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格局下县级行政区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
作者 赵彪 《中国名城》 2022年第9期3-8,共6页
作为国家与城市治理的空间基础,县级行政区划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堵点,主要体现在空间失衡、规模失衡和体制失衡等方面,“中部地区”“新增长极”和... 作为国家与城市治理的空间基础,县级行政区划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堵点,主要体现在空间失衡、规模失衡和体制失衡等方面,“中部地区”“新增长极”和“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切入点。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存在着以东部地区、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和整建制调整为主的特征,不利于不平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要实现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系统推进,提高县级行政区划制度供给的有效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县级行政区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制度供给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与演化机理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逸才 王开泳 +1 位作者 华林甫 王甫园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72-2990,共19页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清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全面分析1683—1911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时空变动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清代县级行政区划主要有9类调整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申报调整为主,关键是总督和巡抚的提议权,督抚体制是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的制度保障;(2)行政区划调整的频次受最高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影响较大,波动明显,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绝对高峰期,光绪和宣统两朝是一个相对高峰期,道光、咸丰到同治时期调整最少;(3)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以新设最多,其次为改隶和析分,同级变更和合并是频次较少的两类调整;(4)升级、迁治、裁撤、新设4类调整在清代23个省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各省域分布较为广泛均衡,变更专名、合并、改隶、同级变更4类调整的分布范围集中于直隶、河南、山西等省;(5)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安全和统治方便是决定性因素,总体上体现出层级明确、权责明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国家治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行政区划 县级政区 调整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分疆画界:清代县级政区的析分与界线划定
3
作者 赵逸才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第1期47-62,160,161,共18页
界线和幅员是政区的重要地理要素。清朝共有203个县级政区发生过析分,析分后大多是新设县级政区,也有少量增置直隶厅的情况。随着县级政区析分、裁并增多,聚落点、柳条边等人文地理要素成为政区“分疆画界”的重要依据。清代县界调整较... 界线和幅员是政区的重要地理要素。清朝共有203个县级政区发生过析分,析分后大多是新设县级政区,也有少量增置直隶厅的情况。随着县级政区析分、裁并增多,聚落点、柳条边等人文地理要素成为政区“分疆画界”的重要依据。清代县界调整较为密集的区域为奉天、苏南、陕南、川东、闽粤交界处等地,这些区域增设县级政区较多,体现了清代的地域开发进程。“分疆画界”作为清朝均衡地方治理的行政手段,在治乱理正、基层治理与应对边疆危机等因素推动下运作和演变。县界的空间形态总体上是在依照自然“山川形便”形塑合理的幅员、调节与行政中心的距离等综合设计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县级政区 析分 界线 幅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