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emporary crustal movement of continental China obt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measurements 被引量:39
1
作者 MA Zongjin, CHEN Xinlian, YE Shuhua, LAI Xian, WEI Ziqing, CHEN Junrong, NING Jinsheng, XU Huoze & DING Guoyu1. Ins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 (e-mail: disgroup@publi.bta.net.cn)2. 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6 位作者 3. Shanghai Astronomic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0, China 4.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Wuhan 430077, China 5. Institute of Survey and Mapping, Xi’an 710054, China 6. National Bureau of Survey and Mapping, Beijing 100830, China 7.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7, China 8.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Wuhan 430077, China 9.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8期1552-1554,1588,共4页
We obtain a unified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continental China and vicinity through measurements at 81 GPS station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Key Infrastructure Project,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 We obtain a unified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continental China and vicinity through measurements at 81 GPS station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Key Infrastructure Project,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The velocity field delineates patterns of movements and deformation of active crustal blocks in continental China under the Eurasia-fixed reference frame. The space-based geodesy also clearly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orizontal movementand deformation of continental China induced by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The data provide kinematic constraints for simulating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movement velocity field TECTONIC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探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申重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2,共6页
为整体解释现代大地测量数据,提出了地壳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导出了由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一般严格公式。
关键词 地壳变形 密度变化 耦合运动 重力时间变化 公式
下载PDF
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新康 王倩 +1 位作者 马青 杜雪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60,共9页
提出了在地壳形变研究中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的概念,并用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GPS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给出在该基准条件下区域地壳运动速度场。这一速度场解释了多种类型的地壳运动现象和地形地貌现象。研究表明:中... 提出了在地壳形变研究中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的概念,并用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GPS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给出在该基准条件下区域地壳运动速度场。这一速度场解释了多种类型的地壳运动现象和地形地貌现象。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存在着一个大的左旋运动态势,其范围覆盖近一半的中国陆地面积,影响着中国整个东部和周边区域的地壳运动,中国东部现今的海岸线形态可能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种地壳运动,而且中国海岸线的“S”形曲线将会随着地壳运动变得更加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serand条件 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 GPS 地壳形变 中国东部地壳左旋运动
下载PDF
研究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机理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21
4
作者 申重阳 李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6,共8页
本文阐述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断层位错运动是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特殊形式.利用重复重力观测数据,选用稳健算法反演研究了1985-2002年滇西地震实验... 本文阐述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断层位错运动是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特殊形式.利用重复重力观测数据,选用稳健算法反演研究了1985-2002年滇西地震实验场主要断裂运动的时间分布和强震响应特征,获得了不同类型强震孕育过程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密度变化 耦合运动 断裂运动 强震孕育
下载PDF
陕甘宁青地区块体交接带上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与块体运动 被引量:19
5
作者 巩守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分析了关中、银川、西海固及民乐4个地区褶断隆起与断陷盆地组合构造带上的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77年前后,鄂尔多斯西侧和南侧的大地垂直形变场变化与大华北应力场的消长过程密切相关.1983年以后,青藏块体边... 分析了关中、银川、西海固及民乐4个地区褶断隆起与断陷盆地组合构造带上的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77年前后,鄂尔多斯西侧和南侧的大地垂直形变场变化与大华北应力场的消长过程密切相关.1983年以后,青藏块体边缘的民乐、西海固及银川地区继承性构造形变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1988年以来在亚板块内部及其边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震.从现今垂直形变场显示的时空结构来看,青藏亚板块和华北亚板块对交接带上的构造形变交替起着主导作用,并产生了不同的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交接带 大地垂直形变 构造运动 块体运动
下载PDF
新疆伽师地区现今构造运动和地形变GPS监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乔学军 王晓强 +1 位作者 王琪 游新兆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3期49-56,共8页
对伽师及帕米尔东北侧地区的 GPS监测网进行加密和复测 ,采用 GPS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解算 ,获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 ,基线的相对精度达 1 0 -8~ 1 0 -9。根据观测结果 ,初步得到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图及各基线矢量的时间序... 对伽师及帕米尔东北侧地区的 GPS监测网进行加密和复测 ,采用 GPS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解算 ,获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 ,基线的相对精度达 1 0 -8~ 1 0 -9。根据观测结果 ,初步得到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图及各基线矢量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 ,伽师地区向北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 构造运动 监测 定位精度
下载PDF
耿达短水准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 被引量:15
7
作者 苏琴 朱航 杨永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03-105,共3页
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其他跨断层资料,对耿达短水准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耿达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异常为当地居民修建生活小区所致,不应视为地震前兆异常。
关键词 地壳形变 跨断层测量 构造活动 水准异常 汶川8.0级地震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1 位作者 张希 陈文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 3 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 ,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 ,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 .结果表明 :1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主要...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 3 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 ,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 ,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 .结果表明 :1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 ,远离则衰减 .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 ,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 ;2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 NE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 ,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 .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 ,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 ;3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 ,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 ,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 ,往往伴随有 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 ,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 .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 ,往往是应变能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 大地垂直形变 水平运动 变形 地质构造 断层形变异常 蕴震特征
下载PDF
高精度GPS观测及其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邵占英 刘经南 +4 位作者 姜卫平 徐菊生 罗佳 刘序俨 林继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4期39-44,共6页
对福建东南沿海GPS地壳形变监测网的两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及其精度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根据复测资料的对比,对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期GPS观测资料经严密处理后其基线重复性精度优于10-... 对福建东南沿海GPS地壳形变监测网的两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及其精度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根据复测资料的对比,对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期GPS观测资料经严密处理后其基线重复性精度优于10- 8,高程分量的精度固定误差小于7m m ,比例误差优于10- 8,满足了研究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需要。利用统一处理后的两期GPS观测结果获得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图象,表明该地区相对于全球ITRF框架整体呈南东东向运动,台湾和福建沿海大陆相对运动是北西向压缩。这个结果和本地区北西向主压应力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一致。GPS测区范围内测点的相对运动表明测网所跨越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呈右旋走滑趋势,其活动量为毫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板块运动 福建 沿海
下载PDF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壳形变运动和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孟宪纲 占伟 +4 位作者 朱文武 郭浩强 邢建华 徐东卓 李季钢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07-1914,共8页
本文以晋冀蒙交界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内1984年以来的区域精密水准和1999年以来的GNSS地壳形变观测数据.通过对区域精密水准数据采用拟稳平差、Kriging插值方法进行计算处理,获取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结果;对GNSS数据使用GAMIT/GLOBK... 本文以晋冀蒙交界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内1984年以来的区域精密水准和1999年以来的GNSS地壳形变观测数据.通过对区域精密水准数据采用拟稳平差、Kriging插值方法进行计算处理,获取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结果;对GNSS数据使用GAMIT/GLOBK软件计算,并采用欧拉矢量法转换,获取研究区地壳水平运动结果.经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水平运动弱于垂直运动;利用区域精密水准成果确定的下降隆升垂直运动交界高梯度带(大于20 mm)是未来发生4.0级及以上地震的重点区域,说明地壳垂直运动信息对地震危险区判定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通过地震活动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和迁移现象,与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变化规律较一致,表明区域精密水准是捕捉地壳和断层垂向运动的有效方法,另外在部分具有走滑和低倾角正断层附近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有很好的关联性,且当关联性不一致或垂直运动活跃同时水平运动微弱时,附近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运动 区域精密水准 高梯度带 水平运动速度场 地震活动性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孟国杰 申旭辉 +2 位作者 伍吉仓 任金卫 Eugene A Rogozhin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东北地区37个GPS测站1997~2005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位移速率矢量较小,平均为1.58mm/a,表明该区总体上比较稳定;有5个测站的水平位移速率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利用东北地区37个GPS测站1997~2005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位移速率矢量较小,平均为1.58mm/a,表明该区总体上比较稳定;有5个测站的水平位移速率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而其他测站则并不显著;辽西地区的几个测站显示出一致性的东南运动,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向运动的远程效应;靠近1999年Mw7.1和2002年Mw7.3深源地震震中的测站速率较小,说明这两次深源地震对地表造成的形变并不明显。黑龙江东北部测站运动可能反映了北美板块向南楔入对欧亚板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GPS 地壳形变 欧亚板块 水平位移速率
下载PDF
用大地形变判定强震危险区的指标体系及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演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笃信 江在森 王双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43-51,共9页
提出了表征地壳垂直形变场定量特征的地壳垂直运动准加速度及体积变化率两个新指标,利用甘肃河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5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了地壳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体积变化率、速率增量、准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 提出了表征地壳垂直形变场定量特征的地壳垂直运动准加速度及体积变化率两个新指标,利用甘肃河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5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了地壳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体积变化率、速率增量、准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强震危险区判定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地壳运动 地震危险区 甘肃 河西地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的蓄水效应及对仙女山断裂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邢灿飞 张燕 +1 位作者 施顺英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72,共4页
为研究三峡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库区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运用小波变换分析和处理了大坝附近两个定点形变台(周坪台和宜昌台)的倾斜观测数据,发现蓄水后库区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微动态变化,库区下游区域... 为研究三峡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库区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运用小波变换分析和处理了大坝附近两个定点形变台(周坪台和宜昌台)的倾斜观测数据,发现蓄水后库区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微动态变化,库区下游区域的倾斜场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效应 仙女山断裂 周坪台 地壳形变 断层活动
下载PDF
孕震断层的形变模型及其失稳判据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云 施顺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4期9-14,共6页
提出了孕震断层的形变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形变特征,给出了其失稳的临界条件。通过对失稳过程的分析,对孕震期作了新的划分,并给出了失稳临界条件的形变判据。指出:综合使用GPS测量、跨断层短基线测量和固体潮观测,可以对孕震... 提出了孕震断层的形变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形变特征,给出了其失稳的临界条件。通过对失稳过程的分析,对孕震期作了新的划分,并给出了失稳临界条件的形变判据。指出:综合使用GPS测量、跨断层短基线测量和固体潮观测,可以对孕震的时间进程实施追踪,并可对孕震的危险程度作出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断层运动 固体潮 孕震过程 形变模型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三维滑动速率反演及其分段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贵钢 杨志强 王庆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基于负位错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中央断裂段的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运动整体而言为右旋逆冲断层,滑动速率较小,其运动特征具有显著的分段性。断裂带南段以逆冲为主,兼有左旋特征;在向北延展过程... 基于负位错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中央断裂段的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运动整体而言为右旋逆冲断层,滑动速率较小,其运动特征具有显著的分段性。断裂带南段以逆冲为主,兼有左旋特征;在向北延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右旋走滑,且走滑分量逐渐加大;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端具有挤压特征,其中段显示一定的拉张。由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在青藏块体整体移动的影响下,还与其区域应力场和内部地壳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位错 粒子群算法 地壳形变 构造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基于形变观测分析2011年日本9.0级地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2 位作者 马宏生 刘晓霞 孙小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7-871,共15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断层运动强闭锁段、无震滑移段和弱闭锁段.由同震位错反演结果,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存在深浅两个滑移极值区,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50m,深度小于30km)震间为断层弱闭锁段;同震较深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20m,深度在40km左右)震间为断层强闭锁段;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同震位错相对较小,震间断层运动表现为无震滑移.震后初期断层运动主要分布在在闭锁线以上的同震较深滑移极值区,而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能量释放比较彻底,断层震后余滑量相对较小.依据本文同震和震间断层运动反演结果,震间强闭锁段积累10m同震位错需要100多年时间,与该区域历史上7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相当;震间弱闭锁段积累30~50m同震位错约需要300~600年时间,与相关研究给出的日本海沟9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比较一致.在实际孕震能力判定的工作中,由于不同性质的断层段在同震过程中会表现更多的组合形式,断层发震能力判定结果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利用区域形变观测等资料给出震间断层运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对于断层强震发震能力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0级地震 GPS观测 地壳变形 反演 断层运动
下载PDF
Essential Features of Tectonic Movement Revealed by Crustal Vertical Deformation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Huang Liren,Zhang Xingke1,and Ma QingFirst La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Center,SSB,Tianjin 300180,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22,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5年第4期70-83,共14页
Based on the precise reieveling data of more than 260,000 km carried out from 1950 to 1991 in the Chinese mainland,recent crustal vertical movement is studied.By means of some quantitative indices,such as the pattern ... Based on the precise reieveling data of more than 260,000 km carried out from 1950 to 1991 in the Chinese mainland,recent crustal vertical movement is studied.By means of some quantitative indices,such as the pattern of crustal vertical movement,the intensity of differential movement,the maximum gradient and its distribution,etc.,the properties of movements are analyzed on a large scal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he properties have a profou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ir own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zoning and seismic activity of active subplates.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movement comes mainly from the northward push of the India plate acting on the Eurasia plate.The effects of motions of the Pacific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s in the east are much les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E LEVELING crustal deformation vertical movement crustal dynamics Chinese MAINLAND
下载PDF
Cur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ogenic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 -Xizang block
18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1 位作者 张希 陈文胜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1期29-38,共10页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epeated precise leveling and across-fault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recent 30 years and the analyzed results from GPS observations made in recent years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epeated precise leveling and across-fault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recent 30 years and the analyzed results from GPS observations made in recent years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block, and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seismic activities,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reg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trong earthquake development are studied and approached preliminari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is area is inhomogeneous with relatively intensiv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main boundary faults and weak deformation in the farther areas. The intensity of vertical differential movement and the deformation status vary with time, and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apparent compression and strike-slip. b)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generated by the NE-trending continuous compressive movement of Qinghai-Xizang block due to the northward press and collision of India plate is the principal stress for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The evolution of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lock activ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c)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uplift and high-gradient deformation zones and the obvious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appeared along the boundaries of tectonic block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indicators of hindered block motion and intensified tectonic stress field for strong earthquake development. Usually, the above-mentioned phenomena would be followed by the seismicity of M6.0, but the earthquake might not occur in the place with the maximum movement. The zones with the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characterized by tendencious accumulation acceleration turning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might be the positions for accumulation of strain energy and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block vertical crustal deformation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seismogenic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武汉九峰地震台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嘉沛 张新林 +3 位作者 张毅 李忠亚 胡敏章 申重阳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4-971,共8页
长期的重力变化和地壳形变观测是研究地下物质运动的重要手段。基于武汉九峰地震台2013—2020年的绝对重力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计算了长期的重力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趋势,并以1年、... 长期的重力变化和地壳形变观测是研究地下物质运动的重要手段。基于武汉九峰地震台2013—2020年的绝对重力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计算了长期的重力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趋势,并以1年、2年和3年的时间间隔分段,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分别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绝对重力年变化率、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以及对应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九峰地震台长期的重力年变化率为0.4799μGal/a,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1.2 mm/a,两者的比值为-0.3999μGal/mm,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与该区域的地下水活动有关。将不同时间段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数据展布在一张图中,发现数据点离散分布在不同区域,由此可初步判断地下物质运动过程,为区域动力学机制解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重力变化 地壳垂直形变 比值 物质运动 武汉九峰地震台
原文传递
地壳形变观测及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作用的评述
20
作者 李忠友 李生平 《国际地震动态》 1996年第5期1-5,共5页
文章评述了地壳形变观测及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地壳形变观测的历史,地壳形变观测的体系,地壳形变观测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地壳变形 变形观测 地震科学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