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酸改性凹凸棒石粘土及吸附Cu^(2+)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红艳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05年第4期59-61,共3页
将凹凸棒石粘土用硝酸进行改性处理,然后用于对含铜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研究了硝酸浓度、改性凹凸棒石粘土用量、吸附时间、pH值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mol/LHNO3改性处理后的凹凸棒石粘土吸附能力最好,凹凸棒石粘土加入... 将凹凸棒石粘土用硝酸进行改性处理,然后用于对含铜废水中铜离子的吸附,研究了硝酸浓度、改性凹凸棒石粘土用量、吸附时间、pH值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mol/LHNO3改性处理后的凹凸棒石粘土吸附能力最好,凹凸棒石粘土加入量为30g/L,水样pH值为4,超声搅拌20min,废水中Cu2+的吸附率接近99%,同时吸附剂的再生实验表明,复用时吸附量下降平缓,可以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含铜废水 吸附剂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印刷电路板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及废水回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永福 邵琪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0-73,共4页
对某印刷电路板生产废水采用分质预处理—混凝沉淀—机械过滤工艺处理,结果表明,系统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同时对出水采用反渗透装置处理后达到初级回用水的水质要求。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 含重金属废水 含铜废水 回用水
下载PDF
高效重金属螯合剂RDTC的研制及处理含铜废水性能 被引量:24
3
作者 令玉林 周建红 +1 位作者 李国斌 刘立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90-1395,共6页
以四乙烯五胺、二氯乙烷和哌嗪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一种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类重金属螯合剂RDTC,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RDTC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和致浊物质对模拟含铜废水中Cu(Ⅱ)去除效果的影响,用测定浊度的方法研究... 以四乙烯五胺、二氯乙烷和哌嗪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一种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类重金属螯合剂RDTC,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RDTC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和致浊物质对模拟含铜废水中Cu(Ⅱ)去除效果的影响,用测定浊度的方法研究了絮体的沉降性能,并采用溶出法对沉渣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处理250 mL含Cu(Ⅱ)为50 m.gL-1的游离Cu2+、CuCA和CuEDTA废水,对应的RDTC投加量分别为3.4、3.6和3.8 mL时,Cu(Ⅱ)去除率达到99.5%以上;RDTC在废水初始pH值为3—11的范围内使用时,Cu(Ⅱ)去除率都高于99.3%;废水中的致浊物质有利于Cu2+的去除;废水自然沉降10 m in后浊度低于10NTU,絮体沉降性能好;沉渣在pH≥5的环境中稳定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螯合剂 含铜废水 沉降性能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成四喜 黄铮铮 +1 位作者 雷筱娱 李海屏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含铜废水中的应用,列举了络合铜废水、游离铜废水及多金属杂质含铜废水中适用的树脂种类及应用实例,对工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做出总结归纳,并针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离子交换树脂... 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含铜废水中的应用,列举了络合铜废水、游离铜废水及多金属杂质含铜废水中适用的树脂种类及应用实例,对工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做出总结归纳,并针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离子交换树脂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对常规浓度和低浓度的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均较好,可将废水有效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法 含铜废水 资源回收
下载PDF
电化学双极法处理高浓度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 被引量:16
5
作者 肖书虎 张国芳 +2 位作者 宋永会 曾萍 李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295-299,共5页
采用电化学双极法处理高浓度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在分析其水质特征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极板间距、电流和初始pH等因素对废水中黄连素和Cu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需添加电解质与氧化剂,在极板间距为2.0cm,电流为4.0 A,不调节废水p... 采用电化学双极法处理高浓度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在分析其水质特征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极板间距、电流和初始pH等因素对废水中黄连素和Cu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需添加电解质与氧化剂,在极板间距为2.0cm,电流为4.0 A,不调节废水pH的条件下,处理时间300 min内,黄连素和Cu2+浓度分别由初始的1 700和22 000mg/L下降至120和55.0 mg/L,去除率达93.3%和99.9%以上。通过计算得出,铜的平均回收率达到97.1%,即处理每t废水可回收铜21.4 kg。由此可见,电化学双极法既降解了废水中黄连素,又回收了大部分的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制药废水 含铜废水 黄连素 铜回收
下载PDF
诱导结晶工艺处理含铜废水 被引量:16
6
作者 阎中 熊娅 +1 位作者 王凯军 张国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03-2608,共6页
利用诱导结晶法处理浓度为20、50、100 mg.L-1的含铜废水,稳定运行后去除率皆能达到90%以上。实验连续运行145 d,定期取出结晶产物,通过SEM-EDS测试发现:结晶颗粒逐渐长大,其组成为碱式碳酸铜,分子式推测为CuCO3.Cu(OH)2.xH2O。本文还... 利用诱导结晶法处理浓度为20、50、100 mg.L-1的含铜废水,稳定运行后去除率皆能达到90%以上。实验连续运行145 d,定期取出结晶产物,通过SEM-EDS测试发现:结晶颗粒逐渐长大,其组成为碱式碳酸铜,分子式推测为CuCO3.Cu(OH)2.xH2O。本文还考察了沉淀剂种类、进药比、水力负荷以及停留时间对诱导结晶工艺处理含铜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废水中[Cu2+]为20 mg.L-1时,最佳运行条件为:以碳酸钠为沉淀剂,进药比在1~2,水力负荷不高于25 m.h-1。停留时间对结晶工艺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结晶 重金属 含铜废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离子交换法处理线路板厂含铜废水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晓鸥 尹庚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对某线路板厂含铜废水处理装置的离子交换柱再生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再生液流量为2000L/h,再生剂质量分数为8.5%时,每次交换出的总铜量达26.1~29.0 kg;采用再生液二次利用工艺时,每次交换出的总铜量为18.5~21.3kg,废再生... 对某线路板厂含铜废水处理装置的离子交换柱再生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再生液流量为2000L/h,再生剂质量分数为8.5%时,每次交换出的总铜量达26.1~29.0 kg;采用再生液二次利用工艺时,每次交换出的总铜量为18.5~21.3kg,废再生液Cu2+质量浓度上升到20g/L,可节约再生剂用量,并有利于铜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 再生 废水处理 含铜废水
下载PDF
改性聚乙烯亚胺捕集和回收水中的Cu^(2+)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刚 王志科 +1 位作者 常青 徐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3-959,共7页
为提高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简化处理流程,采用CS_2、NaOH对聚乙烯亚胺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高分子絮凝剂——PEX(聚乙烯亚胺基黄原酸钠).以含Cu^(2+)水样为处理对象,探讨了初始ρ(Cu^(2+))、pH、共存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以及浊度对PE... 为提高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简化处理流程,采用CS_2、NaOH对聚乙烯亚胺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种新型高分子絮凝剂——PEX(聚乙烯亚胺基黄原酸钠).以含Cu^(2+)水样为处理对象,探讨了初始ρ(Cu^(2+))、pH、共存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以及浊度对PEX捕集Cu^(2+)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螯合絮体中Cu^(2+)的回收情况.结果表明:PEX对含Cu^(2+)水样具有很好的捕集性能,Cu^(2+)去除率最高可达到100%;PEX对Cu^(2+)的去除效果随着水样初始pH的升高而增强,但pH位于PEX等电点处时,Cu^(2+)去除率有所降低.在较低的PEX投加量下,水样中共存的NaCl、CaCl_2、NaNO_3、Na_2SO_4、柠檬酸、焦磷酸钠对PEX去除Cu^(2+)均可起到促进作用,而共存的EDTA、氨基乙酸、浊度对PEX去除Cu^(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加PEX投加量后,可减弱或消除上述影响.螯合絮体采用HNO_3溶液进行静态浸泡30 d后,Cu的回收率可达100%.研究显示,PEX能有效去除和回收水样中的Cu^(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絮凝剂 重金属 含铜废水 螯合 回收
下载PDF
不锈钢-铝电极电絮凝处理含铜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旭东 王中琪 周乃磊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46-50,共5页
采用不锈钢-铝为电极的电絮凝法对含铜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模拟废水铜离子浓度为150 mg/L,以废水中的铜离子浓度和COD去除率为考察指标,在电流密度为15 mA/cm2、极板间距为3 cm、pH值为7、电解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Cu2+的去除率... 采用不锈钢-铝为电极的电絮凝法对含铜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模拟废水铜离子浓度为150 mg/L,以废水中的铜离子浓度和COD去除率为考察指标,在电流密度为15 mA/cm2、极板间距为3 cm、pH值为7、电解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Cu2+的去除率平均能达到99%以上,COD的去除率亦能达到97%;在此基础上,应用于实际的电路板腐蚀液废水的处理试验,发现Cl-浓度在200 mg/L以上时,对废水先进行相关预处理也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该研究对进一步探讨Cl-对电絮凝的影响机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水 电絮凝 不锈钢-铝电极 去除率 氯离子
下载PDF
沉淀法处理含铜废水及其沉淀产物的表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新颖 Francis Ruzagiliza Innocent +1 位作者 陈泉源 薛罡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3,共6页
采用Ca(OH)2、Na2CO3和Na2S作为沉淀剂处理模拟酸性含铜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对铜离子去除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为Ca(OH)2>Na2 CO3>Na2 S;沉淀60 min后,污泥沉降体积由高至低的顺序为Na2 CO3>Ca(OH)2>Na2S;上清液浊度由高至低的... 采用Ca(OH)2、Na2CO3和Na2S作为沉淀剂处理模拟酸性含铜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对铜离子去除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为Ca(OH)2>Na2 CO3>Na2 S;沉淀60 min后,污泥沉降体积由高至低的顺序为Na2 CO3>Ca(OH)2>Na2S;上清液浊度由高至低的顺序为Ca(OH)2>Na2CO3>Na2S。沉淀剂为Ca(OH)2时,随溶液pH升高,上清液ζ电位绝对值减小;沉淀剂为Na2CO3和Na2S时,随溶液pH升高,上清液ζ电位绝对值增大。沉淀剂为Ca(OH)2时,沉淀污泥中主要含有CaSO4.2H2 O和CuO;沉淀剂为Na2 CO3时,沉淀污泥中主要含有Cu4(SO4)(OH)6.2H2O;沉淀剂为Na2S时,沉淀污泥中主要含有CuS和CuSO4.5H2 O。Ca(OH)2作为沉淀剂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水 沉淀法 沉淀剂 Ζ电位 浊度 污泥
下载PDF
常温中和铁氧体法处理高浓度含铜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段睿 王立和 +1 位作者 杨翠英 寇小燕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6,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铁氧体法处理高浓度含铜废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pH=10.0、n(Fe2+)∶n(Cu2+)=10、n(Fe3+)∶n(Fe2+)=1.5∶1、反应温度为30℃、搅拌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处理效果最佳。铜的去除率可达99.95%左右,处理后的废水中的Cu2... 通过实验研究了铁氧体法处理高浓度含铜废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pH=10.0、n(Fe2+)∶n(Cu2+)=10、n(Fe3+)∶n(Fe2+)=1.5∶1、反应温度为30℃、搅拌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处理效果最佳。铜的去除率可达99.95%左右,处理后的废水中的Cu2+可从1 600 mg/L左右降至1 mg/L以下,达到GB 25467—2010的间接排放标准。对沉淀进行酸洗、水洗和干燥处理,EDS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在此条件下能生成稳定存在的铜铁氧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体法 含铜废水 沉淀法
下载PDF
电镀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晨阳 余恒 +4 位作者 岳彤 李赛 韩明君 魏鑫 孙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26-2438,共13页
随着电子电镀行业的快速发展,涉及镀铜表面处理过程不断增多,会产生大量电镀含铜废水,若将其直接排放会对生物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同时也是对铜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对电镀含铜废水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置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 随着电子电镀行业的快速发展,涉及镀铜表面处理过程不断增多,会产生大量电镀含铜废水,若将其直接排放会对生物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同时也是对铜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对电镀含铜废水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置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化学法、物化法以及生物法3个方面对电镀含铜废水的研究现状及处理技术进行综述,着重阐述沉淀法、膜分离、吸附法以及其他技术的处理工艺及实际效果,结合实例对具体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面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目前处理技术的不足,讨论未来电镀含铜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其资源化利用进行展望和总结,以便为电镀含铜废水的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水 沉淀法 物化法 生物法
下载PDF
含铜黄连素废水的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及铜回收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肖宏康 肖书虎 +4 位作者 宋永会 曾萍 邵红 张国芳 李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铁粉和废碳投加量,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设计了回收金属铜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初始Cu2+浓度约为20000mg/L,黄连素浓度... 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铁粉和废碳投加量,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设计了回收金属铜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初始Cu2+浓度约为20000mg/L,黄连素浓度为1700~1900mg/L的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当废水pH为2.0~3.0,铁粉和废碳投加量分别为25和30g/L,反应90min后,黄连素的去除率达70%以上,Cu2+的去除率高达99.9%以上,出水中Cu2+浓度低于20mg/L,处理每t水可回收18~19kg铜,可实现金属铜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微电解 含铜废水 黄连素 预处理
下载PDF
多法联合处理印制电路板生产厂含铜废水 被引量:9
14
作者 曾小君 王和平 +2 位作者 苏志宪 许赟 路中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5-98,共4页
联合使用中和沉淀、混凝沉淀和硫化沉淀法对印制电路板生产厂含铜废水进行处理试验,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含铜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pH=4.5~6.5条件下,按3.5~5.5mg·L-1的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5%的硫化钠溶液,搅拌反应4mi... 联合使用中和沉淀、混凝沉淀和硫化沉淀法对印制电路板生产厂含铜废水进行处理试验,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含铜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pH=4.5~6.5条件下,按3.5~5.5mg·L-1的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5%的硫化钠溶液,搅拌反应4min后,调节pH到8.5~9.5,分别按50mg·L-1的量加入聚合氯化铝溶液(质量分数5%)和5mg·L-1的量加入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溶液(质量分数0.1%),处理后废水中Cu2+的质量浓度小于0.5mg·L-1。工程试车结果表明,采用本工艺路线处理后,出水中Cu2+的质量浓度达到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制电路板 含铜废水 物化处理
下载PDF
电解法处理电镀含铜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曾淼 冯凯莉 +1 位作者 叶晨皓 武小鹰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3-46,共4页
电解法用于处理电镀含铜废水,具有高效,操作简单等特点。采用某企业含铜电镀废水,研究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以及进水浓度等参数对铜离子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处理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5 A/dm^2,铜离子质量浓度为31.76 ... 电解法用于处理电镀含铜废水,具有高效,操作简单等特点。采用某企业含铜电镀废水,研究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以及进水浓度等参数对铜离子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处理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5 A/dm^2,铜离子质量浓度为31.76 mg/L,电解t达到2 h时,铜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98%以上;铜离子质量浓度为1867.16 mg/L,在电流密度为3.0 A/dm^2,电解t达到2 h时,铜离子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法 含铜废水 去除率
下载PDF
铁置换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捷 王强胜 李建芬 《化学工程师》 CAS 2015年第9期36-38,共3页
本文采用铁粉置换法处理含铜废水,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置换前后溶液中Cu2+含量;研究了铁粉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 H值对铜置换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置换条件是:铁粉用量700mg/50m L、反应时间15min、反应温度为... 本文采用铁粉置换法处理含铜废水,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置换前后溶液中Cu2+含量;研究了铁粉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 H值对铜置换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置换条件是:铁粉用量700mg/50m L、反应时间15min、反应温度为室温、溶液p H值为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废水 铁置换法 EDTA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柚皮残渣制备活性炭对Cu^(2+)吸附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本盛 吴彩斌 +1 位作者 倪帅男 袁程方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8年第6期38-44,共7页
以柚皮为材料,提取柚皮苷后残渣制备柚皮基活性炭(简称PPAB),研究其在不同pH、投加量、吸附质浓度、时间、温度、粒径、解吸剂条件下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值为6,PPAB投加量4 g/L,溶液温度35℃,Cu^(2+)初始浓度30 mg/L... 以柚皮为材料,提取柚皮苷后残渣制备柚皮基活性炭(简称PPAB),研究其在不同pH、投加量、吸附质浓度、时间、温度、粒径、解吸剂条件下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值为6,PPAB投加量4 g/L,溶液温度35℃,Cu^(2+)初始浓度30 mg/L,吸附60 min,PPAB对Cu^(2+)去除率94.47%,最大吸附容量7.09 mg/g;0.25 mol/L盐酸脱附Cu^(2+)效果较优,回收率98.21%.吸附过程Langmuir等温式能较好拟合,此工艺下PPAB平均得率36.9%,比表面积高达1 764 m2/g.柚皮基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化 柚皮活性炭 含铜废水 吸附性能
下载PDF
电镀含铜废水的资源化回收利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蓬勃 李金花 +2 位作者 周保学 袁玥文 袁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84-187,共4页
电镀行业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问题备受关注。针对电镀行业含铜废水达标排放的迫切需求,从资源化利用角度,以4种典型镀铜工艺"焦磷酸盐镀铜、酸性镀铜、羟基乙叉二膦酸盐(HEDP)镀铜、氰化镀铜"产生的废水为对象,就镀铜废水回... 电镀行业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问题备受关注。针对电镀行业含铜废水达标排放的迫切需求,从资源化利用角度,以4种典型镀铜工艺"焦磷酸盐镀铜、酸性镀铜、羟基乙叉二膦酸盐(HEDP)镀铜、氰化镀铜"产生的废水为对象,就镀铜废水回收利用的难点、技术特点和合适的工艺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镀铜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提供思路,展望未来镀铜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研究方向,实现铜离子和水在电镀生产线的原位回用或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含铜废水 水处理 资源化
下载PDF
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的优化制备 被引量:9
19
作者 管映兵 王刚 +1 位作者 徐敏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78-4585,共8页
为提高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简化处理流程,以聚丙烯酰胺(PAM)、甲醛、氢氧化钠、巯基乙酸(TGA)为原料,先经羟甲基化反应制备中间产物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PAM),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巯基接枝到MPAM分子链上,制备出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 为提高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简化处理流程,以聚丙烯酰胺(PAM)、甲醛、氢氧化钠、巯基乙酸(TGA)为原料,先经羟甲基化反应制备中间产物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PAM),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巯基接枝到MPAM分子链上,制备出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AMPAM).以水样中Cu(Ⅱ)的去除率为考察目标,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中CCD实验优化MAMPAM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MAMPAM最优制备条件为:MPAM浓度0.31%、MPAM与TGA物质的量比为1∶3.2、反应介质p H值为4.76、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MPAM对Cu(Ⅱ)的去除率为95.30%,与模型的理论预测值94.47%接近,相对偏差仅为0.83%,模型合理可靠.红外分析表明MPAM分子链上成功接上了巯基.MAMPAM对不同初始浓度的含Cu(Ⅱ)水样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Cu(Ⅱ)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MAMPAM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含铜废水处理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絮凝剂 响应面法 Plackett-Burman实验 最陡爬坡实验 含铜废水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重金属螯合絮凝剂MAAPAM去除水中Cu(Ⅱ) 被引量:9
20
作者 姜盛基 王刚 +1 位作者 严亚萍 杨丽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30,共7页
文章利用响应面法,对重金属螯合絮凝剂巯基乙酰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MAAPAM)去除含Cu(Ⅱ)废水的条件参数进行优化,以Cu(Ⅱ)初始浓度、MAAPAM投加量与Cu(Ⅱ)初始浓度比值和水样初始pH值为自变量,Cu(Ⅱ)去除率为目标值,建立模型并考察因素... 文章利用响应面法,对重金属螯合絮凝剂巯基乙酰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MAAPAM)去除含Cu(Ⅱ)废水的条件参数进行优化,以Cu(Ⅱ)初始浓度、MAAPAM投加量与Cu(Ⅱ)初始浓度比值和水样初始pH值为自变量,Cu(Ⅱ)去除率为目标值,建立模型并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响应面二次多项式模型显著,失拟项不显著,模型合理,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81 1,校正决定系数RAdj2为0.964 0,模型拟合性较好。Cu(Ⅱ)初始浓度和水样初始pH值、MAAPAM投加量与Cu(Ⅱ)初始浓度的比值和水样初始pH值的交互作用对Cu(Ⅱ)去除率影响显著。在Cu(Ⅱ)初始浓度为24.6 mg/L,水样初始pH值为5.9,MAAPAM投加量与Cu(Ⅱ)初始浓度比值为4.2∶1的优化条件下,絮凝剂MAAPAM对Cu(Ⅱ)的实际去除率达94.72%,与模型预测值93.88%接近,证明响应面模型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螯合絮凝剂 优化 含铜废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