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 被引量:125
1
作者 刘海猛 方创琳 李咏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89-1507,共19页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一环,面对新时代全球尺度的远程联系、时空压缩与社会经济重构,传统的研究框架急需转型和升级。借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远程耦合和星球城市化等理论,从复杂性科学视角出发,首先解析了...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一环,面对新时代全球尺度的远程联系、时空压缩与社会经济重构,传统的研究框架急需转型和升级。借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远程耦合和星球城市化等理论,从复杂性科学视角出发,首先解析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内涵,进而从空间、时间、表象和组织四个维度,提出了一个解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分析框架--"耦合魔方(CHNC)",并论述了其概念、内涵、演化规律和分析框架:魔方中的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间通过各种"耦合线"相互联系与作用,形成一个彼此嵌套、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魔方的旋转代表了不同地域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时空非线性耦合作用,系统通过不断能量交换,产生临界相变与整体涌现性,长期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中间状态;"耦合魔方"包括近远程耦合、近远期耦合、组内间耦合和显隐性耦合,共四个维度,八种类型。重点剖析了远程、远期、组间和隐性耦合的科学内涵、研究方法与典型案例,并形成更具普遍意义的人地关系耦合矩阵。"耦合魔方"为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演化和机理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拓展了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分析维度,为面向人类福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魔方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近远程耦合 复杂性科学 可持续发展 人地系统
原文传递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2
作者 刘小茜 王仰麟 彭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7-927,共11页
当前在以人地耦合系统为中心的气候变化、生态风险和可持续管理等研究中,脆弱性理论及其评价已成为地理学及很多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其涵义不断泛化,内容日渐扩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脆弱性解释存在很大分歧,这阻碍了研究的科学化,... 当前在以人地耦合系统为中心的气候变化、生态风险和可持续管理等研究中,脆弱性理论及其评价已成为地理学及很多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其涵义不断泛化,内容日渐扩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脆弱性解释存在很大分歧,这阻碍了研究的科学化,也影响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迫切需要一个可行的框架来系统整合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审视脆弱性的理论沿革出发,分析其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领域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相关概念关系的不理解以及研究时空尺度和学科视角的不明确。基于对脆弱性评价的整合框架的研究现状,选取VSD模型作为统领具体的脆弱性评价的依据。VSD模型的优势在于:①有明确的定义,将脆弱性分解为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潜力3个维度;②用方面层—指标层—参数层逐级递进、细化的方式组织评价数据;③有规范评价流程的8个步骤。最后以我国典型的干旱区为例,运用VSD模型构建了示例区脆弱性评价的指标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全球气候变化 人地耦合系统 整合 VSD模型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被引量:57
3
作者 王帅 傅伯杰 +1 位作者 武旭同 王亚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3,共8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互馈机制 可持续性 弹性 稳态转换 人地耦合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Assessing China’s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被引量:11
4
作者 YANG Yu LI Xiaoyun +4 位作者 DONG Wen POON P H Jessie HONG Hui HE Ze LIU Y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8期1261-1283,共23页
China’s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CHES) is assessed here via a systems schema that emphasizes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components and their attributes. In addition to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 components, w... China’s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CHES) is assessed here via a systems schema that emphasizes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components and their attributes. In addition to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 components, we identified two other component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The four components are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system’s openness. Based on their interactions, we derived a cognitive schema for classifying the level of strain or stress of an area. The analysis draws on 11 indicators and 29 sub-indicators includ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that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four componen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highly intense in a few geographical areas, particularly large urban systems and trade and investment zones o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Nonetheless, these areas are also well-endowed in water resources and fertile soils although urban systems are increasingly stressed from negative pollution externalities. They are also open systems which allow them to bear a higher level of pressure and adjust accordingly.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point to relatively fragile biophysical systems in the west and southwest, but human activities are still relatively less intense compared to their coastal counterparts. As a whole, only 14% of areas may be said to be relatively or highly strained. This however belies another one-third of areas that are currently unstable, and likely to become strained and thereby vulnerable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ystems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resource-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CONSTRAINT OPENNESS China
原文传递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13
5
作者 田亚平 向清成 王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3,共9页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耦合系统 脆弱性 概念内涵 评价指标 南方丘陵地区
原文传递
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 被引量:109
6
作者 邬建国 郭晓川 +5 位作者 杨稢 钱贵霞 牛建明 梁存柱 张庆 李昂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文件以及公益宣传和商业广告之中.然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科学——可持续性科...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文件以及公益宣传和商业广告之中.然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科学——可持续性科学——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形成的.该科学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迅速开拓、不断发展,正在形成其科学概念框架和研究体系.中国是世界大国,是可持续性科学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故乡,有必要承担起时代之重任,在追求"中国梦"的同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进而引领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了帮助实现这一宏伟而远大目标,本文拟对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论题和发展前景作一概述.可持续性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特别是耦合系统的脆弱性、抗扰性、弹性和稳定性——的整合型科学.它穿越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以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融为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可持续性科学必须注重多尺度研究,同时应特别关注50到100年的时间尺度和景观以及区域的空间尺度.景观和区域不但是最可操作的空间尺度,同时也是上通全球、下达局地的枢纽尺度.可持续性科学需要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其他社会经济驱动过程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我们认为,景观和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也将是可持续性科学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科学 可持续发展 人与环境耦合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福祉 景观 区域
原文传递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7
作者 宋永永 米文宝 +3 位作者 仲俊涛 张维龙 张冠乐 拓星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5-91,共7页
基于GIS和VSD模型框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脆弱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县(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整体介于0.3236-3.2229之间,在... 基于GIS和VSD模型框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脆弱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县(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整体介于0.3236-3.2229之间,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地区高,南北两翼低"的分布特征。总体上看,自然环境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财力有限等是制约研究区提高人地耦合系统适应能力、降低脆弱性的主导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耦合系统 脆弱性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