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法视野中的印证证明 被引量:33
1
作者 龙宗智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9,共26页
英美法因特定制度背景,长期存在单一证据定案法则,但证据印证即证据契合,仍为定案的基本要求。补强证据法则体现这一要求,而“一致性”审查,归纳逻辑以及图示法、概要法等证据构造分析方法的运用亦如此。证据间的“一致性”,系陪审团心... 英美法因特定制度背景,长期存在单一证据定案法则,但证据印证即证据契合,仍为定案的基本要求。补强证据法则体现这一要求,而“一致性”审查,归纳逻辑以及图示法、概要法等证据构造分析方法的运用亦如此。证据间的“一致性”,系陪审团心证成立最重要的因素。大陆法系并无单一证据定案传统,其现代刑事诉讼也更为青睐整体性证据判断模式。法定证据制度如剔除其机械、僵化的非理性因素,其客观主义倾向及证据契合要求,与印证证明模式有相通之处。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虽摒弃机械印证,但因其与实质真实主义、判决理据释明以及趋向于整体主义的证据分析方法的联系,因此仍重证据契合。但整体主义与叙事法联系,则非印证分析思路,而原子主义与图示法、概要法的联系及归纳逻辑的运用,反而突出了证据契合与融贯分析的作用。荷兰法中“孤证不能定罪”的原则及其实践中的灵活性、德国法对证言矛盾的处理、欧洲人权法院对证言补强规则的适用等,均有研究和借鉴价值。比较研究确认了印证方法的普适性,但应注意类型化区分与精细化适用,包括学习运用证据分析的技术方法,注意诉讼条件对印证方法的制约,研究单一证据定案的条件与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据法 印证证明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印证与最佳解释推理——刑事证明模式的多元发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罗维鹏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7-130,共14页
印证一直被学界和实务界普遍接受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模式,但是近期研究对印证模式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印证模式主要在定义、效果和方法等方面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搁置不必要的语义争议,其次是完善印证模式运行的... 印证一直被学界和实务界普遍接受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模式,但是近期研究对印证模式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印证模式主要在定义、效果和方法等方面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搁置不必要的语义争议,其次是完善印证模式运行的制度环境,此外是探索新的证明模式。当前最迫切的是,探索新的证明模式以与印证模式互补。最佳解释推理由于可以检验印证、解释孤证和加强心证,并且与印证具有相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入司法领域作为弥补印证模式缺陷的一种新的证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 印证模式 最佳解释推理
原文传递
印证、最佳解释推理与争议事实证明方法——兼与周洪波教授商榷 被引量:19
3
作者 罗维鹏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6,196,共15页
情理推断和客观推断不足以区分中外刑事证明模式的差异。所谓的"准客观推断表象化-情理推断后台化"和"情理推断的一般公开化/正当化及其规范化"不宜作为印证的替代理论。"两化"的实指仍是最佳解释推理。... 情理推断和客观推断不足以区分中外刑事证明模式的差异。所谓的"准客观推断表象化-情理推断后台化"和"情理推断的一般公开化/正当化及其规范化"不宜作为印证的替代理论。"两化"的实指仍是最佳解释推理。最佳解释推理作为争议事实证明的内在机制并不分国界,只是中外在规范层面对最佳解释推理的条件有不同要求。中国的法律最佳解释推理以印证为条件。最佳解释推理对争议事实证明的方法论意义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控策略、辩护策略和裁判策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 事实认定 印证 最佳解释推理
原文传递
刑事辨认证据规则初探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雄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刑事辨认证据的认定与运用是各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刑事辨认证据的运用尚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之中。辩认结论应当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应将辨认结论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同时应确立非法辨认的排除规则,... 刑事辨认证据的认定与运用是各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刑事辨认证据的运用尚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之中。辩认结论应当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应将辨认结论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同时应确立非法辨认的排除规则,明确重复辨认的证据效力,确立辨认结论的补强规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辨认 证据规则 排除规则 补强证据规则
下载PDF
“印证”的治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龙宗智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102,193,194,共14页
刑事印证证明模式的形成,直接原因是非直接和非言词的审理方式、审理与判定的分离等。近年来印证模式有所改善,但其本身并未受到明显抑制,甚至由法规范予以固化乃至在某些方面被强化。我国目前的整体主义治理逻辑,与印证模式的整体主义... 刑事印证证明模式的形成,直接原因是非直接和非言词的审理方式、审理与判定的分离等。近年来印证模式有所改善,但其本身并未受到明显抑制,甚至由法规范予以固化乃至在某些方面被强化。我国目前的整体主义治理逻辑,与印证模式的整体主义方法论有所契合并促成印证模式生存发展。政治与司法的整合、整体主义特征的司法体制和法院制度,以及此种特征的案件评查考核机制,支持了印证模式。印证治理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应继续坚持司法责任制,充分尊重审理者的事实认定和裁判;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认庭审的效力和审判的权威;推动陪审员制度改革完善,让“经验法则”在重大、有争议案件的事实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案件评价机制,避免外部因素过度干扰内部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 印证 治理方式 整体主义
原文传递
新时期刑事印证证明的误解与澄清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庆立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印证是从属于自由心证的证明过程,既无法涵盖所有的犯罪类型,也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待证事实,故无法成为与法定证明、自由证明相并列的一类新模式。但作为方法,印证证明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实践中被广泛诟病的虚假印证、误解印证等不符合印... 印证是从属于自由心证的证明过程,既无法涵盖所有的犯罪类型,也无法适用于所有的待证事实,故无法成为与法定证明、自由证明相并列的一类新模式。但作为方法,印证证明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实践中被广泛诟病的虚假印证、误解印证等不符合印证要求,故冤假错案也不能归咎于印证本身。实践中,印证证明与证明标准混同的问题突出,事实上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呈现方法和目的的关系,方法自然不同于目的,但方法是达成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方法努力的终点。因此,尽管印证具有提升裁判者心证的积极意义,但不能人为拔高至证明模式的程度,在实践中既要反对意图抛弃印证的“冤假错案成因论”,也要反对过度崇尚印证的“证明标准等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印证 证明模式 冤假错案 证明标准
下载PDF
刑事印证证明的实践反思与规范展开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庆立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149,共8页
印证证明从属于自由心证,现有的印证规范覆盖面不足,故印证既非证明模式,也非证明规则。有效印证既要考虑印证的前提条件,也要考虑单一证据的可靠性,还要考虑逻辑经验的实质检验,故不宜将错误印证导致的冤假错案归咎于印证本身。印证证... 印证证明从属于自由心证,现有的印证规范覆盖面不足,故印证既非证明模式,也非证明规则。有效印证既要考虑印证的前提条件,也要考虑单一证据的可靠性,还要考虑逻辑经验的实质检验,故不宜将错误印证导致的冤假错案归咎于印证本身。印证证明不等于证明标准,故证明标准印证化和印证证明标准化都是不可取的。为正确适用刑事印证,建议将“多元论”作为理论基础,将“提升证据证明力”作为价值基础,并坚持“严格印证”与“宽松印证”相结合,“由证到供的证供一致”与“由供到证的供证一致”相结合的具体适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印证 证明模式 冤假错案 证明标准 司法适用
下载PDF
中国刑事印证理论的再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27
8
作者 周洪波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4-1253,共20页
近年来学界围绕印证证明展开了第二轮热烈讨论,这一轮讨论的深度虽有较大的拓伸,但至今仍无合适的模式理论来准确呈现实然的中国刑事证明模式的比较法特征及其问题.关于中国刑事证明模式的比较法理论,应当着眼于认识论维度,以明晰证明... 近年来学界围绕印证证明展开了第二轮热烈讨论,这一轮讨论的深度虽有较大的拓伸,但至今仍无合适的模式理论来准确呈现实然的中国刑事证明模式的比较法特征及其问题.关于中国刑事证明模式的比较法理论,应当着眼于认识论维度,以明晰证明标准的比较法差异为基点,以建构推理逻辑所用的事理、证据事实、证据关系构造以及推理结论认知判断等的类型差异为基本分析对象,并区分规范要求和实践习惯两个层面:在规范上,宜将常规形态称为客观推断模式,区别于其他法治国家的证明标准所匹配的情理推断模式;在实践上,可将常见的习惯做法标识为准客观推断表象化-情理推断后台化的形态.证明模式的转型方向应是情理推断的一般正当化/公开化及其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刑事证明模式 印证理论 替代性理论
原文传递
比较与评述: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重构! 被引量:5
9
作者 赵飞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9-73,共5页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旨在围绕案件事实的证成,通过证据协同合作的方式消弭单个证据证明乏力的风险。就其界定而言,当前尚无范式可循。无论是单次界定还是二次界定,都对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适用方式以及基本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不...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旨在围绕案件事实的证成,通过证据协同合作的方式消弭单个证据证明乏力的风险。就其界定而言,当前尚无范式可循。无论是单次界定还是二次界定,都对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适用方式以及基本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当扩张。严格遵循逻辑学界定概念的五个步骤,可以将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内涵精神表述为:在刑事证明过程中,为保障单个事实证明的充分性,证据因政策、自身或其他原因导致实质可靠性不足时,需要和其他与其指向与结论双同一的证据协同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 概念 重构
下载PDF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有效适用的待证事实范围——以证明责任为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飞龙 《时代法学》 2021年第1期86-93,共8页
在证明责任有效履行视角下,待证事实在审前阶段可以分为侦诉两方有效履行和未能有效履行相对说服责任两类,在审判阶段可以分为控方未能有效履行说服责任,控方有效履行说服责任的待证事实且辩方未能有效履行动摇责任,以及控方有效履行说... 在证明责任有效履行视角下,待证事实在审前阶段可以分为侦诉两方有效履行和未能有效履行相对说服责任两类,在审判阶段可以分为控方未能有效履行说服责任,控方有效履行说服责任的待证事实且辩方未能有效履行动摇责任,以及控方有效履行说服责任的待证事实且辩方有效履行动摇责任三类。刑事补强证据规则在审前阶段适用于侦查机关、监察机关消极补充履行以及检察机关直接补充履行中因证明不足而暂时搁置的待证事实,在审判阶段适用于控方初步补充履行说服责任中控方自行发现或法庭指定的证明充分性不足的待证事实以及质证性补充履行说服责任中因辩方(或被害人一方)有效履行动摇责任导致证明充分性不足的待证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 有效适用 证明责任 待证事实
下载PDF
刑事错案成因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探究
11
作者 赵琳琳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1-15,共5页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错误辨认、确证偏见和心理暗示是目前刑事错案的主要成因,这为我们减少错案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完善无罪推定原则和确定侦查讯问中的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明确辨认与质证的相关规则,以...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错误辨认、确证偏见和心理暗示是目前刑事错案的主要成因,这为我们减少错案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完善无罪推定原则和确定侦查讯问中的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明确辨认与质证的相关规则,以及建立理性的司法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诉讼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错案发生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错案 错误辨认 确证偏见 心理暗示 对策
下载PDF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四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飞龙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68-78,共11页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规则形式随着人类司法的发展由"开放性规则+限制性规则"转变为单纯的开放性规则,即当刑事证明充分性有需要时,至少应当有一个独立来源的补强证据。其证明结构为收敛结构,主要包括待证事实、主证据以及补强...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规则形式随着人类司法的发展由"开放性规则+限制性规则"转变为单纯的开放性规则,即当刑事证明充分性有需要时,至少应当有一个独立来源的补强证据。其证明结构为收敛结构,主要包括待证事实、主证据以及补强证据(或中间事实)三个元素。刑事补强证据规则作为保障证明充分性的证据规则,与"孤证不能定案规则"、"刑事印证规则"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与"孤证不能定案规则"在规范内容、运行机理以及证明结构三方面存在区别,而与"刑事印证规则"在规范内容、运行机理以及与刑事证明标准的关系三方面存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 证明结构 孤证不能定案规则 刑事印证规则
下载PDF
刑事再审改判无罪案件的证据适用问题实证研究——以近期典型案例为分析样本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艺生 李文艺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9-24,30,共7页
与传统错案依靠"亡者复活""真凶伏法"获得纠正不同,近年来,刑事再审存疑的无罪判决逐渐增多。基于检察建议或抗诉启动的再审,控辩对抗结构缺失,改变了证据审查方式。再审改判无罪表面是重新审查个案证据的结果,实... 与传统错案依靠"亡者复活""真凶伏法"获得纠正不同,近年来,刑事再审存疑的无罪判决逐渐增多。基于检察建议或抗诉启动的再审,控辩对抗结构缺失,改变了证据审查方式。再审改判无罪表面是重新审查个案证据的结果,实则在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适用证据的思路、排除非法证据的价值导向不容忽视。这一转变同时为刑事侦查、审查起诉的证据收集及审查树立标杆,以制约审前活动,凸显审判的中心地位。强化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职能、突破证人出庭的困境、警惕口供中心的相互印证规则、提高法官认证能力都是从证据视角防范错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再审 疑罪案件 相互印证 证据链
下载PDF
论监所线人与刑事冤案:域外经验与本土建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国庆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8-37,共10页
监所线人制度乃现代社会中的必要之恶。监所线人证言与一般证人证言相比具有内在的不可靠性,故需谨慎采用,否则容易造成冤狱。美国和加拿大均有类似的惨痛经历,因此近些年进行了司法改革。我国也面临类似问题,有必要借鉴域外经验改革完... 监所线人制度乃现代社会中的必要之恶。监所线人证言与一般证人证言相比具有内在的不可靠性,故需谨慎采用,否则容易造成冤狱。美国和加拿大均有类似的惨痛经历,因此近些年进行了司法改革。我国也面临类似问题,有必要借鉴域外经验改革完善: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监所线人证言,不与普通证人证言等同视之;另一方面须完善审查机制,确立假定不可信规则与补强规则。此外,还应重视跨部门相关知识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所线人 刑事冤案 补强规则 证据开示
下载PDF
“不认罪型”案件证明模式研究——最佳解释推理模型之提倡
15
作者 李作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20年第1期92-111,共20页
刑事证明是证成案件事实而非发现案件事实的活动,表现为证据到裁判的过程,这决定刑事证明必须与裁判要求相关联,然而在"乌托邦"式的证明标准影响下,我国当前未能就"不认罪型"案件的证明特征、证明路径和裁判结果等... 刑事证明是证成案件事实而非发现案件事实的活动,表现为证据到裁判的过程,这决定刑事证明必须与裁判要求相关联,然而在"乌托邦"式的证明标准影响下,我国当前未能就"不认罪型"案件的证明特征、证明路径和裁判结果等问题提供明晰的答案,刑事证明似乎成为"不足为外人道"的暗箱操作。取径于最佳解释推理模型,以"接受"为推理起点,控辩双方基于已有的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生成解释推理版本,裁判方在可废止性规则指引下对此进行选择、评估,最终确定最优域值解释推理版本作为裁判结果,并对法官作出裁判的要求进行定义,以实现案件事实在最大可能的理论陈述中进行确证和刑事判决证成的公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认罪型 证明模式 最佳解释推理 印证证明模式
原文传递
模型、结构、特性: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形式化研究
16
作者 赵飞龙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7-22,30,共7页
作为一种辅助性规则,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是刑事证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形式化过程中,类比“预防措施-损害”模型,可以将其理论模型构建为P=aPa+bPb……+nPn(n≥2,1>P>0)。以此为基础,证明结构刻画为以待证事实为连接... 作为一种辅助性规则,刑事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是刑事证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形式化过程中,类比“预防措施-损害”模型,可以将其理论模型构建为P=aPa+bPb……+nPn(n≥2,1>P>0)。以此为基础,证明结构刻画为以待证事实为连接要素的收敛结构,该结构具有协同性、优先性、衰变性、可加性、不确定性以及可终止性等六大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补强证据规则 理论模型 证明结构 结构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