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8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76
1
作者 赵士静 董立亭 +3 位作者 张秀云 韩慧 梁晓芹 白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1,共3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止院内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ICU出现的94例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气管切开而未发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止院内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ICU出现的94例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气管切开而未发生肺部感染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诊治护理方法、环境等情况,对比分析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总结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后防止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及要点。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有吸烟史、护理人员年资低、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及制酸剂、多人同处一间病房等是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针对性的避免导致感染发生的治疗护理因素、环境因素,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原文传递
集束化护理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9
2
作者 邓秋霞 李虹彦 +2 位作者 昝涛 丰小星 高岚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3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42例应用人工气道的病人为观察组,选择2013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8例应用人工气道病人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42例应用人工气道的病人为观察组,选择2013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8例应用人工气道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人工气道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的集束化方案,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使护士遵循此集束化方案。观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人工气道建立后3d^5d、6d^10d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人工气道建立3d^5d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0%、VAP发生率为13.3%,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9.6%、VAP发生率为25.0%,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建立6d^10d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9%、VAP发生率为17.3%,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3.9%、VAP发生率为38.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为7.61d±2.16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0.74d±2.77d,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病人人工气道精细化管理中应用集束化方案,可降低人工气道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病人VAP的发生率,缩短病人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危重症病人 人工气道 精细化护理 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7
3
作者 华晨 刘励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通过对危重症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EEN),观察病人的临床转归和评价EEN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6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在入住ICU的24~48 h内行EN,对照组病人在入ICU的48 h后开始EN。比较两组病人对营养... 目的:通过对危重症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EEN),观察病人的临床转归和评价EEN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6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在入住ICU的24~48 h内行EN,对照组病人在入ICU的48 h后开始EN。比较两组病人对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指标、肝功能、EN可耐受的起始时间、达EN目标喂养点所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天数和28 d病死率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病人的前清蛋白、氮平衡和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EN可耐受的起始时间和达EN目标喂养点所需时间亦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治疗组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28 d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EN能及时纠正危重症病人的负氮平衡,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缩短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ICU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病人 早期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下载PDF
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病人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61
4
作者 金静芬 陈水红 +1 位作者 邵林玲 胡彩珍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59,共3页
在本院急诊中心开展品质管理圈活动,以“降低危重病人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把握、问题解析、拟定对策、实施改进等步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经过6个月的实践,危重病人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6%下降... 在本院急诊中心开展品质管理圈活动,以“降低危重病人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把握、问题解析、拟定对策、实施改进等步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经过6个月的实践,危重病人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6%下降至0.9%。同时大大提高了临床护士的管理水平,收获可喜的无形成果。开展品管质量圈活动能有效减低危重病人转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显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品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管理圈 风险管理 危重病人 安全转运 护理管理
原文传递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 被引量:60
5
作者 刘容 邱艳 +2 位作者 李湖波 刘学英 沈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年第23期1798-1802,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通过院内转运完成CT检查、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的1 42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7-12月的5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通过院内转运完成CT检查、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的1 42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7-12月的5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1-8月的8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转运患者,观察组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转运患者,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耗时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完成CT检查、CT检查后转入专科病房、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的转运耗时分别为(25.70 ± 2.94)、(31.05 ± 3.27)、(20.04 ± 2.54)、(16.29 ± 1.82)min,与对照组的(33.65 ± 4.31)、(37.12 ± 4.16)、(25.46 ± 2.24)、(20.20 ± 2.17)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5~26.709,P<0.01).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意外拔管、输液不畅、氧气供给不足、设备电源不足、药物数量不足、药物种类不足)发生率分别为6.9%(58/839)、8.6%(72/839)、0.2%(2/839)、15.0%(126/839)、4.5%(38/839)、0.9%(8/839)、0.7%(6/839)、0(0/83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5%(114/586)、22.7%(133/586)、1.5%(9/586)、34.9%(205/586)、26.6%(156/586)、11.9%(70/586)、5.9%(35/586)、3.9%(2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50~106.173,P<0.01).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能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转运安全,应大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危重症患者 分级 转运 安全 标准化管理
原文传递
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6
6
作者 马莉 王志稳 +3 位作者 葛宝兰 崔曼 高芳 陈雪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676-3680,共5页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种类及风险因素,以期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9月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和急诊监护室进行院内转运的461例成人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急...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种类及风险因素,以期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9月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和急诊监护室进行院内转运的461例成人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记录表进行调查,按不良事件是否发生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共90例(19.5%)病人发生不良事件,其中非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携带氧气袋及转运过程总用时是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集中在转运设备、组织管理、导管/管路、液体/药物及病情变化5方面,护士在转运前应充分评估转运风险,对转运过程中易发生不良事件的关键环节进行核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危重病人 院内转运 不良事件 风险因素 转运设备 组织管理 导管 管路
下载PDF
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7
作者 余新颖 张妙冉 杨霞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5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模式 转运交接 危重患者 护理
下载PDF
危重症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和护理 被引量:39
8
作者 陈茂君 陈克芳 刘蓉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危重症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对 19例危重症伴意识障碍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存活 18例患者在治疗 1个月后 ,Glasgow昏迷计分由治疗前平均 6分增加到 11 6分。结论... 目的 探讨危重症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对 19例危重症伴意识障碍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存活 18例患者在治疗 1个月后 ,Glasgow昏迷计分由治疗前平均 6分增加到 11 6分。结论 亚低温治疗是危重症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物理降温与复温方法 ,冬眠药物的使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危重症 实施方法 护理 治疗 亚低温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在ICU口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7
9
作者 李红 林榕 闫静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14期1324-1326,133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在ICU口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12月在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ICU内治疗的100例口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 目的探讨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在ICU口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12月在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ICU内治疗的100例口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比较干预前后ICU口渴患者舒适程度、护理满意度及干预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适感评分及对ICU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愿意参与、中途退出研究的情况。结论基于舒适护理模式的人文关怀策略,能够有效提升ICU口渴患者的舒适度,改善患者对ICU护理的满意度,应用过程中可行性较强,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人文关怀 舒适护理 口渴
下载PDF
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Padua量表在ICU非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6
10
作者 熊银环 马莎莎 +2 位作者 陈晓琳 刘莉 许红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484-3487,共4页
[目的]比较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Padua量表对重症监护室(ICU)非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ICU住院确诊的154例非手术DVT病人作为病例组,选... [目的]比较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Padua量表对重症监护室(ICU)非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ICU住院确诊的154例非手术DVT病人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入住ICU的154例非手术非DVT病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Padua量表对其血栓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比较两种量表的预测效果。[结果]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0.709±0.029)高于Padua量表的ROC曲线面积(0.616±0.032),且两种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量表对病例组病人的DVT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筛选出的高危病人比例(70.8%)高于Padua量表(44.8%)。[结论]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Padua量表对ICU非手术病人DVT发生风险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灵敏度高于Padua量表,更适用于ICU非手术病人DVT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 Padua量表 重症病人 非手术病人 风险评估 灵敏度
下载PDF
ICU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6
11
作者 蒋洋洋 许勤 +3 位作者 宋燕波 刘梅红 李妍 周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ICU患者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EN)耐受性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方法前瞻性地观察83例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ICU患者的耐受性,并对影响耐受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有36例占4... 目的分析ICU患者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EN)耐受性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方法前瞻性地观察83例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ICU患者的耐受性,并对影响耐受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有36例占43.4%能耐受肠内营养支持,47例占56.6%出现不耐受的现象,经相应处理后有27例患者能耐受肠内营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鼻饲药物是影响ICU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因素。结论ICU患者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耐受性良好。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除与患者年龄、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有关外,还与疾病严重程度、血清白蛋白水平、鼻饲药物护理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耐受性 危重患者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ICU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5
12
作者 赵松 李文雄 +4 位作者 王小文 郑悦 宋阳 隋峰 张贵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413-2415,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ICU脓毒症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56例入SICU后发生脓毒症患者第1、3、5、7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CT浓度,同时进行相应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ICU脓毒症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56例入SICU后发生脓毒症患者第1、3、5、7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CT浓度,同时进行相应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死亡10例,存活46例;死亡组第5、7天血浆PCT水平(3.47±1.57)、(5.12±2.16)ng/ml明显高于存活组(1.07±0.47)、(0.99±0.7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PCT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存活组呈下降趋势;同时死亡组第5、7天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第5天(16.9±10.1)、(7.9±5.6)分,第7天(19.7±11.4)、(9.7±5.8)分〕明显高于存活组〔第5天(10.6±7.3)、(3.9±3.7)分,第7天(9.4±6.9)、(3.8±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降钙素原 危重患者 感染
原文传递
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施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吴燕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2期2060-2062,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在急诊科实施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包括并发症控制、急救时间等),选取期间接受护理的40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干预组;选取此前1年未...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在急诊科实施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包括并发症控制、急救时间等),选取期间接受护理的40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干预组;选取此前1年未实施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的40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选取,且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统计2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救费用及预后情况,以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留置尿管相关性感染(CAUTI)等指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费用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8±5.2)min、(2398.8±264.5)元和(14.7±5.3)d,对照组分别为(34.9±11.3)min、(3687.3±644.5)元和(22.5±6.2)d,干预组急救时间、急救费用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RBSI、VAP和CAUTI发生率分别为4.5%(18/400)、4.0%(16/400)和6.0%(24/400),干预组为0.8%(3/400)、1.3%(5/400)和1.5%(6/400),观察组CRBSI、VAP和CAUT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抢救费用,且能降低各项并发症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量指标管理 急危重症 重症监护
原文传递
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程序的实施 被引量:33
14
作者 蒋玉兰 禹斌 +3 位作者 代友华 李晓晓 尹辉明 谌绍林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1期97-98,102,共3页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建立及实施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8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定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护理上经多学科协作评估,应...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建立及实施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8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定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护理上经多学科协作评估,应用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程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Barthel指数、握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一次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程序,能显著缩短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一次性脱机成功率,帮助患者恢复肌力,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ICU 早期阶段性 护理程序 康复护理
下载PDF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antral section only to assess gastric function and guide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30
15
作者 Ying Liu Ya-Kun Gao +1 位作者 Lei Yao Li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28期5229-5236,共8页
AIM To establish a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antral section only to assess gastric motility in healthy people,and evaluate its application in guiding enteral nutrition(E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IM To establish a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antral section only to assess gastric motility in healthy people,and evaluate its application in guiding enteral nutrition(E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First,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The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B-ultrasound method were applied to assess gastric function. The correlation of indices of gastri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addition,64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selected,and the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and the gastric juice withdrawal method were applied to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 Daily caloric value,the time required to achieve complete EN,ICU stay,hospitalization time,and serum prealbumin and albumin level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omplications of 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healthy subjects,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among gastric emptying time,antral contraction frequency andantral motility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r = 0.57,0.61 and 0.54,respectively). The study 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lso revealed that a better effect of EN was achieved in the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group,in which patients had shorter ICU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higher levels of serum prealbumin and albumin. The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improved B-ultrasound method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fewer EN complications(P = 0.031).CONCLUSION The modified B-ultrasound method can provide a good real-time assessment of gastric function and has a better effect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n guiding E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emptying Real-time ultrasoun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nteral nutrition
下载PDF
香砂六君子汤对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黄海军 徐华 +1 位作者 方一新 金水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对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2月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48例,按...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对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2月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危重症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20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炙甘草4 g,法半夏6 g,陈皮5 g,砂仁5 g,木香4 g,生姜3片)浓煎成80 mL,每日分2次鼻饲。对照组以等量温开水鼻饲。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 d、5 d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并检测血浆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及治疗3 d两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和TNF-α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 d,两组胃肠功能评分、TNF-α及IL-6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分):0.92±0.85比2.27±0.77,TNF-α(ng/L):17.7±2.4比25.0±4.2,IL-6(ng/L):16.9±2.4比25.0±3.4,均P<0.01〕。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对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证患者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危重症患者TNF-α及IL-6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砂六君子汤 危重症 胃肠功能障碍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改善老年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韩维嘉 孙建琴 +4 位作者 王一倩 韩瑞平 易青 华莉 田芳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Gln)的肠内营养(EN)对老年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不添加Gln的肠外营养组(A组),添加低剂量Gln[0.3 g/(kg·d)]EN组(B组)和添加高剂量Gln[0.6 g/(kg·d)...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Gln)的肠内营养(EN)对老年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即不添加Gln的肠外营养组(A组),添加低剂量Gln[0.3 g/(kg·d)]EN组(B组)和添加高剂量Gln[0.6 g/(kg·d)]EN组(C组)。于营养支持的第1天、第7天、第14天清晨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Gln水平,同时测定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清蛋白(PA)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观察添加Gln的EN对危重症病人营养与免疫功能的作用。结果:B组、C组病人治疗后血浆Gln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DAO明显低于A组(P<0.05),并在治疗第7天时表现更为显著。营养支持后三组病人营养状况均呈上升趋势,在治疗第7天时TF、PA指标,第14天时TF指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等,C组明显高于A组、B组(P<0.01)。结论:含Gln的EN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危重症病人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况,高剂量Gln的EN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老年危重症病人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内营养 危重病人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艳 王建荣 +7 位作者 唐晟 冀蓁 李晓静 刘云娥 侯备 秦艳红 张白瑜 柳伟伟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了解危重患者急性胃肠的损伤状况,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依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统一设计调查表收集AGI状况和相关临床资料。调查对象为8家三级甲等医院监护室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3... 目的了解危重患者急性胃肠的损伤状况,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依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统一设计调查表收集AGI状况和相关临床资料。调查对象为8家三级甲等医院监护室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连续收入的危重患者。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AGI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结果共有509例危重患者入选;发生AGIⅠ级占总数的54.18%,Ⅱ级以上的胃肠功能障碍占总数45.82%;在胃肠道症状中,排名第1位和第2位的是胃肠音减弱和胃肠音消失。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GI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有较长留驻ICU时间、通便措施、机械通气和休克,保护因素为肠内营养。结论危重患者AGI的发生率较高,在防治中应重点控制可加重胃肠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重视肠内营养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急性胃肠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魏兰 《齐鲁护理杂志》 2015年第20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188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组;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150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实施后组,转运交接... 目的:探讨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5月188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组;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150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实施后组,转运交接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转运交接情况和护理人员满意度互评得分。结果: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科室间电话询问次数、责任推诿次数和危急值漏交次数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满意度总评分为(94.3±1.8)分,明显高于实施前(81.2±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施后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使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更为顺畅,且差错次数减少,为临床抢救节约了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 急诊科 急危重症患者
下载PDF
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炯艳 李磊 《护理管理杂志》 2017年第9期671-672,共2页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转运前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转运风险等级确定转运人员及转运物品。结果实施分级转运后,转运总体不良事件下降,其中,患者...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转运前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转运风险等级确定转运人员及转运物品。结果实施分级转运后,转运总体不良事件下降,其中,患者相关性不良事件与转运人员相关性不良事件均下降(P<0.01)。结论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转运 院内转运 危重症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