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范分析视野下监察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研究
1
作者 林艺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2-49,共8页
《监察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允许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在证据种类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取证程序方面的基本统一性亦为二者的转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但《监察法》的上述规定未区分可予转化与不可转化... 《监察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允许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在证据种类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取证程序方面的基本统一性亦为二者的转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但《监察法》的上述规定未区分可予转化与不可转化的证据类型,也未明确“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审查要求,使得证据转化成为现实难题。为此,我国立法应当进一步根据证据类型区分可予转化与不可转化的监察证据范围,并从外在形式、事实层面和合法性等方面明确监察证据进入刑事诉讼应适用的审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证据 刑事证据 监察调查 初步核实 合法性审查
下载PDF
秦代刑事证据在诉讼程序中的运用
2
作者 张琮军 《证据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34-44,共11页
秦朝的刑事证据制度已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司法活动中表现为重事实与证据,初步创立了客观主义的刑事证据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包括据证起诉制度、庭审质证制度、据证决断制度以及俱证乞鞫与验证复狱制度... 秦朝的刑事证据制度已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司法活动中表现为重事实与证据,初步创立了客观主义的刑事证据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包括据证起诉制度、庭审质证制度、据证决断制度以及俱证乞鞫与验证复狱制度等。秦刑事证据制度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据证定罪 俱证乞鞫
原文传递
汉代简牍文献刑事证据材料考析
3
作者 张琮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62,共12页
通过研究汉代简牍文献发现,汉代的刑事证据制度已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司法活动中表现为重事实与证据,初步创立了客观主义的刑事证据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包括据证起诉制度、庭审质证制度、据证决断制度以... 通过研究汉代简牍文献发现,汉代的刑事证据制度已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司法活动中表现为重事实与证据,初步创立了客观主义的刑事证据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包括据证起诉制度、庭审质证制度、据证决断制度以及俱证乞鞫与验证复狱制度等。汉代刑事证据制度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简 刑事证据 据证定罪 俱证乞鞫
下载PDF
刑事证据链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为钢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28-136,共9页
在刑事证据链中,证据链节是证据链的基本组成单位,证据联结点是证据链的核心。证据链体通过证据链头的联结发挥证明作用。证明某一案件事实的所有证据链集合在一起,构成证据链集。证据链的联结形态有单点联结、多点联结和面联结以及简... 在刑事证据链中,证据链节是证据链的基本组成单位,证据联结点是证据链的核心。证据链体通过证据链头的联结发挥证明作用。证明某一案件事实的所有证据链集合在一起,构成证据链集。证据链的联结形态有单点联结、多点联结和面联结以及简单联结与多重联结之分,证据链的不同联结形态,其证明力有所不同。证据联结点的出现概率和情节表述直接影响着证据链的证明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链 证据链节 证据链集 联结形态 证据链的证明力
原文传递
刑事印证初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少林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刑事印证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主要证明方式,它具有层次性;刑事印证的表现形式为证据链,核心为证据联结点;证据联结点的差异有合理的差异和非合理差异、重要的差异和非重要的差异之分,证据间的一致有实质一致和虚假一致之别;对既具有间接证... 刑事印证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主要证明方式,它具有层次性;刑事印证的表现形式为证据链,核心为证据联结点;证据联结点的差异有合理的差异和非合理差异、重要的差异和非重要的差异之分,证据间的一致有实质一致和虚假一致之别;对既具有间接证据也有直接证据的一般刑事案件,要求达到全案证据链的完整性即可,对全部据间接证据定案的案件,则要达到证据链的闭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印证 证据筛选 证据链
原文传递
论口供中心的冤案证据实践模式——兼论“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与证明标准的规范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封安波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149,共14页
我国近年揭露的多数刑事冤案,从侦查到审判程序,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证据模式。冤案的证据流程为:侦查机关以口供为中心构建有罪证据;检察机关形式化地审查证据;法院有罪倾向地裁判证据、认定事实。冤案存在着两个“印证型”证据体系,... 我国近年揭露的多数刑事冤案,从侦查到审判程序,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证据模式。冤案的证据流程为:侦查机关以口供为中心构建有罪证据;检察机关形式化地审查证据;法院有罪倾向地裁判证据、认定事实。冤案存在着两个“印证型”证据体系,一个是侦查机关构建的以口供为中心的控诉证据体系,另一个是法院几乎完全采信控诉证据而形成的裁判证据体系。冤案裁判证据体系的形成,主要是法院误用了如下相关证据法规则:被告人庭前供述的采信、“未到庭证人的证言笔录”的采信、鉴定意见的采信、“证据确实、充分”的认定。针对口供中心冤案的证据模式,庭审对策即是对《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证据条款进行符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法教义学解释。“证据之间相互印证”需要以单个证据具有合法性、真实性与相关性为前提条件,其为刑事证明标准的一个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 证据相互印证 控诉证据 裁判证据 刑事证明标准
原文传递
论对刑事证据的收集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欣 《辽宁警专学报》 2008年第5期48-52,共5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疑罪从无原则,实质就在于收集、固定和使用的证据未能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存疑不诉和无罪判决案件的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刑事案件中收集、固定证据等相关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对定案造成困难。文章结... 我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疑罪从无原则,实质就在于收集、固定和使用的证据未能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存疑不诉和无罪判决案件的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刑事案件中收集、固定证据等相关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对定案造成困难。文章结合司法实践,在对刑事证据收集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收集刑事证据的原则,同时指出我国刑事证据收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以期对指导刑事证据收集活动,揭露犯罪、打击犯罪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罪从无 刑事证据的收集 原因分析 对策
下载PDF
刑事证明中的“印证”限度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静 《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16-22,共7页
刑事证明中的“印证”关乎证明标准,但在实践中,对于证据确实的把握存在争议,比如,言词证据之间部分内容未能印证,能否认定证据“确实”?证据“充分”,是否要求所有证据均得到印证?印证并非重合,应允许证据间的合理差异;“充分”不等同... 刑事证明中的“印证”关乎证明标准,但在实践中,对于证据确实的把握存在争议,比如,言词证据之间部分内容未能印证,能否认定证据“确实”?证据“充分”,是否要求所有证据均得到印证?印证并非重合,应允许证据间的合理差异;“充分”不等同于全部,部分情节的认定可采信单一证据。印证还适用于证据证明力以及证据能力的判断,在面对证据矛盾时,不能一味存疑而应根据经验法则予以取舍。判断证据能力时,应实现从静态印证到动态印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印证 证明标准 确实充分 证明力 证据能力
下载PDF
庭审实质化视角下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继坤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5-82,共8页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难。表象上,证人、公诉机关、法院、辩护律师、立法各主体都是造成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然而实质原因是我国刑事诉讼没有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只要确立了"传闻证据排除规则",辩方申...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难。表象上,证人、公诉机关、法院、辩护律师、立法各主体都是造成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然而实质原因是我国刑事诉讼没有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只要确立了"传闻证据排除规则",辩方申请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现象将不复存在。若立法不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也应该对现有证人出庭作证有关条款予以修改,规定只要辩方申请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就应该出庭作证,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其庭前证言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证人出庭作证 传闻证据 证据规则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据判断中的运用问题探析 被引量:50
10
作者 纵博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前地方司法机关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用于刑事司法,其中在证据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也有所运用。人工智能运用于证据判断,应遵循辅助性原则、有限性原则、可反驳原则。在证据能力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对证据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判断,但... 目前地方司法机关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用于刑事司法,其中在证据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也有所运用。人工智能运用于证据判断,应遵循辅助性原则、有限性原则、可反驳原则。在证据能力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对证据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判断,但可以进行形式上的筛选和把关;在证明力判断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单独承担判断证明力的任务,但在某些方面可以发挥有效的辅助和参考作用,如发现证据之间的明显矛盾或形态的变化;在证明标准判断方面,人工智能同样难以单独承担事实认定及证明标准判断的重任,但人工智能对证据规格的判断能够保障司法人员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在侦查阶段、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人工智能用于证据判断的目标、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系统设计上应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运用而进行有区别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证据判断 刑事证据
原文传递
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规范研究——基于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的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杜磊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657-664,共8页
《刑事诉讼法》(2012年)在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证据和刑事证据衔接适用规范。该规范与以往的证据转化规则不同,是赋予行政证据以刑事证据能力的规范。对于"等证据材料"的理解,应当进行严格解释,将勘验、检查笔录以及部分现... 《刑事诉讼法》(2012年)在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证据和刑事证据衔接适用规范。该规范与以往的证据转化规则不同,是赋予行政证据以刑事证据能力的规范。对于"等证据材料"的理解,应当进行严格解释,将勘验、检查笔录以及部分现场笔录涵盖进来,而现行司法解释及有关规定将其范围扩大到鉴定意见、检验报告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审判机关是实质意义上的衔接适用主体,行政证据无需转化就可以直接适用,对行政证据自身合法性的审查应当依据行政法律、法规进行,而刑事证据规则也有其适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证据 刑事证据 证据材料 证据能力 证据衔接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制度发展中的阶段性进步——刑事证据两个规定评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熊秋红 《证据科学》 2010年第5期569-576,共8页
刑事证据两个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予以规范,初步确立了现代刑事证据法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则,标示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是,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在两个规定中,对于正当法律程序、直接言词原则的体现并不充分... 刑事证据两个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予以规范,初步确立了现代刑事证据法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则,标示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是,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在两个规定中,对于正当法律程序、直接言词原则的体现并不充分;非法口供排除规则未能强调"任意性"标准,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排除;而对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采取宽容态度,不利于对公民财产权、隐私权的保护;大量的关于瑕疵证据可以进行补正和解释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刑事证据的可采性标准。目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制度规范,积极改善司法环境,促进两个规定的贯彻实施,推动我国刑事法治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阶段性进步 实施条件 刑事法治
原文传递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化——对《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的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高通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647-656,共10页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与转化,主要通过证据转化规则和侦查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来实现。《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执法证据的刑事证据资格问题,但"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未免除侦查机...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与转化,主要通过证据转化规则和侦查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来实现。《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执法证据的刑事证据资格问题,但"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未免除侦查机关的取证义务,而是将行政机关作为取证对象。行政执法证据进入刑事诉讼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如行政证据的范围、移交主体、证据审查规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证据 刑事证据 证据转化 证据资格 刑事诉讼法
原文传递
论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虚置——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的程序风险透视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泽涛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80,共14页
刑事审判实践中,对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实物类行政证据,尚未出现一起未被采信的实例,言词类证据也是大量被采信。行政执法中,大量存在借助行政程序替代刑事侦查取证的现象。这样势必虚置了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导... 刑事审判实践中,对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实物类行政证据,尚未出现一起未被采信的实例,言词类证据也是大量被采信。行政执法中,大量存在借助行政程序替代刑事侦查取证的现象。这样势必虚置了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导致上述弊端的成因在于:除最高法刑诉法解释之外,其他司法解释以及行政规章中均对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范围作了扩张性解释,法院采信行政证据时不受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约束;在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之间公安机关享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特有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划分标准及其追究模式容易导致公安机关借助行政执法替代刑事侦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和理论研究不足。立法上应该明确规定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受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约束;限定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时仅限于实物证据;规范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之间的程序转换权;扩大犯罪圈,适当调整违法/犯罪二元一体的追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 虚置 行政证据 刑事证据
原文传递
合规计划有效性评估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振杰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55,共16页
《指导意见》建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有关合规计划有效性评估的主体、对象、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仍然有待于完善。从权责明确与提高社会认同的角度而言,评估主体应是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与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三方。... 《指导意见》建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有关合规计划有效性评估的主体、对象、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仍然有待于完善。从权责明确与提高社会认同的角度而言,评估主体应是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与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三方。评估标准应根据合规计划是制定、实施于犯罪之前还是之后略作不同。在对具体合规计划进行评估之际,第三方组织应遵循静态与动态、整体与个案、外部与内部、专业与常识相结合的原则。评估结论不但是检察机关在起诉阶段决定是否起诉、是否采取以及变更强制措施的重要参考,而且还是人民法院定罪量刑的重要情节,应通过司法解释将其明确为准鉴定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规计划 第三方机制 有效性评估 刑事证据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制度修改的亮点与难点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卫东 柴煜峰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证据既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直接决定了刑事审判的质量。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一章做了较大调整,增加了新条文、增设了新制度,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该部分的条文变化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首要关注的问题。本... 证据既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直接决定了刑事审判的质量。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一章做了较大调整,增加了新条文、增设了新制度,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该部分的条文变化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新《刑事诉讼法》证据部分进行了系统梳理,将证据章修改的"亮点"归纳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入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以明确、证人出庭与证人保护协调一致,核心精神在于保障人权。同时提出证据章修改的"难点"是证明问题,结合立法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和质疑对证据规则、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问题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刑事证据 证据规则 证明责任 证明标准
原文传递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红星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3-91,共9页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证据规则,它对于加强人权保障、实现宪法规定和促进程序公正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继两高三部颁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后,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证据规则,它对于加强人权保障、实现宪法规定和促进程序公正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继两高三部颁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后,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无疑对限制刑讯逼供的严重状况,将起到积极长远的作用。但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广泛的质疑,"补正"和"合理解释"的规定,似乎给非法证据留了退路。因此,有必要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问题进一步研究,以探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不足,并找到改进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原文传递
行政执法证据进入刑事诉讼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冯俊伟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部分行政执法证据可以直接进入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刑事诉讼中行政执法证据的运用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体权利、诉讼权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在"尊重与保障人权"的修法...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部分行政执法证据可以直接进入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刑事诉讼中行政执法证据的运用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体权利、诉讼权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在"尊重与保障人权"的修法精神与畅通行刑衔接的规范目的下,通过法律解释,阐明这一条款中包含的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内涵,论证行政执法证据进入刑事诉讼的范围、审查主体、审查内容等,以保障被追诉人受到公正审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第54条第2款 行政执法证据 刑事证据
原文传递
论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兰跃军 《证据科学》 2018年第6期739-746,共8页
《监察法》第33条第1款确立了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制度,要求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保持概念同一,种类基本对应,采用"材料说"给监察证据下定义。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监察证据只能是监察机关依法收集的涉嫌职务犯罪的证据... 《监察法》第33条第1款确立了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制度,要求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保持概念同一,种类基本对应,采用"材料说"给监察证据下定义。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监察证据只能是监察机关依法收集的涉嫌职务犯罪的证据材料,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调查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和视听资料、电子数据8类,共12种。但不同种类的监察证据移送并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条件存在差异,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要求保持真实性和同一性。鉴定意见和勘验、检查笔录除了法定的形式要件,还要求有关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或专门知识,遵守相关程序和方法。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被调查人供述和辩解应当具有真实性和任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证据 刑事证据 使用 范围 条件
原文传递
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影响因素与完善路径 被引量:14
20
作者 蒋云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2-37,52,共7页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难以有效衔接,证据转化(即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不畅是其关键因素。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证据的客观关联性,其法律依据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二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由于受行政...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难以有效衔接,证据转化(即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不畅是其关键因素。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证据的客观关联性,其法律依据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二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由于受行政违法与犯罪"二元立法模式"的影响,环境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在证据种类、取证程序、证明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阻碍了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有序转化。鉴于此,应当从如下四方面加强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一是构建环境行政证据"分类转化"规则,建立言词证据补强转化和联合执法证据直接转化规则;二是规范行政取证程序,重点明晰环境行政取证主体、取证点位和取证方法;三是注重证据转化咨询,发挥各职能部门在证据收集、固定和认定上的专业优势;四是强化证据转化审查,坚持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并重原则,避免非法环境行政证据进入刑事司法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证据 刑事证据 转化 完善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