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成人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标准技术专家共识 被引量:69
1
作者 刘佰运 +5 位作者 侯立军 张赛 苏宁 徐珑 郭尔安 茆翔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68-75,共8页
大骨瓣开颅手术概念已在我国应用了近20年,经过众多临床医生的不断实践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法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成千上万的急重危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得到了救治。尽管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该手... 大骨瓣开颅手术概念已在我国应用了近20年,经过众多临床医生的不断实践和完善,这一治疗方法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成千上万的急重危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得到了救治。尽管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该手术的有效性,但不同于其他受医生个体技术水平影响小的临床方法研究[如某种药物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大骨瓣开颅手术是一门由医生操作的手术技术,医生对该手术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操作的技术水平是决定患者抢救结果的主要因素。如何掌握手术指征、如何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和方法、如何在手术中保护重要组织、如何清除血肿和坏死组织、如何处理骨瓣等相关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TBI发病率较高及其救治的“就近就急”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急性TBI的救治主体是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生的技术能力决定了我国TBI救治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大骨瓣开颅术 标准技术 成人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与开颅手术治疗预后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京湘 王晔晖 +2 位作者 张金华 罗文军 罗宇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利弊,以便根据临床资料作出正确选择。方法:微创组60例:应用北京万物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溶血块治疗。开颅组60例: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利弊,以便根据临床资料作出正确选择。方法:微创组60例:应用北京万物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溶血块治疗。开颅组60例: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在靠近血肿的部位,做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必要时去骨瓣减压。结果:按GCS计分,两组3-5分者均死亡,两组间无差别。而GCS 6分以上者,微创组死亡率为5.88%,开颅组死亡率为20%,运用χ2检验分析,P<0.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恢复状况按GCS评分法进行判断。运用χ2检验分析,两组GCS为恢复良好,有较度神经功能障碍,能正常生活的病人,P<0.01,两组间差异显著。两组中度病残,生活能够自理的病人对比。P>0.05,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对比,P<0.01,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按GCS计分对病人发病后6个月的随防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微创组病人术后6个月的远期疗效在整体上要好于开颅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开颅术 微创术
原文传递
后颅窝骨瓣开颅手术32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柯超 赛克 +3 位作者 牟永告 张湘衡 蒋小兵 陈忠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总结后颅窝肿瘤骨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枕下正中/旁正中入路10例,枕下外侧乙状窦后入路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瓣开颅,术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 目的总结后颅窝肿瘤骨瓣成形术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枕下正中/旁正中入路10例,枕下外侧乙状窦后入路2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骨瓣开颅,术后骨瓣复位固定。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1例;术中3例乙状窦损伤经修补后恢复良好;术后切口部位轻度疼痛2例,皮下积液1例,无脑脊液漏及假性脑膜膨出。结论后颅窝骨瓣开颅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后颅窝骨缺损相关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 骨瓣成形 手术技巧
下载PDF
Mini-temporal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ssical pterional approach for resective temporal region surgeries
4
作者 Nijiati Kudulaiti Feili Liu +5 位作者 N.U.Farrukh Hameed Peng Wang Jie Zhang Rui Feng Jinsong Wu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8-64,共7页
Background:Classical pterional appoach for temporal surgeries may cause atrophy and dysfunction of temporalis,injury to the facial nerve,and unnecessary cortical exposure.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ssical pterional a... Background:Classical pterional appoach for temporal surgeries may cause atrophy and dysfunction of temporalis,injury to the facial nerve,and unnecessary cortical exposure.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ssical pterional approach for such surgeries,we hereby describe an mini-temporal approach which reduces these risks and proven to be practical in neurological surgeries.Material and methods:In the mini-temporal incision design,the frontal end of the incision never surpassed the hairline at the level of temporal line,and a one-layer skin-galea-muscle flap was detached from the cranium,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injuries of facial nerve.The surgical bone window was completely located underneath the temporalis muscle,allowing it to be completely repositioned postoperatively.Results:We demonstrated the application of mini-temporal approach in a variety of temporal region tumors,which can be applied to complete successful resective surgeries while effectively reducing injuries to extra-temporal cortex,temporalis,and facial nerve.There were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extra-temporal cortical damage,atrophy of temporalis,or injury to the facial nerve.Conclusion:The mini-temporal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ime of craniotomy and closure,decrease the size of bony removal,increase the restoration of temporalis during closure,and lower the chance of facial nerve injury.Therefore,it improves cosmetic outcomes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unintentional extra-temporal cortical injury,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rinciple in neuro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temporal approach Pterional craniotomy Facial nerv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Neurosurgical technique
原文传递
全显微镜下开关颅在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
5
作者 甘武 詹升全 郭文龙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 探讨全显微镜下开关颅在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效果及显微培训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全显微镜下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开关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 目的 探讨全显微镜下开关颅在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效果及显微培训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全显微镜下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开关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基本信息、诊断、切口长度、开关颅时间及出血量、术后复查情况、切口相关并发症等信息,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共纳入患者43例,男13例,女30例,年龄25~72岁,个体化切口长度3~7 cm。结果 所有43例均按术前计划顺利完成手术,无暴露不足情况,无术中延长切口,无扩大骨瓣,未使用头皮夹,术后均未留置引流管,均采取无需拆线缝合技术。开颅时间17~42 min,平均(25.2±3.8)min,关颅时间14~50 min,平均(25.6±8.3)min。所有患者随访1~19个月,1例听神经瘤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颅内感染并伤口脑脊液漏,予手术修补并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未发现伤口红肿、流脓等感染病例,未发现伤口裂开病例。结论 全显微镜下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开关颅安全有效,符合精准微创的手术理念和快速康复的趋势,是年轻医生开展显微培训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开关颅技术 小切口 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优势半球壳核出血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王献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17期24-25,28,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优势半球壳核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例优势半球壳核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和立体定向组,分别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观察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失语程度。结果 6个月时对患者随访,按改良Bart...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优势半球壳核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例优势半球壳核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和立体定向组,分别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观察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失语程度。结果 6个月时对患者随访,按改良Barthel指数法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开颅组与立体定向组分别有17例(70.83%)和22例(73.33%)效果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对失语进行评定,两组分别有13例(54.17%)和23例(76.67%)效果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应用于优势半球壳核出血患者,有利于语言功能的康复,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核出血 优势半球 开颅手术 立体定向技术 语言障碍
下载PDF
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重度壳核脑出血 被引量:8
7
作者 贾若飞 刘运生 +1 位作者 计绍云 钟云龙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72-474,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重度壳核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5 1例中重度壳核脑出血均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头皮切口相当于外侧裂颅骨投影线 ,骨瓣直径约 3cm。打开外侧裂池分开外侧裂 ,切开岛叶皮... 目的 探讨应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重度壳核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5 1例中重度壳核脑出血均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头皮切口相当于外侧裂颅骨投影线 ,骨瓣直径约 3cm。打开外侧裂池分开外侧裂 ,切开岛叶皮质后清除血肿。结果 死亡 11例 ,死亡率 2 1 5 7%。预后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进行评测 :1级 (完全恢复 ) 2例 ,2级 (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 ) 6例 ,3级 (需人帮助 ,扶拐可行 ) 15例 ,4级 (卧床但保持意识 ) 8例 ,5级 (植物生存 ) 2例。结论 小骨窗开颅手术创伤小 ,其疗效与大骨窗无显著差异 ;经侧裂入路具有达到血肿路程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 外侧裂入路 脑出血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翼点眶上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国良 蔡加宁 +1 位作者 李天栋 王伟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翼点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进行开颅手术。皮瓣按翼点入路切开,但仅采用经眶上小骨窗开颅,骨窗呈椭圆形,最大直径仅为3.5~4.0cm,前部... 目的探讨应用翼点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进行开颅手术。皮瓣按翼点入路切开,但仅采用经眶上小骨窗开颅,骨窗呈椭圆形,最大直径仅为3.5~4.0cm,前部尽量靠近颅前窝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鞍区肿瘤切除。结果取得显微镜下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无1例手术死亡。仅有1例64岁老年病人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于术后3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多数病人术后仅出现较为短暂的多尿和低钠血症,经应用脑垂体后叶素和(或)长效尿崩停以及浓氯化钠溶液后效果良好,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均可做到显微镜下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且对脑组织损伤轻,肿瘤显露好,是较为理想的鞍区肿瘤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眶上小骨窗入路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谭德瑜 潘淳 +2 位作者 黎浩然 刘业广 廖学蔺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宜手术方式,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保证。方法: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室钻孔外引流术。共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4例。结果: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采用4种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宜手术方式,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保证。方法: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室钻孔外引流术。共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4例。结果: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采用4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根据病情变化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符合微创原则,4种术式各有其相对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脑内血肿手术 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脑室钻孔外引流术
下载PDF
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云松 罗柳宁 +3 位作者 黎斌兵 苏畅 赵钦来 黄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通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探寻一种更加个体化,更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方法对不同时期采取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在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轻度... 目的通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探寻一种更加个体化,更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方法对不同时期采取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在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轻度脑挫裂伤病人及术中预防急性脑膨出,术后预防脑切口疝方面有优势,更具个体化。结论标准去大骨瓣+硬脑膜网格成形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 标准去大骨瓣 硬脑膜网格成形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颅技术单中心标准化操作流程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翔宇 刘士宝 +3 位作者 李卫国 徐淑军 李新钢 张磊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108,共5页
乙状窦后入路是进入桥小脑角区的主要入路,适用于听神经瘤、岩骨背侧脑膜瘤、胆脂瘤等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临床常常遇到如何快速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达到良好的术中显露、避免术中过多出血及静脉窦损伤、减少术后并发... 乙状窦后入路是进入桥小脑角区的主要入路,适用于听神经瘤、岩骨背侧脑膜瘤、胆脂瘤等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临床常常遇到如何快速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达到良好的术中显露、避免术中过多出血及静脉窦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的困扰。自2014年起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颅技术并于2015年初步制定并实践了该入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关颅技术快速、简单,出血量极少,术野干净整洁,可有效避免静脉窦损伤,极大地缩短手术时间,改良了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其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提出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 乙状窦后入路 无血快速开颅技术 标准化操作流程
原文传递
大型鞍区肿瘤的眶上锁孔开颅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国良 蔡加宁 +2 位作者 李天栋 涂兰波 李建亭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3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眶上锁孔手术是微创神经外科近年常用的手术入路,本文探讨应用眶上锁孔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眉或经翼点皮切口眶上锁孔开颅术,骨窗呈椭圆形,最大径为3.0~3.5cm,前部尽量靠近前颅窝底... 眶上锁孔手术是微创神经外科近年常用的手术入路,本文探讨应用眶上锁孔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眉或经翼点皮切口眶上锁孔开颅术,骨窗呈椭圆形,最大径为3.0~3.5cm,前部尽量靠近前颅窝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鞍区肿瘤切除。结果:取得显微镜下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5例。无1例手术死亡。仅有1例64岁老年病人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于术后3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多数病人术后仅出现较为短暂的多尿和低钠血症,经应用脑垂体后叶素和/或长效尿崩停以及浓氯化钠溶液后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经眉或经翼点皮切口眶上锁孔开颅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均可做到显微镜下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且对脑组织损伤轻,肿瘤显露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鞍区肿瘤手术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开颅术 鞍区肿瘤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13
作者 于福建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5期56-58,共3页
目的观察与评价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该院于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从中选择18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小切口开颅显微技... 目的观察与评价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该院于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从中选择18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观察18例患者手术治疗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复发情况、术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15例患者术中肿瘤全部切除,其余病例全切囊壁。术后随访半年发现,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Ⅴ级1例,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8.89%。随访发现术后1例复发,复发率为5.56%。结论对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可以消除患者三叉神经痛症状,且术后面部神经功能保留率较高、复发率低,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区肿瘤 小切口开颅技术 显微镜 面神经功能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