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1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3
1
作者 林治安 赵秉强 +1 位作者 袁亮 Hwat Bing-So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09-2819,共11页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全国农情监测与估产的运行化遥感方法 被引量:160
2
作者 吴炳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35,共13页
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趋势监测及产量的早期预报。在总结15 年来国内遥感估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充分利用已有成果为基础的全国范围农作物估产运行化遥感方法。建成了NOAA AVHRR数据实时预处理系统,并... 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趋势监测及产量的早期预报。在总结15 年来国内遥感估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充分利用已有成果为基础的全国范围农作物估产运行化遥感方法。建成了NOAA AVHRR数据实时预处理系统,并利用每旬的AVHRR最大NDVI图像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实现全国范围的农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在高精度耕地数据库的支持下,通过提取不同作物种植成数估算作物种植面积。种植成数可以用TM 和多时相雷达数据分类以及线样区地面调查得到。通过对几千个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农业气象估产模型的评价、筛选、检验或重新标定, 形成农业气象估产模型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作物估产 长势监测 运行化 产量预报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9
3
作者 毕继业 王秀芬 朱道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175,共4页
综合考虑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作物产量的正面效应和地膜残留对农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构建了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价模型,并以湖北省为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在使用地膜覆盖技术36a后,残膜所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率将大于... 综合考虑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作物产量的正面效应和地膜残留对农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构建了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价模型,并以湖北省为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在使用地膜覆盖技术36a后,残膜所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率将大于由地膜覆盖技术引起的农作物增产率,残膜对农作物产量的负效应再持续16a则可以抵消由于地膜覆盖增温保墒使农作物增加的全部产量。由此可见,从长远来看,在现有残膜回收技术条件下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是不经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地膜残留 农作物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5
4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3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黄晶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24-210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PH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量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7
5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6
作者 王素英 陶光灿 +3 位作者 谢光辉 沈德龙 李俊 路宝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8,共5页
综合分析了我国近 10年来对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除外 )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良品质方面的应用效果。微生物肥料与化肥、有机肥等混合施用 ,比传统施肥增产的报道占 98% ,其中增产幅度超过 5 %的报道占87.4 % ,超过 10 %的占 5 6 .... 综合分析了我国近 10年来对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除外 )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良品质方面的应用效果。微生物肥料与化肥、有机肥等混合施用 ,比传统施肥增产的报道占 98% ,其中增产幅度超过 5 %的报道占87.4 % ,超过 10 %的占 5 6 .6 %。微生物肥料种类以固氮菌类、解磷细菌类、解钾菌类和复合微生物肥料为主 ;菌根菌类、复合微生物肥料、PGPR类、固氮菌类、光合细菌类和解钾菌微生物肥料的平均增产率依次为 2 2 .3%、2 1.2 %、16 .5 %、14 .7%、13.6 %和 12 .2 %。微生物肥料在作物上应用最多的是禾谷类作物 ,其次是油料类和纤维类作物 ,应用较少的是烟草、糖、茶、药、牧草等类作物。微生物肥料对作物品质改良研究较少 ,主要为经济作物 ,而对粮食作物研究较少。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微生物肥料对作物品质有改善作用 ,主要表现为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 ,减少棉籽及油菜中的棉酚和芥酸含量 ,提高蔬菜和水果含糖量和维生素C含量 ,提高纤维类作物纤维的长度和强度 ,增加上等烟的比例 ,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分析了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条件和方法 ,指出合理使用的条件和方法 ,并从研究、开发和管理 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提出加强应用性研究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微生物肥料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应用性研究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中国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57
7
作者 侯红乾 刘秀梅 +6 位作者 刘光荣 李祖章 刘益仁 黄永兰 冀建华 邵彩虹 王福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6-523,共8页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长期定位试验 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5
8
作者 马俊永 李科江 +1 位作者 曹彩云 郑春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以24年(1981-2004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增施秸秆外,增施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同时增施化肥和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提高有机质复合量方面,施用化肥的效果好于施用秸秆,而有机-无机肥结合效果较单一施用秸秆或化肥都要高;随秸秆或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质的复合度逐渐降低,但有机一无机肥结合施用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复合度。有机一无机结合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单施秸秆肥和单施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而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秸秆肥,有机-无机结合的增产幅度在同等施肥量下较单独施用秸秆或化肥的产量都要高。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结合较单一施用秸秆肥或化肥能更有效地提高潮土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结合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被引量:147
9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2 位作者 黄绍文 李书田 何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39,共7页
【目的】研究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进行连续13年的施钾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处理之间表现为:N... 【目的】研究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进行连续13年的施钾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处理之间表现为:NPK+St>NPK>NP+St>NP,施钾处理的作物产量与NP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轮作制度下玉米的施钾效应高于小麦。与山西单作制度相比,河北轮作制度下的土壤钾素损耗严重,除NPK+St处理外土壤钾素均表现亏缺。秸秆还田和施用钾肥较NP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耕层土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且降低矿物钾比例的同时提高其余几种形态钾的比例。与定位开始相比,两种类型土壤各形态钾含量和比例随时间变异特点不同,两定位点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下降。【结论】整体看直接施用化肥钾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但从提高作物产量和缓解土壤钾素下降来看,小麦秸秆还田是一个有效的补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植制度 长期施钾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土壤钾素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3
10
作者 房彬 李心清 +1 位作者 赵斌 钟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2-1297,共6页
生物炭因其结构和功能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农业土壤改良培肥、固碳减排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开展生物炭对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以西南地区玉米(Zea mays L.)-... 生物炭因其结构和功能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农业土壤改良培肥、固碳减排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开展生物炭对大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以西南地区玉米(Zea may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生物炭添加比例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施用对旱作农田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矿质态氮、有效磷、含水量等理化性质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单施复合肥、尿素(C0);复合肥、尿素+20 t·hm^-2生物炭(C2);复合肥、尿素+50 t·hm-2生物炭(C5);复合肥、尿素+100 t·hm^-2生物炭(C10)。结果表明:与C0对比,C5和C1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降低幅度分别为14.6%和32.5%;C2、C5和C10处理土壤年均pH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0.10、0.17和0.15个单位;处理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44.9%、137.7%和297.2%;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8.0%、26.3%和88.4%;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34.8%、135.0%和232.2%;生物炭处理下土壤年均含水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8%、29.1%和44.7%。玉米、油菜籽实和均表现为生物炭处理高于对照组。玉米籽实提高7.6%-20.3%,玉米根茎叶生物量提高8.6%-46.8%;油菜籽实产量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15.7%-35.4%,根茎叶生物量提高-17.2%-30.3%。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 pH、有机质含量、NO3^--N 含量、有效磷含量、含水量,显示出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于农田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耕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土壤改良剂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39
11
作者 赵俊芳 郭建平 +1 位作者 张艳红 徐精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研究方法 农作物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种植布局 农业成本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1
12
作者 赵士诚 曹彩云 +3 位作者 李科江 仇少君 周卫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对照CK)和等量氮、磷肥用量下的0 kg/hm2(S0)、2250 kg/hm2(S1)、4500 kg/hm2(S2)和9000 kg/hm2(S3)秸秆还田处理。于2012年小麦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样,利用新鲜土样测定微生物量氮、NH+4-N和NO-3-N;风干土壤用常规方法测定氮磷钾全养分、有机质和p H,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用Silver-Bremner法测定固定态铵。同时结合长期试验数据,分析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开始前(1981年)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全氮没有明显变化,而全钾出现降低趋势(-3.2%);秸秆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降低了p H值,但对全钾没有影响。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为潮土有机氮的主要组分;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含量,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氮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施肥处理对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没有明显影响。长期化肥施用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态铵,秸秆用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量氮,但降低了固定碳铵。施肥没有明显影响NH+4-N含量,但长期施用化肥提高了NO-3-N含量,且高量秸秆还田对NO-3-N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和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长期化肥(氮、磷肥)和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氮库 有机氮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当前生产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肥料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128
13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4 位作者 李银水 邹娟 苏伟 李小坤 李云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997-4007,共11页
【目的】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施用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化肥对不同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的农学利用率现状。【方法】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分别布置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251、47、62和26个,分析研究氮、... 【目的】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施用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化肥对不同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的农学利用率现状。【方法】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分别布置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251、47、62和26个,分析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以及目前不同作物的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现状。【结果】目前农作物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但不同作物的施肥效应差异较大。与不施肥相比,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平均增产2269、2200、1438和1617kg·hm-2,增产率分别为46.7%、109.8%、173.7%和68.6%;相对应的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9.6%、48.6%、56.2%和38.0%,肥料农学利用率分别为7.2、7.7、4.0和3.0kg·kg-1。【结论】现代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维持必须依赖肥料的施用,并且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施肥效应合理配置肥料资源,同时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施肥 产量 肥料贡献率 肥料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8
14
作者 吕家珑 张一平 +2 位作者 王旭东 赵高霞 张春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69-572,共4页
1978~ 1998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农田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 ,长期单施化肥基本上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和NP水平 ;单施化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基本相当 .但是 ,单施化肥处理使土壤腐殖质能量水平降低 ,分子缩合程度和芳构化度增... 1978~ 1998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农田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 ,长期单施化肥基本上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和NP水平 ;单施化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基本相当 .但是 ,单施化肥处理使土壤腐殖质能量水平降低 ,分子缩合程度和芳构化度增大 ,“老化”作用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单施化肥 土壤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3
15
作者 张建平 赵艳霞 +1 位作者 王春乙 何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79-1184,共6页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模型 冬小麦 发育产量
下载PDF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被引量:107
16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4 位作者 李小君 金亚征 王克如 初震东 高世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14-1924,共11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可持续农业 作物生产 产量 综述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7
17
作者 雷金银 吴发启 +1 位作者 王健 郭建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0-45,共6页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65%,但次层20~40 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保证作物需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分别为8%、22.0%和13.3%。使作物分别增产4.44%、13.14%和19.26%。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风沙区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物理条件,提高作物产量,适于在风沙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物理性质 作物产量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肥对华北农田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9
18
作者 邢鹏飞 高圣超 +4 位作者 马鸣超 周晓琳 赵同凯 孙军德 沈德龙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04,共7页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4年研究了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肥对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3M处理(70%无机肥+3 000 kg/hm^2有机肥)和0.5 M处理(50%无机肥+6 000 kg/hm^2有机肥)与NPK...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连续4年研究了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肥对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3M处理(70%无机肥+3 000 kg/hm^2有机肥)和0.5 M处理(50%无机肥+6 000 kg/hm^2有机肥)与NPK处理(单施无机肥)相比都提高了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且0.5 M高于0.3 M,说明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比例越高,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就越高。2)土壤中脲酶活性大小顺序NPK>0.3 M>0.5 M>CK,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为0.5 M>0.3 M>NPK,说明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3)小麦4年累计产量0.3 M处理比NPK处理提高5.95%,0.5 M处理比NPK处理降低0.94%,;玉米4年累计产量则是0.3 M比NPK处理降低1.27%,0.5 M处理比NPK处理降低2.00%。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替代30%无机肥处理能够保证粮食产量,有机肥替代50%无机肥处理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无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Sugar Input,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Mediated by Invertase: Roles in Development, Yield Potential, and Response to Drought and Heat 被引量:106
19
作者 Yong-Ling Ruan Ye Jin +2 位作者 Yue-Jian Yang Guo-Jing Li John S. Boyer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42-955,共14页
Invertase (INV) hydrolyzes sucrose into glucose and fructose, thereby playing key roles in primary metabolism and plan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ir pH optima and sub-cellular locations, INVs are categorized into cel... Invertase (INV) hydrolyzes sucrose into glucose and fructose, thereby playing key roles in primary metabolism and plan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ir pH optima and sub-cellular locations, INVs are categorized into cell wall, cytoplasmic, and vacuolar subgroups, abbreviated as CWlN, CIN, and VlN, respectively. The broad import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INVs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crop productivity have attracted enormous interest to examine INV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Here, we review some exciting advances in this area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focusing on (1) new or emerging roles of INV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at the post-translational level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inhibitors, (2) cross-talk between INV-mediated sugar signaling and hormonal control of development, and (3) sugar- and INV-mediated responses to drought and heat stresses and their impact on seed and fruit set. Finally, we discuss major questions arising from this new progress and outline future directions for unravel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INV-mediated plant development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plant bio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yield DROUGHT heat stress INVERTAS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seed and fruit set sugar metabolism sugar signaling.
原文传递
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肥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1
20
作者 高海英 何绪生 +2 位作者 陈心想 张雯 耿增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48-1955,共8页
为了促进生物炭研究和农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生物炭基氮肥及相应生物炭对土壤部分化学性质、养分状况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基氮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 为了促进生物炭研究和农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生物炭基氮肥及相应生物炭对土壤部分化学性质、养分状况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基氮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矿质态氮含量,增强土壤保肥能力,促进作物增产。生物炭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养分状况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作物增产效应不明显甚至减产。因此,将生物炭与肥料复合制成生物炭基肥料不但可以保持生物炭改良土壤的功能,还可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有利于生物炭农用效益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炭基硝酸铵 化学性质 养分状况 小麦 糜子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