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1
作者 荣小芳 吴琳 +2 位作者 杨晓东 郑韵哲 马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制造13mm×6mm的矩形全层临界骨缺损,左侧植入实验材料泡沫状碳化硅(SiC),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HA)作自身对照...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制造13mm×6mm的矩形全层临界骨缺损,左侧植入实验材料泡沫状碳化硅(SiC),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HA)作自身对照,予以适当的术后护理,待取材观察。结果1只动物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因拒食术后1个月死亡,另有2只因术前分别有感冒和腹泻症状,分别于术后1d和2d死亡。其余26只动物在术后4,8,12,24周均能正常进食,创口未见感染征象,健康状况良好。结论本实验运用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下颌骨 动物模型 泡沫状碳化硅
下载PDF
颌骨临界缺损动物模型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悦 张晓燕 +2 位作者 李云龙 梅双 李向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249-2256,共8页
背景: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人工骨材料逐渐取代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为评价人工骨材料作为颌骨缺损修复替代物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可重复且有效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但目... 背景: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人工骨材料逐渐取代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为评价人工骨材料作为颌骨缺损修复替代物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可重复且有效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理想实验动物颌骨缺损模型能完美地模拟人类颌骨结构和力学特征。目的:从建立模型的动物种类及其优缺点、建模动物年龄的选择、实验动物颌骨临界缺损大小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部位的选择、建模后实验检测方法等方面对颌骨缺损动物模型进行综述。方法:检索CNKI和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颌骨、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动物模型”,英文检索词为“jaw、mandibular、critical-sized defect、animal model”。纳入与颌骨缺损及其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及进展情况相关性高的68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1)建立理想颌骨缺损动物模型并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机制或验证生物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统计发现大鼠、犬、猪的下颌骨已建立合理临界缺损动物模型,目前国内外关于兔颌骨节段性和非节段性缺损模型的临界大小缺损尚未达成共识。使用羊或灵长类动物作为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研究很少,以往研究中建立的模型可为羊或灵长类动物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3)提示对于不同物种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建立以及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和应用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下颌骨 临界大小缺损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SD大鼠人造牙槽突骨缺损自愈率的显微CT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悦 陈振琦 +2 位作者 吴军 李壬媚 刘广鹏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采用显微CT评价SD大鼠牙槽突不同大小骨缺损的自愈情况,为建立大鼠牙槽突裂标准缺损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周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2组,采用手术方法在大鼠右上颌建立3mm×3mm×2mm(A组)和4mm×4 mm×3mm(B... 目的:采用显微CT评价SD大鼠牙槽突不同大小骨缺损的自愈情况,为建立大鼠牙槽突裂标准缺损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周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2组,采用手术方法在大鼠右上颌建立3mm×3mm×2mm(A组)和4mm×4 mm×3mm(B组)的单侧牙槽突骨缺损。分别在手术后即刻、4周和8周处死取材。通过显微CT三维重建检测,定量分析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结果:4周时,A组的新骨形成量为80.42%,B组为54.35%;8周时,A组的新骨形成量为97.5%,B组为93.12%。2组标本的骨缺损在8周时均基本自愈。结论:显微CT可用于大鼠离体骨标本的骨量计算,2种不同大小的牙槽突骨缺损自愈率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牙槽突 标准缺损 显微CT
下载PDF
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支架骨修复羊髂骨极限缺损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楠 何惠宇 +1 位作者 胡杨 杨川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6期2859-2868,共10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关组织工程骨材料及构建方法的研究持续升温,而临床上如何修复大面积骨缺损仍然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目的:对比观察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材料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关组织工程骨材料及构建方法的研究持续升温,而临床上如何修复大面积骨缺损仍然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目的:对比观察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材料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对羊髂骨极限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诱导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时,构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将转染及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支架骨材料、单纯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材料回植入羊髂骨极限缺损模型(15mm×10mm×10mm),修复后4,8,12周末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慢病毒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组织工程骨材料修复极限骨缺损优于未转染的细胞骨支架材料、单纯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及β-磷酸三钙材料;未转染的细胞骨支架材料优于单纯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与β-磷酸三钙材料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降解速率大于β-磷酸三钙材料。结果提示,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转染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载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符合骨修复的需求,既可以引导新骨形成,又不会妨碍骨组织的重建和塑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骨材料 极限骨缺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慢病毒载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骨支架材料 β-磷酸三钙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小鼠脂肪干细胞结合双相磷酸钙陶瓷修复骨质疏松症小鼠颅骨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敬劲 赵珊笛 +5 位作者 陈龙 彭双麟 唐辉 郭代金 曾馨仪 肖金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0-95,共6页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双相磷酸钙可有效重建骨质疏松症伴颅骨极量缺损动物模型的骨质缺损,另有研究展望了脂肪干细胞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继发骨缺损防治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脂肪干细胞,骨质疏松症小鼠脂...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双相磷酸钙可有效重建骨质疏松症伴颅骨极量缺损动物模型的骨质缺损,另有研究展望了脂肪干细胞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继发骨缺损防治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脂肪干细胞,骨质疏松症小鼠脂肪干细胞(osteoporosis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OP-ASCs)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成骨分化潜能显著降低。目的:探讨OP-ASCs结合双相磷酸钙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颅骨极量缺损的重建效果。方法:18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空白组、双相磷酸钙组、OP-ASCs/双相磷酸钙组,建立骨质疏松症小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空白组不植入材料,另两组分别植入双相磷酸钙、OP-ASCs/双相磷酸钙复合体。各组于第8周及12周分别处死3只小鼠,采用Micro-CT、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检测其颅骨缺损部位骨形成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术后第8周及第12周,空白组仅在颅骨缺损边缘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而另两组颅骨缺损部位可见明显新生骨组织,且OP-ASCs/双相磷酸钙组新生骨组织明显多于双相磷酸钙组(P<0.05);②第12周,双相磷酸钙组及OP-ASCs/双相磷酸钙组新生骨组织均明显多于第8周(P<0.05),且第12周OP-ASCs/双相磷酸钙组新生骨组织与双相磷酸钙组的差距较第8周更为明显(P<0.05);(3)结果表明,OP-ASCs/双相磷酸钙复合体对骨质疏松症小鼠颅骨极量缺损具有良好的重建效果,且重建效果较单纯双相磷酸钙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骨质疏松症 卵巢切除术 组织块贴壁法 双相磷酸钙 颅骨 极量缺损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侯锐 毛天球 +4 位作者 杨耀武 高瞻 程晓兵 陈书军 陈富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18-821,共4页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 b inan t hum an bone m orphogenetic prote in 2,rhBM P-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arrow m esenchym a l stem ce lls,M SC 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新...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 b inan t hum an bone m orphogenetic prote in 2,rhBM P-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arrow m esenchym a l stem ce lls,M SC 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备颅骨极限缺损,按植入的修复物不同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Ⅰ组:自体髂骨,为阳性对照组;Ⅱ组:珊瑚,为阴性对照组;Ⅲ组:rhBM P-2+珊瑚;Ⅳ组:胶原+rhBM P-2+珊瑚;Ⅴ组:M SC s+胶原+rhBM P-2+珊瑚。将其分别植入兔颅骨极限缺损处,术后8、16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HE染色及M 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的情况。结果术后Ⅴ组材料与Ⅰ组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相近,缺损区大体标本可见骨样组织充填,硬度与周边骨质相近,并与周边骨质形成明显骨融合;X线阻射程度高,16周时达80.45%±2.52%;组织学观察为板层状结构的新骨组织,空白孔隙区较少。Ⅳ组修复效果次之,Ⅲ组材料成骨能力较弱,Ⅱ组大部为半透明的纤维薄膜,缺损区界限清晰。结论胶原是rhBM P-2适宜的缓释载体,胶原及M SC s对促进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有重要意义。以M SC s+胶原+rhBM P-2+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成为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颅骨极限缺损 修复
下载PDF
鸵鸟骨转化羟基磷灰石支架复合骨膜修复颅骨极限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耀武 毛天球 +7 位作者 侯锐 雷德林 孙沫逸 程晓兵 胡晓光 张圃 李建虎 吕菊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观察鸵鸟骨转化羟基磷灰石支架复合骨膜修复颅骨缺损的成骨性能。方法:鸵鸟骨转化多孔羟基磷灰石作为支架材料。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在其颅骨上制备极限缺损,修复方法分别为A组:支架材料+骨膜植入,B组:单纯支架材料植入,... 目的:观察鸵鸟骨转化羟基磷灰石支架复合骨膜修复颅骨缺损的成骨性能。方法:鸵鸟骨转化多孔羟基磷灰石作为支架材料。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在其颅骨上制备极限缺损,修复方法分别为A组:支架材料+骨膜植入,B组:单纯支架材料植入,C组:自体颅骨植入。植入后8、16周取材,通过X线片分析、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大体观察发现A组陶瓷材料孔隙表面及内部有大量新骨形成,新骨与周围颅骨发生骨性融合,其强度与邻近颅骨接近。X-线片显示A组绝大多数区域呈现高密度阻射影。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的板层状骨组织、骨髓腔及骨髓细胞在陶瓷支架孔隙表面及内部形成。B组材料大部分被纤维组织覆盖或充填。结论:支架/骨膜复合物能够有效地修复颅骨缺损,结果提示鸵鸟骨转化羟基磷灰石能够对骨膜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鸵鸟 羟基磷灰石 骨膜 修复 颅骨极限缺损
下载PDF
载20(S)-羟基胆固醇mPEG-PLA聚合物胶束促进骨再生的效果评价
8
作者 张琪 苏盈盈 王昊 《口腔生物医学》 2022年第2期73-78,共6页
目的:观察20(S)-羟基胆固醇(20(S)-OXY)经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胶束包载后对兔颅骨缺损处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兔颅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空载明胶海绵组、明胶海绵载空胶束组、明胶海绵载游离1000μg ... 目的:观察20(S)-羟基胆固醇(20(S)-OXY)经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胶束包载后对兔颅骨缺损处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兔颅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空载明胶海绵组、明胶海绵载空胶束组、明胶海绵载游离1000μg 20(S)-OXY,20(S)-OXY(游离组)、明胶海绵载1000μg 20(S)-OXY载药纳米胶束组(胶束包载组)。术后愈合3、6周,利用Micro-CT三维重建骨缺损区并测量新骨骨矿化密度(BMD)和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荧光染色标记新骨,甲苯胺蓝组织形态学观察骨缺损区新骨生成情况并测量新骨面积。结果:术后第3周和6周时,与空载明胶海绵组、明胶海绵载空胶束组相比,游离组和胶束包载组的BMD及BV/TV均显著增多(P<0.05)。空载明胶海绵组、明胶海绵载空胶束组和游离组的类骨质位于新生骨组织周围向缺损中心侧,而胶束包载组骨缺损中心出现了与骨创周围新骨不相连续的新生骨组织。结论:载20(S)-OXY mPEG-PLA胶束原位骨激活能力较游离型20(S)-OXY强,能更好促进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羟基胆固醇 胶束 临界骨缺损 骨生成
下载PDF
3D打印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体内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蕾 刘小元 +3 位作者 张凯 韩祥祯 周琦琪 何惠宇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966-971,共6页
目的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SF/PVA/n-HA)支架与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PVA/n-HA)支架并用细胞膜片包裹后回植到动物体内,研究并探讨SF/PVA/n-HA与PVA/n-HA支架的降解性能。方法将SF/PVA/n-HA支架与PV... 目的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丝素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SF/PVA/n-HA)支架与聚乙烯醇/纳米羟基磷灰石(PVA/n-HA)支架并用细胞膜片包裹后回植到动物体内,研究并探讨SF/PVA/n-HA与PVA/n-HA支架的降解性能。方法将SF/PVA/n-HA支架与PVA/n-HA支架分别植入羊下颌骨内,在术后1、2、3个月处死实验动物,取出支架所在部位下颌骨,行影像学观察、HE染色观察、实时定量PCR(RT-PCR),探讨两种支架在体内降解情况的区别以及降解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影像学结果:SF/PVA/n-HA支架组与PVA/n-HA支架组可见骨缺损处低密度影均减小,而二者相比,SF/PVA/n-HA支架组低密度影范围较小,高密度影部位也较PVA/n-HA支架明显。(2)HE染色结果:SF/PVA/n-HA支架组在前两个月仍可见部分支架残余,支架周围前两个月可见炎性细胞,3个月末炎性逐渐消退,可见明显骨陷窝。(3)RT-PCR:同一时间不同材料比较,SF/PVA/n-HA支架组与PVA/n-HA支架组相比,IL-1、IL-6、M-CSF、NFATc1四种因子表达趋势相近。在术后1、2个月,SF/PVA/n-HA支架组四种因子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PVA/n-HA支架组;术后3个月,四种因子mRNA表达量SF/PVA/n-HA支架组均低于PVA/n-HA支架组(P<0.05)。结论SF/PVA/n-HA支架具有一定的降解性能,且在降解过程中,能促进破骨相关因子IL-1、IL-6、M-CSF、NFATc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体内降解 破骨 极限骨缺损
下载PDF
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β-磷酸三钙仿生骨支架设计和生物活性的检测
10
作者 王金斯 王胜法 +5 位作者 吴柱国 何晓玲 王馨钰 罗小钰 招轶 张静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291-3297,共7页
背景:增材制造技术可以精确、个性化地定制具有复杂多孔结构的骨支架,达到恢复临界骨缺损区域松质骨结构和功能的效果。目的:通过材料学和细胞学表征,明确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支架的机械性能及生物活性,揭示三周期... 背景:增材制造技术可以精确、个性化地定制具有复杂多孔结构的骨支架,达到恢复临界骨缺损区域松质骨结构和功能的效果。目的:通过材料学和细胞学表征,明确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支架的机械性能及生物活性,揭示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对成骨细胞的调控效果。方法:通过Matlab R2020a软件设计330,420,510μm 3种孔径的三周期极小曲面G曲面支架,Inspire 2018软件分析支架结构设计。以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导出后的STL文件为蓝本,通过基于数字激光加工的增材制造技术制备3种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测支架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检测物相组成,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支架的力学强度。将MC3T3-E1细胞与3种支架共培养,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黏附能力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Inspire 2018软件显示,三周期极小曲面呈现出光滑、连续、均一的贯通式多孔结构;(2)扫描电镜下可见,基于数字激光加工的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精确成型;(3)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支架由纯β-磷酸三钙晶相组成;(4)3组支架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处于或接近松质骨力学强度范围,且支架的压缩强度与孔径大小呈反比;(5)CCK8实验显示,MC3T3-E1细胞在3种支架上生长良好,生物活性与孔径呈现剂量依赖关系,510μm孔径促进细胞增殖效果最佳;(6)活细胞成像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MC3T3-E1细胞能够在3种支架上实现早期黏附,且黏附量随孔径增大而增加;(7)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420μm孔径支架上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8)结果表明,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表现出较好的机械性能与生物活性,其中420μm孔径有利于促进细胞分化,510μm孔径有利于细胞增殖,具有修复临界骨缺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周期极小曲面 生物陶瓷 Β-磷酸三钙 增材制造 数字激光加工 临界骨缺损 孔径 MC3T3-E1细胞
下载PDF
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BMSCs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祥茹 韩晓谦 +3 位作者 程梁 高幸 张晓晓 刘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2-1036,共5页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的可行性以及效果。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在大鼠颅骨人字缝两侧各做一直径5mm的骨缺损。每组16个骨缺损再随机分...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的可行性以及效果。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在大鼠颅骨人字缝两侧各做一直径5mm的骨缺损。每组16个骨缺损再随机分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Brdu标记的BMSCs)组(n=4);载辛伐他汀PLGA/CPC组(n=4);单纯PLGA/CPC组(n=4)以及空白对照组(n=4)。术后4、8、12周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评价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4、8、12周组织学观察表明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的成骨质量和速度明显优于其他3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骨钙素(OC)阳性表达IOD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BMSCs可以诱导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成骨质量优于其他3组,而且可以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 磷酸钙骨水泥 临界尺寸骨缺损 辛伐他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应用外周血CD34^+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细胞膜片修复兔颅骨缺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光辉 王茜 +2 位作者 居兆钰 刘彦普 张浚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CD34+细胞(PB-CD34+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共培养所得细胞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分离PB-CD34+Cs及BM-MSCs,建立2种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将共培养细胞诱导为膜片,复合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修复兔颅骨直径1... 目的:评价外周血CD34+细胞(PB-CD34+Cs)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共培养所得细胞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分离PB-CD34+Cs及BM-MSCs,建立2种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将共培养细胞诱导为膜片,复合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修复兔颅骨直径15 mm的圆形缺损(n=10),并设置单纯BM-MSCs组(n=10)及空白对照(n=5)。术后4、6、8周行CT扫描,术后8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成膜诱导14 d后获得细胞膜片,膜片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操作性。影像学及组织学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细胞组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单纯BM-MSCs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共培养细胞有效地修复了兔颅骨极限缺损,其效果优于BM-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CD34+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兔颅骨极限缺损 骨再生
下载PDF
脱水淫羊藿素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裸鼠临界性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曙炎 马泽云 《黑龙江医学》 2016年第6期490-492,共3页
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在体内对裸鼠临界性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流式细胞仪鉴定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建立裸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用脱水淫羊藿素及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用micro-CT检测脱水... 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在体内对裸鼠临界性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流式细胞仪鉴定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建立裸鼠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用脱水淫羊藿素及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用micro-CT检测脱水淫羊藿素的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分离并培养了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证实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是一群CD73+CD90+CD34-CD45-细胞。Micro-C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对比,脱水淫羊藿素组的新增骨量增加。而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后可以显著提高骨缺损处的新骨形成量(P<0.01)。结论脱水淫羊藿素在体内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而脱水淫羊藿素复合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显著增强骨缺损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淫羊藿素 骨髓间质干细胞 临界性颅骨缺损
下载PDF
新型微弧氧化涂层镁-锌-钙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楠 刘娜 +8 位作者 孙楚 朱剑峰 王东旭 戴云峰 吴云峰 王亚明 李军雷 赵德伟 闫景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8-305,共8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支架 临界性骨缺损 微弧氧化 耐腐蚀性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现状及特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世博 关健斌 +3 位作者 俞兴 赵赫 杨永栋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38,共6页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及后期临床转归仍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构建合适、可重复性及无限接近临床的动物实验模型及科学的评估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文献中股骨骨缺损常用实... 背景:骨缺损的修复及后期临床转归仍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构建合适、可重复性及无限接近临床的动物实验模型及科学的评估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文献中股骨骨缺损常用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不同模型特点,评估优势与不足,为相关研究者选择合适的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设定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bone,bones,defect,defects,defective,animal model,animal,model,laboratory,laboratory animal,animal laboratory;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动物模型,实验。检索时限为2000-01-01/2022-08-01。结果与结论:①对入选的27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实验动物包含大鼠、小鼠、新西兰兔及羊,骨缺损类型主要包含圆柱形骨缺损和节段性截骨骨缺损,部位以股骨中段及远端居多。多用于评估骨修复材料、药物、载药活性物质及物理治疗等方法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缺损愈合机制研究,尤其是负重骨缺损修复机制的研究。②不同缺损类型及不同实验动物股骨骨缺损值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可结合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及骨缺损类型,并设置合理的骨缺损值。③目前的研究表明,股骨骨缺损模型以圆柱形及节段截骨骨缺损为主,主要是在股骨远端及中段,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较为成熟,可操作性强,能够提供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④就圆柱形骨缺损而言,大鼠及新西兰兔更适合,而节段性截骨则无特殊要求,各种动物均能满足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缺损 动物模型 评估 临界性骨缺损
下载PDF
胶原基骨、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对比观察
16
作者 刘喆 牛双杰 孙睿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45-48,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 目的对比观察胶原基骨和天然煅烧骨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术中的诱导成骨效果。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均建立SD大鼠颅骨双侧临界尺寸骨缺损模型,均行缺损修复术,术中颅骨一侧缺损部位填充胶原基骨(胶原基骨组),另一侧缺损部位填充天然煅烧骨(煅烧骨组)。术后第4、8、12周,取大鼠颅骨双侧缺损部位新生的骨组织,通过Micro-CT方法及病理检查结果评价成骨效果[成骨速度(新生骨骨体积分数、新生骨骨面积分数)、成骨质量(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新生骨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并比较。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天然煅烧骨组,骨小梁间隙低于煅烧骨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4、8、12周,与煅烧骨组比较,胶原基骨组的新生骨骨面积分数高。胶原基骨组胶原基骨吸收速度快,新生骨含较多的结缔组织、新生血管,骨质较软;煅烧骨组天然煅烧骨吸收速度慢,新生骨中结缔组织、血管较少,骨质偏硬。结论在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术中,胶原基骨诱导成骨的速度较快,成骨量高,吸收快,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多,新生骨质类似“松质骨”;天然煅烧骨诱导成骨速度较慢,新生骨组织中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少,新生骨质类似“皮质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材料 胶原基骨 天然煅烧骨 成骨效果 临界尺寸骨缺损 骨缺损修复术
下载PDF
兔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中骨缺损长度及缺损位置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东亚 郑欣 +5 位作者 邱旭升 王晓波 谢小肖 袁翰 王昌俊 陈一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7-741,共5页
[目的]通过CT影像学研究分析6个月龄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的合理缺损长度与缺损位置。[方法]选用健康6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4只,其中18只兔按骨缺损长度,分为1.0 cm组,1.5 cm组,2.0 cm组,依次记为A、B、C组,每组6只,双侧手术共计1... [目的]通过CT影像学研究分析6个月龄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的合理缺损长度与缺损位置。[方法]选用健康6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4只,其中18只兔按骨缺损长度,分为1.0 cm组,1.5 cm组,2.0 cm组,依次记为A、B、C组,每组6只,双侧手术共计12侧。在全麻下行双侧桡骨中段骨缺损手术,分别于术后当日,术后4、8、12周行CT三维重建检查,应用Hedberg评分评估骨缺损愈合情况,术后12周处死实验兔,留取尺桡骨标本,行HE染色组织学分析缺损处新生骨情况;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最佳缺损长度,以距尺骨鹰嘴远端3.0 cm为桡骨近段骨缺损的中心,完成D组6只兔双侧桡骨近段骨缺损实验,应用上述方法比较近段与中段缺损的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只实验兔因严重感染,予处死并及时补充。术后4周时,D组中2只实验兔出现单侧尺骨骨折,骨折一侧未计入统计。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见,A组中11侧(91.7%)桡骨已经完全桥接并且塑形较完全,新生桡骨表面光滑。B组、D组完全桥接仅3侧,C组未见桥接,缺损断端已封闭,见少量成骨,缺损区域为纤维组织填充。CT断层图像见A组完全桥接的桡骨已形成髓腔再通,未桥接的骨缺损断端及缺损尺侧均见少量新骨生成;组织学结果示,A组缺损多已修复完成,髓腔再通,塑形完成,而其余三组多表现为断端封闭,缺损区域纤维组织填充;CT三维重建的Hedberg评分结果示B组(1.75±1.06)与A组(3.83±0.39)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C组(1.33±0.65)、D组(1.60±0.7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个月龄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的缺损长度选择1.5 cm较为合适,其中,缺损位置选择在桡骨中段或者近段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大段骨缺损 缺损位置 缺损长度
原文传递
干细胞因子在大鼠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丽 朱思姮 +2 位作者 邹多宏 窦晓晨 周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在SD大鼠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与自愈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各时相点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情况。方法:①分别在36只SD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下颌角部制造临界性骨缺损(直径5 mm)和自... 目的:探讨在SD大鼠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与自愈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各时相点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情况。方法:①分别在36只SD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下颌角部制造临界性骨缺损(直径5 mm)和自愈性骨缺损(直径2 mm)模型,实验动物分为6组,在术后第1、3、5、7、14、21天分别处死;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的表达情况;③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存在与否,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临界性骨缺损和自愈性骨缺损模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骨缺损愈合的各时相点SCF均有较高的表达,但SCF在临界性骨缺损组各时相点的表达,均低于自愈性骨缺损组。结论:SCF在骨缺损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生长因子 临界性骨缺损 自愈性骨缺损
下载PDF
成年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的骨缺损长度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子鉴 郑欣 +2 位作者 王进 张星晨 郭开今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建立成年兔桡骨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成年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长度。方法选取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根据骨缺损长度记为A、B和C组,缺损长度依次为10 mm、12 mm和15 mm,每组6只,行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当日... 目的建立成年兔桡骨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成年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长度。方法选取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根据骨缺损长度记为A、B和C组,缺损长度依次为10 mm、12 mm和15 mm,每组6只,行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当日,术后4周、8周和12周行CT检查,应用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实验兔,取出尺桡骨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缺损区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见A组中12例(100%)桡骨断端均有连续性骨痂生成,新生骨表面光滑,塑形良好。B组中11例(91.7%)桡骨断端有连续性骨痂生成。C组缺损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CT图像显示术后4周C组出现5例尺骨骨折现象,骨折侧未计入统计,12周CT图像可见A组和B组完全桥接的桡骨已形成再通的髓腔,C组断端及缺损尺侧仅有少量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CT-Hedberg评分:C组(1.14±0.38,1.29±0.49,1.57±0.53)明显低于A组(2.42±0.51,3.17±0.58,3.75±0.45)和B组(2.25±0.45,2.67±0.78,3.50±0.67),(P<0.05),但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示A组和B组缺损已修复完全,髓腔再通,C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在进行成年兔骨缺损研究时,可选择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桡骨构建15 mm长骨缺损,但同时应注意由于体质量较大带来的易骨折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兔 桡骨 临界性骨缺损 缺损长度 动物模型
下载PDF
Real-time-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around standardized critical size calvarial defects using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collagen membrane with and without using tricalcium phosphate: an in vivo microcomputed tomographic and histologic e 被引量:3
20
作者 Khalid Al-Hezaimi Sundar Ramalingam +6 位作者 Mansour Al-Askar Aws S ArRejaie Nasser Nooh Fawad Jawad Abdullah Aldahmash Muhammad Atteya Cun-Yu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15,共9页
The aim of the present real time in vivo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CT) and histologic experiment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 around standardized calvarial critical size defects ... The aim of the present real time in vivo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CT) and histologic experiment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 around standardized calvarial critical size defects (CSD) using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and collagen membrane (CM) with and without tricalcium phosphate (TCP) graft material. In the calvaria of nine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full-thickness CSD (diameter 4.6 mm) were creat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Treatment-wis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group 1, CSD was covered with a resorbable CM; in group 2, BMSCs were filled in CSD and covered with CM; and in group 3, TCP soaked in BMSCs was placed in CSD and covered with CM. All defects were closed using resorbable sutures. Bone volum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newly formed bone (NFB) and remaining TCP particles and rate of new bone formation was determined at baseline, 2, 4, 6, and 10 weeks using in vivo pCT. At the lOth week, the rats were killed and calvarial segments were assessed histolog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rdness of NFB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ative bone in groups I and 2 as compared to the NFB in group 3. Likewise, values for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3 compared to groups 1 and 2. This suggests that TCP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BMSCs and without CM was unable to form bone of significant strength that could possibly provide mechanical "lock" between the natural bone and NFB. The use of BMSCs as adjuncts to conventional GBR initiated new bone formation as early as 2 weeks of treatment compared to when GBR is attempted without adiunct BMSC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ollagen membrane critical size defect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tricalciumphospha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