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玉米病害图像识别 被引量:124
1
作者 许景辉 邵明烨 +1 位作者 王一琛 韩文霆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0-236,253,共8页
为实现小数据样本复杂田间背景下的玉米病害图像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玉米病害图像识别模型。在VGG-16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新的全连接层模块,并将VGG-16模型在ImageNet图像数据集训练好的卷积层迁移到本模型中... 为实现小数据样本复杂田间背景下的玉米病害图像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玉米病害图像识别模型。在VGG-16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新的全连接层模块,并将VGG-16模型在ImageNet图像数据集训练好的卷积层迁移到本模型中。将收集到的玉米病害图像数据集按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为扩充图像数据,对训练集原图进行了旋转、翻转等操作。基于扩充前后的训练集,对只训练模型的全连接层和训练模型的全部层(卷积层+全连接层)两种迁移学习方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数据扩充和训练模型的全部层能够提高模型的识别能力。在训练模型全部层和训练集数据扩充的条件下,对玉米健康叶、大斑病叶、锈病叶图像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5.33%。与全新学习相比,迁移学习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与识别能力。将训练好的模型用Python开发为图形用户界面,可实现田间复杂背景下玉米大斑病与锈病图像的智能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害 迁移学习 深度学习 图像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玉米病害的病菌变异与抗病品种选育 被引量:57
2
作者 白金铠 宋佐衡 +5 位作者 陈捷 梁景颐 刘伟成 吕国忠 赵廷昌 周永力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67-72,共6页
我国玉米上发生的病害约30余种,引起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50余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矮花叶病等.每年因各种病害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0%.本文简要的... 我国玉米上发生的病害约30余种,引起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50余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穗粒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矮花叶病等.每年因各种病害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达10%.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国内外对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与病菌致病性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概况.为掌握病菌的变异规律与今后应采取的选育抗病品种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信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育种 抗病性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和BP神经网络的玉米叶部病害识别 被引量:44
3
作者 张开兴 吕高龙 +2 位作者 贾浩 赵秀艳 刘贤喜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2-126,共5页
为快速诊断识别玉米叶部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高玉米产量,本文将图像处理技术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引入到玉米叶部病害识别诊断中。对田间采集的玉米叶部病害样本图像进行背景去除、灰度化处理、阈值分割、噪声去除等预处理操作,实现叶... 为快速诊断识别玉米叶部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高玉米产量,本文将图像处理技术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引入到玉米叶部病害识别诊断中。对田间采集的玉米叶部病害样本图像进行背景去除、灰度化处理、阈值分割、噪声去除等预处理操作,实现叶部病害图像的分割;通过提取病害图像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的17个参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实现了玉米叶部常见六种病害的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6种玉米叶部病害的平均识别率为93.4%,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害识别 图像处理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4
作者 田耀加 赵守光 +3 位作者 张晶 王秋燕 黄亮华 陈红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4期226-231,共6页
目前玉米锈病已上升为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总结了玉米锈病的病害特征,以及该病在中国玉米产区的为害现状和病害流行因素,系统综述了中国玉米抗病机制及抗病品种改良研究;分析提出玉米锈病综合防控措施,指出种植抗性品种... 目前玉米锈病已上升为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总结了玉米锈病的病害特征,以及该病在中国玉米产区的为害现状和病害流行因素,系统综述了中国玉米抗病机制及抗病品种改良研究;分析提出玉米锈病综合防控措施,指出种植抗性品种是玉米锈病防治的根本措施。最后,认为玉米锈病发生为害逐年严重,亟需选育抗锈病玉米尤其是鲜食玉米品种,为锈病防治及玉米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锈病 为害特征 流行因素 抗病育种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5
作者 温瑞 黄梧芳 +2 位作者 康绍兰 董金皋 王景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56,共4页
总结前人的研究并结合笔者的试验结果 ,重点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机制、抗性遗传进行了综述。以此为基础 。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抗病性 防治 症状 发生规律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复杂背景下玉米病害识别 被引量:36
6
作者 樊湘鹏 周建平 +1 位作者 许燕 彭炫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0-217,共8页
为解决田间环境复杂背景下病害识别困难、识别模型应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探讨了数据集的品质对建立模型性能的影响。利用复杂背景下的玉米病害图像进行数据增强、背景去除、图像细分割和归... 为解决田间环境复杂背景下病害识别困难、识别模型应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探讨了数据集的品质对建立模型性能的影响。利用复杂背景下的玉米病害图像进行数据增强、背景去除、图像细分割和归一化等处理,设计了具有5层卷积、4层池化和2个全连接层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利用L2正则化和Dropout策略优化网络,对复杂背景下的玉米9种病害进行识别训练和测试,优化后的CNN模型平均识别精度为97.10%,比未优化的网络模型提高9.02个百分点。利用不同大小、不同品质的数据集对优选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数据增强后比原始样本平均识别精度提高了28.17个百分点;将复杂背景去除后,模型性能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达到97.96%;对数据集进行细分割处理后,平均识别精度为99.12%,表明卷积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且数据集需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品质。开发了基于移动端的玉米田间病害识别系统,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平均识别准确率为83.33%,系统能够实现田间复杂环境下的玉米病害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害识别 改进卷积神经网络 复杂背景 手机识别系统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徐培桢 何荣蓉 +3 位作者 卿九铃 陈昌兰 王克钰 黄成文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A01期62-63,67,共3页
采用不同病级小区产量对比试验和各级病株单株产量损失测定.以研究玉米纹枯病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613*,关系式为y=-13.782+12.145x,不同病级(1~5级)的平... 采用不同病级小区产量对比试验和各级病株单株产量损失测定.以研究玉米纹枯病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613*,关系式为y=-13.782+12.145x,不同病级(1~5级)的平均产量损失率顺次为3.18%、8.56%、17.55%、31.4%、52.6%。进而计算出在目前公顷单产4500kg的玉米田,采用摘除病叶加喷施井岗霉素防治时,其防治指标为心叶期病株率的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防治指标
下载PDF
木霉菌在玉米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英文)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捷 窦恺 +1 位作者 高永东 李雅乾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4-1167,共14页
目前,世界上共有分属于10个属(T richoderma,Gliocladium,Chaetomium,Bacillus,Burkhoderia,Streptomyces and Pseudomonas,Pantoea,Enterobacter,Macrobacterium)中的微生物被试验用于玉米病害的生物防治,其中细菌14种,真菌17种,放线菌... 目前,世界上共有分属于10个属(T richoderma,Gliocladium,Chaetomium,Bacillus,Burkhoderia,Streptomyces and Pseudomonas,Pantoea,Enterobacter,Macrobacterium)中的微生物被试验用于玉米病害的生物防治,其中细菌14种,真菌17种,放线菌1种。国际上由木霉菌开发的生物杀菌剂和生物肥料有50余种,其中以哈茨木霉T22菌株开发的产品最为著名。目前在我国也开发出了4种木霉菌剂型(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种衣剂),正式登记的木霉菌杀菌剂有7种,其中6种为可湿粉剂,1种为水分散粒剂,主要登记用于防治番茄、观赏百合、黄瓜的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霜霉病以及小麦的纹枯病,但尚无木霉菌生物农药被登记用于防治玉米病害。以木霉菌为主要成分登记的菌肥产品有11种,其中在玉米上应用的有2种。由课题组研制的木霉菌颗粒剂和种衣剂通过土壤穴施和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其中木霉菌颗粒剂防效达65%?87%。近期研制的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50%?60%。国际上已鉴定出多种可诱导玉米获得系统抗性的木霉菌源激发子,其中包括S m1、纤维素酶、疏水蛋白和A vr4/Avr9等效应因子。本课题组近年鉴定出T hc6(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P AF‐AH和T hph1/Thph2的编码产物在系统诱导以J A/ET信号调控的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符合植物免疫M AMPs模式,为全面认识木霉菌诱导免疫机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木霉菌诱导玉米从根至叶片的防御反应系统传导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玉米病害 生物防治 诱导系统抗性 激发子
原文传递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国伟 刘嘉欣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传统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中特征提取主观性强及误识率高的问题,提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玉米病害进行识别。以玉米病害图像和健康图像共5种类别的玉米图像为研究对象,并采用LeNet模型进行试验。首先,按照8∶2的比例为每种玉米病害... 为解决传统的玉米病害识别方法中特征提取主观性强及误识率高的问题,提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玉米病害进行识别。以玉米病害图像和健康图像共5种类别的玉米图像为研究对象,并采用LeNet模型进行试验。首先,按照8∶2的比例为每种玉米病害图像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通过试验组合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设置对准确率的影响,选出最佳参数。另外,选用Adam算法代替SGD算法来优化模型,通过指数衰减法调整学习率,将L2正则项添加到交叉熵函数中,并选择Dropout策略和ReLU激励函数。最后,确定了一个10层CNN网络结构。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花叶病、灰斑病、锈病、叶斑病和玉米健康识别率分别为95.83%、90.57%、100%、93.75%、100%,平均识别率达96%,平均计算时间为0.15 s。经试验结果比较,该模型识别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为玉米病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玉米图像 LeNet模型 病害识别
下载PDF
改进YOLOv5算法的玉米病害检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苏俊楷 段先华 叶赵兵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3-941,共9页
为了解决玉米叶部病害识别技术落后、效率不高、精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算法识别玉米病害。在保持模型的较低计算量的情况下,同时提升检测速度和算法性能,将传统的YOLOv5s网络的特征提取结构进行改进,在主干网络中添加CA... 为了解决玉米叶部病害识别技术落后、效率不高、精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算法识别玉米病害。在保持模型的较低计算量的情况下,同时提升检测速度和算法性能,将传统的YOLOv5s网络的特征提取结构进行改进,在主干网络中添加CA注意力机制,改善目标漏检问题,帮助模型更加精准地定位和识别;在颈部使用BiFPN替代原有的PANet,通过双向的特征融合提升多尺度语义特征的利用,加强对图像深层特征的提取,添加小目标监测层,加强对小物体的检测效果;改进损失函数,引入Focal-EIOU Loss损失函数,提高BBox的回归精度。改进后的YOLOv5算法和传统的YOLOv5s相比,Recall提升了4.61个百分点,平均精度AP上升了4.5个百分点,mAP@0.5提高了2.14个百分点,检测速度上升了4.5 FPS。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5算法在增加极少复杂度的情况下明显提升了算法的效率和性能,并且效果优于传统的YOLOv5s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害 YOLOv5 特征金字塔 注意力机制 EIOU 目标检测
下载PDF
玉米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晋齐鸣 骈跃斌 +3 位作者 宋淑云 李红 沙洪林 张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59,共5页
采用常规的方法对玉米苗期病害发生进行了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病害可初步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病原菌侵入引起,符合KOCH法则的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孢菌(Fus... 采用常规的方法对玉米苗期病害发生进行了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病害可初步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病原菌侵入引起,符合KOCH法则的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玉米圆斑离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carbo 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串珠镰孢菌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var subglutinans)和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reilianum(KuHn)LandonetFull]及玉米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zeaeHsiaetFang)。非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缺素症、环境胁迫和药害等因素引起的病害。使用克百威、福美双、三唑醇和戊唑醇复配的二元或三元种衣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苗期病虫害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苗期病害 丛生苗 丝黑穗病 防治技术
下载PDF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宝英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48-49,共2页
论述了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及演化过程和灾变原因。在综合治理对策上,提出应加强病菌生理小种监测,选育和合理使用抗病品种,运用农艺保健措施,建立病害综合防治体系。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发生趋势 综合防治 生理小种监测 抗病品种 农艺措施
下载PDF
夏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檀尊社 游福欣 +4 位作者 陈润玲 李云德 潘永 王向阳 张巧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3年第2期62-64,共3页
在试验田对夏玉米小斑病田间流行动态和垂直扩展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摸清了夏玉米小斑病的田间发生、发展规律,明确了其发病严重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7-8月温度、湿度、降雨量和... 在试验田对夏玉米小斑病田间流行动态和垂直扩展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摸清了夏玉米小斑病的田间发生、发展规律,明确了其发病严重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7-8月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种植密度、种植期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小斑病 发生规律 流行动态 垂直扩展 品种抗病性 种植密度 降雨量
下载PDF
种子包衣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及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健强 李洪连 +1 位作者 袁红霞 张善翔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2-86,共5页
作者于1996~1997年在河南封丘等四地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就种衣剂包衣玉米种子防治苗期病害及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用20%克福种衣剂(含10%克百威、10%福美双及微肥、成膜剂等其他助剂80%)包衣处理郑单8、丹玉13、豫玉1... 作者于1996~1997年在河南封丘等四地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就种衣剂包衣玉米种子防治苗期病害及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用20%克福种衣剂(含10%克百威、10%福美双及微肥、成膜剂等其他助剂80%)包衣处理郑单8、丹玉13、豫玉15、掖单19和掖单20共5个玉米品种种子。结果表明,①能提高出苗率10.43%~40.65%,②对玉米粗缩病及苗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60.00%~86.47%和56.86%~8419%,③使苗期植株高度及鲜重分别增加8.41%~38.70%和4.90%~74.00%,④玉米增产幅度10.00%~2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包衣 玉米 苗期病害 生长 产量 防治
下载PDF
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艳红 姜兆远 +3 位作者 温嘉伟 黄福杰 见德宝 杨信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对吉林省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锈菌夏孢子白天飞散数量略多于夜间;小雨天捕获的孢子数量可比晴天多2倍左右。空中孢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度(x)和孢子数量(y)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y=19.24... 对吉林省普通型玉米锈病菌孢子飞散、传播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锈菌夏孢子白天飞散数量略多于夜间;小雨天捕获的孢子数量可比晴天多2倍左右。空中孢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度(x)和孢子数量(y)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y=19.24exp(-0.027 89x)描述。在锈病的近程传播中,距菌源区距离(di)和锈病的发病程度(xi)的关系呈S型曲线,顺风向传播梯度可用Xi=505.27exp(-0.058 3di)描述;侧风向传播梯度可用Xi=988.32exp(-0.115 9di)描述。在菌源较多情况下,玉米锈病在1个月时间内顺风向传播距离大约为90~100 m;侧风向传播距离为50~60 m。玉米生育后期锈病在田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锈病 孢子飞散 传播梯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曹学仁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对病害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3S"技术、孢子捕捉技术、轨迹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在植物病害监测预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植物病害 监测预警 “3S”技术 孢子捕捉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13
17
作者 甘林 王志纯 +5 位作者 代玉立 杜宜新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60-1165,共6页
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 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均低于1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7.607 5、12.067 1μg·mL-1。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异菌脲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2.976 3、37.579 5μg·mL-1,而其他DMIs类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μg·mL-1。此外,接菌前2h喷药,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防病效果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邢光耀 杜学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鲜食玉米种质抗病鉴定及其产量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田耀加 赵守光 +5 位作者 王晓明 王秋燕 刘鹏飞 陈红弟 张晶 黄亮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共4页
2008—2011年,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系统调查比较了27个鲜食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3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自交系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甜玉米自交系HJT1211、糯玉... 2008—2011年,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系统调查比较了27个鲜食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3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自交系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甜玉米自交系HJT1211、糯玉米自交系YZ22、WN48、FN7和30m抗病性最强,均兼抗玉米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在14个杂交组合中,有4个高抗兼抗3种玉米病害;不同杂交组合产量差异显著,其中以甜玉米组合"Z132-2×HJT1211"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种质 抗病性 产量
下载PDF
14个青贮玉米品种(系)田间表现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桂兰 阳康春 +3 位作者 韦冠睦 阳俭 蒋业钊 林善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1,共6页
【目的】综合评价青贮玉米的田间性状表现,筛选适宜桂中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系)。【方法】采用机械种植方法种植14个青贮玉米品种(系),生长期调查物候期、农艺性状及发病情况,并分析各品种(系)的抗病性;收获期测定生物量,综合评价... 【目的】综合评价青贮玉米的田间性状表现,筛选适宜桂中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系)。【方法】采用机械种植方法种植14个青贮玉米品种(系),生长期调查物候期、农艺性状及发病情况,并分析各品种(系)的抗病性;收获期测定生物量,综合评价各品种(系)的田间表现。【结果】各品种(系)株高差异明显,以绿青饲4324最高,平均为280.2 cm,曲辰19号最低,仅232.2 cm;豫青贮23出现倒伏(15.0%)和空秆(12.0%);鲜产量最高的是桂青贮1号,为63645 kg/ha;干物质产量最高的是柳玉青3号,为23589 kg/ha;锈病发病率在0~100.00%,其中表现高抗的品种(系)有9个;纹枯病发病率为0~60.00%,除北农青贮208和迪卡018表现中抗外,其余12个品种表现高抗;茎腐病发病率为0~50.00%,桂青贮1号、北农青贮208、正大999和曲辰九号表现高抗。病害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病害抗性等级划分结果一致。【结论】综合农艺性状、生物量及抗病性表现,桂青贮1号、正大999、华优168、柳青贮4号、柳玉青3号和绿青饲4324等6个青贮玉米品种(系)适宜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物候期 生物量 农艺性状 抗病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