的地质学方法作了回顾与展望;指出该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地壳应力状态的主要方法,并分析了影响该方法发展的三个问题;还指出现代构造遥感地质研究已为地质学方法研究地壳应力状态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地壳 应力 地质学 研究
下载PDF
地应力作用下鸭绿江断裂带活动对丹东五龙背地热温泉的影响初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毛佳睿 马秀敏 +2 位作者 孙尧 姜景捷 张文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2-416,共15页
鸭绿江断裂带为郯庐断裂系的重要分支,现今构造活动强烈,沿断裂带出露温泉60余处,地热资源丰富。为查明断裂带南段五龙背地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和断层的活动性,研究断裂活动对温泉地热水体的控制作用和远期影响,采用水压致裂法对该区开展... 鸭绿江断裂带为郯庐断裂系的重要分支,现今构造活动强烈,沿断裂带出露温泉60余处,地热资源丰富。为查明断裂带南段五龙背地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和断层的活动性,研究断裂活动对温泉地热水体的控制作用和远期影响,采用水压致裂法对该区开展了12个测段的原位地应力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在测段深度36.80~215.50 m范围内,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及垂直主应力值(SH、Sh、Sv)分别为6.00~13.52 MPa、3.18~7.26 MPa和0.97~5.7 MPa,总体而言,3个主应力值呈现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北东向为主;断裂带中段(198.60~207.80 m),主应力关系为SH>Sv>Sh,有利于走滑型活动,具有一定潜力的富水导水条件,断裂带上段(36.80~196.63 m)及下段(215.50 m),SH>Sh>Sv,有利于逆断层活动,热流通道纵向连续性欠佳,导水条件较差;根据现今应力场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推演,五龙背地区温泉水位下降可能是因为断裂在压应力作用下活动,导水系统空间受挤压逐渐缩小,其他方向径流排泄增多,导致温泉水源供给减少;基于库仑摩擦失稳理论,断裂带36.80~113.20 m深度范围内的地应力值达到了其活动需要的应力临界值下限,将来有可能发生错断活动,温泉地热水体的补给通道可能受到断裂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研究成果在断裂对温泉地热水体控制作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并积极探索了断裂带附近地应力测量在地热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断裂带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状态 地热温泉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 被引量:22
9
作者 谭成轩 胡秋韵 +2 位作者 张鹏 丰成君 秦向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 GPS测量 张性效应调整周期 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 松原震群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叶 谭成轩 +1 位作者 王瑞江 胡道功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地质分析,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总体系属相对较稳定一稳定状态,三斗坪坝址区属于相对稳定地块;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三斗坪坝址位于古老的花岗岩完整块体之上,属于相对稳定(Ⅰ)地块。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看,三斗坪坝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坝址,适宜修建巨型水利电力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稳定性 三峡工程 构造分区 坝区 地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