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叉耦合混沌信号源电路建模与设计
1
作者 陈文兰 崇毓华 张德智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3年第12期1453-1458,共6页
提出一种交叉耦合结构混沌信号源电路,通过建立非线性混沌模型证明交叉耦合电路满足混沌振荡的条件。将电路拆分成2个互补的两级混沌电路,基于左右两边互补特性分析了交叉耦合混沌电路稳定性提升的机制。通过改变输出端口阻抗,对混沌吸... 提出一种交叉耦合结构混沌信号源电路,通过建立非线性混沌模型证明交叉耦合电路满足混沌振荡的条件。将电路拆分成2个互补的两级混沌电路,基于左右两边互补特性分析了交叉耦合混沌电路稳定性提升的机制。通过改变输出端口阻抗,对混沌吸引子和输出信号频谱进行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交叉耦合混沌电路维持稳定混沌状态的输出端口阻抗由常规混沌电路的500Ω以上降为80Ω以下,稳定性提升6倍以上;输出混沌信号频谱分三段覆盖1.5~11.4 GHz频段,较常规电路提升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耦合结构 混沌电路 非线性模型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量子元胞自动机的真随机数发生器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秦亚辰 解光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2,281,共6页
量子元胞自动机(quantum-dot cellular automata,QCA)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器件,有望成为VLSI设计中CMOS晶体管的替代者。文章基于QCA的内禀属性,以QCA交叉耦合结构为理论依据,设计一种真随机数发生器(tru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TRNG),... 量子元胞自动机(quantum-dot cellular automata,QCA)是一种典型的纳米器件,有望成为VLSI设计中CMOS晶体管的替代者。文章基于QCA的内禀属性,以QCA交叉耦合结构为理论依据,设计一种真随机数发生器(tru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TRNG),从基础单元的设计和仿真到最终实现位拓展的功能,全程都基于QCA-Designer软件平台加以实现。与之前类似的研究成果相比,该文所设计的电路结构大大降低了延迟、功耗和元胞面积,具有一定的优势。最终收集的仿真结果要经过行业标准测试,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提供评估标准,证明了产生的随机序列具有优良的随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元胞自动机(QCA) 内禀属性 交叉耦合结构 真随机数发生器(TRNG) 评估标准 随机性
下载PDF
基于交叉耦合结构的可调谐带通滤波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帆 熊阳 +2 位作者 张伟 庞豆豆 张旭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2,共6页
设计了一种紧凑4阶双零点可调谐带通滤波器,实现了滤波器的小型化和具有交叉耦合结构滤波器的可调谐。通过替换加载于折叠L型?/2谐振器上的贴片电容,该滤波器可以实现中心频率调谐的同时保持绝对带宽恒定。基于交叉耦合,一对传输零点出... 设计了一种紧凑4阶双零点可调谐带通滤波器,实现了滤波器的小型化和具有交叉耦合结构滤波器的可调谐。通过替换加载于折叠L型?/2谐振器上的贴片电容,该滤波器可以实现中心频率调谐的同时保持绝对带宽恒定。基于交叉耦合,一对传输零点出现在通带两侧来提高滤波器的通带选择性。折叠的L型谐振器设计,符合滤波器小型化的趋势。最后,基于仿真做出了该滤波器的实物,在不加载电容时,滤波器中心频率2 GHz,带宽100 MHz,插入损耗–4.5 d B。随着加载的贴片电容值从0~4 p F变化,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从2.05 GHz减小至1.27GHz。保持带宽恒定的情况下,通带内的插入损耗从4.5 d B升至6.4 d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滤波器 折叠L型谐振器 传输零点 小型化 集总电容 交叉耦合
下载PDF
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有限传输零点提取和交叉耦合结构分析
4
作者 刘建厂 《舰船电子工程》 2015年第9期59-62,118,共5页
与传统滤波器相比,引入有限传输零点的交叉耦合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具有更好的带外特性。传输零点的确定和提取是完成滤波器综合的前提,根据确定的传输零点可以进行反射和传输多项式的综合,进一步可以得到交叉耦合矩阵。耦合矩阵中含有... 与传统滤波器相比,引入有限传输零点的交叉耦合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具有更好的带外特性。传输零点的确定和提取是完成滤波器综合的前提,根据确定的传输零点可以进行反射和传输多项式的综合,进一步可以得到交叉耦合矩阵。耦合矩阵中含有滤波器元件的一些真实特性,对所得耦合矩阵进行相似变化,去掉不易实现的耦合,在保证滤波器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得到需要的拓扑结构。在确定传输零点时,使用了一种新的优化提取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 传输零点 交叉耦合 优化方法 拓扑结构
下载PDF
WiMAX/LTE射频收发机中低功耗VCO的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巍 梁耀 +4 位作者 赵辰 蔡文琪 莫啸 袁军 王冠宇 《微电子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7,62,共5页
采用互补型交差耦合结构,设计了一个可工作于WiMAX(IEEE 802.16e,2.469~2.69GHz)和LTE(2 496~2 690 MHz)无线射频收发机的压控振荡器(VCO)。采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对VCO电路进行设计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1.2V电源电压下,... 采用互补型交差耦合结构,设计了一个可工作于WiMAX(IEEE 802.16e,2.469~2.69GHz)和LTE(2 496~2 690 MHz)无线射频收发机的压控振荡器(VCO)。采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对VCO电路进行设计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1.2V电源电压下,压控振荡器的功耗为1.44mW,振荡频率变化范围为2.43~2.69GHz,可调范围约为10.15%,相位噪声为-120.4dBc/Hz@1 MHz,FOM为-186.9,满足WIMAX/LTE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收发系统 压控振荡器 互补型交差耦合结构
下载PDF
一种用于电源管理的高性能电荷泵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志威 张新川 +3 位作者 尹江龙 于奇 宁宁 王向展 《微电子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6-799,共4页
设计了一种用于电源管理的高性能交叉耦合电荷泵。与传统的Dickson电荷泵相比,该电荷泵不受阈值压降影响,电压输入范围大;同时,开关管采用最大过驱动电压,极大地减小了传导损耗。HSPICE仿真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压为5V、时钟频率为50 MHz时... 设计了一种用于电源管理的高性能交叉耦合电荷泵。与传统的Dickson电荷泵相比,该电荷泵不受阈值压降影响,电压输入范围大;同时,开关管采用最大过驱动电压,极大地减小了传导损耗。HSPICE仿真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压为5V、时钟频率为50 MHz时,最大效率达到96.3%,在空载条件下,升压效率高达99%。负载电流在10~120μA范围内,输出电压只有1.55V的变化,具备较强的电流驱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耦合电荷泵 Dickson结构 效率 电源管理
下载PDF
126.6~128.1 GHz基波压控振荡器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国东 孙玲玲 +3 位作者 王翔 王尊峰 张胜洲 雷宇超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88-1795,共8页
采用65 nm CMOS工艺,设计一款基波压控振荡器(VCO).采用负阻单元的寄生电容与用户自定义电感形成VCO的电感-电容(LC)谐振网络.采用交叉耦合对管作为VCO的负阻单元,维持VCO的稳定输出信号.通过控制尾电流管的偏置电压大小调节交叉耦合管... 采用65 nm CMOS工艺,设计一款基波压控振荡器(VCO).采用负阻单元的寄生电容与用户自定义电感形成VCO的电感-电容(LC)谐振网络.采用交叉耦合对管作为VCO的负阻单元,维持VCO的稳定输出信号.通过控制尾电流管的偏置电压大小调节交叉耦合管的寄生电容,从而实现输出频率的调谐. VCO输出缓冲器(buffer)采用共源-共栅(Cascode)结构以减小负载电阻对电路振荡的影响.所设计的片上变压器实现了差分信号转单端信号功能,并与传输线、地-信号-地(GSG)焊盘实现了VCO输出匹配.测试结果表明,电路的输出频率范围为126.6~128.1 GHz,调谐范围为1.5 GHz.当电路工作频率为127.2 GHz时,输出功率为–26.8 dBm,偏频为1 MHz处相位噪声的仿真值为–86.3 dBc/Hz.该电路的芯片面积为405μm×4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控振荡器(VCO) LC谐振槽 交叉耦合对管 共源共栅结构 片上变压器 传输线 GSG焊盘
下载PDF
热真空试验系统中的温度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董德胜 景加荣 +2 位作者 唐朝阳 祁松松 李灿伦 《环境技术》 2019年第2期73-77,共5页
论文以热真空试验设备为研究对象,针对热试验过程中的产品各区域温度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相邻交叉耦合结构的PID控制算法,并设计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对所提出的相邻交叉耦合结构PID控制算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 论文以热真空试验设备为研究对象,针对热试验过程中的产品各区域温度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相邻交叉耦合结构的PID控制算法,并设计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对所提出的相邻交叉耦合结构PID控制算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同步性,对改善热试验的品质及产品转温过程中温度的动态性能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试验 相邻交叉耦合控制结构 同步控制 温度控制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