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高铁网络建设对可达性空间格局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贤文 白建军 唐尚红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2-92,共11页
文章以陕西省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方法,用以测算最小时空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可达性及可达性潜力四个指标,并对陕西省有无高铁以及未来"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后... 文章以陕西省高速铁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方法,用以测算最小时空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可达性及可达性潜力四个指标,并对陕西省有无高铁以及未来"米"字型高铁网络建成后的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陕西省不同时期高铁网络扩张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节点成本"网络分析法计算结果能较为真实反映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②陕西省高铁网络降低了最小时间可达性,"时间收敛"效应变化显著,但最小空间可达性无明显变化,"空间收敛"效应不突出;③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络建成以后,省会西安的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1 h可服务人口增加到1 751.61万人,提升66.17%,2 h可服务人口为2 890.8万人,提升44.93%;④随着高速铁路的扩张,陕西省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边缘"形态到"廊道"形态再到"核心—廊道"形态的演化趋势,全省可达性整体提升,地区可达性差距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高铁 空间格局 网络分析“ 米”字形高铁网络 核心—廊道 西安都市圈 陕西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区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关联关系演变: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泓然 周启刚 +4 位作者 李辉 伍龙江 毛永发 夏玉松 陈芳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03-5014,共12页
明确重庆都市区的碳收支量的时空变化,探究土地利用碳收支的空间关联关系,对实现区域“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以重庆市主城都市区21个区县为研究尺度,运用IPCC清单法、碳排放系数法、基尼系数、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了2000~2020... 明确重庆都市区的碳收支量的时空变化,探究土地利用碳收支的空间关联关系,对实现区域“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以重庆市主城都市区21个区县为研究尺度,运用IPCC清单法、碳排放系数法、基尼系数、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了2000~2020年的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得到碳收支空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①20年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的碳收支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2.83%,空间分布呈“南北高,东西较高,中部低”的特征.②20年间,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净碳排放空间差异状态变为高度平均,总体基尼系数降低11.42%,而重点开发区的组内差异最大.③20年间,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结构变得稳定且复杂,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分别上升了0.43和180,网络关联度提升为1,网络健康度提升.④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土地利用碳收支个体网络结构中,各个区县的度数中心度均有所增加,中心城区增加最为显著,增加了81,而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下降促进了都市区内的区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⑤20年间,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净碳排放的紧密程度整体上升,核心区密度增加了0.35,核心区-边缘区的密度增加了0.34.研究通过探索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土地利用碳收支变化及空间关联关系,明确碳收支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区域的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收支 社会网络分析法 核心-边缘结构 空间关联关系 重庆主城都市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