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南海海域铜合金8年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文军 刘大扬 魏开金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0-236,共7页
研究了7种铜合金在南海榆林站海水中8年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7种铜合金的平均腐蚀深度与时间关系符合H=aTb规律,其平均腐蚀速度随时间而下降,利用EPMA、X衍射分析了HSn62—1、QSn6.5-0.1腐蚀膜成分、结... 研究了7种铜合金在南海榆林站海水中8年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7种铜合金的平均腐蚀深度与时间关系符合H=aTb规律,其平均腐蚀速度随时间而下降,利用EPMA、X衍射分析了HSn62—1、QSn6.5-0.1腐蚀膜成分、结构与耐蚀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回归分析 海水腐蚀 暴露试验
下载PDF
白铜基体低表面能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顾强 陈英 +3 位作者 陈东 张泽霆 李小江 刘皓然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0-228,共9页
目的研究混合修饰构筑白铜超疏水表面的可行性及防腐性能。方法以白铜为基体,采用简单的化学刻蚀法,以硝酸银溶液作为刻蚀液,经肉豆蔻酸和十二硫醇的混合乙醇溶液修饰来制备超疏水白铜。采用接触角测量仪、XRD、FTIR、SEM、EDS对超疏水... 目的研究混合修饰构筑白铜超疏水表面的可行性及防腐性能。方法以白铜为基体,采用简单的化学刻蚀法,以硝酸银溶液作为刻蚀液,经肉豆蔻酸和十二硫醇的混合乙醇溶液修饰来制备超疏水白铜。采用接触角测量仪、XRD、FTIR、SEM、EDS对超疏水白铜表面性能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并利用Tafel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低表面能复合膜的耐蚀性能。结果肉豆蔻酸和十二硫醇的疏水长链都组装到薄银层表面,其中肉豆蔻酸和薄银层的键合形式为双齿桥式复合模式,超疏水白铜表面形貌由微米级枝晶和纳米级乳突状结构组成,同时材料表面与水的接触角达到157.4°,表现出超疏水水平。此外,制备的超疏水白铜表面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在水、有机溶液、3.5%Na Cl溶液中分别浸泡2 d,所有样品表面仍表现为超疏水水平。由Tafel极化曲线拟合参数计算可知,其缓蚀效率达到83.9%。结论以两种低表面能物质混合修饰来制备超疏水白铜表面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且该复合膜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修饰 白铜 刻蚀 超疏水 复合膜 耐腐蚀
下载PDF
铜合金表面均三嗪二硫醇与硅烷复合自组装薄膜的制备及其耐蚀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彦妮 曹卓 +1 位作者 王静 王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4-467,488,共5页
采用自组装技术,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单一6-N,N-二丁基胺-1,3,5-三嗪-2,4-硫醇(DB)和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ES)自组装薄膜及二者的复合自组装薄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量、极化曲线和盐水浸泡实验(0.5M NaCl)... 采用自组装技术,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单一6-N,N-二丁基胺-1,3,5-三嗪-2,4-硫醇(DB)和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ES)自组装薄膜及二者的复合自组装薄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量、极化曲线和盐水浸泡实验(0.5M NaCl)对铜合金表面的自组装薄膜的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铜合金相比,经复合自组装薄膜修饰的铜合金表面接触角由85.8°上升到107.3°,提高了铜合金表面的疏水性;红外光谱结果也表明复合自组装薄膜在铜合金表面的形成;极化曲线测试和盐水试验均表明了该复合自组装薄膜有效地提高了铜合金的耐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均三嗪二硫醇 自组装薄膜 耐蚀性
下载PDF
Cu基三元合金与SiC之间的润湿性及界面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宁华 隋智通 +1 位作者 薛小谋 王景唐 《材料科学进展》 CSCD 1993年第4期309-314,共6页
采用静滴法、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研究了 Cu-Sn-M(M=Ti,Zr,V,Cr)三元合金与烧结碳化硅及单晶碳化硅间的润湿性及界面反应。在 Cu-Sn-Ti 合金与两种碳化硅垫片的铺展前沿均发现有前驱膜存在,同时在 Cu_(85)Sn_(10)Ti_5与烧结碳化硅的界面... 采用静滴法、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研究了 Cu-Sn-M(M=Ti,Zr,V,Cr)三元合金与烧结碳化硅及单晶碳化硅间的润湿性及界面反应。在 Cu-Sn-Ti 合金与两种碳化硅垫片的铺展前沿均发现有前驱膜存在,同时在 Cu_(85)Sn_(10)Ti_5与烧结碳化硅的界面发现裂纹。实验结果表明:Ti 的加入显著改善 Cu-Sn 二元合金与碳化硅间的润湿性,其原因是 Ti 在界面上的吸附、富集及界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合金 碳化硅 润湿性 界面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铝铜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濮春保 宋胜利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究Al-5%Cu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处理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硬质阳极氧化试验装置对Al-5%Cu合金进行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并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在硫酸电解液中生成的硬质阳极氧化膜的微观组织结构、厚度及硬度。综合采用正交试... 目的探究Al-5%Cu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处理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硬质阳极氧化试验装置对Al-5%Cu合金进行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并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在硫酸电解液中生成的硬质阳极氧化膜的微观组织结构、厚度及硬度。综合采用正交试验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方案,研究了硫酸溶液温度、电流密度和阳极氧化时间对硬质阳极氧化膜的硬度及膜层厚度的影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对Al-5%Cu合金阳极氧化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采用硬质阳极氧化技术可以增加Al-5%Cu合金的表面硬度。制备的氧化膜厚度较均匀,表面质量较好,硬度较高。硫酸溶液的温度是影响表面氧化膜层微观组织及硬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Al-5%Cu合金进行硬质阳极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范围为:氧化液温度-9^-7℃,电流密度4~4.8 A/dm2,氧化时间115~1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铜合金 硬质阳极氧化 正交试验 人工神经网络 膜层厚度 膜层硬度
下载PDF
不同厚度Cr/CrN粘结层对铜合金表面碳基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天杨 李振东 +3 位作者 詹华 司彦龙 刘继彬 汪瑞军 《真空》 CAS 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
为提高铜合金表面硬质薄膜的抗冲击性能,在KK3铜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厚度Cr/CrN粘结层的铬掺杂类金刚石(Cr-DLC)碳基薄膜,采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纳米压痕仪和连续冲击试验机分别分析了Cr-DLC薄膜的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 为提高铜合金表面硬质薄膜的抗冲击性能,在KK3铜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厚度Cr/CrN粘结层的铬掺杂类金刚石(Cr-DLC)碳基薄膜,采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纳米压痕仪和连续冲击试验机分别分析了Cr-DLC薄膜的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Cr-DLC薄膜的残余应力、弹性模量、结合强度及抗冲击性能等与Cr/CrN粘结层厚度存在密切关系;铜合金表面Cr-DLC薄膜的残余应力随着粘结层厚度的增加先降后升,当粘结层厚度为1.01μm时,薄膜的残余应力最小,仅为-0.47GPa,硬度与弹性模量分别为11.68GPa和144.54GPa;薄膜的结合强度随粘结层厚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粘结层厚度为1.01μm时结合强度最高,达到了50N;经30000次连续冲击试验后,不同厚度Cr/CrN粘结层的Cr-DLC薄膜样品表面均出现冲击坑,且中心区域均出现一定面积的薄膜剥落,其中粘结层厚度为1.01μm的Cr-DLC薄膜样品冲击坑体积最小,仅为9.241×10^(6)μm^(3),表现出最好的抗冲击性能。综上,针对铜合金表面不同厚度Cr/CrN粘结层的Cr-DLC碳基薄膜,当Cr/CrN粘结层厚度为1.01μm,总厚度不大于8μm时,其抗冲击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碳基薄膜 抗冲击性能 粘结层
下载PDF
含铁系元素的铜基合金表面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廖强强 李明波 严佳 《华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25,共4页
介绍了含镍、铁、钴这三个铁系元素的铜基合金表面膜在不同介质中的耐腐蚀行为。由于铁系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合金元素添加到铜合金中,如何影响铜合金表面钝化膜的结构与组成,从而提高铜合金的耐蚀性能,是一个... 介绍了含镍、铁、钴这三个铁系元素的铜基合金表面膜在不同介质中的耐腐蚀行为。由于铁系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合金元素添加到铜合金中,如何影响铜合金表面钝化膜的结构与组成,从而提高铜合金的耐蚀性能,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探讨的问题。从铁系元素电子结构的相似性出发,找出铁系元素提高铜基合金耐蚀性能的规律性,将对耐蚀新材料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系元素 铜基合金 表面膜 耐蚀性能
原文传递
疏水性硅烷复合膜修饰的铜合金表面的防腐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芳 李跃飞 +2 位作者 刘俊俊 王静 李彦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0-883,共4页
采用自组装方法,在铜合金表面首先制备了6-(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氨-1,3,5-三嗪-2,4-二硫醇单钠盐(TES)自组装薄膜,然后用正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ES)或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对TES修饰的铜合金表面进行硅烷化处理,得到了具有疏水功... 采用自组装方法,在铜合金表面首先制备了6-(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氨-1,3,5-三嗪-2,4-二硫醇单钠盐(TES)自组装薄膜,然后用正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ES)或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对TES修饰的铜合金表面进行硅烷化处理,得到了具有疏水功能的复合自组装薄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铜合金表面的自组装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铜合金相比,经复合自组装薄膜修饰的铜合金表面接触角由89.4°上升到123.7°,提高了铜合金表面的疏水性;FT-IR表明了复合自组装薄膜在铜合金表面的形成;SEM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地在铜合金表面获得均匀致密的有机硅烷复合膜;循环伏安及极化曲线测试均表明了该复合膜有效地提高了铜合金的耐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有机硅烷 复合膜 耐蚀性
下载PDF
退火处理对过饱和Cu-Mo合金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孟杰 李亚星 +2 位作者 赵德龙 孙浩亮 王广欣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柔性聚酰亚胺(PI)基体上沉积了Cu-Mo合金薄膜,对样品进行了真空退火处理。利用X射线、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表征了退火前后合金膜及纯Cu膜的成分、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分析了退火处理对合金膜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退...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柔性聚酰亚胺(PI)基体上沉积了Cu-Mo合金薄膜,对样品进行了真空退火处理。利用X射线、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表征了退火前后合金膜及纯Cu膜的成分、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分析了退火处理对合金膜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退火后合金膜表面Cu颗粒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处理后合金膜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退火后Cu-21.3%Mo合金膜表面自形成了大量多面体Cu颗粒,颗粒尺寸为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并且随着退火温度逐渐升高,薄膜表面自形成颗粒数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基体 铜合金膜 退火 残余应力 颗粒
下载PDF
铜合金自形成阻挡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0
作者 王晓铖 曹菲 南泽昊 《应用科技》 CAS 2022年第3期44-49,共6页
随着微电子器件特征尺寸进一步缩小,传统的铜互连阻挡层技术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为解决传统铜互连阻挡层技术阻挡扩散性能弱的问题,铜合金自形成阻挡层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Cu(V)/SiO2/Si多层膜体系为研究对象,实现Cu(V)合金... 随着微电子器件特征尺寸进一步缩小,传统的铜互连阻挡层技术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为解决传统铜互连阻挡层技术阻挡扩散性能弱的问题,铜合金自形成阻挡层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Cu(V)/SiO2/Si多层膜体系为研究对象,实现Cu(V)合金薄膜制备参数的优化设计。通过体系界面特性和电学特性的分析得出,溅射气压、溅射功率和靶基距这3个制备参数的变化对铜合金薄膜性质及合金体系的阻挡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当溅射气压为0.5 Pa、溅射功率为90 W、靶基距为60 mm时,制备的铜钒合金薄膜经退火后会自形成最优阻挡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器件 互连 阻挡层 漏电电流 电阻率 直流磁控溅射技术 铜合金薄膜 自形成
下载PDF
磁控溅射TiN/Au-Cu复合薄膜的性能及其变色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晶 费玉清 +4 位作者 陈正件 郭新刚 郭劼 康志新 陈德馨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781-1785,共5页
以磁控溅射法在316不锈钢上制备了TiN中间层厚度约为0.7μm,表面Au–Cu合金层厚度约为0.2μm的玫瑰金色复合薄膜,并对其进行耐人工汗液腐蚀和耐磨损性能测试。结果发现,TiN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但腐蚀试验后复合膜层发生了明显变色... 以磁控溅射法在316不锈钢上制备了TiN中间层厚度约为0.7μm,表面Au–Cu合金层厚度约为0.2μm的玫瑰金色复合薄膜,并对其进行耐人工汗液腐蚀和耐磨损性能测试。结果发现,TiN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但腐蚀试验后复合膜层发生了明显变色。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复合薄膜的变色机理。结果表明,该玫瑰金色薄膜表面变色主要与Cu元素的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钛 金−铜合金 磁控溅射 复合薄膜 玫瑰金 变色
下载PDF
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的无扩散阻挡Cu合金薄膜的成分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冕 利助民 +4 位作者 李晓娜 李南军 郑月红 朱瑾 董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0,97,共14页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器件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必然会出现Cu互连扩散阻挡层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等瓶颈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无扩散阻挡层Cu合金薄膜(Cu种籽层)势在必行。该新型互连结构在长时间的中高温(400~500℃)后续工艺实施过程...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器件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必然会出现Cu互连扩散阻挡层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等瓶颈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无扩散阻挡层Cu合金薄膜(Cu种籽层)势在必行。该新型互连结构在长时间的中高温(400~500℃)后续工艺实施过程中,需同时具备高的稳定性(不发生互扩散反应)和低的电阻率。基于此,首先综述了目前无扩散阻挡层结构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然后对基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设计制备的无扩散阻挡Cu-Ni-M薄膜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通过多系列薄膜微观结构、电阻率及稳定性的对比,深入探讨了第三组元M的选择原则及其对薄膜热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的有效性,对第二组元的变化进行了相关讨论。结果证实,选取原子半径略大于Cu、难扩散且难溶的元素作为第三组元M,薄膜表现出良好的扩散阻挡能力;当M/Ni=1/12,即合金元素完全以团簇形式固溶于Cu基体时,薄膜综合性能达到最优,能够满足微电子行业的要求。所有研究表明,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在无扩散阻挡层Cu合金薄膜的成分设计方面十分有效,该模型也有望在耐高温Cu合金及抗辐照材料成分设计方面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薄膜 无扩散阻挡结构 稳定固溶体团簇模型 成分设计 热稳定性 电阻率
下载PDF
不锈钢、铝、铜合金表面超厚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安 陈庆春 +1 位作者 王云锋 张广安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67,74,共6页
为了提高不锈钢、铝、铜合金的使用寿命及应用范围,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3种不同基底上沉积超厚类金刚石(DLC)薄膜(28.3μ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划痕仪、球-盘摩擦试验机等表征方法对沉积... 为了提高不锈钢、铝、铜合金的使用寿命及应用范围,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3种不同基底上沉积超厚类金刚石(DLC)薄膜(28.3μ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划痕仪、球-盘摩擦试验机等表征方法对沉积在不锈钢、铝、铜合金表面上的超厚DLC薄膜进行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铜合金基底上的超厚DLC薄膜由于其内应力过大出现部分剥落,不锈钢、铝合金基底上所制备的超厚DLC薄膜结构致密、膜基结合界面良好;不锈钢、铝、铜合金与碳的晶格不匹配性依次变大导致超厚DLC薄膜硬度与结合力依次变差。摩擦学性能测试表明,2 N载荷下摩擦系数可低至0.15,磨损率在(5.641~6.575)×10^-7 mm^3/(N·m)范围内小幅度变化;10 N载荷下铜合金基底上的超厚DLC薄膜因其内应力较大并且分布不均匀造成摩擦系数的急剧升高,薄膜被磨穿。铝合金上的超厚DLC薄膜磨损率最低,为3.204×10^-7mm^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铝合金 铜合金 超厚类金刚石薄膜 制备 磨擦学性能
下载PDF
乙烯装置粗苯反应换热器腐蚀失效检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邹积强 张丽华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CAS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乙烯装置TS-212粗苯反应换热器发生腐蚀失效泄漏,通过采取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检测等手段,全面地对换热器管束进行了失效鉴定分析,指出了TS-212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CO2+H2O腐蚀体系所引起的,而系统中存在氧气更加剧了这... 乙烯装置TS-212粗苯反应换热器发生腐蚀失效泄漏,通过采取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检测等手段,全面地对换热器管束进行了失效鉴定分析,指出了TS-212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CO2+H2O腐蚀体系所引起的,而系统中存在氧气更加剧了这种腐蚀。其次是CO2腐蚀速率受CO2的分压、流速、温度、保护膜和溶液成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壳程的空泡腐蚀产生的冲刷和冲击作用也加剧了腐蚀。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苯反应换热器 CO2+H2O腐蚀 湍流腐蚀 垢下腐蚀 铜合金化学镀膜
下载PDF
超厚氧化皮铜及铜合金零件的表面处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来祥 谢洪波 +2 位作者 李荣忠 杨玉业 颜世军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2,共4页
 铜及铜合金制品经高温氧化后氧化皮过厚,进行化学抛光处理难度较大。研制出易于操作的低污染快速脱膜-低污染化学抛光-无铬高效钝化工艺。介绍了以上三道工序的规范、溶液配置及维护、工艺条件的影响。该工艺用于超厚氧化皮铜及铜合...  铜及铜合金制品经高温氧化后氧化皮过厚,进行化学抛光处理难度较大。研制出易于操作的低污染快速脱膜-低污染化学抛光-无铬高效钝化工艺。介绍了以上三道工序的规范、溶液配置及维护、工艺条件的影响。该工艺用于超厚氧化皮铜及铜合金零件表面处理,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及铜合金零件 超厚氧化皮 脱膜 化学抛光 无铬钝化
下载PDF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文兵 高卫明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研究了各种高强高导铜合金在400℃和500℃的空气中的周期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几种高强高导铜合金的抗氧化性的高低顺序为:Cu-Zr-As、Cu-Zr-Cr、Cu-Zr-Te、Cu-Te、Cu-Te-La、Cu。经XRD分析表明,氧化皮主要由Cu2O和CuO组成。Zr、Cr、As和T... 研究了各种高强高导铜合金在400℃和500℃的空气中的周期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几种高强高导铜合金的抗氧化性的高低顺序为:Cu-Zr-As、Cu-Zr-Cr、Cu-Zr-Te、Cu-Te、Cu-Te-La、Cu。经XRD分析表明,氧化皮主要由Cu2O和CuO组成。Zr、Cr、As和Te通过不同机制提高了Cu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高导铜合金 抗氧化性能 氧化层
下载PDF
铜基体上类石墨膜结合强度评价及其与干摩擦性能关系
17
作者 陈垚 丁兰 +2 位作者 李红伟 林基辉 鲍明东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155,160,共6页
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在铜合金上制备了不同Ti含量的类石墨碳膜,用维氏压入、洛氏压入、划痕等方法测试薄膜的附着性能,用高速线性往复磨损实验机检测薄膜的干磨性能,并用光学显微镜、白光干涉仪观察磨痕。结果表明:压痕法更适合... 用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技术在铜合金上制备了不同Ti含量的类石墨碳膜,用维氏压入、洛氏压入、划痕等方法测试薄膜的附着性能,用高速线性往复磨损实验机检测薄膜的干磨性能,并用光学显微镜、白光干涉仪观察磨痕。结果表明:压痕法更适合评价软基体上硬膜的结合强度,且维氏压入法因加载载荷较小,基体塑性变形小,评定的结合强度与干摩擦磨损时膜基体系的耐磨性具有对应关系。当靶电流为0.2 A时,铜合金上的类石墨膜与对磨球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达最小值,分别为0.14和2.89×10^(-16)m^3/(N·m)。划痕法不适合用来快速评定和预测软基硬膜体系的结合强度。载荷较小的维氏压入法具有更好的结合强度鉴别区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类石墨碳膜 附着性能 干磨 磨损率
下载PDF
铝铜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工艺技术 被引量:7
18
作者 佟晓静 《机械》 2008年第5期68-70,共3页
铝铜合金的硬质阳极氧化易产生"电熔烧蚀"现象,产品合格率较低。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探讨硬质阳极氧化规范对氧化膜的影响,明确电源设计要求和工艺过程控制要求。试验结果显示,由于存在电场促溶效应,过高的电化学参数不... 铝铜合金的硬质阳极氧化易产生"电熔烧蚀"现象,产品合格率较低。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探讨硬质阳极氧化规范对氧化膜的影响,明确电源设计要求和工艺过程控制要求。试验结果显示,由于存在电场促溶效应,过高的电化学参数不但无益于膜的增长,反而会促进膜的化学溶解,降低电流效率。铝铜合金使用常规电源无法获得理想的硬质阳极氧化膜,膜层不均匀连续或膜层极薄。采用高直流迭加或脉冲电源可较好地提高铝铜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铜合金 硬质阳极氧化 电化学参数 电源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 Film and Its Effect on the Erosion–Corrosion Behavior of Two Commercial 90Cu–10Ni Tubes in Seawater 被引量:7
19
作者 Okpo O. Ekerenam Ai-Li Ma +2 位作者 Yu-Gui Zheng Si-Yu He Peter C. Okafor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148-1170,共23页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 film of two commercial 90Cu-10Ni tubes, namely TubeA and Tube B, after being immersed in natural seawater for 1, 3, and 6 months were characterized by ...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corrosion product film of two commercial 90Cu-10Ni tubes, namely TubeA and Tube B, after being immersed in natural seawater for 1, 3, and 6 month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its effecton the erosion--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tubes was determined through a rotating cylinder electrode system using various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For the freshly polished samples used as contrast samples, the flow velocity mainly enhancedthe cathodic reaction at low flow velocities while both the anodic and the cathodic reactions were remarkably accelerated athigher flow velocities. The corrosion product films formed on the two commercial 90Cu-10Ni tubes after being immersedin seawater for up to 6 months are of a complex three-layer or multilayer structure.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films isout of sync for the two tubes. A continuous residual substrate layer depleted of Ni was observed in the inner layer of thefilms on Tube B after 30, 90, and 180 days' immersion, while it was observed in the film on Tube A only after 180 days'immersion. The nature of the inner laye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rosion-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90Cu-10Ni tubes athigher flow velocity. The film with a compact and continuous inner layer of Cu20 doped with Ni2+ and Ni3+ which bondsfirmly with the substrate could survive and even get repaired with the increased flow velocity. The film on Tube Bpossessing a hollow and discontinuous inner layer composed of the residual substrate was degraded rapidly with increasingrotation speed in spite of its quite good resistance at the stagnant or lower spee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nickel alloy Seawater immersion EROSION-CORROSION Corrosion product film Flow velocity
原文传递
CuNi_(44)合金电沉积过程的研究
20
作者 赵倩 赵杰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9-315,共7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恒电位阶跃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铜镍合金的电沉积过程。结果表明,配位剂焦磷酸钾的加入大大降低了铜与镍之间的沉积电位差,实现了铜、镍的共沉积。改变镍离子与铜离子的浓度比可以实现金属镍的可控析出,获...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恒电位阶跃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铜镍合金的电沉积过程。结果表明,配位剂焦磷酸钾的加入大大降低了铜与镍之间的沉积电位差,实现了铜、镍的共沉积。改变镍离子与铜离子的浓度比可以实现金属镍的可控析出,获得可用作薄膜热电偶材料的CuNi_(44)合金。此外,CuNi_(44)合金的电沉积属于不可逆的瞬时成核过程,受到扩散步骤和电化学步骤控制,并随着电位负移,沉积过程逐渐由两者混合控制转变为由电化学步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合金 薄膜热电偶 电沉积 可控析出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