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39
1
作者 赵俊芳 郭建平 +1 位作者 张艳红 徐精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研究方法 农作物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种植布局 农业成本
下载PDF
农作物保险费率厘订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丁少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从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出发,对农作物保险费率的厘订从技术和理论上进行探讨,设计出农作物保险费率的计算公式,比较了计算纯费率的不同方法,讨论了损失率平均时段问题,指出农险费率的计算应根据农作物单产分布和灾害发生规律,选... 从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出发,对农作物保险费率的厘订从技术和理论上进行探讨,设计出农作物保险费率的计算公式,比较了计算纯费率的不同方法,讨论了损失率平均时段问题,指出农险费率的计算应根据农作物单产分布和灾害发生规律,选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 农作物保险 毛费率构成 损失率 产量分布 纯费率计算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阮新民 陈曦 +5 位作者 岳伟 占新春 从夕汉 杜弘杨 施伏芝 罗志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河套灌区耕地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宋阿维 刘雨星 +4 位作者 王相平 谢文萍 张琛平 江晓东 姚荣江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14,共8页
【目的】阐明内蒙古河套灌区耕地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灌区耕地水肥管理优化对策。【方法】基于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河套灌区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空间变异性与分布特征,剖析主要作物产量... 【目的】阐明内蒙古河套灌区耕地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灌区耕地水肥管理优化对策。【方法】基于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河套灌区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空间变异性与分布特征,剖析主要作物产量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基于土壤盐渍化程度和主要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提出水肥优化管理对策。【结果】巴彦淖尔市土壤盐渍化程度总体偏高,土壤体积质量较大,作物产量普遍较低,有机质和氮素贫乏,有效磷适量、速效钾富余。土壤含盐量属于强变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作物产量系数属于中等变异,体积质量和pH值属于弱变异。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土壤含盐量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作物产量系数呈自西南向东北的递减趋势;有机质量自西向东递增;体积质量、pH值、全氮量、有效磷量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格局;灌区东南部速效钾量贫乏。土壤含盐量是制约内蒙古河套灌区作物产量的突出因子。【结论】兼顾土壤培肥与作物增产,建议深施氮肥和有机肥,重度盐渍化和盐土区域建议尿素、有机肥施用量为225、3393.7 kg/hm^(2);中度盐渍化区域为295.4、2332.8 kg/hm^(2);轻度和非盐渍化区域为365.1、1280.9 kg/hm^(2)。建议重点完善灌区西北、南部和东南地区的排水系统,提高中部和东部地区排水、排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土壤性质 作物产量 空间分布 土壤盐渍化 水肥管理
下载PDF
磷平衡机制与水稻产量调控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斌 李群 何祖华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17-2028,共12页
土壤缺磷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作物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磷肥。但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种植环境持续恶化,且较低的植物磷利用率严重限制了世界范围内的作物生产,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目标提出了重要的挑战。水稻是... 土壤缺磷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作物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磷肥。但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种植环境持续恶化,且较低的植物磷利用率严重限制了世界范围内的作物生产,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目标提出了重要的挑战。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磷的转运与平衡机制对指导水稻磷高效育种与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比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已有研究,本综述将从水稻对磷的吸收、转运以及分配利用等方面全面阐述水稻磷平衡的分子机制,并揭示水稻磷平衡与作物产量之间的联系,分析提高水稻对磷高效利用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平衡 作物产量 磷转运蛋白 磷的分配 磷利用率
原文传递
农作物单产的最大熵分布及在费率厘定上的应用
6
作者 丰雪 吕杰 刘宪敏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7-201,共5页
农作物单产分布的确定是农业保险中费率厘定的基础。本文引入最大熵原理,基于最大熵优化模型得出农作物单产的最大熵分布,并以此进行费率厘定。同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和花生为例,确定了该四种农作物的费率,分别为4.45%、... 农作物单产分布的确定是农业保险中费率厘定的基础。本文引入最大熵原理,基于最大熵优化模型得出农作物单产的最大熵分布,并以此进行费率厘定。同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和花生为例,确定了该四种农作物的费率,分别为4.45%、6.77%、6.34%、6.43%。结果表明:利用最大熵分布理论进行费率厘定不需要事先假定农作物单产分布的形式,而且考虑了更多作物单产分布的信息,为农业保险费率的合理精算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助于农业风险决策的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最大熵分布 农作物单产分布 费率厘定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7
作者 汤勇华 黄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0-1078,共9页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的生长受钾素的影响较大,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春玉米区,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3.43t·hm-2和51%;低值区分布在华中华南一带,为1.90t·hm-2和33%。其余作物的高产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长江黄淮流域,特别是华东华中和四川盆地,低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北以及西南丘陵地带。统计分析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对水稻生产的贡献最大,且空间变异小。冬小麦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各作物。该研究能较好地模拟我国3种作物的基础产量,可为区域尺度农田指导施肥和控制农业生态环境胁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贡献率 基础产量 统计模型 GIS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区域布局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立军 褚庆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6-21,共6页
以 2 0 0 1年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为基本蓝图 ,通过分析全国 2 5 0 0多个县的基本农业生产数据库 ,确立了全国各熟制区粮食作物高、中、低产布局 ,并对未来粮食安全的生产战略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到 2 0 2 0年 ,若全国低产区域粮食... 以 2 0 0 1年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为基本蓝图 ,通过分析全国 2 5 0 0多个县的基本农业生产数据库 ,确立了全国各熟制区粮食作物高、中、低产布局 ,并对未来粮食安全的生产战略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到 2 0 2 0年 ,若全国低产区域粮食总产保持在 886 2万 t;中产区域的单产提高到高产区域的水平 ,即中产区域粮食总产达到 19784万 t;高产区域的粮食单产再提高 30 % ,即粮食总产达到 32 6 4 3万 t,则全国粮食总产可达到 6 12 89万 t,基本满足 15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为实现以上目标 ,我们建议 :进行全面产量区划 ,在对全国粮食产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建立 0 .3亿 hm2 左右超高产田和 0 .3亿hm2左右高产田 ,稳定 0 .3亿 hm2左右的中低产田 ,建立 1亿hm2“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尽快确立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研究机制 ,建立高产、超高产综合技术体系 ,力争首先在实验田实现 :一熟地区粮食产量达到 10 0 0 kg,二熟地区达到15 0 0 kg,三熟地区接近 180 0~ 2 0 0 0 kg;建立“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警中心”,开展国内外粮食安全的综合性研究 ,为国家提高粮食单产提供技术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生产能力 区域布局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克里金的山东省小麦产量时空相依模型
9
作者 郭哲琦 孟生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农作物产量预测中的相依性问题,在贝叶斯层次模型的基础上,使用GB2分布替代正态、逻辑斯特等分布形式,并对其尺度、形状、峰度、偏度参数同时引入时间效应t以及采用克里金方法体现的空间效应,与此同时在模型中增加多种协变量以探... 为解决农作物产量预测中的相依性问题,在贝叶斯层次模型的基础上,使用GB2分布替代正态、逻辑斯特等分布形式,并对其尺度、形状、峰度、偏度参数同时引入时间效应t以及采用克里金方法体现的空间效应,与此同时在模型中增加多种协变量以探究影响产量的因素。基于山东省小麦产量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对时间趋势和产量分布分别拟合的两步法,嵌入式模型更好的模拟农产量的时空相依特征、减少预测误差的叠加;GB2分布的引入为拟合农产量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克里金方法的引入改进了模型的预测效果。基于克里金方法的嵌入式时空模型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预测的准确性、降低区域产量保险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区域产量预测 GB2分布 贝叶斯克里金 时空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