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21例0~18岁儿童颅脑创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溢华 邱俊 +2 位作者 周继红 徐伦山 许民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0-484,共5页
目的分析19 821例0~18岁颅脑创伤流行病学特点,为该人群颅脑创伤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0~18岁不同年龄段(0~6岁、〉6~12岁、〉12~18岁)颅脑创伤住院患者在时间分布、伤因、结局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总共有... 目的分析19 821例0~18岁颅脑创伤流行病学特点,为该人群颅脑创伤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0~18岁不同年龄段(0~6岁、〉6~12岁、〉12~18岁)颅脑创伤住院患者在时间分布、伤因、结局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总共有19 821例被纳入研究,男性占72%,女性占28%,平均住院天数15.15 d(中位数9 d),死亡445人。2不同年龄段儿童TBI的高发月份不一致(P〈0.05)。3〉12~18岁人群发生颅脑损伤可能性大于其他2个年龄段(P〈0.05)。4交通事故是0~18岁人群首要伤因,高处坠落是0~6岁的第2位致伤原因,而〉6~12岁、〉12~18岁第2位致伤原因为平地跌倒(P〈0.05)。5年龄、救治结局均是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3个年龄段TBI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不一致,通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0~6岁加强看护,对〉6~12岁、〉12~18岁人群不断减少其特有的高风险活动和行为,来降低0~18岁儿童TBI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流行病学 儿童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颅脑外伤患儿家属的生活变化单位与家属心理状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关芬 《全科护理》 2011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儿家属的生活变化单位与家属心理状态关系,为向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霍尔姆斯和雷赫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335名颅脑外伤患儿家属的生活变化单位(L...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儿家属的生活变化单位与家属心理状态关系,为向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霍尔姆斯和雷赫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335名颅脑外伤患儿家属的生活变化单位(LCU)得分和心理状态。[结果]颅脑外伤患儿家属LCU得分高于平诊患儿家属LCU得分(对照组);患儿家属的SCL-90各因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3个因子分值高于国内常模;患儿LCU得分高,SCL-90总分也高。[结论]小儿颅脑外伤是一种严重的突发不可控制事件,护士应了解患儿家属家庭状况及家属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高家庭应激支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小儿 家属 生活变化单位 心理
下载PDF
颅脑外伤患儿血清FoxO3a和Cav-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嵇冉 李娜 +1 位作者 张玉 刘一鸣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儿血清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和陷窝蛋白-1(Cav-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颅脑外伤患儿107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组(49例)、中度组(37例...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儿血清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和陷窝蛋白-1(Cav-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颅脑外伤患儿107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组(49例)、中度组(37例)和重度组(21例)。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FoxO3a、Cav-1水平。对所有患儿从入院当日起连续随访60 d,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FoxO3a、Cav-1判断颅脑外伤患儿预后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脑外伤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FoxO3a和Cav-1水平均依次升高(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FoxO3a和Cav-1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血清FoxO3a和Cav-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颅脑外伤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0.843、0.908。预后不良组入院GCS得分≤8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D-二聚体(DD)、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8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FoxO3a≥6.31 ng·mL^(-1)、Cav-1≥23.15 ng·mL^(-1)是颅脑外伤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943、2.061、2.649、3.337,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414~2.669、1.474~2.881、1.711~4.100、2.076~5.362,P<0.001]。结论血清FoxO3a、Cav-1水平异常与颅脑外伤患儿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FoxO3a高水平和/或Cav-1高水平是颅脑外伤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转录因子O3a 陷窝蛋白-1 颅脑外伤 儿童 预后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合并肝挫裂伤急诊手术患儿的麻醉护理1例
4
作者 杨雪婷 蔡静洁 《加速康复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91-95,共5页
总结1例急诊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血同时伴有严重肝挫裂伤、有肝包膜破裂出血风险患儿的急诊手术麻醉护理经验。麻醉护理要点:麻醉前评估患儿的生命体征、治疗现状;监测凝血功能,关注腹腔脏器损伤,预防并发症发生;强化气管导管护理;配合... 总结1例急诊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血同时伴有严重肝挫裂伤、有肝包膜破裂出血风险患儿的急诊手术麻醉护理经验。麻醉护理要点:麻醉前评估患儿的生命体征、治疗现状;监测凝血功能,关注腹腔脏器损伤,预防并发症发生;强化气管导管护理;配合麻醉诱导,加强液体管理,维持循环血压,中心静脉压稳定,促进围手术期麻醉平稳;关注患儿凝血功能,降低术中肝包膜破裂风险;制定个性化麻醉护理方案,预防低体温,配合医生摆放手术体位。患儿围手术期麻醉平稳,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血肿破裂出血,术后转回外科监护室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儿童 肝挫裂 麻醉护理
下载PDF
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雷 梁平 +7 位作者 翟瑄 李禄生 周渝冬 夏佐中 于增鹏 纪文元 周建军 邹彬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95-999,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0月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创伤儿童68例,按年龄分为0~2岁组(13例)、2~7岁组(33例)和7~16岁组(22例),分析不... 目的分析儿童颅脑创伤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0月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创伤儿童68例,按年龄分为0~2岁组(13例)、2~7岁组(33例)和7~16岁组(2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的颅内压、脑灌注压随时间、年龄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术后24h左右颅内压达高峰,脑灌注压达低谷,前者在3~5d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后者在2~3d后轻微回升并稳定。颅内压水平:0~2岁组(16.1±1.6)mmHg,2~7岁组(16.9±1.6)mmHg,7~16岁组(19.9±1.5)mmHg,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灌压水平:0~2岁组(52.5±2.3)mmHg,2~7岁组(54.3±1.7)mmHg,7~16岁组(58.0±1.9)mmHg,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压≥30mmHg、脑灌注压〈40mmHg与患儿预后不良有关。结论制订年龄特异性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治疗阈值,对颅脑创伤儿童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儿童 颅内压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外伤儿童颅脑CT螺距和探测器排数选择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竺陈 王莎莎 +1 位作者 郭斌 边传振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9年第11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螺距和探测器排数的选择对外伤儿童颅脑CT扫描的图像质量和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组合减少患儿在颅脑CT扫描中的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4—8月在某院行CT扫描的颅脑外伤患儿71例,随机分为A、B、C 3组,其... 目的:分析螺距和探测器排数的选择对外伤儿童颅脑CT扫描的图像质量和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的影响,从而选择合适的组合减少患儿在颅脑CT扫描中的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4—8月在某院行CT扫描的颅脑外伤患儿71例,随机分为A、B、C 3组,其中A组20例,扫描时螺距为0.2,探测器排数为64排;B组26例,扫描时螺距为0.2,探测器排数为32排;C组25例,扫描时螺距为0.4,探测器排数为64排。对所得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分析,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和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测器排数为64排时,C组的扫描时间、DLP、ED分别比A组减少约48.8%、8.3%和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距为0.2时,A组扫描时间、DLP、ED分别比B组减少约42.2%、13.8%和1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儿,在进行螺旋CT扫描时,选用大螺距、多探测器排数进行快速扫描,减少检查时间且不影响图像质量,而如需重点观察颅底等特殊部位时,选用小螺距、多探测器排数进行扫描,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不同螺距 探测器排数 辐射剂量 儿童颅脑外伤
下载PDF
小儿颅脑外伤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左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3期91-92,共2页
目的 研究小儿颅脑外伤后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的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144例小儿颅脑外伤的患儿,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诊治方法.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144例小儿颅脑外伤患儿进行分析,88例患儿经过... 目的 研究小儿颅脑外伤后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的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144例小儿颅脑外伤的患儿,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诊治方法.结果 通过对本文所选的144例小儿颅脑外伤患儿进行分析,88例患儿经过治疗痊愈出院,46例好转,2例植物性生存,8例死亡.结论 小儿由于自身的解剖、生理、免疫及病理特点,出现颅脑外伤后生命体征出现改变,意识存在障碍、癫痫发作以及呕吐等多个全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小儿 临床特点 诊治分析
下载PDF
小儿颅脑外伤后癫痫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俞建臣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年第5期664-665,共2页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门诊随访和辅助检查,对患儿的年龄、发作类型、神经体征、颅脑损伤程度、颅内并发症程度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本组颅脑外伤发生年龄小于5岁者24例(66.67%),其中伤后1年内发病...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门诊随访和辅助检查,对患儿的年龄、发作类型、神经体征、颅脑损伤程度、颅内并发症程度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本组颅脑外伤发生年龄小于5岁者24例(66.67%),其中伤后1年内发病者18例;大于5岁发病者12例(33.33%),其中伤后1年内和5年以上发病者各6例.36例中呈全身性发作10例,部分或继发全身大发作分别为12例和14例;伴癫痫持续状态10例,伴口咽症7例.结论 外伤性小儿癫痫可发生于各年龄期.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昏迷〉12h的严重脑外伤、早期惊厥反复发作、局灶性神经征等;主要表现为部分或继发全身大发作;脑电图具有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癫痫 危险因素 脑电图 儿童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小儿急性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衍刚 张俊杰 +1 位作者 杜顺利 吴佳斌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儿急性颅脑创伤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10岁以下小儿急性颅脑损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年龄0~10岁,平均(4.12±0.63)岁。按年...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儿急性颅脑创伤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10岁以下小儿急性颅脑损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年龄0~10岁,平均(4.12±0.63)岁。按年龄分为0~5岁组和6~10岁组,其中0~5岁组91例(69.5%),6~10岁组39例(30.5%)。分析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受伤机制、损伤类型、伤情及治疗方法、预后等特点。结果共纳入130例,跌倒是0~5岁组主要致伤原因,6~10岁组患儿中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等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两组在致伤机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0岁组开放性颅脑损伤发生率(28.2%,11/39)高于0~5岁组(14.3%,1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0岁组患儿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率(46.2%,18/39)及脑脊液漏发生率(30.8%,12/39)高于0~5岁组(分别为20.9%,19/91及4.4%,4/91)(P<0.05)。按GCS评分分级,两组均以轻型颅脑损伤为主,两组主要治疗手段均为非手术治疗。23例(17.7%)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治疗,23例实施了开颅手术之外的有创治疗措施,两组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受伤3个月时随访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3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17例(90%),中残11例,重残3例,死亡3例。两组总体预后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小儿颅脑创伤在受伤机制、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依据颅脑创伤的特点,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预后 颅骨切开术 小儿
原文传递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内囊区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
10
作者 张培功 秦东京 +2 位作者 庄悦新 马爱武 李建平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23-26,55,共5页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8例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内囊区脑梗塞,均为头部摔伤,伤势不重。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梗塞灶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为小片腔隙性脑梗塞;并发现50%的患儿(9例)有双侧豆状核区的细小点状钙化。本文对小儿...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8例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内囊区脑梗塞,均为头部摔伤,伤势不重。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梗塞灶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为小片腔隙性脑梗塞;并发现50%的患儿(9例)有双侧豆状核区的细小点状钙化。本文对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内囊区脑梗塞发生机制、临床CT特征以及预后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栓塞 颅脑损伤 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