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S-LASIK和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周跃明 陈军 +3 位作者 林文 林晓冬 林可劼 郑两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978-1980,共3页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LASIK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的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2015-05/12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0D≤等效球镜度数≤-10.00D)67例132眼,...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LASIK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的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2015-05/12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0D≤等效球镜度数≤-10.00D)67例132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FS-LASIK组)66眼和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简称SMILE组)66眼,术中SMILE组角膜帽厚度和FS-LASIK组术中角膜瓣厚度都设置为110μm。分别于术前、术后3、6mo利用Pentacam测量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观察对比其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结果:术后6mo,FS-LASIK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7±1.65mm,显著高于术前5.20±1.32mm。SMILE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0±1.33mm,显著高于术前5.18±1.2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FS-LASIK组角膜表面高度前凸量(1.29±1.28mm)与SMILE组(1.22±0.89mm)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LASIK和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角膜后表面前突,后表面高度值增加;FS-LASIK相较于SMILE,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变化量略大,但无明显的临床差别,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稳定性相对略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 基质透镜取出 PENTACAM 高度近视 角膜后表面高度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Ⅱ角膜参数与内皮细胞丢失率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峥峥 瞿佳 +3 位作者 樊映川 钟守国 黎静 陈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0-843,共4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Ⅱ测得角膜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厚度改变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相关性。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人53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术后1d、1w、1m、3m的角膜后表...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Ⅱ测得角膜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厚度改变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相关性。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人53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术后1d、1w、1m、3m的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镜计数,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指标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简单直线相关计算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l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率的相关性,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ld角膜中央厚度增加率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①36人43眼完成该研究,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336±378cells/mm^2。②OrbscanⅡ显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10%3眼,10.1%-20%4眼,〉20%36眼;角膜中央厚度增加≤5%13眼,5.1%-10%23眼,〉10%7眼。③角膜内皮镜计数显示:术后第1d 2324±382cells/mm2,1w2163±364cells/mm^2,1m2070±330cells/mm2,3m2038±332cells/mm^2,术后1w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为7.4%,1月为11.4%,3月为12.7%。④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选择率有相关性(R^2=0.14 p〈0.01),术后第1d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性(R^2=0.66,P〈0.001)。结论 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角膜中央厚度增加与术后3m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关系,提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增加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可以预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中央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福生 周跃华 《武警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903-906,共4页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200例(40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角膜中心1.5 mm,2.5 mm上方、下...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200例(40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角膜中心1.5 mm,2.5 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部位的后表面曲率及相对应的后表面高度、前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的深度进行测量。结果后表面最大曲率值(-6.74±0.36)D,负值最大点多位于旁中心1.5 mm上方(30.6%),其次是旁中心1.5 mm下方(19%)。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曲率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的后表面曲率与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曲率与后表面高度,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与相应的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最薄点:后表面曲率与后表面高度和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与角膜厚度呈正相关。中央点:后表面曲率与后表面高度,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结论角膜后表面曲率负值最大点多位于旁中心1.5 mm上方,其次是旁中心1.5 mm下方。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曲率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因素包括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曲率 角膜后表面高度 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 近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