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程磊 于海洋 +6 位作者 吴尧 包崇云 杨帮成 满毅 孙瑶 岩晓丽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牙种植术是目前修复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是种植体周围微生态失衡易造成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进而导致种植失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的研究就成为了口腔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种植体周围微生物... 牙种植术是目前修复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是种植体周围微生态失衡易造成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进而导致种植失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的研究就成为了口腔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种植体周围微生物和种植体周围炎症相关微生物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风险,因此寻找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核心微生物组"是目前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微生物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种植体周围炎 核心微生物组
下载PDF
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红阳 康传志 +6 位作者 王月枫 王升 王铁霖 张燕 周利 刘大会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5397-5405,共9页
药用植物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来源,我国已经实现药用植物的大规模栽培和生产。微生物作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样也将推动中药农业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然而,有关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该文以微生物... 药用植物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来源,我国已经实现药用植物的大规模栽培和生产。微生物作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样也将推动中药农业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然而,有关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该文以微生物组研究的发展时间线为基础,对微生物组研究的起源、技术和热点进行综述,结合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几点建议:①依据科、属、种对不同化学型药用植物的微生物组进行系统研究,揭示药用植物与微生物的共进化过程;②开展药用植物微生物组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研究,掌握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作用规律;③寻找合适的药用植物模式物种,建立药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模型;④挖掘药用植物核心微生物组,将核心微生物组成员应用于中药生态农业;⑤推进药用植物微生物育种的研究工作,为药用植物育种提供新的途径;⑥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药用植物微生物组,加快未培养微生物菌株的开发和利用;⑦建设药用植物微生物菌种保藏平台及其代谢产物数据库,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以此来推动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研究的高效、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微生物 药用植物微生物组 共生功能体 核心微生物组
原文传递
太行山片麻岩区栓皮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8
3
作者 魏松坡 宋怡静 +1 位作者 贾黎明 袁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2-433,共12页
以太行山片麻岩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常规测序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鉴定了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最终共划分出18种栓皮栎外生菌根形态类型。高通量测序得到394个外生菌根真菌... 以太行山片麻岩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常规测序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鉴定了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最终共划分出18种栓皮栎外生菌根形态类型。高通量测序得到394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隶属于11目23科30属。其中栓皮栎外生菌根核心菌群(core microbiome)共9属17个OTUs,总相对多度达65.16%。样地1与样地2中样本的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但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核心菌群在2个样地中的分布不同,其中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硬皮地星属Astraeus主要分布于位于阳坡的样地1,而空团菌属Cenococcum、小球孢盘菌属Sphaerosporella、锁瑚菌属Clavulina、丝盖伞属Inocybe主要分布于位于阴坡的样地2,毛革菌属Tomentella在两个样地的分布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形态类型 ILLUMINA MiSeq测序 D菌群 栓皮栎
原文传递
口腔种植体表面影响细菌黏附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周雯 彭显 程磊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减少种植体表面微生物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能够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优化种植义齿的远期预后。本文就口腔种植体表面影响细菌黏附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新型材料或改性现有材料、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文献复习... 减少种植体表面微生物的黏附和生物膜的形成能够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优化种植义齿的远期预后。本文就口腔种植体表面影响细菌黏附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新型材料或改性现有材料、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文献复习结果表明,口腔种植体表面影响细菌黏附的因素为种植体材料的种类、粗糙度、非特异性理化性质、抗菌涂层的种类、种植体表面获得性膜的成分、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等。种植体材料的研究方向为降低细菌黏附的同时促进骨结合,而符合这一要求的种植体应该具有的理化性质尚未达成共识。目前种植体材料的发展趋势是以种植体周围炎“核心微生物组”的研究为导向,基于致病微生物对种植体表面黏附相关因素的研究,有机结合多种改性方法改变种植体材料表面相关性质,甚至赋予种植体抗菌性能,以达到减少或抑制致病菌对种植体黏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材料 细菌黏附 表面特性 表面改性 理化性质 抗菌涂层 获得性膜 细胞壁 生物膜 种植体周围炎 核心微生物组
下载PDF
植物种子内生细菌组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星 何山文 +2 位作者 侯嘉玮 魏海雷 张晓霞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5-1378,共14页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也是多种有益微生物和病原菌的传递载体。种子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程度、品质及产量等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有关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植物微生态相...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也是多种有益微生物和病原菌的传递载体。种子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程度、品质及产量等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有关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突飞猛进,尤其植物微生态相关的根际微生物组和叶际微生物组的研究已经成为焦点和热点。相比之下,对植物种子内生微生物组的研究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细菌是种子内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本文将重点从种子内生细菌的类群组成、生物学功能、传播途径和核心微生物组四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剖析当前种子内生微生物组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内生细菌 核心微生物组 垂直传递
原文传递
废弃稀土尾砂地先锋植物根区核心菌群研究
6
作者 彭钰欣 刘叶 +5 位作者 陈子武 刘文深 王诗忠 汤叶涛 仇荣亮 晁元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3-183,共11页
为探究稀土矿区废弃尾砂地胁迫生境下先锋植物根相关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集群模式,该文采集废弃3年、6年、10年的稀土尾矿土壤及典型先锋植物芒萁和芒草根样品,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锋植物根相关微生物组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 为探究稀土矿区废弃尾砂地胁迫生境下先锋植物根相关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集群模式,该文采集废弃3年、6年、10年的稀土尾矿土壤及典型先锋植物芒萁和芒草根样品,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锋植物根相关微生物组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演替下芒萁和芒草根区形成了以高耐性菌和植物促生菌为主的核心微生物,如杆菌科、蓝藻科、伯克氏菌科、鱼孢菌科等;根部分区导致芒萁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芒草的较为相似;芒萁根内富集菌群与稀土高度相关,而芒草的与金属耐性相关;2种植物根区均出现了甲基营养型菌属和与营养获取相关的基石物种,可能是芒萁和芒草成为废弃稀土尾砂地先锋植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砂地 先锋植物 芒萁 芒草 根相关微生物组 核心菌群
下载PDF
海草床微生物研究进展
7
作者 蔡泽富 陈石泉 +6 位作者 吴钟解 沈捷 谢珍玉 骆丽珍 庞巧珠 章翔 王道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共13页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海草微生物组与沉积物和海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其分布在离散且高度异质性的生态位,且该模式在广泛的地理尺度上保持不变,不是受海草种类和沉积物类型控制,而是主要取决于环境驱动与海草代谢。大部分海草核心微生物群落都参与硫循环。今后可采用模拟实验、生态模型、基因组、宏基因组、转录组与代谢组等技术方法研究海草床微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功能、定植与病害等。此外,揭示海草床中微生物、海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保护受威胁的海草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共生功能体 核心微生物组 多样性 环境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定肉鸡回肠微生物多样性及PICRUSt基因预测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徐帅 林奕岑 +3 位作者 周梦佳 倪学勤 曾东 曾燕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81-2588,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健康肉鸡回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5只鸡的回肠内容物进行测序,按照97%的相似度归类操作分类单元(OTUs),去除序列数量少的OTUs(n<2),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PICRUSt基因预测。结果表明:1)... 本试验旨在研究健康肉鸡回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5只鸡的回肠内容物进行测序,按照97%的相似度归类操作分类单元(OTUs),去除序列数量少的OTUs(n<2),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PICRUSt基因预测。结果表明:1)共获得424 062条tags,并归类于1 002个非单OTUs,样品平均tags为(28 271±8 855)条,平均OTUs为(261±82)个。2)所有样品共含有20个菌门,160个菌属。其中,共享核心菌门4个,分别是厚壁菌门(85.35%)、变形菌门(6.09%)、蓝细菌门(2.15%)和放线菌门(0.16%);共享核心菌属19个,占样品微生物总量的93.75%。3)鸡回肠样品预测得出328个功能。从前20个功能热图可知,各样品的效能存在差异。由此可见,鸡回肠微生物群落复杂,但主要菌群相对稳定。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鸡回肠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回肠 高通量测序 核心菌群 PICRUSt
下载PDF
蝉棒束孢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曾召英 许忠顺 +4 位作者 牟丹 许绍欢 杜飞 周家喜 邹晓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10-1723,共14页
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 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棒束孢及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蝉棒束孢内菌核共检测到43个真菌属,菌膜检测到58个真菌属,菌际土检测到260个真菌属,且内菌核和菌膜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两地生境土的真菌群落结构有差异,大将山以棒束孢属Is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一分类地位未知属占优势,而贵阳森林公园以被孢霉属、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菇属Russula、棒束孢属占优势,且两地菌际土中棒束孢属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样。核心真菌组检测分析显示,内菌核的核心真菌组有10个OTUs,菌膜的核心真菌组有5个OTUs,菌际土的核心真菌组有20个OTUs,3种样本的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群均检测到有与植物相关的功能群,内菌核中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群,菌膜中检测到植物病原真菌群,菌际土中检测到丛枝菌根真菌群和植物病原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内菌核 菌膜 菌际土 核心真菌组 生态功能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