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0篇文章
< 1 2 2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421
1
作者 王成 唐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0-1114,共15页
探究乡村三生空间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 探究乡村三生空间功能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进行空间比较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耦合度呈现低耦合、拮抗、磨合、协调耦合四种类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三种类型;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现由低水平耦合向协调耦合发展的波浪式演进特征;乡村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差异明显,"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差,是未来优化乡村空间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格局演化 重庆市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75
2
作者 赵建吉 刘岩 +3 位作者 朱亚坤 秦胜利 王艳华 苗长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TOBIT模型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 被引量:226
3
作者 丛晓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算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耦合度具有零阶齐次性,且满足C_1,C_2∈[0,1]。当系统个数为2时,C_1和C_2具有相同的表达式,当系统个数大于2个时,C_1≤C_2。鉴于耦合度模型被大量误用且目前这一状况仍无改观,作者结合近年有关文献,对一般化表达错误、不同耦合度模型混淆、耦合度取值范围错误及耦合阶段划分错误等问题给予阐释与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协调 数学性质 零阶齐次 系统 地理学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96
4
作者 徐维祥 李露 +1 位作者 周建平 刘程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44-2062,共19页
重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可夫链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重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可夫链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中级协调区域逐步向中部扩散,高级协调区域数量不断增加;高级协调类型省(市、自治区)中"乡村振兴滞后型"占大多数,初级协调和濒临失调类型省(市、自治区)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居多。(2)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呈现维持原有状态稳定性的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处于高级协调阶段的省(市、自治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向上转移的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向下调整的以北方省(市、自治区)居多;耦合协调较高的省(市、自治区)对邻近省(市、自治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耦合协调度低的省(市、自治区)对周围产生负向效应,且这种影响是不对称的。(3)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变化的驱动力空间差异显著,表现出层级带状分布的发展态势。政府驱动、投资驱动、人口驱动呈现南北层级带状分布。消费驱动、收入驱动、产业驱动呈现东西层级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空间马尔可夫链 驱动力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 被引量:189
5
作者 华坚 胡金昕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27,共9页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 被引量:158
6
作者 刘琳轲 梁流涛 +3 位作者 高攀 范昌盛 王宏豪 王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6-195,共20页
在分析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与长江经济带进行对比;利用面板VAR模型定量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交互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 在分析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与长江经济带进行对比;利用面板VAR模型定量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交互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总体均呈现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的格局。(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2011年耦合协调度小于0.5,属于拮抗阶段;2012—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0.5~0.7之间,属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格局,在省域层面山东和陕西的耦合协调度最大,宁夏和青海的耦合协调状况最差。(3)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长江经济带的差距更大。(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都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和惯性发展特征,并且两者对于自身的影响程度都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其中高质量发展对自身的影响程度下降更为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且内部发展不均衡,造成二者的作用机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交互响应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被引量:158
7
作者 王毅 丁正山 +3 位作者 余茂军 尚正永 宋晓雨 常夏洁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在分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并以常熟市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在分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并以常熟市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关系,对一般综合性城市而言,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2003-2012年常熟市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函数值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在十年间变化极小,基本保持在0.49左右;耦合协调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实现了从2003-2008年失调阶段向2009-2012年协调阶段的转变。但总体上,两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较低,到2012年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类型也长期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现代服务业 城市化 协调 常熟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 被引量:157
8
作者 张勇 蒲勇健 陈立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9,共13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互动发展的耦合与协调模型,以31个省份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二者互动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并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同时对西部各省份予以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与服... 本文建立了一个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互动发展的耦合与协调模型,以31个省份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二者互动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并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同时对西部各省份予以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耦合互动状况整体不佳,二者仍处在磨合阶段,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突出;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表现为服务业集聚发展不足,中西部地区也已由城镇化相对滞后转变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滞后;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的耦合互动具有逐步加强的时变特点和分布的空间变迁特点,二者已在少数省份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局面。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互动发展的战略认识,在制定向服务业适度倾斜的城镇化产业配套政策同时,注重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对滞后方面的提升,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予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服务业集聚 系统 耦合度 协调度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关系 被引量:151
9
作者 任保平 杜宇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流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流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2012—2018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的综合水平及三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短期内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综合水平总体上呈现平稳态势,三者发展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耦合协同严重失调,黄河流域整体尚未达到三者协同发展状态。②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为正,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出聚集趋同特征。③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同发展在短期内保持平稳。在预测期内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仍未达到协同发展状态,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缓慢。最后,基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为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构建了包含组织保障、空间治理、政策保障以及体制机制等支撑体系,以期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科学决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同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5
10
作者 朱江丽 李子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82,共8页
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从时序上看,长三角城市群... 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从时序上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演进,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以产业为主导、以空间为主导到产业、空间与人口系统发展失调等三个阶段。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格局逐步演进成为以上海为轴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高水平协调发展三角区域,但是由于空间发展过速,三角区域内高水平协调发展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滞后的特征,而外围城市主要暴露出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滞后的问题。因此应该坚定以人为本的目标,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人口、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人口发展 空间发展 耦合协调
下载PDF
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 被引量:140
11
作者 吴玉鸣 柏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74-1479,共6页
基于城市化与环境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了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1985~2007年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和互动关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1985年以来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基本处于交互耦合的颉... 基于城市化与环境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了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1985~2007年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和互动关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1985年以来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基本处于交互耦合的颉颃阶段,1985~2001年城市化-环境耦合系统的耦合度从0.187上升到0.500,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S"型的周期性变化,跨越了低水平耦合、颉颃阶段,在2001年进入磨合阶段,但之后系统的耦合度又退回到颉颃阶段,并在2007年达到了极小值。从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看,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也较低,基本还处于中低水平。这说明广西逐年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日益严峻的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尽快采取措施促使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向耦合协调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环境 耦合协调 广西 岩溶区
下载PDF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被引量:114
12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9-727,共9页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泛长三角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 被引量:111
13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共6页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依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依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偏低的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持续偏低。所以,西南地区要重视借助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进而实现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度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空间集聚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07
14
作者 贺三维 邵玺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2,共8页
基于京津冀150个县市单元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分析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加以分析,... 基于京津冀150个县市单元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分析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了城镇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如下结论:①市辖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未来发展应当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居住质量问题;②县域地区土地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动力不足,应当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各县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主动承接京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土地建设;③促进京津冀内部的交通一体化和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促进京津冀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和市场一体化,减少京津对河北以及市辖区对县域的虹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耦合协调 空间集聚 京津冀
原文传递
强可持续理念下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07
15
作者 肖黎明 张仙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24,共13页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已形成由北京—浙江—广东—陕西构成的四角极点支撑,并不断向沿线地区辐射。(2)2004-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值C∈[0.666, 0.680],整体处于较高强度耦合阶段,而协调度均值则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D∈[0.512, 0.565]),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3)从空间格局上看,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高值区(中高级协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已形成由广东—浙江两个高级协调发展极核辐射的"U"型发展轴带;初级协调阶段的地区连片扩张趋势明显。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仍处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最后梯队,受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较小,增速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效率 生态福利绩效 耦合协调 强可持续理念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05
16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2-1421,共10页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4年间,两者动态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且在地级尺度上偏低,但正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随尺度的缩小而增大。(3)耦合协调高值区在省级层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地级层面分布除沿海城市外,还有内陆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分布由分散逐渐集聚,宏观上已经形成"沿海-腹地"型大创新-经济合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多尺度 中国
下载PDF
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00
17
作者 王琦 汤放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1-167,202,共8页
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洞庭湖区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2000—2004年洞... 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洞庭湖区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2000—2004年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中度失调,2005年开始转入基本协调,2009年实现中度协调。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岳阳于2008年最早实现中度协调状态,常德和益阳则分别于2009年、2010年达到中度协调。虽然近14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离高度协调状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度 协调度
原文传递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00
18
作者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3-240,共8页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全域旅游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分析框架:补偿主体视角 被引量:96
19
作者 郑云辰 葛颜祥 +1 位作者 接玉梅 张化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139,共9页
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改革方向,其目的是通过在政府补偿的基础上增加市场化和社会化补偿手段,以改变当前政府公共财政补偿面临的困境,健全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法、演绎推理法等研究方... 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改革方向,其目的是通过在政府补偿的基础上增加市场化和社会化补偿手段,以改变当前政府公共财政补偿面临的困境,健全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法、演绎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索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为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思路。研究认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在于依靠多元补偿主体,去分担一个共同的补偿量,通过协同运作,实现多渠道补偿,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基于“目标关联维度”的范畴,生态补偿的协同涉及到目标与效益维、时间维、空间维和途径维上的统一。利益趋同、权责体系和先定约束是能够表征生态补偿有效协同的序参量,其中,对流域生态保护所产生的公共利益趋同是协同补偿的驱动力量,相对明晰的权利和责任分担体系具有决定作用,通过法律规定、政府规制、协商达成的先定约束是最终实现补偿支付的控制参量。应在统一目标下选择和管理这些序参量,进而产生多元主体系统协同补偿效应。具体而言,补偿主体方面,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应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角度,把流域生态补偿主体抽象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组织三元主体。补偿标准方面,以流域生态保护成本为下限,以外溢效益为上限确定补偿标准范围,依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收益结构”和“能力结构”原则,从时间、空间和主体维度初步构建动态责任分担、区域责任分担和主体责任分担机制。补偿途径方面,应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对市场主体的规制和社会公众组织的引导,构建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相互耦合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三元主体网络型协同运作机制,并需健全相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多元化 分担 耦合 协同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92
20
作者 梁红梅 刘卫东 +2 位作者 刘会平 林育欣 刘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641,共6页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陕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