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7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66
1
作者 周华 杜斌 +26 位作者 柴文昭 周建新 庄海舟 丁琳 姜琦 赵惠颖 李宏亮 章志丹 刘荣 张久之 李政霖 朱桂军 任珊 冯敏 秦帅 许强宏 刘松桥 杨晓军 张纳新 林锡芳 何振扬 李志祥 刘京涛 李远 许媛 何伟 高爽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9-263,268,共6页
目的: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机械通气危重症病人EN和PN支持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国内多中心、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本次调查历时100 d,共有15个省市、25所医院、26个ICU共443例病人参与。... 目的: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机械通气危重症病人EN和PN支持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国内多中心、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本次调查历时100 d,共有15个省市、25所医院、26个ICU共443例病人参与。依据加拿大Heyland研究小组发起的2008年全球ICU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应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对所得结果进行独立统计学分析。结果:19个ICU(73%)对病人EN期间床头抬高、胃残余量监测、中止喂养或转为小肠喂养指征等具体实施细则有明确的规定。25个ICU(96.2%)有计划应用胰岛素控制病人血糖。早期(入住ICU48 h内)TEN病人仅占38.8%(172/443);EN+PN占20.5%(91/443);因不耐受EN而中途中止的病人共10例(5.8%)。本次调查共观察4 303 d。2 003 d(46.5%)接受TEN,869 d接受EN+PN(20.2%)。72 h内达到80%预计能量病人共82例(47.7%),与未达预计能量病人相比,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接受PN病人共230例,经PN液中添加Gln者占38.3%(88/230);机械通气时间(P=0.001)和入住ICU时间(P=0.005)明显少于未添加Gln组。结论: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并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规范临床行为。EN仍存在喂养不足和累积能量摄入的缺乏。PN液中添加Gln能缩短病人机械通气和入住ICU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危重症
下载PDF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孙茜 孙春霞 孙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2期4022-4027,共6页
目的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善和优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4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转运的1 488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5—8月其转运的1 632例患者纳入观... 目的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善和优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4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转运的1 488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5—8月其转运的1 6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凭经验转运的方法,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找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和发生率评分,计算危害指数(RPN),通过决策树分析,决定优先改善的流程,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94%(97/1 632),低于对照组的22.58%(336/1 488)(χ~2=180.249,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96%(1 566/1 632),高于对照组的77.96%(1 160/1 488)(χ~2=229.378,P<0.001);观察组接收/检查科室满意度为94.98%(1 550/1 632),高于对照组的68.95%(1 026/1 488)(χ~2=364.806,P<0.001)。结论通过运用HFMEA优化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过程中失效模式的发生风险,保障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危重症 风险指数 院内转运
下载PDF
MEWS结合VAS评分提高急性疼痛留观病人危重症早期识别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9
3
作者 郑艳 付沫 +4 位作者 李玉萧 黄俊 傅保国 陈青梅 陈亚玲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7期2597-260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提高急性疼痛留观病人危重症早期识别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留观的急性疼痛病人2 820例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急诊室留观...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提高急性疼痛留观病人危重症早期识别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留观的急性疼痛病人2 820例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急诊室留观的急性疼痛病人2 73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运用MEWS结合VA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对照组病人单独使用MEWS评分,比较两组急性疼痛病人留观时间、去向、危重症病人早期识别率,调查医生、护士对使用MEWS结合VAS评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应用MEWS+VAS评分后急性疼痛留观病人留观时间由实施前的463.751 min±101.330 min缩短至实施后的155.652min±67.830 min,入重症监护室的比例由13.05%下降至7.69%,入抢救室的比例由9.78%下降至5.38%,早期识别率由59.35%上升至79.75%。实施前后急诊护士病情观察和风险识别能力医护评价表的评判便利性、实践操作性、医护协作性、评判准确性4个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WS结合VAS评分可以提高急性疼痛留观病人早期识别率,提升急诊护士病情观察和风险识别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疼痛 早期预警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 急诊室 危重症 病情观察 风险 满意度
下载PDF
NEWS、REMS和APACHEⅡ评分对急诊危重患者预后评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陈莉 邓立普 +5 位作者 赵红梅 黄小英 何香华 李湘民 刘奔 谢咏湘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英国早期预警评分(NEWS)、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年龄〉16... 目的对比分析英国早期预警评分(NEWS)、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年龄〉16岁、住院时间〉24 h的危重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入住急诊监护室或抢救室后24 h内各指标最差值计算NEWS、REMS和APACHEⅡ评分。主要研究终点为28 d病死率。分析3种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3种评分对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119例急诊危重患者入选,28 d病死率为21.0%。死亡组NEWS、REMS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NEWS(分):9.40±3.19比5.72±2.35,REMS(分):12.64±4.46比7.97±3.28,APACHEⅡ(分):26.64±6.92比16.19±5.48,均P〈0.01〕。随着NEWS、REMS和APACHEⅡ评分的增高,患者28 d病死率逐渐升高〔NEWS〈5分、5-6分、≥7分的病死率分别为3.03%(1/34)、13.33%(4/34)、64.25%(20/51),REMS〈12分、12-16分、≥17分的病死率分别为10.99%(10/91)、50.00%(11/22)、66.67%(4/6);APACHEⅡ〈15分、15-24分、≥25分的病死率分别为2.33%(1/43)、15.09%(8/53)、69.57%(16/23),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EWS、REMS、APACHEⅡ评分对急诊危重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95%可信区间(95%CI)=0.737-0.923〕、0.782(95%CI=0.671-0.892)和0.878(95%CI=0.800-0.956),均P=0.000;其预测准确性分别为57.4%、48.6%、65.4%。结论NEWS、REMS和APACHEⅡ评分在预测急诊危重患者预后方面均有效,APACHEⅡ预测准确性最高,NEWS次之,REMS最低;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等因素,急诊危重患者更适合用NEWS评分进行早期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早期预警评分 快速急诊内科评分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急诊科 危重症 预后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在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5
作者 叶向红 宫雪梅 +3 位作者 王慧君 张锐 吴翠丽 薛阳阳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耐受性分级干预护理方案在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符合标准的重症病人214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及干预措施;干预组采用EEN耐受性分级干预方...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耐受性分级干预护理方案在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符合标准的重症病人214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及干预措施;干预组采用EEN耐受性分级干预方案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第4天、7天热卡达标率、喂养中断次数、喂养不耐受症状、营养指标。结果:干预组第7天热卡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喂养中断次数与喂养不耐受症状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内营养第7天营养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病人在EEN同时进行耐受性分级干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喂养中断、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并尽早达到目标热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 耐受性 达标 护理
下载PDF
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许媛 何伟 +4 位作者 葛庆岗 罗涛 周华 李彤 侯静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 :观察消化道大手术后及其他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 ,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5 9例收住 SICU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病人 ,根据所患疾病分为单纯消化道手术组 (41例 )与重症组 (外科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ARDS及... 目的 :观察消化道大手术后及其他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 ,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5 9例收住 SICU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病人 ,根据所患疾病分为单纯消化道手术组 (41例 )与重症组 (外科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ARDS及伴有 MODS等 18例 )。观察肠道喂养量、输注速度、EN天数、血清白蛋白及肠内营养的耐受情况。 结果 :单纯手术组对术后早期 EN耐受较好 ,3天达到足量 (10 4.6 k J/ kg· d- 1 ) ;两组在输注速度、最大耐受量、腹泻、腹胀等并发症方面均有明显不同。重症组肠内营养液输注速度、最大维持量等均低于手术组 ,EN天数、腹泻、腹胀的发生率高于手术组 ;腹泻发生与 Alb水平呈负相关 ,与 APACHE 、输注速度呈正相关。 结论 :肠内营养相关的胃肠道并发症与疾病状态及其严重程度、肠内营养输注速度与用量、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相关。重症组胃肠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而且许多病人不能过渡到 TEN,而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胃肠道相关并发症 重症病人
下载PDF
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对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李召辉 肖军 李金泽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 探讨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是否是预测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6个月内入本院ICU>18岁的120例患者,最终有88例患者符合试验要求.血浆NT-... 目的 探讨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是否是预测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6个月内入本院ICU>18岁的120例患者,最终有88例患者符合试验要求.血浆NT-pro-BNP样本在进入ICU时收集;计算进入ICU后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的最差值;入ICU后28 d患者生存状态为预测终点.结果 入ICU 28 d死亡35例,病死率为39.8%.88例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ng/L)为1221.7(78.7~5 500.0),生存组明显低于死亡组[781.8(78.7~5 066.6)比2 774.5(166.8~5 500.0),P<0.01].男性NT-pro-BNP水平(ng/L)高于女性[1 585.5(103.7~5 100.0)比794.5(78.7~5 500.0),P<0.05];性别与NT-pro-BNP水平有相关性(r=-0.224,P<0.05).进入ICU时重度感染患者NT-pro-BNP水平(ng/L)较其他患者更高[3 416.1(103.7~5 100.0)比883.4(78.7~5 500.0),P<0.01];入ICU时是否存在重度感染与NT-pro-BNP水平有相关性(r=0.285,P<0.01).NT-pro-BNP和APACHE Ⅱ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95%可信区间(95%CI)0.628~0.840]和0.747(95%CI0.637~0.8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时NT-pro-BNP水平>1 418 ng/L和APACHE Ⅱ评分均可作为28 d生存状态预测的独立因子[相对比值比(OR)5.235,95%CI 1.819~15.071;OR 1.105,95%CI1.819~15.071].以入ICU时NT-pro-BNP最佳临界值1 418 ng/L为分界点进行生存分析,高于此值者生存率比低于此值者低(x2=16.9,P<0.01).结论 入ICU时血浆NT-pro-BNP>1 418 ng/L和APACHE Ⅱ评分可作为重症患者短期生存状态的预测因子;NT-pro-BNP值可能用来诊断或者鉴别重度感染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B型钠尿肽 B型钠尿肽 预测 危重症
原文传递
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 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刘丹 吕杰 安友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机械通气时间>24h、接受镇静或镇痛治疗、年龄5...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机械通气时间>24h、接受镇静或镇痛治疗、年龄50~85岁的危重症患者。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肝肾功能、镇痛镇静治疗、谵妄及死亡等情况,根据是否发生谵妄或28d预后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以及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谵妄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05例患者,42例发生谵妄,发生率为40.0%;28d死亡15例,病死率为14.3%。①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更高(分:22.2±5.6比18.8±4.8),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比例更低(57.1%比79.4%),镇痛镇静联合治疗率明显降低(52.4%比76.2%),镇静前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mmHg(1mmHg=0.133kPa):75.5(67.0~94.0)比86.0(77.0~95.0)〕,镇静前疼痛行为量表(BPS)评分及ICU疼痛观察工具表(CPOT)评分明显升高〔分:4.0(4.0~5.0)比4.0(3.0~4.0),4.0(3.0~4.2)比2.0(2.2~4.0)〕,苏醒时间(h:2.65±0.99比2.29±0.87)、撤机时间〔h:25.5(8.4~50.8)比10.0(6.4~28.8)〕、机械通气时间〔h:157.0(100.8~353.5)比86.0(59.0~143.0)〕和ICU住院时间〔d:8.5(5.0~24.2)比6.0(5.0~8.0)〕明显延长;28d病死率明显增加(33.3%比1.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是谵妄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R)=0.122,95%可信区间(95%CI)=0.029~0.510,P=0.004〕。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增高(分:23.2±6.1比19.7±5.1),镇静前MAP明显降低〔mmHg:70.0(66.0~81.0)比85.0(74.0~96.2)〕,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谵妄 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 老年 预后
原文传递
布托啡诺联合咪达唑仑对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章向成 臧奎 +3 位作者 郭世光 惠亮亮 安旭生 尚福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与咪达唑仑联用在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CU)接受机械通气并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58例,根据镇静剂种类不同分为单用...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与咪达唑仑联用在危重病患者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CU)接受机械通气并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58例,根据镇静剂种类不同分为单用咪达唑仑组(30例)和布托啡诺联合咪达唑仑组(联用布托啡诺组,28例)。单用组按常规镇静方法首先静脉注射(静注)咪达唑仑0.05-0.10 mg/kg进行镇静诱导,随后用微量注射泵(微泵)持续泵入0.05-0.15 mg·kg^-1·h^-1;联用组先静注布托啡诺10μg/kg负荷剂量,随后用微泵持续泵入布托啡诺10-20μg·kg^-1·h^-1+咪达唑仑0.05-0.15 mg·kg^-1·h^-1。采用Ramsay镇静分级,从镇静开始后每1-2h评估1次,将两组患者的镇静深度维持在理想的2-4级。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记录镇静剂治疗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情况。结果单用组与联用组患者用药前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mmHg,1 mmHg=0.133 kPa):121.3±6.2比118.6±8.7,HR(次/min):129.5±14.1比125.5±16.3,SpO2:0.744±0.112比0.756±0.131,均P>0.05〕;用药后两组各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用组MAP (mmHg):88.7±6.5比121.3±6.2,HR(次/min):85.3±13.4比129.5±14.1,SpO2:0.937±0.056比0.744±0.112;联用组MAP(mmHg):82.6±7.3比118.6±8.7,HR(次/min):89.6±14.7比125.5±16.3,SpO2:0.943±0.078比0.756±0.131;均P<0.05〕,且联用组改善的程度好于单用组。联用组药物起效时间和停药后清醒时间均较单用组明显缩短(min:33.6±6.2比73.3±12.2,71.8±19.3比103.5±30.1,均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组(0比13.3%,P<0.05)。联用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用组(分:8.4±1.2比2.4±0.8,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咪达唑仑 危重病 机械通气
下载PDF
针刺对危重症病人胃肠及免疫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郁慧杰 朱建刚 +3 位作者 沈鹏 石留皓 施云超 陈峰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9,23,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危重症病人胃肠和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机械通气的危重症病人107例随机分常规组、针刺组和电针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病人分别给予普通针刺和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观察并记录三组病人每天营养液的喂养...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危重症病人胃肠和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机械通气的危重症病人107例随机分常规组、针刺组和电针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病人分别给予普通针刺和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观察并记录三组病人每天营养液的喂养量,早期肠内营养(EEN)、全肠内营养(TEN)、加用肠外营养(PN)病人的比例,以及每天用于营养支持的费用。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营养支持期间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病人入院时、入院第4和第7天分别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电针组病人于入院第2天起每天喂养量较常规组均有明显增多(P<0.05)。电针组病人TEN比例较常规组明显增多;电针组加用PN的比例较常规组明显减少;电针组病人每天用于营养支持的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呕吐、腹胀和胃潴留的发生亦较常规组有明显减少(P<0.05)。入院第7天,电针组病人TLC较常规组明显增多,CD4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IgG、IgA和C3浓度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EN的有效实施,能改善危重症病人的多项免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危重症 胃肠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老年危重症患者心衰发病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艺萍 王甲甲 +1 位作者 张晓勤 黄晓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危重症住院患者心衰构成比及临床特点,并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笔者单位ICU收治的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 分析老年危重症住院患者心衰构成比及临床特点,并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笔者单位ICU收治的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心衰构成比,分析患者心衰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689例患者合并有心衰,心衰构成比为24.0%。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无心衰患者[(77.2±10.6)岁vs.(72.9±15.6)岁,t=6.759,P〈0.001];而心衰患者与无心衰患者的性别构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有126例(22.7%)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低LVEF的老年危重症患者相较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的年龄明显偏小[(73.5±12.6)岁vs.(77.4±9.7)岁,t=-7.456,P〈0.001],而男性所占比例更多(68.1%vs.53.1%;χ^2=47.97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8.907)、瓣膜性心脏病(OR=7.152)、糖尿病(OR=2.213)、肾功能不全(OR=2.905)、急诊手术(OR=3.374)是老年危重症患者心衰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的心衰发病受到基础病因等多因素影响,针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维持肾脏功能、减少急诊手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力衰竭 危重症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案对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率及喂养不耐受的前后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叶向红 宫雪梅 薛阳阳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0-235,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护理方案对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率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实施肠内营养(EN)的重症病人214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7例。对照...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护理方案对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率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实施肠内营养(EN)的重症病人214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干预组采用EEN护理方案,比较两组7 d热卡达标率、每日热卡摄入量、喂养不耐受症状、预后指标、营养指标。结果:干预组7 d热卡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症状与喂养中断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7 d营养学指标和炎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施EEN护理方案能够提高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率,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减少喂养中断次数,有效改善重症病人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 护理 热卡达标率 喂养不耐受
下载PDF
基于SBAR沟通模式危急重症患者交班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郭美英 王莎 +2 位作者 黄辉 张小红 肖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1,共4页
目的:开发基于SBAR模式的危急重症患者交班软件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交接班软件,并将其嵌入急诊信息系统,辅助护士完成交班。对比使用前后的交班质量、交班本书写时间、内容遗漏率、涂改情况以及护... 目的:开发基于SBAR模式的危急重症患者交班软件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交接班软件,并将其嵌入急诊信息系统,辅助护士完成交班。对比使用前后的交班质量、交班本书写时间、内容遗漏率、涂改情况以及护士满意度。结果:使用基于SBAR模式的急诊护士交班软件后,观察组护士交班评估得分高于对照组,交班内容书写时间短于对照组,交班记录遗漏和涂改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对交班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理信息化交班软件的使用规范了护士交班内容,避免了信息遗漏和交班内容的重复抄写,缩短了护士交班书写时间,有利于提高交班质量和护士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模式 危重症 交班软件 急诊
下载PDF
Severity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grade is a good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被引量:25
14
作者 Ling Ding Hong-Yan Chen +5 位作者 Jin-Yun Wang Hui-Fang Xiong Wen-Hua He Liang Xia Nong-Hua Lu Yin Zh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5期514-523,共10页
BACKGROUND Gastrointestinal(GI)dysfunction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compl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AP),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P.Despite this,there is no consensus means of obtaining a precise assessm... BACKGROUND Gastrointestinal(GI)dysfunction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compl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AP),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P.Despite this,there is no consensus means of obtaining a precise assessment of GI function.AIM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grad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P.METHODS Patients with AP admitted to our pancreatic intensive care unit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9 were enrolled.GI function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AGI grade propos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in 2012,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GI symptoms,intra-abdominal pressure,and feeding intolerance in the first week of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GI grad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P.RESULTS Among the 286 patients included,th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various AGI grades was 34.62%with grade I,22.03%with grade II,32.52%with grade III,and 10.84%with grade IV.The distribution of mortality was 0%among those with grade I,6.35%among those with grade II,30.11%among those with grade III,and 61.29%among those with grade IV,and AGI grad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ortality(χ2=31.511,P<0.0001).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serum calcium level,AGI grade,persistent renal failure,and persistent circulatory failure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Compared with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score(area under the curve:0.739 vs 0.854;P<0.05)and Ranson score(area under the curve:0.72 vs 0.854;P<0.01),the AGI grade was more useful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CONCLUSION AGI grade is useful for identifying the severity of GI dysfunc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pancreatitis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MORTALITY Predictive factor critically ill
下载PDF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护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26
15
作者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共识专家组 张玉侠 +4 位作者 诸杜明 潘文彦 李菁菁 仲骏 蔡诗凝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第4期716-722,F0003,共8页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常规生命支持无效的各种急性呼吸和(或)循环衰竭。危重症患者由于检查、治疗等需求,常面临转运,但目前国内外尚无ECM...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常规生命支持无效的各种急性呼吸和(或)循环衰竭。危重症患者由于检查、治疗等需求,常面临转运,但目前国内外尚无ECMO患者院内转运的相关指南或共识。本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基于循证和专家论证的方法,从ECMO患者转运的各环节建立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危重症 成人 院内转运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 被引量:25
16
作者 袁园 李建伟 吴桂深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6期12-13,共2页
目的对比危重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需进行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n=54)和肠外营养支持组(n=54),两组患者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后2周比较Hb、PA、TF、TP、ALB等营养指标,T淋... 目的对比危重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需进行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n=54)和肠外营养支持组(n=54),两组患者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后2周比较Hb、PA、TF、TP、ALB等营养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营养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治疗后TP、ALB及PA均明显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比较,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并发症: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
下载PDF
ICU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自军 朱丽丽 +6 位作者 孟盈 王飞 李华 游达礼 胡善友 王伟 孙岚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的DVT发生情况及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我院2018-07—2019-06期间入住ICU的危重症患者,以Caprini量表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高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100)和低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89),比...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的DVT发生情况及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我院2018-07—2019-06期间入住ICU的危重症患者,以Caprini量表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高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100)和低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8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DVT发生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找出DVT发生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ICU危重症患者DVT的发生率为5.3%;相对于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脑卒中、脓毒症、深静脉穿刺置管比例均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左足背动脉血流流速显著减慢[41.8(30.3,48.5)vs.47(35,57.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足背动脉流速减慢(OR=1.026,95%CI1.003~1.049,P=0.025)、合并脑卒中(OR=9.398,95%CI1.142~77.322,P=0.037)、深静脉置管(OR=2.451,95%CI1.022~5.876,P=0.044)是高危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的危重症患者中,高危DVT患者的占比较高,合并脑卒中、行深静脉置管及左足背动脉流速减慢增加患者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高危 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 危重症
原文传递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在远程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8
作者 欧阳国林 李业翔 秦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在远程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出诊转入的6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MEW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转运;另选取2017年1...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在远程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出诊转入的6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MEW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转运;另选取2017年1~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出诊转入的急危重症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常规转运处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转运率、交接合格率、死亡率以及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 33%,相比对照组的13. 3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的安全转运率为98. 33%,交接合格率为96. 67%,相比对照组的83. 33%与81. 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 67%,相比对照组的16. 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为95. 00%,转运医院或科室满意度为96. 67%,相比对照组的81. 67%与83. 3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EWS评分在危急重症患者远程转运中有良好的评估效果,能够提高安全转运率和交接合格率,减少不良事件,提高转运安全以及合格率,减少患者死亡,提升患者以及转运科室医院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 远途转运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下载PDF
中医药在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许敏怡 熊秀萍 沈瑜倩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11期1876-1877,共2页
临床上危重症患者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或胃肠功能衰竭,一旦出现,则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中医药在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本文主要围绕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理论探讨及方药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胃肠功能障碍 危重症 中医药
下载PDF
五级成人急诊分诊标准对急危重症患者分诊的准确性:一项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冒山林 曹隽 +2 位作者 龚黎琳 邵江炜 夏志洁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8-833,共6页
目的分析五级成人急诊分诊标准(FLAETS)对急危重症患者分诊的准确性及影响分诊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2014年7月开始实施FLAETS前后各1年内就诊患者的分诊资料,以实施后的患者(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 目的分析五级成人急诊分诊标准(FLAETS)对急危重症患者分诊的准确性及影响分诊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2014年7月开始实施FLAETS前后各1年内就诊患者的分诊资料,以实施后的患者(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作为观察组,采用FLAETS对就诊患者进行分诊;实施前的患者(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作为对照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就诊患者进行手工分诊。纳入分诊Ⅰ、Ⅱ、Ⅲ级(危急、危重、紧急)患者,以急诊总值班分诊结果设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诊级别、过度分诊比例、分诊不足比例和病死率,分析过度分诊或分诊不足的原因,计算FLAETS对急危重症患者分诊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共纳入18449例患者,其中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720、1641、16088例;“金标准”分诊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637、l476、15265例,修正后总例数17378例。对照组共纳入6352例患者,其中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204、771、5377例;“金标准”分诊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308、836、4858例,修正后总例数6002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观察组对Ⅲ级患者过度分诊的比例低于对照组[8.3%(1329/16088)比12.5%(674/5377),P〈0.01],对Ⅱ级和Ⅲ级患者分诊不足的比例也显著降低[Ⅱ级分诊:0.6%(9/1641)比7.0%(54/771),m级分诊:0.4%(63/16088)比4.7%(254/5377),均P〈0.01]。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0.70%(619/767)比75.23%(41~545),P=0.020],而且能够降低病死率[1.11%(193/17378)比2.35%(141/6002),P=0.037]。过度分诊主要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和以“胸闷、气促”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分诊不足主要见于老年多器官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级成人急诊分诊标准 急诊 分诊标准 急危重症 准确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