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内镜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秋航 孔锋 +1 位作者 严波 倪志立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11月 ̄2006年2月对7例脊索瘤和2例脊索肉瘤行经鼻内镜手术,其中3例是复发病例。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复视4例,视力障碍或失明3例,鼻塞、嗅觉减退或失嗅4例,面部麻...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11月 ̄2006年2月对7例脊索瘤和2例脊索肉瘤行经鼻内镜手术,其中3例是复发病例。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复视4例,视力障碍或失明3例,鼻塞、嗅觉减退或失嗅4例,面部麻木1例。肿瘤同时侵犯海绵窦和颈内动脉4例,岩尖区5例,寰枢椎2例。随访时间3 ̄39个月。结果6例脊索瘤和1例脊索肉瘤术中内镜下及术后影像学证实完全切除,1例脊索瘤和1例脊索肉瘤次全切除。1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至随访期结束,7例病人无复发。1例带瘤生存。1例行脊索瘤次全切除的病人5个月后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治疗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可以更好地辨认深部结构,视觉效果好,可以大范围切除病变。同时,可以简单迅速地到达斜坡区域。对斜坡脊索瘤和脊索肉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外科 脊索瘤 软骨肉瘤 颅窝 颅底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的颅底形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红 丁寅 +1 位作者 郭涛 张昀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2种方法,对Ⅱ类错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Ⅱ类与Ⅰ类错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2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Ⅱ类...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2种方法,对Ⅱ类错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Ⅱ类与Ⅰ类错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2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Ⅱ类与Ⅰ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并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对颅底的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Ⅱ类与Ⅰ类错相比,颅底角无明显差别;后颅底发生显著变化,水平向后明显延长,伴向上的轻度抬高;前颅底区的S-SE段向前下方改变。结论Ⅱ类错的颅底形态有其自身特点;颅底形态影响Ⅱ类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台) 颅底 几何形态测量法
下载PDF
颅内软骨肉瘤的诊疗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曹晓昱 张俊廷 +3 位作者 张力伟 吴震 贾桂军 王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3-926,共4页
目的总结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为进一步改进颅内尤其是颅底软骨肉瘤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26例中24例病变... 目的总结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为进一步改进颅内尤其是颅底软骨肉瘤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26例中24例病变位于颅底,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松果体区,均行手术治疗。7例全切,15例近全切,4例大部切除。12例术后行普通放疗或伽玛刀治疗,随访到22例,随访时间为6—89个月(平均41个月),4例死亡,余18例中9例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5例有轻度脑神经功能不全,4例脑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改善或加重。结论颅内软骨肉瘤为恶性肿瘤,大部分源于颅底,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选择性的行普通放疗或伽玛刀治疗,预后情况与肿瘤的切除程度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有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软骨肉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病理
原文传递
不同矢状向错颅底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岩 于新 刘奕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牙合患者56例,年龄10~15岁,包括安氏Ⅰ类组17例;安氏Ⅱ类组20例,安氏Ⅲ类组19例。对三种牙合型进行颅底指标的测量分析,对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牙合患者56例,年龄10~15岁,包括安氏Ⅰ类组17例;安氏Ⅱ类组20例,安氏Ⅲ类组19例。对三种牙合型进行颅底指标的测量分析,对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从安氏Ⅱ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后颅底长度依次缩短并有统计学差异;颅中基底角依次减小并有统计学差异;颅前基底角和后颅底平面角依次增大并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的前颅底长度SN减小,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SN长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不同矢状向错牙合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后颅底平面角和SO-Ar距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矢状向错牙合颅底结构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说明颅底的生长部分参与了错的形成;后颅底和蝶筛点对矢状向错的形成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矢状向错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于新 李博勋 刘奕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488-490,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患者69例,分为高角型22例、均角型24例、低角型23例。对所有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颅底相关项目测量。结...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患者69例,分为高角型22例、均角型24例、低角型23例。对所有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颅底相关项目测量。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从低角型到均角型再到高角型依次增大;后颅底平面角、颅底的有效垂直生长高度从低角型到均角型再到高角型依次减小。高角型患者的后颅底长度最短,颅前基底角最大;而均角型和低角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颅底的生长参与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形成,尤其后颅底的变化对垂直骨面型的形成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垂直骨面型 形态特征 错 X线头影测量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颅底恶性肿瘤切除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邱前辉 韩虹 +3 位作者 盛晓丽 王晓茜 陈少华 张思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恶性肿瘤患者,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病灶。结果4例患者术后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侵犯颅底或原发于颅底恶性肿瘤患者,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病灶。结果4例患者术后6个月至2年内症状复发,再次鼻内镜手术效果满意。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死亡3例,失访7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9例。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侵犯颅底或颅底原发性恶性肿瘤切实可行,但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恶性肿瘤 鼻内镜术 微创
下载PDF
唇腭裂新生儿颅基底形态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乔鞠 田卫东 +2 位作者 段玉贵 陈伟辉 刘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 在唇腭裂新生儿三维重建体上研究颅基底形态结构特征。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 ,对 6例正常胎儿及 5例唇腭裂新生儿标本颅基底形态结构作立体定量的分析比较。结果 唇腭裂患儿颅底角无明显异常 ,而后颅底长增加 ,前颅... 目的 在唇腭裂新生儿三维重建体上研究颅基底形态结构特征。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 ,对 6例正常胎儿及 5例唇腭裂新生儿标本颅基底形态结构作立体定量的分析比较。结果 唇腭裂患儿颅底角无明显异常 ,而后颅底长增加 ,前颅底倾斜度减少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还表现出前颅底长、宽均有异常。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颅基底异常是唇腭裂畸形的综合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颅基底 三维重建 新生儿
下载PDF
Recurrent Cholesteatoma Invading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Cerebellar Pontine Angle
8
作者 Sarah Clarke Michele Gandolf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4年第6期479-485,共7页
Cholesteatoma is a fairly otologic common problem. However, cholesteatoma invading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IAC) is rare and typically results in profound hearing loss and facial paralysis. This is a case of a 46-... Cholesteatoma is a fairly otologic common problem. However, cholesteatoma invading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IAC) is rare and typically results in profound hearing loss and facial paralysis. This is a case of a 46-year-old female with a history of prior right complex cholesteatoma that had undergone multiple procedures. She had multipl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right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leak, meningitis, recurrent mastoid bowl infections and right facial paralysis which resulted in multiple facial plastics procedures and overclosure of the right ear.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she has noticed an increase in right sided otalgia, facial pressure, facial numbness and headaches. An MRI temporal bone with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showed a DW positive soft tissue mass filling the mastoid bowl as well as extending into the IAC and cerebellar pontine angle (CPA) cistern with contact of the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and trigeminal nerve. A translabyrinthine approach to the IAC found the mastoid bowl to be filled with cholesteatoma and an osseous defect from the mastoid bowl along the labyrinthine facial nerve tracking cholesteatoma into the IAC/CPA.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complex and aggressive nature a cholesteatoma can take and the need for diligent surveillance in any ear that had prior cholesteatoma. The utilizations of MRI temporal bone with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llow for surveillance in an over closed ear canal that is vital to the care of cholesteatoma patients who have a similar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byrinthine Approach Recurrent Cholesteatoma cranial base Otology/Neurotology
下载PDF
Rare Presentation of Meningioma as an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Mass
9
作者 Justin Hall Nikitha Jona +1 位作者 Crescentia Cho Michele Gandolf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4年第5期378-383,共6页
This is a case of a 60-year-old male with a history of prior left middle fossa meningioma that was partially resected with an operative report noting diffuse attachment to the middle fossa floor. Gamma knife was recom... This is a case of a 60-year-old male with a history of prior left middle fossa meningioma that was partially resected with an operative report noting diffuse attachment to the middle fossa floor. Gamma knife was recommended but he never completed this management. He then presented about eight years later with a mass from his left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It was reported that two years prior another surgeon operated on the left ear for a cholesteatoma. CT temporal bone showed complete opacification of left EAC, mastoid bowl, and remaining mastoid air cells. In addition, there were irregular bony/hyperostotic changes seen within the left sphenoid and temporal bone. There was dural thickening within the middle fossa adjacent to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hyperostotic bony changes. A mastoidectomy and excision of mass revealed extensive adhesive tissue throughout the middle ear, and mastoid up to the tegmen. Pathology of the portions that were resected confirmed Grade 1 meningioma. Stereotactic gamma knife radiation was completed to the area to prevent further growth. This case highlights extracranial meningioma that did not have definitive management for prior middle fossa floor meningioma. It also highlights the need to think of less common pathology in the middle ear and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Ear cranial base Otology/Neurotology
下载PDF
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步星耀 胡明伟 +4 位作者 张永福 李太平 梁庆华 王勇 薛绛宇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4年第5期365-366,368,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6 0例需手术治疗的颅底脑膜瘤病人 ,术前均行 CT检查 ,确定骨质增生的程度与部位 ;术中将肿瘤连同骨质增生进行病理检查 ,确定有无脑膜瘤细胞骨侵袭。结果 :CT证实的 3... 目的 :探讨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6 0例需手术治疗的颅底脑膜瘤病人 ,术前均行 CT检查 ,确定骨质增生的程度与部位 ;术中将肿瘤连同骨质增生进行病理检查 ,确定有无脑膜瘤细胞骨侵袭。结果 :CT证实的 34例颅底脑膜瘤病人有骨增生 ,进行增生骨质活检有肿瘤细胞侵袭的 31例。结论 :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肿瘤细胞骨侵袭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颅底 骨增生 骨侵袭
下载PDF
颅底及骶骨脊索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红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34期147-148,共2页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表现。结果:28例脊索瘤病例中发生于颅内17例,其中,斜坡型9例,蝶鞍型3例,颅中窝型3例,鼻咽型2例;骶骨11例:其中,发生骶2水平以下6例,骶...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脊索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表现。结果:28例脊索瘤病例中发生于颅内17例,其中,斜坡型9例,蝶鞍型3例,颅中窝型3例,鼻咽型2例;骶骨11例:其中,发生骶2水平以下6例,骶3水平以下3例,骶4水平2例;均行CT与MRI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囊变、坏死及钙化,病变可侵犯周围软组织。结论:CT对显示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优于MRI,但MRI伪影少,并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外科手术及术后评估,所以两者结合对大多数病例术前即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骶骨 颅底 CT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颅底和颅颌面结构特征及识别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学军 韩新光 陈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8期502-506,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颅底和颅颌面的结构特征,及影响骨性Ⅲ类颅颌面型形成的相关颅底结构因素。方法:选取64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24例,女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91名正常人(男32例,女59例)作为对照组。对头影测量片...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颅底和颅颌面的结构特征,及影响骨性Ⅲ类颅颌面型形成的相关颅底结构因素。方法:选取64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24例,女4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91名正常人(男32例,女59例)作为对照组。对头影测量片进行描记,确定17个标志点,选取与颅底和颅颌面形态相关的10项角度指标和22项线距指标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人的颅底及颅颌面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中前颅底长度(S-N),后颅底长度(S-Ba,S-Ar)以及蝶筛点至鼻根点长度(SE-N)较小,蝶鞍点与颅底点连线(SBa)和蝶鞍点与蝶筛点连线(SSE)的交角(SESBa)、眶耳平面(FH)和蝶鞍点与蝶筛点连线(SSE)的交角(FH-SSE)较小,上颌骨长度较短,下颌骨长度明显较长,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SE位置更靠下,Ba位置更靠前。相关性分析显示前颅底S-SE、S-N与上颌骨矢状向位置呈明显正相关,后颅底Ba-X与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前颅底中SSE-FH和下颌骨体Co Gn,颅底角SESBa作为参考指标NSBa的补充,可以更好地识别Ⅲ类错牙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 成人 颅底 颅颌面 头影测量
原文传递
颅底黏液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力伟 张明山 +5 位作者 张俊廷 罗麟 徐作霖 李桂林 吴震 王忠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提高对颅底黏液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3例颅底黏液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全部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对8例病人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对11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平均时间为64... 目的提高对颅底黏液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3例颅底黏液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全部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对8例病人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对11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平均时间为64·5个月。结果颅底黏液瘤多位于鞍旁中颅窝底和颈静脉孔,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多组颅神经损害症状。影像表现出钙化或骨性成分位于肿瘤中心。手术入路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次全切除16例,大部切除7例。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变化11例;加重9例;死亡1例。随访结果:恢复正常生活6例;复发4例,死亡1例。结论颅底黏液瘤手术不易全切除,放疗效果不确定,黏液基质是肿瘤的实质部分。临床和影像方面不易与颅底软骨性肿瘤及脊索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黏液瘤 外科 手术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切除翼上颌及颅中窝底肿瘤的一个新手术进路(5例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翦新春 胡延佳 +1 位作者 刘景平 蒋灿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 介绍切除翼上颌及颅中窝底肿瘤的一个新手术进路。方法 从上唇红唇向上达患侧鼻孔底 ,然后向外绕鼻翼向上达内眦 ,向外达耳屏前向上作半冠状切开。向下及向中线在骨膜下分别翻转颊瓣及头皮瓣。截除上颌骨、眶下及额颞颅底之颅骨... 目的 介绍切除翼上颌及颅中窝底肿瘤的一个新手术进路。方法 从上唇红唇向上达患侧鼻孔底 ,然后向外绕鼻翼向上达内眦 ,向外达耳屏前向上作半冠状切开。向下及向中线在骨膜下分别翻转颊瓣及头皮瓣。截除上颌骨、眶下及额颞颅底之颅骨后 ,肿瘤完全暴露 ;摘除肿瘤后 ,用微型夹板固定骨块。分层缝合复回之组织瓣。结果 可获得从对侧咽鼓管到同侧膝状神经节 ,包括鼻咽、斜坡、蝶窦、翼静脉丛及颞下窝和眶上裂在内的良好暴露。用本进路对 5例患者进行了治疗 ,全部一期愈合。结论 本进路对包括鼻咽、斜坡、眶上裂、颞下窝及翼腭窝在内的肿瘤病变特别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肿瘤 翼上颌间隙 颅底 翼腭窝
下载PDF
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颅底软骨联合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优 王林 +2 位作者 马俊青 张卫兵 潘永初 《口腔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颅底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现象,探讨颅底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出生后4d、8d、16d、32d、48d、64d及128d的SD大鼠,取颅底软骨联合组织,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增殖细胞,末端脱核苷酸... 目的研究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颅底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现象,探讨颅底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出生后4d、8d、16d、32d、48d、64d及128d的SD大鼠,取颅底软骨联合组织,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增殖细胞,末端脱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比较观察不同时间段大鼠颅底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出生后4d、8d及16d的大鼠可见大量的PCNA阳性细胞存在于软骨联合区,而32d、48d、64d及128d大鼠的软骨联合区仅有少量的PCNA阳性细胞,而在软骨联合区两侧的骨小梁之间的PCNA阳性细胞较多。在出生后4d、8d的大鼠软骨联合的肥大区,交界区发现少数细胞凋亡现象;而在出生后16d、32d、48d及64d的大鼠颅底软骨联合组织的肥大区、交界区和两侧的骨小梁之间发现较多散在的黄色荧光凋亡细胞,并随时间推移凋亡细胞逐渐增多;但在128d的大鼠又几乎未见凋亡细胞。结论在大鼠颅底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存在特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软骨联合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TUNEL法 PCNA 大鼠
下载PDF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硬脑膜外来源的海绵窦区肿瘤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卫红 谢志海 +3 位作者 章华 张俊毅 肖健云 赵素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81-387,共7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切除硬脑膜外来源的海绵窦肿瘤的可行性,并介绍手术入路选择、海绵窦重要结构保护和出血控制。方法硬脑膜外侵犯海绵窦的肿瘤39例,其中为垂体腺瘤1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5例、神经鞘膜瘤6例、脊索瘤6例、腺样囊性癌2例、...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切除硬脑膜外来源的海绵窦肿瘤的可行性,并介绍手术入路选择、海绵窦重要结构保护和出血控制。方法硬脑膜外侵犯海绵窦的肿瘤39例,其中为垂体腺瘤1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5例、神经鞘膜瘤6例、脊索瘤6例、腺样囊性癌2例、软骨瘤2例、纤维肉瘤1例。根据肿瘤原发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选择内镜下经鼻中隔经蝶、扩大鼻中隔经蝶、扩大上颌窦后壁、翼突根和鼻外上颌骨等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33例肿瘤获得全切(全切率84.6%);6例肿瘤获得次全切(次全切率15.4%),无致残和致死性手术并发症。结论只要选择手术入路恰当,手术中保护海绵窦重要结构,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海绵窦出血,经鼻内镜切除硬脑膜外来源的海绵窦肿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海绵窦 肿瘤 颅底
下载PDF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removal of tumors of the clivus and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140 patients) 被引量:1
17
作者 Alexey N. Shkarubo Konstantin V. Koval +3 位作者 Ilia V. Chernov Dmitry N. Andreev Alexey B. Kurnosov Andrey A. Panteleyev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8年第4期219-232,共14页
Background: Until recently, tumors of the clivus and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were considered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ccess and often inoperable using standard transcranial approaches. With t... Background: Until recently, tumors of the clivus and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were considered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ccess and often inoperable using standard transcranial approach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into the neurosurgical practice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utilizing endoscopic techniques, it became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remove hard-to-reach tumors, including central tumors of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Methods: From 2008 to the present time, the inpatient institution has operated on 140 patients with various tumors of the base of the skull, localized to the clivus and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65 men and 75 women). The age of patients ranged from 3 to 74 years. Tumo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as follows: chordomas, 103 (73.57%);meningiomas, 12 (8.57%);pituitary adenomas, 9 (6.43%);fibrous dysplasia, 4 (2.86%);cholesteatoma, 3 (2.14%);craniopharyngiomas, 2 (1.43%);plasmacytomas, 2 (1.43%);and other tumors (giant cell tumor, neurohypophyseal glioma, osteoma, carcinoid, chondroma), 5 (3.57%). The tumors had the following size distribution: giant (more than 60 mm), 35 (25%);large (35–59 mm), 83 (59.3%);medium (21–35 mm), 21 (15%);and small (less than 20 mm), 1 (0.7%). In 11 cases,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the cranial nerves was performed (21 cranial nerves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Upper, middle, and lower transclival approaches provide access to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neurovascular complexes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The chordoma cases were distributed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extent of removal: total removal, 68 (66.02%);subtotal removal, 25 (24.27%);and partial removal, 10 (9.71%). The adenomas of the pituitary gland were removed totally in 6 cases, subtotally in 1 case and partially in 2 cases. The meningiomas were removed totally in 1 case, subtotally in 5 cases, and partially in 5 cases, with less than 50% of the tumor removed in 1 case. Other tu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VUS Clival chordoma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approach Monitoring of cranial nerves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SKULL base anatomy SKULL base surgery
原文传递
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和颅底的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亚其 王梓千 +4 位作者 刘家琦 颜哲彬 肖楚翘 王军 熊鑫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2-58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与颅底的大小及形态差异。方法选取2020—2021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天缺牙数目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无恒牙先天缺失,112例);试验Ⅰ组(先天缺失1~2颗恒...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与颅底的大小及形态差异。方法选取2020—2021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天缺牙数目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无恒牙先天缺失,112例);试验Ⅰ组(先天缺失1~2颗恒牙,104例);试验Ⅱ组(先天缺失3颗及以上恒牙,106例)。使用Uceph头影测量软件对每位患者头颅侧位片的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测量。对每位患者的蝶鞍形态进行判定。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蝶鞍长度、深度、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的线性和角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鞍桥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蝶鞍的线性大小及颅底特征在正常人和先天缺牙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先天缺牙患者中鞍桥发生率更高,提示该人群的蝶鞍解剖学形态可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牙先天缺失 蝶鞍 颅底 头颅侧位片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的颅面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洋 邵玶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将几何形态测量学引入口腔正畸领域来探讨颅底、下颌形态在骨性Ⅲ类错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及下颌的15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 目的将几何形态测量学引入口腔正畸领域来探讨颅底、下颌形态在骨性Ⅲ类错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及下颌的15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对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的颅底形态及下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Ⅲ类错组后颅底变化显著,水平向向前缩窄,垂直向向下延长,前颅底长度变小,S-Se段上扬,颅底角无变化,髁状突长度、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下切牙代偿性的倾斜来掩饰骨骼畸形。结论Ⅲ类错的颅底、下颌形态各有特点,并影响Ⅲ类错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错[牙合] 颅底 下颌骨 几何形态测量法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颅底形态特征的三维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珊 李杰 +1 位作者 刘洋 马文盛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44-249,共6页
目的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是一种表现复杂、临床矫治困难的错牙合畸形,其发生发展一般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颅底作为颅面复合体的一部分,其与错牙合畸形的内在联系一直受到正畸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基于锥形束CT(CBCT)检测数据,以探... 目的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是一种表现复杂、临床矫治困难的错牙合畸形,其发生发展一般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颅底作为颅面复合体的一部分,其与错牙合畸形的内在联系一直受到正畸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基于锥形束CT(CBCT)检测数据,以探索成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患者颅底形态与颌面骨骼对称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及非偏颌者各40例,将其CB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指标。使用SPSS 26.0软件,分别对偏颌患者的偏斜侧与偏斜对侧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偏颌组及对照组两侧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颏部偏移量与各测量指标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偏颌组颅底测量指标中,两侧GI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测量指标中,两侧Co-H、Co-V、Co-Go、Go-Me、Co-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颌骨测量指标中,两侧Co-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颅底测量指标中,偏颌组两侧Op-P差值,Cl-P差值、S-Cl-P差值、GIS-L差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颌骨测量指标中,偏颌组两侧Co-A差值、Co-V差值、Co-Go差值、Go-Me差值、Co-Me差值、Me-MSP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偏颌组中,Me-MSP与S-Cl-P差异、Co-Me差异呈正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中颅窝、岩嵴、关节窝及下颌骨形态不对称。其下颌偏斜程度与两侧中颅窝角度差异呈正相关,也与两侧下颌全长差异呈正相关。除下颌骨自身不对称发育外,下颌偏斜还可能与中颅窝的不对称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 颅底 下颌骨 CB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