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的经导管介入治疗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虹 李渝芬 +3 位作者 李俊杰 张旭 徐辑梅 张智伟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60-86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采用经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采...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采用经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13例新生儿(其中1例早产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PS9例,PA/IVS4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30(17.4±10.7)d,体重2.3—4.8(3.4±0.8)kg。术前及术中均使用前列腺素E.开放动脉导管。CPS患儿先采用直径2.5~4.0mm小球囊预扩张肺动脉瓣,再用1.0~1.2倍于肺动脉瓣环的球囊扩张肺动脉瓣。PA/IVS患儿先行射频瓣膜打孔,然后再行球囊瓣膜扩张术。结果12例(92%)介入治疗成功。右室压力下降50%[术前(120.1±17.0)mmHg(1mmHg=0.133kPa),术后(58.8±7.7)mmHg,P〈0.001],右室压力/体动脉压力比值下降44%[术前(1.6±0.2),术后(0.9±0.1),P〈0.001]。右室造影显示肺动脉瓣开放。球囊/瓣环径比值1.1±0.1(最大球囊直径6—12mm)。手术时间(127.5±32.6)min,X线-曝光时间(25.2±7.2)min。术中4例(30%)出现并发症,2例心包积血,1例低氧血症,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死亡1例(8%)。全组随访1~18(7.2±6、4)个月。术后残余中至重度瓣膜狭窄3例,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术,另2例等待再次球囊扩张术;残余轻至中度瓣膜狭窄9例,所有患儿仅伴随轻度瓣膜反流,动脉导管自然闭合11例,近闭合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CPS及PA/IVS是安全、有效的,部分患儿需二期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 经导管介入治疗 新生儿
原文传递
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初期治疗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善光 乔衍礼 +4 位作者 倪良春 陈国庆 安国营 王为新 马林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改良Brock术)治疗,术中保留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反流未做处理.患儿年龄2~9个月,体质量4.3 ~10kg,平均6.4kg.所有患者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者卵圆孔未闭,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62% ~ 73%,平均69%.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1例(8.3%),死亡原因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其余11例术后均缺氧状态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4%~93%,平均89%.术后测得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1~ 28mmHg(1mmHg =0.133kPa),平均15.6mmHg,术后随访11例,PDA均闭合,三尖瓣反流由术前大量转为少量或者消失.结论:作为危重婴幼儿的初期治疗,对于发绀严重,生长发育差,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危重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患儿,Brock术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肺动脉瓣狭窄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胎儿的分型、评估及其出生后随访 被引量:6
3
作者 邹鹏 孙善权 +4 位作者 刘琴 饶姣 黄景思 许伟滨 李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196,共5页
背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并预测出生后的心脏情况,对于生育咨询非常重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PA/IVS和CPS胎儿、新... 背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并预测出生后的心脏情况,对于生育咨询非常重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PA/IVS和CPS胎儿、新生儿、手术后病例进行分型与评估。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对超声心动图诊断PA/IVS和CPS的胎儿、新生儿、手术后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胎儿期、新生儿期及治疗随访后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胎儿期、新生儿期及治疗随访后右心室的发育及肺动脉瓣开放的进展及相关性。结果100例PA/IVS和CPS胎儿中,Ⅰ、Ⅱ和Ⅲ型分别为69、19和12例。Ⅰ和Ⅱ型伴有中度至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R),Ⅲ型未发现TR。Ⅲ型均为PA/IVS,其中有7例出现心室冠状动脉交通。在PA/IVS中,11例胎儿出现肺动脉的明显发育不良。生后接受治疗的23例新生儿中,15例为PA/IVS,8例为CPS,Ⅰ和Ⅱ型分别为21和2例。2例分别由胎儿期的中度和重度肺动脉狭窄(PS),至出生时进展为PA/IVS。新生儿期的右室长径与左室长径的比值(RV/LV长径比值)较胎儿期变小。胎儿与新生儿期的中至重度TR均有22例。在镶嵌治疗后,1例PA/IVS患儿在术后7 d死亡,22例门诊随访,三尖瓣Z值、TV/MV比值和RV/LV长径比值与术前相比显著性增加,手术前与随访后的中至重度TR由22例减少至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分型与评估,TR的程度轻而右室发育不良较重,胎儿期部分中至重度PS可至出生时进展为PA/IVS,胎儿右室发育不良程度呈加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 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发育不良 三尖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产前诊断对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和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新生儿治疗及预后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汪晴 杨健萍 +3 位作者 沈加 陈笋 武育蓉 孙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对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CPS/IVS)新生儿早期治疗及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8例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手术指征的PA/IVS或CPS/IVS患儿根据有无产前诊...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对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CPS/IVS)新生儿早期治疗及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8例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手术指征的PA/IVS或CPS/IVS患儿根据有无产前诊断分为产前组(n=15)及产后组(n=13)。产前组于胎儿期明确诊断后即制定干预方案,产后组自外院转诊并明确诊断后制定干预方案。所有患儿均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在新生儿期接受PBPV,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时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心脏彩色超声及介入术中的测量值。结果 28例患儿接受PBPV平均日龄为(7.53±3.18)d,平均体质量为(3 102.32±708.40)g,其中PA/IVS 9例,CPS/IVS 19例,随访时间(18.82±5.22)月,无死亡病例。产前组入院日龄及首次治疗日龄明显小于产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产前组血流动力学较产后组稳定,产后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访过程中,两组再介入率、双心室循环情况及术后1年右室和肺动脉瓣的发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诊断有助于对PA/IVS及CPS/IVS患儿的早期干预,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 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 产前诊断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新生儿手术疗效评价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乐佳妮 李一凡 +2 位作者 谢育梅 李渝芬 张智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14-817,共4页
目的分析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2006年11月至2018年8月,共计105例新生儿患儿(PA/IVS 51例、CPS 54例)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 目的分析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2006年11月至2018年8月,共计105例新生儿患儿(PA/IVS 51例、CPS 54例)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手术治疗(介入手术组43例、外科手术组62例),术前均存在轻-中度右心室发育不良,介入手术方式包括经皮肺动脉瓣射频打孔术与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外科手术方式包括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肺动脉瓣交界切开术、闭式Brock术,部分病例加行体-肺分流术。出院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长(40.1±36.9)个月。通过分析住院资料与随访结果,评价介入手术与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结果介入手术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107.8±61.6) min比(183.3±36.8) min,(18.6±7.9) d比(31.1±13.4) d,30.2%比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介入手术组死亡2例(4.7%),存活病例均获得双心室矫治;外科手术组死亡5例(8.1%),存活病例中,39例(69.6%)为双心室循环,3例(5.4%)行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为部分双心室循环,另有14例(25.0%)待评估是否需下一期手术。结论右心室轻-中度发育不良的PA/IVS、CPS患儿在新生儿期经手术治疗后大部分可获得双心室循环。对于CPS新生儿,PBPV是安全有效的术式,而PA/IVS射频打孔术并发右心室流出道穿孔仍是介入治疗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语义网络分析模型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和危重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心发育不良程度的评价作用
6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4 位作者 孙玲玉 李志新 陈涛涛 乔思波 庞善臣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7-383,共7页
目的分析评价一种新型语义网络分析模型SPReCHD:残差学习诊断系统模块(RLDS)和双路径链式多尺度门控轴心变压器网络模块(DPC-MSGATNet),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胎儿超声心动图四腔心视图数据集中评估... 目的分析评价一种新型语义网络分析模型SPReCHD:残差学习诊断系统模块(RLDS)和双路径链式多尺度门控轴心变压器网络模块(DPC-MSGATNet),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和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胎儿超声心动图四腔心视图数据集中评估右心发育不良程度分级的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350例24~28周胎龄的PA/IVS和CPS胎儿的1650张单幅超声心动图四腔心视图建立实验数据集。根据右心发育不良程度对建立的SPReCHD模型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评估模型精确度、召回率及F1值等性能指标;与高级医师基于超声指标、右心室形态及出生结局等多维度信息对测试集做出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采用Kappa检验观察评估的一致性。结果SPReCHD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及测试集对右心发育不良程度分级评估的精确度分别为93.82%、94.34%和94.68%,召回率分别为90.54%、91.38%和90.89%,F1值分别为92.10%、92.82%和92.67%。在测试集中,SPReCHD模型与高级儿童心血管医师评估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24,P<0.001)。结论SPReCHD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及测试集对右心发育不良程度分级的评估性能优异。该模型对PA/IVS和CPS胎儿右心发育不良程度分级评估水平与高级医师评估结果一致性好,为进一步提出精准评估标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危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右心发育不良 超声心动图 胎儿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的急诊手术早期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志浩 蔡及明 +1 位作者 徐卓明 张海波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530-535,共6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PA/IVS)[含危重型肺动脉狭窄(CPS)]的患儿采用目前常用手术方法进行急诊手术的近期效果,分析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接受急诊手... 目的总结新生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PA/IVS)[含危重型肺动脉狭窄(CPS)]的患儿采用目前常用手术方法进行急诊手术的近期效果,分析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接受急诊手术的新生儿PA/IVS和CPS患儿做回顾性研究,术前依据三尖瓣Z值,判断右心室发育状况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总结术后早期疗效,分析影响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5例患儿(其中CPS 27例),根据术前解剖条件,分别选择以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术)、肺动脉瓣交界切开、右室流出道开通为主的手术治疗方法。全组死亡7例(10.7%),术后氧饱和度有轻度改善,依赖较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术后早期有9例(13.8%)患儿因低氧或低心排再次手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T分流术和多次手术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PA/IVS和CPS急诊术后早期病死率较高,准确判断右心室发育状态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是成功的关键。B-T分流术和术后早期再次手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急诊手术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 危重型肺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双导丝技术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刚 刘娜 +2 位作者 王葵亮 邴振 泮思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并经双冠状动脉导丝建立介入轨道实施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10例CPS新生儿(双... 目的探讨应用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并经双冠状动脉导丝建立介入轨道实施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10例CPS新生儿(双导丝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7.1(4~10)h;另随机选取10例经常规泥鳅导丝治疗的CP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失血量、对比剂剂量、术中并发症、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PBPV术均顺利完成,双导丝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CICU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对比剂剂量、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结论双导丝技术应用于新生儿CPS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较常规治疗可减少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及CICU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少,利于维持循环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导丝 新生儿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下载PDF
镶嵌技术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即刻疗效及短中期随访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娜 王宁 +5 位作者 文平 刘宇航 赵盛光 杨丽萍 包小辉 刘大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镶嵌技术即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即刻疗效及短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目的回顾性总结镶嵌技术即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即刻疗效及短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接受镶嵌技术治疗的9例CPS新生儿。全组患儿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高资历医生团队实施手术。回顾性统计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球囊扩张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监护室及住院治疗数据、随访结果。结果除第1例患儿因经验不足球囊移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撕裂,急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交界切开+BT分流术外,其余8例镶嵌技术治疗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球囊扩张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由(108.3±16.6)mmHg(1 mmHg=0.133 mmHg)降至(33.7±11.4)mmHg(P<0.001),右心室压力由(119.7±16.3)mmHg降至(45.2±10.5)mmHg,右心室压力与主动脉压力比值明显下降(1.6±0.3 vs. 0.8±0.2,P<0.001)。3例实施了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3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加行BT分流术,2例术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E,PGE)泵维持1周后停药,动脉导管自然闭合。出院时8例患儿平均血氧饱和度升至87.5%。随访(22.5±6.5)个月,超声显示3例患儿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患儿肺动脉瓣中度反流。4例Ⅱ期行双心室根治术,1例Ⅱ期行一个半心室矫治术,3例等待做Ⅱ期手术。结论镶嵌技术对于治疗新生儿CPS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镶嵌技术 肺动脉瓣狭窄 食道超声
下载PDF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思宝 泮思林 +2 位作者 罗刚 纪志娴 刘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0-873,共4页
目的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d... 目的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d,中位体重3.45(3.03,3.77)kg,平均血氧饱和度(SpO_(2))为(81.28±7.91)%。结果所有患儿PBPV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平均跨肺动脉瓣压差(TVPG)由术前(88.14±15.81)mmHg(1 mmHg=0.133 kPa)降至(35.53±9.51)mmHg(P<0.05),平均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90.08±18.18)mmHg降至(52.69±17.32)mmHg(P<0.01),平均SpO_(2)由术前(81.28±7.91)%升至(92.89±3.9)%(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术后3个月平均TVPG进一步下降,术后1年趋于稳定,5例于术后平均6.2(5~7)个月接受二次PBPV,其中1例二次PBPV术后接受外科肺动脉瓣膜切开术,再狭窄发生率为14.3%。术后1年,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均值由术前(4.35±0.64)mm降至(3.24±0.43)mm(P<0.05);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内径(LVD)比值由术前0.61±0.16下降至0.51±0.08(P<0.05)。随访期间,患儿右心室结构较术前明显恢复,无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结论PBPV治疗CPS效果确切,可实现早期心脏形态学转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 新生儿 随访
下载PDF
婴儿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轨道建立操作策略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邴振 泮思林 +2 位作者 罗刚 纪志娴 王葵亮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婴儿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轨道建立的操作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的30例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婴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轨道... 目的探讨婴儿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轨道建立的操作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的30例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婴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轨道建立方法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应用常规方法建立输送轨道;B组:常规方法未能建立轨道而转为应用冠状动脉导丝建立轨道;C组:应用冠状动脉导丝协助建立球囊输送轨道),比较不同组别患儿年龄、体重、体表面积、肺动脉瓣环直径、瓣口直径、球囊瓣环比、术前跨肺动脉瓣压差、手术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手术前后右心室压力(RVSP)、手术时间及轨道建立过程有无并发症等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建立球囊扩张轨道,未出现瓣膜损伤、心包填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儿肺动脉的瓣环及瓣口直径进行比较,三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儿球囊瓣环比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儿治疗前的SpO2、RVSP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手术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的婴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及肺动脉瓣环和瓣口直径是选择轨道建立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常规方法不能建立轨道时,可应用冠状动脉导丝,尤其是双冠状动脉导丝,协助建立球囊扩张轨道,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 球囊 冠状动脉导丝
原文传递
婴幼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后早期的右心功能研究
12
作者 马紫君 丁文虹 +5 位作者 王霄芳 刘晓然 莫莹 杨静 金梅 韩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7期756-760,共5页
目的:观察婴、幼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CPS)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疗效,评价术后早期右心结构及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单纯CPS60例为病例组,分为婴儿和幼儿观察组。同期收集健康婴儿... 目的:观察婴、幼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CPS)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疗效,评价术后早期右心结构及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单纯CPS60例为病例组,分为婴儿和幼儿观察组。同期收集健康婴儿及幼儿87例为对照组。CPS于PBPV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跨肺动脉瓣压差(TPVPG)及其他右心结构及功能指标,分析婴儿及幼儿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及术后早期疗效及恢复。结果:60例手术均成功,术后TPVPG下降满意(P<0.01),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相对幼儿组,婴儿组dRV/dLV、RAV/LAV、右室前壁厚度Z值、TAPSE、Sm及Em/Am术后3个月均得到更好恢复。结论:CPS于婴儿期及幼儿期行PBPV同样安全有效;婴儿组术后恢复更早;术者资质和经验也是小年龄组PBPV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重症肺动脉瓣狭窄 婴儿 右心功能
下载PDF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小婴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芳 吴琳 +4 位作者 黄国英 张立风 齐春华 马晓静 梁雪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6期3253-3256,共4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在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中的即刻治疗效果及6-32个月随访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6月全200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PBPV的18例6个月以内重度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年龄8d-...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在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中的即刻治疗效果及6-32个月随访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6月全200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PBPV的18例6个月以内重度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年龄8d-6个月(86±63)d,其中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11例,包括2例新生儿。12例采用全身麻醉,6例采用骶管加静脉复合麻醉。球囊直径为5-15mm,其中6例患者应用2个球囊依次进行扩张,10例患者应用1个球囊扩张。结果18例患儿中,2例因导管或球囊未能通过肺动脉瓣放弃扩张,余16例扩张成功,成功率88.9%。扩张后即刻导管测右心室与肺动脉收缩期压差自(87±24)mmHg降至(30±19)mmHg(1mmHg=0.133kPa,P〈0.01),扩张过程中或扩张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2个月,16例肺动脉跨瓣压差进一步降低或不变,2例逐渐升高,行第2次扩张,再扩张率12.5%;三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均减轻甚至消失;除1例为中度肺动脉瓣反流外,其余均为轻度;临床均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结论经皮怖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在重度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中应用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患儿痛苦小,应作为该类患儿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小婴儿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原文传递
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博宁 刘琮 +8 位作者 欧振恒 刘麟 谢颖 辛颖 李薇玢 姚静 王威 时晓侠 刘艳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评估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NCPS)患儿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的12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NCPS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经胸心脏超声(TTE)、经皮血... 目的评估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NCPS)患儿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的12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NCPS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经胸心脏超声(TTE)、经皮血氧饱和度(SPO_(2))、介入手术相关数据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2例NCPS患儿行PBPV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导管测右心室与肺动脉压差为8~35 mmHg[平均(20±7)mmHg,1 mmHg=0.133 kPa]。术后SPO_(2)为74%~100%[(93.0±5.9)%]。3例NCPS患儿行B-T分流术。1例NCPS患儿术中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NCPS患儿均未死亡。结论介入治疗NCPS效果较好,可作为NCPS的首选治疗方案,部分NCPS患儿需行心B-T分流或动脉导管未闭支架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 球囊扩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