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30
1
作者 黄晖 米宁 +3 位作者 徐鸣洁 王良书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H-k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28.4~32.8km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从南到北变厚;沿着NW—SE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S波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福建地区
下载PDF
岩体的场位特征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聂德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68-72,共5页
岩体的工程特性与岩体所处的地应力场、渗流场的特征及其在场中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关系 ,本文对岩体变形模量与地应力的关系及其在空间的变化特征进入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地应力 渗流场 岩体工程特性 岩石 场位
下载PDF
利用地震面波频散重建川滇地区壳幔S波速度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智 陈赟 李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4-1122,共9页
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分析覆盖川滇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记录,计算了周期10~100 s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对研究区进行划分尺度大小1.5°×1.5°分格后,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各分段射线的长度和时间,得到各个格子的纯路径频散... 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分析覆盖川滇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记录,计算了周期10~100 s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对研究区进行划分尺度大小1.5°×1.5°分格后,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各分段射线的长度和时间,得到各个格子的纯路径频散.继而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求解,反演得到该研究区壳幔S波速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表现出地壳增厚和缩短,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与其外部相比,虽然存在局部速度负异常,总体上呈相对高速,其周边的走滑断裂带呈现深至上地幔顶部的负速度异常,这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此外,云南西部和四川西部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存在被认为是与部分熔融的物质或与滑脱构造相关联;从纬向剖面和经向剖面可以得到四川盆地莫霍面平均深度大约为45 km,云南地区莫霍面深度南北方向不一致,云南地区最北端深度达到49 km,南端莫霍面深度大约为36 km,这说明不同构造块体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时分析 面波频散 壳幔结构 地壳增厚 S波速度分布
下载PDF
华北盆地边缘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曲中党 张训华 +3 位作者 贺日政 吴志强 张洪双 吴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7-968,共12页
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周边(113°E—121°E,34°N—41°N)72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和2010年远震地震波形记录,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结合该区域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 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周边(113°E—121°E,34°N—41°N)72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和2010年远震地震波形记录,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结合该区域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反演结果.华北盆地周缘及邻区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异常,首都圈地区Moho深度约在33 km左右,台站下方在4~10 km的深度范围内一般都存在2~5 km厚的高速层,紧随高速层之下又出现了2~6 km厚的相对低速层;在太行山隆起向华北盆地的过渡区,地壳结构较为复杂,Moho面深度变化较大,自西向东深度变浅,且太行山隆起区内明显存在壳内低速层,而接近华北盆地处的地壳内存在轻微的速度扰动异常(即低速层);鲁西隆起地区Moho深度在31~34 km之间,在大地热流高值区地壳高低速异常明显.基于华北盆地周缘地区地震在地壳高低速层均有分布,而分布在低速层内的地震事件相对较多,比较符合曾融生等(1991)提出的"双层破裂震源模型",即地幔热物质上侵导致了中下地壳的低速软弱层形成,并在软弱层处产生了附加的水平剪切力,进而其破裂诱发地震,同时将部分应力传递给上覆高速硬包体,为高速异常体内地震的触发积累能量.华北盆地周缘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是该区域地震频发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接收函数反演 地壳S波速度 壳内低速层 震源深度
原文传递
利用背景噪声成像研究合肥-金华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的东西差异 被引量:6
5
作者 吴珊珊 姜明明 +2 位作者 何玉梅 赵亮 艾印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4-592,共9页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结果表明,以东经118°—118.5°附近为界,西北部表现为地壳低速异常和中下地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东南部表现为地壳高速异常,下部地壳存在负的径向各向异性.由此,本文推测地震波速结构差异反映了地壳内部物质与温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两个地区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岩浆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合肥金华地震观测剖面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广州—佛山地区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
6
作者 高占永 叶秀薇 +4 位作者 林吉焱 段永红 王力伟 周铭 刘巧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4-1470,共17页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 S波速度结构 广州—佛山
下载PDF
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介质中P波质点运动的理论模拟与应用
7
作者 王旭 陈凌 +1 位作者 王新 高一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00-4915,共16页
P波质点运动已经成为研究地震台站下方浅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对于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对P波质点运动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初步研究了各向异性和倾斜界... P波质点运动已经成为研究地震台站下方浅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对于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对P波质点运动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初步研究了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情况下的P波质点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会使P波质点运动随反方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频率依赖性,反映了结构的垂向变化.四川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生长与物质外向逃逸的重要场所.本研究以盆地内部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S124为例,探讨利用P波质点运动研究浅部地壳各向异性和界面几何结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台站下方~4-5 km以浅的地壳具有明显各向异性(~20%),且其快轴方向(近东西向)与川中走滑断裂带走向一致.这表明研究区浅部地壳的变形模式可能主要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本研究的理论模拟和初步应用均表明,利用不同频率P波质点运动的反方位变化能够有效约束浅部地壳的各向异性和/或界面几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质点运动 倾斜界面 各向异性 浅部地壳结构 S波速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内S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佳 高琼 +1 位作者 王军 邓嘉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0,共9页
利用程海断裂带附近27个数字地震台站远震波形资料,提取每一个台站的接收函数,计算出各台站莫霍面深度同时利用时间域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果显示: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从南部42km增至北部的54km,南部和北部... 利用程海断裂带附近27个数字地震台站远震波形资料,提取每一个台站的接收函数,计算出各台站莫霍面深度同时利用时间域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果显示: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从南部42km增至北部的54km,南部和北部莫霍面深度有明显的不同。从程海断裂带下方不同深度S波速度剖面可以看出,宾川及其北东部地区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此低速层可能与还没有固结的热物质有关。而永胜南部地区,地壳中S波速度垂直变化剧烈,低速异常高速异常交替丛生,这可能是此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时,本文对宽频带地震仪和短周期地震仪得到的接收函数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断裂带 接收函数 横波速度 喜马拉雅台阵 宾川主动源台阵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S-Wave Data from Fanshi-Taipusiqi DSS Profile and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Deep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ity 被引量:1
9
作者 Zhou Xuesong,Song Songyan,Zhang Xiankang,Qiu Shuyan,Gong Yi,and Song Jianli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SSB,Zhengzhou 450003,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1期27-36,共10页
By processing S-wave data from the Fanshi-Huai’an-Taipusiqi DSS profile,which is a three-component,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and in the light of the results from P-wave interpretation,two-dimensional(2... By processing S-wave data from the Fanshi-Huai’an-Taipusiqi DSS profile,which is a three-component,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and in the light of the results from P-wave interpretation,two-dimensional(2-D)structures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are presented,including S-wave velocity Vs and the physical parameter of medium-Poisson’s ratio a.Taking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into account,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ults from petrophysical experiments at home and abroad,we carried out interpretation and inference with respect to deep crustal structure,tectonics,and lithologic characters.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a values are mostly not greater than 0.25,and rocks,which generally assume brittle,are mainly composed of granite; the rocks in the lower layer of the upper crust between Yangyuan-Huai’an containing inorganic CO2 itself releases carbon; for the rocks in the lower crust and crust-mantle transitional zone,which are compara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ve velocity Poisson’s ratio lithologic character ultra-crustal fault earthquakes.
下载PDF
山西及邻区S波速度模型研究
10
作者 殷伟伟 梁向军 《四川地震》 2019年第3期5-7,共3页
利用2009~2018年山西地震台网记录到的S波走时,重新校对震相并增加Sb震相,采用区域速度拟合和批量定位比较残差的方法获得山西及邻区S波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通过S波实测走时与利用P波走时结合波速比得出的结论相近,误差在0.5%范围内,... 利用2009~2018年山西地震台网记录到的S波走时,重新校对震相并增加Sb震相,采用区域速度拟合和批量定位比较残差的方法获得山西及邻区S波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通过S波实测走时与利用P波走时结合波速比得出的结论相近,误差在0.5%范围内,“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能够满足地震台网日常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山西地区 波速比
下载PDF
台湾—阿尔泰地学断面阿尔金—龙门山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75
11
作者 王有学 W D Mooney +2 位作者 韩果花 袁学诚 姜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6,共9页
通过分析阿尔金—龙门山地学断面的地震资料 ,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阿尔金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莫霍面为 5 0km ,而在其南侧的祁连地块莫霍面突然加深至 73km ,在柴达木盆地莫霍面又抬升至 5 8km左右 ,然后 ... 通过分析阿尔金—龙门山地学断面的地震资料 ,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阿尔金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莫霍面为 5 0km ,而在其南侧的祁连地块莫霍面突然加深至 73km ,在柴达木盆地莫霍面又抬升至 5 8km左右 ,然后 ,在松潘甘孜地块莫霍面降至 70km ,并呈现为台阶状向龙门山方向抬升到 6 0km左右 ,最后在四川盆地 ,莫霍面的埋深仅为 5 2km .以昆仑断裂为界 ,在其北部地区的中地壳底部存在一速度为 5 80km s的低速层 ,而在其南部地区则没有低速层出现 ,推测低速层为地壳中部的局部熔融物质 .阿尔金—龙门山剖面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分别与祁连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上的两个莫霍面坳陷区相对应 ,指示出这两个地块具有较深的山根 ,青藏高原北部的巨厚地壳很可能是由于中生代以来发生的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时受到来自东西及南北方向的挤压 ,使地壳缩短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龙门山 地学断面 地壳纵波结构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被引量:31
12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本文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 本文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 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造山带 地壳山根浮力 莫霍面 P波高速区 地壳厚度
下载PDF
利用气枪地震资料对福建及台湾海峡南部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金震 李山有 +3 位作者 蔡辉腾 李培 李海艳 徐嘉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76-2787,共12页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南部海陆联测试验记录到的Pg和Pm震相走时数据,利用速度与界面联合成像方法构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和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以及海峡南部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滨...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南部海陆联测试验记录到的Pg和Pm震相走时数据,利用速度与界面联合成像方法构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和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以及海峡南部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滨海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复杂,随深度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其上地壳海陆过渡带呈高速特性,台湾海峡呈低速特性;下地壳海陆过渡带呈低速特性,台湾海峡呈高速特性;研究区莫霍面的深度约为28~33km,存在较明显差异,闽粤交接部位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减薄,莫霍面深度接近28km,这与正常型华南活动地块与减薄型南海活动地块交汇致使地壳厚度减薄有关,体现了活动块体边界构造特征.历史大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且有深大断裂穿过的区域,现今中小震主要分布于闽粤海陆过渡带,这一特征可能与此地广泛发育的断层和华南与南海活动地块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P波速度 莫霍面深度
下载PDF
可可托海─阿克塞测深大剖面北段深部构造与地震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方秋 刘景元 《内陆地震》 199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通过可可托海─阿克塞测深大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深部资料结合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地震与深断裂活动有关,与地下10~40km深的速度异常层有关,地震一般发生于波速突变的相对低速层中。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波速异常 深断裂 地震 深部构造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S-wave data from Tai′anXinzhou DSS profi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Xingtai earthquakes
15
作者 宋松岩 周雪松 +3 位作者 王椿镛 张先康 宋建立 龚怡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1期16-26,共11页
On the basis of S wave information from Tai′an Xinzhou DSS profile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ults from P wave interpretation, the 2 D structures , including S wave velocity V s, ratio γ between V... On the basis of S wave information from Tai′an Xinzhou DSS profile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ults from P wave interpretation, the 2 D structures , including S wave velocity V s, ratio γ between V p and V s; and Poisson′s ratio σ , are calculated; the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profile is presented and the relevant inferences are drawn from the above results. Upwarping mantle districts (V s≈4.30 km/s)and sloping mantle districts (V s≈4.50 km/s) of the profile with velocity difference about 4% at the top of upper mantle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V s , γ and σ in different media and structures, also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formation of their neighbouring regions; the existence of Niujiaqiao Dongwang high angle ultra crustal fault zone is reaffirmed; the properties of low and high velocity blocks(zones) including the crust mantle transitionalzone and the boudary indicators of North China rift valley are discuss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results with earthquak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ntle upwarps, thermal material upwells through the high angle fault, the primary hypocenter was located at the crust mantle juncture 30.0~33.0 km deep, and additional stress excited the M S=6.8 and M S=7.2 earthquakes at specific locations around 9.0 km below Niujiaqiao Dongwang, the earthquakes took place around the high angle ultra crustal fault and centered in the brittle media and rock strata with low γ and low σ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wave velocity wave velocity ratio upwarping and sloping mantle districts crust mantle transitional zone ultra crustal fault zone
下载PDF
接收函数、面波与重力联合约束地壳厚度与波速比
16
作者 任志远 李永华 +1 位作者 强正阳 石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5-948,共14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重力数据联合约束地壳厚度、vP/vS和平均P波速度的改进方法,并基于两种地壳模型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估计精度,还能更准确地估计地壳平均... 提出了一种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重力数据联合约束地壳厚度、vP/vS和平均P波速度的改进方法,并基于两种地壳模型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估计精度,还能更准确地估计地壳平均P波速度。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华南地区两个固定台站的地壳结构分析,相关结果也证实了该方法在确定地壳结构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面波频散 重力 联合约束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地壳平均P 波速度
下载PDF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与上地壳高速体体积大于大别;而莫霍面下凹程度不如大别地区,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显示了苏鲁地区曾发生过更激烈的俯冲与折返构造运动,与大别地区相比,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然而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后期等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地段的造山、演化过程中,在构造运动基本相似的背景下,存在着区域性特征。苏鲁地区的造山运动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有起始略晚、发生时期较短但相对激烈、结束早、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等特征。笔者分析了苏鲁区域性特征形成的主要构造原因是,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其中,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的大区域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可能是该区俯冲到地幔内的超高压变质岩能够大量折返回地表或上地壳的重要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地壳结构 P波速度高速异常 郯庐断裂 扩张应力场
下载PDF
汕头地区地壳平均波速比的联合测定
18
作者 刘特培 《华南地震》 1992年第2期38-41,共4页
本文根据汕头传输台网测定的96次地震走时数据,用联合测定法计算了该区地壳波速比,得到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07±0.005。此值较华南区域平均波速比1.692略高。因研究时段区内无M≥5级地震,故1.707±0.005应视为该区地壳波速比正... 本文根据汕头传输台网测定的96次地震走时数据,用联合测定法计算了该区地壳波速比,得到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07±0.005。此值较华南区域平均波速比1.692略高。因研究时段区内无M≥5级地震,故1.707±0.005应视为该区地壳波速比正常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壳 波速比 测定 汕头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