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晓平 李文凤 +4 位作者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Craig F.Drury 杨学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58-864,共7页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直到2006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垄作玉米年均产量最高,为101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免耕玉米连作高12.3%,但几种耕作方式间玉米和大豆年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按农业生产成本排序,玉米为秋翻〉免耕〉垄作,大豆为秋翻〉垄作〉免耕。按经济效益排序,玉米为垄作轮作〉免耕轮作〉秋翻轮作〉免耕连作〉秋翻连作,大豆为免耕轮作〉垄作轮作〉秋翻轮作。除玉米连作外,免耕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玉米-大豆轮作可获得与常规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和较高的大豆产量。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免耕处理在人工和农机上的生产费用比其他处理少,且免耕轮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大于秋翻,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连作 玉米-大豆轮作 产量 经济效益 免耕 常规耕作 黑土
下载PDF
玉豆轮作下黑土区轮耕模式对土壤坚实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英 杨森 +3 位作者 乔金友 刘自广 何鑫淼 陈海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9,共10页
土壤轮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促进增产增收。为探寻适宜东北黑土区玉豆轮作田长期生产轮耕模式,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设置4种轮耕模式:翻耕/深松/翻耕(PSP)、旋耕/深松/旋耕(RSR)、免耕/深松/免耕(NSN)、... 土壤轮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促进增产增收。为探寻适宜东北黑土区玉豆轮作田长期生产轮耕模式,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设置4种轮耕模式:翻耕/深松/翻耕(PSP)、旋耕/深松/旋耕(RSR)、免耕/深松/免耕(NSN)、免耕覆秸/深松/免耕覆秸(SSS)(均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处理)。分析不同轮耕模式对土壤坚实度、玉米各时期长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SSS轮耕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0~8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低于其他处理13.4%~22.3%,且各土层之间变化较为平缓。②SSS轮耕处理下,玉米在中、后期生长最优,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1%~11.3%,茎粗显著高于PSP、RSR处理10.3%、11.6%。③SSS轮耕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平均产量高达11033.45 kg·hm^(-2)。综上,从黑土资源长期保护角度考虑,SSS轮耕模式为适宜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田最佳轮耕模式,可为东北黑土垄作区蓄水保墒耕作技术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黑土区 土壤坚实度 玉米产量 玉米/大豆轮作
下载PDF
利用图像和机器学习检测大豆作物幼苗期玉米杂苗 被引量:6
3
作者 Paulo FLORES 张昭 +2 位作者 Jithin MATHEW Nusrat JAHAN John STENGER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0年第3期61-74,共14页
在大豆-玉米轮作生产过程中,玉米杂苗会与大豆苗竞争水和肥料,而且很容易遮住大豆苗,影响害虫(如玉米根虫)的防控,降低大豆品质。因此,在大豆幼苗期及时检测出玉米杂苗并对其进行处理非常重要。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主观性强、效率低,传... 在大豆-玉米轮作生产过程中,玉米杂苗会与大豆苗竞争水和肥料,而且很容易遮住大豆苗,影响害虫(如玉米根虫)的防控,降低大豆品质。因此,在大豆幼苗期及时检测出玉米杂苗并对其进行处理非常重要。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主观性强、效率低,传感器和算法的发展为自动检测玉米杂苗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在温室环境下模仿田间条件,待玉米和大豆发芽后,连续5天用因特尔RealSense D435相机采集彩色图像,并人工裁剪幼苗图像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图像进行分割和去噪。在采集图像形状、色彩和纹理特征值后,对所采集的特征值进行权重分析,保留前10种重要的特征值导入基于特征的机器学习算法中进行模型训练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神经网络(NN)和随机森林(RF)的预测精度分别为85.3%,81.5%和82.6%。将数据集导入GoogLeNet和VGG-16两种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预测精度分别为96.0%和96.2%。VGG-16模型在区分大豆幼苗和玉米杂苗中有较好的表现,彩色图像和VGG-16模型组成的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大豆生长过程中玉米杂苗的情况,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其进行生产决策和田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玉米杂苗 图像处理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支持向量机(SVM)
下载PDF
黑土区大豆-春玉米轮作氮磷钾对春玉米的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温延臣 杜东东 +3 位作者 赵久明 李海燕 龚振平 赵京考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2-1145,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黑土区大豆-春玉米轮作条件下春玉米的肥料效应函数,得到该条件下春玉米的最大利润产量为11408.7 kg hm-2,氮、磷、钾肥料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167.0 kg hm-2、P2O5 45.0 kg hm-2、K2O 37.5 kg hm-2,N∶P2O5∶K2O=1...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黑土区大豆-春玉米轮作条件下春玉米的肥料效应函数,得到该条件下春玉米的最大利润产量为11408.7 kg hm-2,氮、磷、钾肥料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 167.0 kg hm-2、P2O5 45.0 kg hm-2、K2O 37.5 kg hm-2,N∶P2O5∶K2O=1∶0.27∶0.22。结果还表明,氮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远大于磷钾肥。该试验结果可以为东北黑土区大豆-春玉米轮作条件下春玉米的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推荐施肥量
原文传递
DRAINMOD-NⅡ模拟冬季长期覆盖黑麦对地下排水及NO_3^--N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杜璇 冯浩 +1 位作者 Matthew J.Helmers 齐志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3-161,共9页
在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有助于减小地下排水量和硝态氮(NO_3^--N)的流失量。该研究利用美国爱荷华州的试验数据校正和验证了DRAINMOD-N II模型在美国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并模拟长期(20 a)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对地下... 在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有助于减小地下排水量和硝态氮(NO_3^--N)的流失量。该研究利用美国爱荷华州的试验数据校正和验证了DRAINMOD-N II模型在美国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并模拟长期(20 a)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对地下排水量和氮素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地下排水量和NO_3^--N流失量时,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NSE)>0.65、百分比偏差(percent bias,PBIAS)在±25%之间、均方根误差与标准差比值(ratio of root mean square error to standard deviation,RSR)≤0.7均在误差范围内;模拟地下排水中NO_3^--N浓度时,NSE>0.50、PBIAS在±15%之间、RSR≤0.5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模型模拟的效果好。长期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可降低排水量8.1%(2.5 cm),减小NO_3^--N流失量16.6%(6 kg/hm^2),NO_3^--N流量加权平均浓度下降了8.6%(1 mg/L,以N计),增加蒸散值5.9%,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好,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水文和氮素运移模拟功能,可以模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地下水和氮素运移的长期影响,为优化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蒸散 玉米-大豆轮作系统 DRAINMON-N II 冬季覆盖作物黑麦
下载PDF
弱光性对玉米间作下春大豆表型及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连金番 赵志刚 +3 位作者 姬月梅 罗瑞萍 葛玉萍 李强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2期5-10,共6页
发掘耐荫大豆种质资源及指导耐荫性大豆品种(系)育种研究,设置自然荫蔽弱光条件下玉米与大豆间作试验,对宁夏灌区15份春大豆品种(系)进行耐荫性筛选研究,分析大豆表型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春大豆品种(系)的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分... 发掘耐荫大豆种质资源及指导耐荫性大豆品种(系)育种研究,设置自然荫蔽弱光条件下玉米与大豆间作试验,对宁夏灌区15份春大豆品种(系)进行耐荫性筛选研究,分析大豆表型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春大豆品种(系)的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分枝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47.1%、35.4%;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荚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0.0%、8.5%、8.0%。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单株产量与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结荚初期(R3-R4)茎叶鲜重呈负相关,说明株高在适宜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着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荚粒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大豆籽粒变小、百粒重下降,结荚初期(R3-R4)茎叶茂盛也会影响大豆产量。PCA分析表明,大豆品种(系)的多样性表现明显,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6%。聚类分析表明,15份春大豆品种(系)可以聚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Ⅱ类群的Ⅱ-Ⅰ亚群的4个品种(系),虽然植株偏高,但是单株粒数较多、单株产量较高,生产上可以通过肥水管控、化控等技术措施,控制大豆植株旺长,保证较多的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增加百粒重,提高单株产量;第Ⅲ类群和第Ⅳ类群结荚初期茎叶鲜重较高,为153.0~191.6 g,建议该类群大豆品种(系)与青贮玉米间作,收获青贮饲料,增加蛋白质含量,提升青贮饲料品质。建议通过“株高因子、荚粒因子、分枝因子、茎叶鲜重因子”特征值选择适合间作套种的春大豆品种(系),增加大豆产量;不能直接在生产上应用的优异性状种质,可以作为亲本材料进行间接利用,以培育出适宜玉米-大豆间作的中间材料或新品种(系)。针对不同类群大豆品种(系)特点,通过肥水管控、化控及不同种植方式等措施来提高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性 玉米-大豆间作 春大豆 表型 产量性状
下载PDF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孟雪 张玉先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0-1043,1048,共5页
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通过在不同年份改变施肥量,研究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和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处理平均株高较连作处理增加25.6%,单株荚数增加90.2%... 在麦/玉/豆轮作制度下,通过在不同年份改变施肥量,研究前茬作物的肥料残效和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豆轮作与大豆连作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处理平均株高较连作处理增加25.6%,单株荚数增加90.2%,单株粒数增加158.2%,茎粗增加10.5%。不同施肥水平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同样在轮作制度下,年际间调整化肥施用量,可以获得较好的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麦/玉/豆轮作 连作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