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暂态过电压特性的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在线检测 被引量:60
1
作者 姚陈果 赵仲勇 +2 位作者 李成祥 陈晓晗 李昭炯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3-880,共8页
为了在线检测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及时发现运行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结合频率响应法的基本原理和变压器绕组在运行期间遭受站内过电压冲击特性,提出了基于暂态过电压特性的绕组变形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基于耦合电容原理,通过有限元软件仿真... 为了在线检测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及时发现运行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结合频率响应法的基本原理和变压器绕组在运行期间遭受站内过电压冲击特性,提出了基于暂态过电压特性的绕组变形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基于耦合电容原理,通过有限元软件仿真技术,研制了用于在线获取过电压信号的传感器,并进行了相关性能实验测试。与此同时,开展了模拟绕组不同故障类型、故障程度和故障位置的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110 k V和10 k V过电压传感器均满足过电压信号的在线测量要求,分压比分别为109 723和10 231,响应时间<50 ns;绕组试验中不同故障类型绕组的频率响应曲线体现出差异性,不同故障程度和故障位置绕组的频率响应曲线体现出规律性。频率响应曲线波峰波谷变化能综合反映绕组故障信息,从而确定了提出的绕组变形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具备实际在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绕组变形 暂态过电压 频率响应 有限元 耦合电容 在线检测
下载PDF
起下立柱带压作业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伏健 王小龙 +1 位作者 高涛 刘慎成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09,共4页
针对国内带压作业施工效率低和不能起下立柱的问题,研制了起下立柱带压作业装置。重点设计了带压起下立柱作业平台,将立柱穿过作业平台中部的立柱排放孔立在地面上;三闸板防喷器无线远程控制系统可及时安全地处理井口失控风险;升降液缸... 针对国内带压作业施工效率低和不能起下立柱的问题,研制了起下立柱带压作业装置。重点设计了带压起下立柱作业平台,将立柱穿过作业平台中部的立柱排放孔立在地面上;三闸板防喷器无线远程控制系统可及时安全地处理井口失控风险;升降液缸差速控制可实现轻载荷时带压快速起下管柱,提高作业效率;油管接箍探测器检测成功率高,为带压作业装置各防喷器组动作提供依据。起下立柱带压作业装置现场应用7井次,与常规作业方式相比,施工效率提高11.5%以上。该装置性能安全可靠,满足井口压力21 MPa、5 000 m以内井深的带压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下立柱 带压作业 远程控制 差速控制 接箍探测
下载PDF
基于深度增强学习与子流耦合感知的多路传输控制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秦久人 许长桥 +2 位作者 杨树杰 高楷 张宏科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6-357,共12页
为了解决多路传输中子流耦合感知缺乏与传输控制效率低下等的问题,针对未来异构、动态的网络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感知与深度Q网络的多路传输控制机制(WaveLet and Deep Q Network based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mechanism,W... 为了解决多路传输中子流耦合感知缺乏与传输控制效率低下等的问题,针对未来异构、动态的网络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感知与深度Q网络的多路传输控制机制(WaveLet and Deep Q Network based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mechanism,WL-DQN).利用小波去噪技术,消除子流单向传输时延中由非耦合路段及系统随机产生的噪声,并基于子流互相关系数对子流耦合特性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依据深度增强学习理论对多路传输控制进行建模,并提出多路DQN拥塞控制算法,实现了异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多路拥塞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传输吞吐量、传输时延、数据包重传避免等方面均优于标准及相似的代表性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路传输 耦合识别 深度增强学习 拥塞控制 网络感知体
下载PDF
基于耦合分析的管道泄漏诊断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康健 张继信 +1 位作者 张来斌 梁伟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前,基于管道与泵机组间耦合状态分析的管道泄漏诊断方法研究较少。在对管道输送设备进行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基于负压波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管道与泵机组状态耦合分析的泄漏监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了基于逻辑推理的管道压力异常捕捉算... 目前,基于管道与泵机组间耦合状态分析的管道泄漏诊断方法研究较少。在对管道输送设备进行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基于负压波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管道与泵机组状态耦合分析的泄漏监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了基于逻辑推理的管道压力异常捕捉算法、管道相关设备实时状态识别,以及基于耦合状态分析的管道泄漏判别。现场应用结果证明,该方法提高了对管道小泄漏的检测能力,可以有效排除因泵机组状态异常导致的管道泄漏误报警,降低了管道检漏误报警率,提高了监测效率,为保证管道输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耦合分析 异常捕捉 泄漏监测
原文传递
收发共光路单模光纤耦合光学系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况耀武 何志平 +1 位作者 徐卫明 舒嵘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6-210,230,共6页
目标散射光至单模光纤的高效耦合是光纤相干探测激光雷达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为获得尽可能高的单模光纤耦合效率,首先分析了Zernike初级像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收发共光路单模光纤耦合光学系统在真空中使用的需... 目标散射光至单模光纤的高效耦合是光纤相干探测激光雷达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为获得尽可能高的单模光纤耦合效率,首先分析了Zernike初级像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收发共光路单模光纤耦合光学系统在真空中使用的需求设计了带有真空补偿镜的耦合光学系统,实测耦合效率为55.9%。最后对耦合系统在不同温度下的耦合效率进行了测试,在(20.4±2)℃的温度范围内耦合效率最低为45.7%,并通过基于角锥棱镜的焦面位置等效验证方案验证了真空状态下的耦合效率与地面测试状态下的耦合效率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模光纤耦合 耦合效率 光学设计 真空补偿 相干探测
下载PDF
空气耦合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宸宸 李松松 +3 位作者 夏闻泽 李昆 杜剑峰 苏欣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9年第1期82-85,共4页
为了提高空气耦合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设计了匹配的硬件电路。结果表明:发射电路信号电压达到600 V,接收电路将回波信号放大79. 43 d B,滤波电路可接收频率0. 5~1. 5 MHz的超声波。不仅满足了发射电路的电压要求,有效解决... 为了提高空气耦合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设计了匹配的硬件电路。结果表明:发射电路信号电压达到600 V,接收电路将回波信号放大79. 43 d B,滤波电路可接收频率0. 5~1. 5 MHz的超声波。不仅满足了发射电路的电压要求,有效解决空气耦合中回波信号弱的问题,还实现了对回波中噪声信号的削减,达到了降噪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耦合 超声检测 非接触 换能效率
下载PDF
毛细管电色谱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子俺 庞纪磊 +2 位作者 黄慧 张兰 陈国南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283,共11页
毛细管电色谱(CEC)作为一种新型微柱分离技术,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等特点。由于CEC进样体积通常为纳升级,所以对检测系统的高灵敏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发展CEC与各种高灵敏检测器的联用已成为CEC研究中最活... 毛细管电色谱(CEC)作为一种新型微柱分离技术,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等特点。由于CEC进样体积通常为纳升级,所以对检测系统的高灵敏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发展CEC与各种高灵敏检测器的联用已成为CEC研究中最活跃的方向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CEC研究的发展历程,系统综述了CEC与各类检测器联用技术及其在复杂样品分离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CEC联用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14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色谱 联用技术 接口 检测技术 应用
下载PDF
基于GPS/SINS紧耦合系统的新息外推法 被引量:7
8
作者 黄国荣 彭兴钊 +1 位作者 郭创 程洪炳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89-2292,共4页
在GPS/SINS紧耦合系统中,完好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为缩短卫星故障检测时间,在新息检测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息外推法,该算法通过对外推过程中产生的新息进行处理,形成检验统计量来检测卫星故障。结合GPS/SINS紧耦合系统,仿真结果表... 在GPS/SINS紧耦合系统中,完好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为缩短卫星故障检测时间,在新息检测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息外推法,该算法通过对外推过程中产生的新息进行处理,形成检验统计量来检测卫星故障。结合GPS/SINS紧耦合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新息外推法比新息检测法能更快地检测慢变故障,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野值对故障检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耦合 完好性 故障检测 新息外推法
下载PDF
基于容性耦合电极的可穿戴心电信号检测及其去噪算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鸿强 崔佃银 +2 位作者 袁丹阳 曹路 李恩邦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5,共8页
针对传统心电检测系统存在佩戴电极不方便和电极导电膏易脱水等问题,在研究分析电容耦合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穿戴容性耦合电极。针对这种可穿戴容性耦合电极,提出了一种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算法,该算法结合心电信号与噪声小波系... 针对传统心电检测系统存在佩戴电极不方便和电极导电膏易脱水等问题,在研究分析电容耦合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穿戴容性耦合电极。针对这种可穿戴容性耦合电极,提出了一种改进小波阈值去噪算法,该算法结合心电信号与噪声小波系数分布特性,采用改进阈值函数对分解后小波系数量化处理并重构心电信号。利用MIT-BIH数据库验证,该算法能有效消除心电信号中的噪声干扰,相比平滑滤波、数学形态滤波和经验模式分解信噪比提高了10.72%,均方误差减小了27.29%。心电检测实验表明可穿戴容性耦合心电信号检测系统能够准确检测出人体心电信号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容性耦合 改进小波阈值 心电检测
下载PDF
XLPE电缆内置传感器检测局部放电的带电校准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天 顾霄 +3 位作者 徐阳 夏荣 邵颖彪 马德英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134,140,共7页
电力电缆出厂试验以及现场离线试验进行局部放电测试时,均采用以皮库(pC)表征的视在放电量来评价其绝缘水平。文中采用内置电容耦合方法进行XLPE电缆局部放电的带电检测,为了使检测结果与出厂试验等离线试验结果能够进行对比,将检测结... 电力电缆出厂试验以及现场离线试验进行局部放电测试时,均采用以皮库(pC)表征的视在放电量来评价其绝缘水平。文中采用内置电容耦合方法进行XLPE电缆局部放电的带电检测,为了使检测结果与出厂试验等离线试验结果能够进行对比,将检测结果以视在放电电荷量形式呈现,需要提出该方法的校准方法。论文采用内置电容耦合法对基于等效电容作为分度电容的带电校准、基于频率响应的带电校准以及基于电缆等效电路仿真的带电校准等3种在线校准方法进行研究,并在实验室35 kV电缆上与IEC 60270:2000标准中规定的端部校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由于考虑了传感器与电缆金属护套间的杂散电容Cs,基于电缆等效电路仿真的内置电容耦合传感器的带电校准方法获得的校准系数准确度更高与标准端部校准有较好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XLPE电缆 电容耦合 带电检测 校准
下载PDF
微流控光纤芯片检测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苏波 崔大付 +2 位作者 刘长春 蔡浩原 耿照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U09期295-298,共4页
用集成在微流控芯片上的光纤作为传光介质,可使激发光斑的直径减小到93μm;采用光纤准直器会聚光束,提高了光纤的耦合效率;把芯片放在暗室中进行实验,避免了外界杂散光的干扰,降低了本底噪声;用软件控制高压模块的输出电压,方便了实验操... 用集成在微流控芯片上的光纤作为传光介质,可使激发光斑的直径减小到93μm;采用光纤准直器会聚光束,提高了光纤的耦合效率;把芯片放在暗室中进行实验,避免了外界杂散光的干扰,降低了本底噪声;用软件控制高压模块的输出电压,方便了实验操作;以蓝色LED作为激发光源,降低了仪器的成本;利用异硫氰酸酯荧光素考察了系统的性能,最小检测浓度达到2·2×10-8mol/L,信噪比S/N=5。重复性实验表明:峰值面积、峰高以及迁移时间3个参数的重复性比较好,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用异硫氰酸酯荧光素标记的氨基酸进行了电泳分离,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光纤芯片 发光二极管 耦合 检测系统
下载PDF
谐振式耦合悬臂梁力传感器设计与检测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发光 杨威 +3 位作者 李东发 刘晨 刘汉彪 李磊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谐振式力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取决于谐振敏感元件的几何尺寸、结构形式和传感机制,目前,单纯依靠减小尺寸提高检测性能的方法已经处于瓶颈期。为了研究发展新型谐振式力传感器,协调非线性振动与谐振结构检测性能之间的矛盾,从而探索灵敏度... 谐振式力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取决于谐振敏感元件的几何尺寸、结构形式和传感机制,目前,单纯依靠减小尺寸提高检测性能的方法已经处于瓶颈期。为了研究发展新型谐振式力传感器,协调非线性振动与谐振结构检测性能之间的矛盾,从而探索灵敏度更高的传感机制,提高其检测性能,提出了一种压电驱动的谐振式磁耦合悬臂梁力传感器。首先,对磁耦合悬臂梁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和理论建模,通过理论分析了外界压力对磁耦合悬臂梁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随着压力增大,磁耦合悬臂梁之间的距离减小,谐振频率增大。其次,实验验证了分岔跳跃动力学行为的优点,相比单根谐振梁共振时的最大振幅提高了2.8倍,然后研究了基于分岔跳跃特性和基于倍频响应的两种压力检测方案,分别利用分岔跳跃时的临界频率与模态耦合时高阶响应频率实现了压力检测,并对灵敏度和线性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分岔跳跃特性的检测方案振幅变化明显,是基于倍频特性检测方案的5倍左右,易于检测,克服了非线性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基于倍频响应的检测方案输出灵敏度高,是基于分岔跳跃检测方案的4倍左右,信噪比大,为设计不同检测原理的谐振式力传感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耦合悬臂梁 压电驱动 模态耦合 分岔跳跃 倍频响应 压力检测
下载PDF
基于HC-PCF的增强拉曼气体检测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陆志峰 王晓荣 +2 位作者 蒋书波 丁妍 顾雪梅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103,共4页
自发拉曼散射是一种弱效应,在检测气体等低浓度物质时得到的信号往往非常微弱,很难辨识。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模拟了空心光子晶体光纤(HC-PCF)对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强作用,讨论其与激光束耦合联接的条件,然后用HC-PCF作样品气的腔体,设计出... 自发拉曼散射是一种弱效应,在检测气体等低浓度物质时得到的信号往往非常微弱,很难辨识。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模拟了空心光子晶体光纤(HC-PCF)对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强作用,讨论其与激光束耦合联接的条件,然后用HC-PCF作样品气的腔体,设计出一种与激光谐振腔部分重叠的反射腔,对样气中的氮气浓度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把空心光子晶体光纤和反射腔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增强自发拉曼信号的产生,且适用于气体浓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散射 空心光子晶体光纤 激光耦合 反射腔 气体检测
下载PDF
制动工况下液力偶合器涡轮轴向漩涡流场试验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柴博森 项玥 +2 位作者 马文星 赵恩鹏 寇尊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5,共7页
轴向漩涡流动是研究液力偶合器能量损耗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采集制动工况下液力偶合器轴向漩涡流场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并提取液力偶合器外壁面上特殊几何结构所呈现的光学特征,完成流动图像动态标定。利用霍夫... 轴向漩涡流动是研究液力偶合器能量损耗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采集制动工况下液力偶合器轴向漩涡流场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并提取液力偶合器外壁面上特殊几何结构所呈现的光学特征,完成流动图像动态标定。利用霍夫变化直线检测算法识别泵轮轴向流场流速方向,通过图像互相关算法并采用查询窗口偏移技术提取涡轮轴向漩涡流场结构,应用误矢量识别算法检测错误流速矢量并予以剔除,获得优化的流动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泵轮轴向流场中液流是一种复合加速运动;涡轮轴向流场中液流是一种多尺度漩涡流动,主流区域上流速值为0.2~0.4 m/s,叶片与壁面组成的角隅区域上形成小尺度涡旋,角隅区域上流速值为0.6~1.1 m/s。上侧叶片与泵轮、涡轮交界面处的角隅区域上存在与主流循环流动方向相同的小尺度涡旋,涡量数值为?8 s?1,此处涡旋将促进液力能量的传递与转换,其他3个角隅区域上的涡旋方向与此相反,涡量数值分别为13、15和20 s?1,由于该局部区域小尺度涡与主循环涡的相互混合作用,引起流动迟缓,造成能量损耗。试验研究结果将为液力偶合器轴向漩涡流动现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合器 涡流 图像处理 边缘检测 粒子图像测速 轴向漩涡 动态标定 查询窗口偏移
下载PDF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与单模光纤耦合优化及在拉曼气体检测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秀梅 蒋书波 王旭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0-664,共5页
分析了由菲涅尔反射、中心点偏移引起的耦合损耗.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用T型金属管作为光子晶体光纤和单模光纤的连接器.计算了从单模光纤到光子晶体光纤方向以及从光子晶体光纤到单模光纤方向的最佳耦合距离,分别为15μm和25μm,实... 分析了由菲涅尔反射、中心点偏移引起的耦合损耗.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用T型金属管作为光子晶体光纤和单模光纤的连接器.计算了从单模光纤到光子晶体光纤方向以及从光子晶体光纤到单模光纤方向的最佳耦合距离,分别为15μm和25μm,实验证明了结论的可靠性.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采用光子晶体光纤的检测方法使得拉曼信号得到明显增强.以氮气为背景气,采用氧气肯定了光子晶体光纤同拉曼检测技术相结合后在气体检测方向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 单模光纤 耦合损耗 菲涅尔反射 气体检测
下载PDF
基于元操作的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方法
16
作者 王顺 徐向华 王然 《电子科技》 2024年第9期64-71,共8页
针对静态分析工具由于漏洞扫描流程代码强耦合于工具代码中导致其扩展漏洞成本较高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基于元操作的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方法。该方法将工具中的基本检测流程转换为元操作抽象形式,通过不同元操作和逻辑运算符组合来自定义漏... 针对静态分析工具由于漏洞扫描流程代码强耦合于工具代码中导致其扩展漏洞成本较高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基于元操作的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方法。该方法将工具中的基本检测流程转换为元操作抽象形式,通过不同元操作和逻辑运算符组合来自定义漏洞扫描流程,以达到通过编写少量漏洞扫描流程语法就可以实现检测不同漏洞,提高工具对智能合约新型漏洞的扩展能力。实验结果证明,根据文中方法所需编写的漏洞描述字符量仅为Slither工具漏洞检测逻辑字符量的8.9%~12.7%,假阳率相比Slither工具降低2%。证明了所提方法可以在保证工具检测可靠性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强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分析工具 耦合 漏洞检测 漏洞扫描流程 元操作 逻辑运算符 扩展 新型漏洞
下载PDF
基于数差控制模型的液压设备原位控制与检测
17
作者 和文云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4年第8期111-116,共6页
为准确检测原位故障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故障控制,提出一种基于数差控制模型的液压设备原位控制与检测方法。计算设备元件剩余运行价值,并构建动态故障树模型,以便于实现对液压设备运行能力评估。分析液压设备原位受力情况,联合PID控... 为准确检测原位故障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故障控制,提出一种基于数差控制模型的液压设备原位控制与检测方法。计算设备元件剩余运行价值,并构建动态故障树模型,以便于实现对液压设备运行能力评估。分析液压设备原位受力情况,联合PID控制技术,实现对液压设备原位故障的控制。调节检测传感器部件,并联合耦合性检测条件,实现对液压设备原位故障行为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数差模型的作用下压力表示数差不超过0.1×10^(-3)N,能够实现对原位故障行为的准确检测,为提出针对性故障控制策略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设备 原位控制 运行能力 PID控制 耦合性检测
下载PDF
0.03~3GHz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志鹏 文继国 《电子设计工程》 2018年第24期54-57,63,共5页
采用噪声较小,增益较高且工作电流较低的放大器芯片WHM0035,利用MMIC芯片,研制出一款具有增益调节功能的宽带低噪声放大器,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动态范围,同时具有耦合检波的功能。在0.03~3 GHz范围内,其增益大于20 dB,平坦度小于±0.5... 采用噪声较小,增益较高且工作电流较低的放大器芯片WHM0035,利用MMIC芯片,研制出一款具有增益调节功能的宽带低噪声放大器,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动态范围,同时具有耦合检波的功能。在0.03~3 GHz范围内,其增益大于20 dB,平坦度小于±0.5 dB,并且通过MMIC芯片可对放大器增益在0.5~31.5 dB范围内进行数控衰减,噪声系数小于2.14 dB,工作电流小于150 mA,驻波比小于1.8,在50 dBm的动态检波范围,检波电压线性输出。该低噪声放大器体积小,频带宽,具有检波功能以及可控增益功能,可应用于各种微波通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噪声放大器 数控衰减 耦合检波 微波通讯
下载PDF
实用的压力传感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江英 白天蕊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06年第S2期59-62,共4页
介绍一种实用的传感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详细介绍其中的耦合脉冲发生电路模块和信号采集、放大模块。耦合脉冲发生电路用于产生工程用的传感器启动脉冲,其突出的特点是产生的脉冲稳定,且具有良好的逆向阻隔效果。信号采集、放大模块采... 介绍一种实用的传感信号检测与处理系统。详细介绍其中的耦合脉冲发生电路模块和信号采集、放大模块。耦合脉冲发生电路用于产生工程用的传感器启动脉冲,其突出的特点是产生的脉冲稳定,且具有良好的逆向阻隔效果。信号采集、放大模块采集传感器信号,用带通滤波器滤除其中的干扰脉冲,并将信号放大。整个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实现对各模块的控制和传感信号采集、处理、存储,用液晶显示器显示结果,并与外界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脉冲 单片机 逆向阻隔 信号检测
下载PDF
无人驾驶车辆静/动态协同无线充电系统设计及应用
20
作者 佟舟 王振涛 《汽车文摘》 2024年第10期43-50,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汽车智慧电能补给方法,探索无线电传输技术(WPT)在无人驾驶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2种无线充电方式的充电原理,然后分别对相应的充电系统进行设计,通过仿真对单接收线圈和多接收线圈进行对比分析,得... 为了深入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汽车智慧电能补给方法,探索无线电传输技术(WPT)在无人驾驶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2种无线充电方式的充电原理,然后分别对相应的充电系统进行设计,通过仿真对单接收线圈和多接收线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双接收线圈对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具有更好的功率抑制作用,并给出了合适的线圈尺寸和空间分布,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了电动汽车主动位置检测策略及静/动态2种充电方式相结合的协同无线充电方案,最后介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智能化无人驾驶电动汽车领域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耦合机构 无人驾驶技术 位置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