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 被引量:8
1
作者 谭君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106,共9页
诗歌叙事学作为跨文类的叙事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何既考虑诗歌叙事学与叙事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又将其与后者加以区隔,关涉前者的研究对象,也关涉其研究方法。国外叙事学界的研究较为明确地强调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从西... 诗歌叙事学作为跨文类的叙事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如何既考虑诗歌叙事学与叙事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又将其与后者加以区隔,关涉前者的研究对象,也关涉其研究方法。国外叙事学界的研究较为明确地强调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从西方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文类区分中突出其跨学科性质。从构建诗歌叙事学的理论,形成这一学科分支,并开展有效的实践来看,诗歌叙事学应以抒情诗为主要对象,这样,有利于彰显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富于成效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以抒情诗为主的前提下,也可从"诗歌"这一文类角度展开相关的叙事学研究,包括诗歌叙事学研究,探讨在不同文类中的不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 文类 跨文类 诗歌叙事学
下载PDF
熊秉明艺术探索的中西镜像及其边界超越
2
作者 赵斌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1期98-109,I0005,共13页
旅法艺术理论家、艺术家熊秉明经历了从中国到西方,再从西方返回中国的跨文化;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延伸至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还有博涉雕塑、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的跨门类,从而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体验与理论思考熔铸一体... 旅法艺术理论家、艺术家熊秉明经历了从中国到西方,再从西方返回中国的跨文化;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延伸至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还有博涉雕塑、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的跨门类,从而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体验与理论思考熔铸一体。他的艺术探索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个性——异学互鉴,也就是中西两种异质性学术文化之间发生相互借鉴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思想的情形,其中包含五个环节:异学互望、异学互激、异学互惠、异学更生、异学新境。此外,熊秉明的典型意义还在于,他是20世纪艺术界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通会人格化身,并致力于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互通反哺的双向路径。熊秉明跨文化的艺术经验与面向实践的理论构想对于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与文化复兴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秉明 跨文化 跨学科 跨门类 异学互鉴
下载PDF
依时序跨文体:苏轼作品阅读方式的一种尝试
3
作者 康光磊(译) 谭静(校) 《长江学术》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苏轼喜欢对同一主题进行跨文体创作,即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用不同文体多角度表达他的看法和感受。因不同文体承袭不同传统,有其自身套路,难免影响作者处理话题的态度和格调,这在以往常被忽略,对此有必要尝试依时序跨文体重读苏轼作品... 苏轼喜欢对同一主题进行跨文体创作,即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件事用不同文体多角度表达他的看法和感受。因不同文体承袭不同传统,有其自身套路,难免影响作者处理话题的态度和格调,这在以往常被忽略,对此有必要尝试依时序跨文体重读苏轼作品。苏轼散文体的尺牍、题跋和杂记的数量庞大,是其作品中被忽视的宝藏。通过对苏轼诗与非正式散文文体差异的多重考察,探讨不同文体对作家表现同一事件方式的影响。对于苏轼在不同文体中处理相同主题或事件,不能简单解释为作家热衷在每个新作中都变换手法和方式。文学形式本身,或者至少是苏轼使用它们的方式,对结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苏轼从一种形式转向另一种形式时,参照系随之改变,他对主题的处理也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依时序 跨文体 非正式散文 文体差异
下载PDF
东坡故事的跨文体改编
4
作者 罗杰允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东坡故事自宋代产生以来,经口传、改写与编创,发展出文言笔记、话本小说、戏曲等多种文体形式。在跨文体改编中,首先是叙事方式的转变。叙事角度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代言体,叙事语言由书面化转向通俗化,叙事手法兼用插叙、倒叙,构建... 东坡故事自宋代产生以来,经口传、改写与编创,发展出文言笔记、话本小说、戏曲等多种文体形式。在跨文体改编中,首先是叙事方式的转变。叙事角度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代言体,叙事语言由书面化转向通俗化,叙事手法兼用插叙、倒叙,构建双线叙事结构模式。东坡故事的跨文体改编体现出承袭核心情节单元、改动人物形象、设置大团圆结局的编创特点,反映通俗文学作者在改编故事时会优先考虑民众心理与市场需求,并结合文体特征和时代语境,以满足民众期待与服务社会公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故事 跨文体 改编 东坡戏
下载PDF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商业广告语篇中的跨语类现象 被引量:2
5
作者 白红爱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2-65,共4页
通过分析商业广告语篇,探讨跨语类现象如何使广告语篇以"面目全非"的语篇结构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却仍然滞留于广告语类的"情理之中"。语类应区分封闭型和开放型,语类结构潜势也应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 通过分析商业广告语篇,探讨跨语类现象如何使广告语篇以"面目全非"的语篇结构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却仍然滞留于广告语类的"情理之中"。语类应区分封闭型和开放型,语类结构潜势也应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构建类似商业广告的开放型语类的语篇时,往往是形式结构潜势为作者提供进行再造的空间,而跨语类手段是最常用的再造方法之一。但语篇由于仍遵循了语类的语义结构潜势,所以仍保持着所属语类的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语篇 语类结构潜势 跨语类
下载PDF
试论台湾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及跨文类实践——以纪大伟、陈雪、洪凌的酷儿文本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朱云霞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2期78-85,共8页
台湾酷儿小说与"酷儿"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次文化存在,成为一时潮流,冲击了性别论述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探讨酷儿书写对情欲、身体的认知,进一步考察酷儿小说的性别理... 台湾酷儿小说与"酷儿"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次文化存在,成为一时潮流,冲击了性别论述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探讨酷儿书写对情欲、身体的认知,进一步考察酷儿小说的性别理念及其对性别身份的思考。同时,本文考察酷儿小说如何以跨文类的跨界书写展现酷儿的性别理念,以此尝试梳理酷儿小说在台湾语境中的特征及其性别论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儿 酷儿小说 身体叙事 跨文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诗词叙事之“跨文类”借势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桂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跨文类"视角看,中国传统诗词叙事含量与能量的增强是与古文、传奇、戏曲等文类的互渗与借鉴分不开的。首先,诗词常常寄生于史籍类的古文,古文也常以"序"的形式与诗词正文并行,使得叙事与抒情相得益彰。其次,历... 从"跨文类"视角看,中国传统诗词叙事含量与能量的增强是与古文、传奇、戏曲等文类的互渗与借鉴分不开的。首先,诗词常常寄生于史籍类的古文,古文也常以"序"的形式与诗词正文并行,使得叙事与抒情相得益彰。其次,历代文人所运用的以文为诗、以文为词,以赋为诗、以赋为词,以及以传奇法为诗词等"跨文类"笔法,在不断地滋补着诗词叙事,使其叙事含量和功能得到增强。再次,传统诗词的"跨文类"叙事能量还突出表现为,各种诗词文本不仅常常与戏曲小说同题材配套运行,而且还直接生发出叙事性较强的戏曲小说。这也反证出传统诗词富含叙事因子、叙事性能。总之,传统诗词叙事是在"跨文类"互渗、借鉴、衍生文学生态下得以不断增强的,业已形成异彩纷呈、变幻多端的叙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叙事 跨文类 文法互参 叙事传统 派生 文本效果
下载PDF
小说的越界:浅论福克纳的电影化小说 被引量:3
8
作者 仪爱松 冯春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222-226,共5页
电影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既是文学的敌人,又是文学的母体。美国现代小说家为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的经历有助于丰富小说的表现技巧,实现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互动,但同时对小说文体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著名小说家福克纳与电影... 电影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既是文学的敌人,又是文学的母体。美国现代小说家为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的经历有助于丰富小说的表现技巧,实现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互动,但同时对小说文体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著名小说家福克纳与电影的互动、电影化小说之戏剧性叙事和立体空间文体以及跨文体写作对文学崇高性的解构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电影对美国现代小说的文体冲击以及由此在作家身上产生的心灵羁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跨文体 电影化小说 戏剧性 空间叙事
下载PDF
1990年代马华新生代散文的“越界”考察
9
作者 马淑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7,162,共8页
"越界"是1990年代马华新生代散文发展的重要特征,路径有二:其一是"跨文类",即打通散文与诗歌、小说诸体裁间的壁垒;另一是"次文类",即将文学与社会学、人类学诸学科间的界限打破,在散文内部形成各种微型... "越界"是1990年代马华新生代散文发展的重要特征,路径有二:其一是"跨文类",即打通散文与诗歌、小说诸体裁间的壁垒;另一是"次文类",即将文学与社会学、人类学诸学科间的界限打破,在散文内部形成各种微型文类。论文拟考察新生代"越界"的资源、过程,并辩证其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散文 “越界” “跨文类” “次文类”
下载PDF
中国青春电影的新路径——评《少年的你》 被引量:1
10
作者 邢玉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5-50,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青春电影进入怀旧的文化生产和营销青春的阶段,呈现出模式化的审美特点。《少年的你》采用跨类型的创作方式,将青春、成长叙事置于社会语境中,选取尖锐的现实题材并展开,打破怀旧滤镜,在反怀旧话语中解决青少年面临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青春电影进入怀旧的文化生产和营销青春的阶段,呈现出模式化的审美特点。《少年的你》采用跨类型的创作方式,将青春、成长叙事置于社会语境中,选取尖锐的现实题材并展开,打破怀旧滤镜,在反怀旧话语中解决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聚焦青少年的精神成长,纠正了怀旧青春电影中“成长落空”的问题,实现了成长叙事的新变奏,并且细腻谨慎地在人物形象中注入了对校园霸凌的理解,为青春电影走出同质化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少年的你》 跨类型 反怀旧 成长叙事 新路径
下载PDF
温特森《激情》的跨文类实践与性别越界
11
作者 骆文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5-39,共5页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温特森在《激情》中以拿破仑政权的兴衰为历史背景,把象征主义、寓言讽喻和丰富的视觉意象结合在一起,编织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而富于幻想的故事。小说通过线性历史叙述与幻想故事两种叙事模式的交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温特森在《激情》中以拿破仑政权的兴衰为历史背景,把象征主义、寓言讽喻和丰富的视觉意象结合在一起,编织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而富于幻想的故事。小说通过线性历史叙述与幻想故事两种叙事模式的交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后现代式重写、酷儿身体的乌托邦塑造,戏谑了历史叙事,书写了多元流动的女性欲望,揭示了温特森跨越男/女、异性恋/同性恋的疆界藩篱的酷儿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特森 《激情》 跨文类 性别越界 酷儿意识
下载PDF
黑暗中不灭的微火——评石一枫小说《借命而生》
12
作者 郭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3-77,共5页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层面。《借命而生》也体现了石一枫想要突破类型写作的野心,“杜湘东”的书写具有“非典型性”的形象意义。小说在承继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丰富的思辨于其间。从生动模式走向深度模式,实现了雅俗文学的交流融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一枫 《借命而生》 张力 跨类型
下载PDF
蔚州作家李百川与《绿野仙踪》
13
作者 郑铁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绿野仙踪》为清代颇具艺术特色的代表性小说之一。该小说的版本目前主要有百回抄本和八十回刻本两大类。《绿野仙踪》的研究和出版情况大致可分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84年,1985年至今三个阶段,自第三个阶段始,其研... 《绿野仙踪》为清代颇具艺术特色的代表性小说之一。该小说的版本目前主要有百回抄本和八十回刻本两大类。《绿野仙踪》的研究和出版情况大致可分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84年,1985年至今三个阶段,自第三个阶段始,其研究和出版持续升温。据河北蔚州乾隆四十年《李氏家谱》,李百川即为家谱中的李鋐,所以李百川确定是河北蔚州人,与《绿野仙踪》的作者在“自序”中所叙完全吻合。《绿野仙踪》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李百川成长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主人公冷于冰的遭遇隐含着现实中作者的生活经历。《绿野仙踪》中的子板块涉及面广阔,已经发展为历史、世情、神魔等不同类型题材的“跨类型”形态,这是《绿野仙踪》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野仙踪》 李百川 蔚州 跨类型叙事板块
下载PDF
“跨文类写作”现象批判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167,共6页
"跨文类写作"现象内涵理解上的分歧,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文类"陪衬"观、文备众体观、复数归类观。本文通过文类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互动关系的演绎,提出跨文类写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策略,是后现代主... "跨文类写作"现象内涵理解上的分歧,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文类"陪衬"观、文备众体观、复数归类观。本文通过文类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互动关系的演绎,提出跨文类写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策略,是后现代主义所选取的文学理论主张之一,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文学创作上的理想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类 跨文类写作 文本策略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被引量:2
15
作者 庄学培 汲安庆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9年第6期13-24,共12页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诸多困惑或纷争,皆因与相关重要范畴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有莫大关系。比如阅读目的是读懂、应用、应试,还是应性、表现与存在之于“占有性阅读与存在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是否只需要批文入情,达致对情思的捕获或对文化意蕴...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诸多困惑或纷争,皆因与相关重要范畴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有莫大关系。比如阅读目的是读懂、应用、应试,还是应性、表现与存在之于“占有性阅读与存在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是否只需要批文入情,达致对情思的捕获或对文化意蕴的发掘就可以,还是要再返回形式,揭示形式表现的秘妙,为言语表现与存在蓄势之于“常规性阅读与语文性阅读”的理解;阅读教育要注意文类特点,训练学生的体式语感,可如果遇到文本的跨体创作现象时,是否也要死守适体阅读的原则,这又与“适体性阅读与跨体性阅读”的理解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廓清语文教育的雾障,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育的品质和境界,必须对相关范畴的内涵加以仔细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育 存在性阅读 语文性阅读 适体性阅读 跨体性阅读
下载PDF
蛇郎故事的情节演化与跨文类实践
16
作者 张歆 史毛馨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4,共9页
民间文学的传承及传播一方面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丰富多变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本文通过对《马莲花》《马兰花》中的话语比对及数据分析,阐述从20世纪初期开始,蛇郎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如何不断... 民间文学的传承及传播一方面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丰富多变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本文通过对《马莲花》《马兰花》中的话语比对及数据分析,阐述从20世纪初期开始,蛇郎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如何不断发生适应时代情境的演化的;另外,在蛇郎故事被改编为叙事诗、戏剧、电影、动画等不同文类与艺术样式后,在跨文类、不同艺术样式的实践中,重构了有关蛇郎故事的文化记忆。对于蛇郎故事情节演化与跨文类改编,及其在不同艺术样式展演中的分析和阐述,呈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学的构建中,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及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郎故事 话语融合 故事情节 跨文类实践
下载PDF
诗我互证的“心象”诗学实践——评李修文《诗来见我》
17
作者 裴亮 张琪 《写作》 2021年第4期33-40,共8页
《诗来见我》是一部兼容抒情、叙事与诗论色彩的散文集。梳理李修文近年来的散文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其书写的对象存在着一条从山河人间的“物”之“象”到思接千载的“心”之“象”的演变脉络。《诗来见我》中,作者以诗为媒,书写自我与... 《诗来见我》是一部兼容抒情、叙事与诗论色彩的散文集。梳理李修文近年来的散文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其书写的对象存在着一条从山河人间的“物”之“象”到思接千载的“心”之“象”的演变脉络。《诗来见我》中,作者以诗为媒,书写自我与古今诗人相遇时互相“照见”的心迹与心境;作者知人论世,通过“心象”风景的“参差对照”来为古典诗词注入时代新解。“诗来见我”的命名,揭示了作为读者心象之“再象”与作为诗人心象之“本象”的跨时空叠映与对话,体现出对王夫之“诗象其心”诗论主张的继承与发扬。作者借助兼具平行性、模糊性与整体性的诗性思维来实现古今诗境的互文性书写,在诗教传统中寻找以诗注我、以诗慰己的路径,使古典诗歌由旧翻新、由客返主、由物及心,从而通向一种诗我互证的“心象”诗学的跨文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来见我》 诗象其心 心象 诗性思维 跨文体实践
下载PDF
论木心的跨文体写作
18
作者 邹震 《德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9-23,48,共6页
木心擅长诗、散文、小说、文论等多种文体,但他并不使自己局限于单一的文体,而是尝试在不同的文体之间,在同种文体的不同类型之间,在形式与语言的古与今、中与外之间,探索写作的种种可能性,并在这种种可能性之中,不断回馈并丰富以往的传... 木心擅长诗、散文、小说、文论等多种文体,但他并不使自己局限于单一的文体,而是尝试在不同的文体之间,在同种文体的不同类型之间,在形式与语言的古与今、中与外之间,探索写作的种种可能性,并在这种种可能性之中,不断回馈并丰富以往的传统,磨砺自我的风格。本质上,木心是以相融相佐的跨文体写作实践着诗性与智性精神的文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心 跨文体写作 诗性与智性
下载PDF
论阎连科小说的文类叠加及其意蕴生成——以《炸裂志》为中心
19
作者 廖高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70-75,共6页
阎连科具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其创作经历了文类的杂糅、融合到叠加的自我突破和变革。《炸裂志》实现了小说、志书和寓言等多种文类的叠加,加上其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套盒式的叙事策略,作品便出现了处于不同层级又相互交织的叙事者... 阎连科具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其创作经历了文类的杂糅、融合到叠加的自我突破和变革。《炸裂志》实现了小说、志书和寓言等多种文类的叠加,加上其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套盒式的叙事策略,作品便出现了处于不同层级又相互交织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在施魔与祛魔、真实与荒诞的悖论式叙事中强化了反讽的艺术效果,也带来了真实即荒诞(成人视角)与荒诞即真实(儿童视角)的审美悖论与张力,最终拓展了小说的意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跨文类写作 文类叠加 《炸裂志》
下载PDF
现代小说诗学的开创:萧红的跨文体写作
20
作者 吴玉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35-41,共7页
萧红跨文体写作打破传统小说学的限制,融合多种文体与非文学因素,注重场景的象征性铆接、风俗的审美性表现和氛围的艺术性营造。跨文体写作和小说文体的融合能力、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以及萧红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萧红跨文体写作开创了... 萧红跨文体写作打破传统小说学的限制,融合多种文体与非文学因素,注重场景的象征性铆接、风俗的审美性表现和氛围的艺术性营造。跨文体写作和小说文体的融合能力、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以及萧红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萧红跨文体写作开创了现代小说诗学的新路向,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现代小说 跨文体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