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半干旱区不同类型地膜降解特性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冯晨 冯良山 +6 位作者 刘琪 李昊儒 郑家明 杨宁 白伟 张哲 孙占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69-1880,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特性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可降解地膜的区域筛选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共设...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特性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可降解地膜的区域筛选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普通地膜覆盖(T1)、添加剂型降解膜覆盖(T2)和全生物降解膜覆盖(T3)。通过2年田间试验,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和取样分析,测定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地膜表面形态、力学特性以及化学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系统全面地分析不同类型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过程及程度。【结果】各覆盖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地膜的田间降解过程表明,2种可降解地膜的降解进程相似,均从覆盖后第38天表面开始出现裂纹,第58天开始出现明显降解,T3处理的降解进程总体上快于T2处理,普通地膜几乎无降解。随着地膜在田间置留时间加长,破碎程度加剧,可降解地膜的水蒸气透过量显著增加,力学性能(最大负荷、拉伸强度和断裂标称应变)显著下降,膜面微观形态和化学结构变化显著,普通地膜覆盖处理各项指标前后变化不明显。不同类型地膜的水蒸气透过能力总体表现为T3>>T2>T1,力学性能表现为T1>T2>T3,覆盖后98 d地膜微观表面粗糙度表现为T3>T2>T1,与田间观测效果及地膜相应物理指标结果相一致。通过计算(失重法)得出可降解地膜T2和T3的当季降解率分别为37.4%和47.8%,降解残片以<4 cm^(2)和4—25 cm^(2)的中小规格为主。【结论】可降解地膜可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实现自身降解,减少农田残留。从产量、降解特性和残留率等方面综合评价,以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更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地膜 可降解地膜 产量 降解特性 残留率
下载PDF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降解及残留特性 被引量:9
2
作者 向午燕 冯晨 +6 位作者 冯良山 刘琪 张丽莉 白伟 杨宁 郑家明 孙占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53,共9页
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农田中的降解特性,以普通地膜(CPF)为对照,设置2年田间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BPF)的降解及残留指标。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玉米苗期(40d左右)... 为明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辽西半干旱区农田中的降解特性,以普通地膜(CPF)为对照,设置2年田间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BPF)的降解及残留指标。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玉米苗期(40d左右)开始出现降解,拔节时地膜降解已进入破裂期,抽穗之后进入崩解期。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地膜残留量也相应增加,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表层残膜累积量分别增加165%和47%,残片总数分别增加80%和21%;2种地膜残留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但伴随覆膜年限增加,深层土壤中残膜占残膜总量比例呈增加趋势,其中,普通地膜比例由8.2%增至12.4%,全生物降解地膜由2.9%增至3.7%。通过2年覆盖,表层土壤中普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残片数分别为277万和236万片/hm^(2),残膜质量分别为73.6和57.6kg/hm^(2),与普通地膜相比,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实现自身降解,有效减少农田残留,以其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覆盖栽培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 降解过程 残留特性
原文传递
基于2种栽培管理模式的蔗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
作者 沈大春 周文灵 +6 位作者 敖俊华 陈迪文 黄莹 卢颖林 黄振瑞 李奇伟 江永 《甘蔗糖业》 2017年第3期6-10,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管理和一次性施肥+全膜覆盖2种栽培模式对甘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管理模式的蔗田土壤细菌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水平最高;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丰度水平增加,而绿弯菌门丰度...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管理和一次性施肥+全膜覆盖2种栽培模式对甘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栽培管理模式的蔗田土壤细菌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水平最高;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丰度水平增加,而绿弯菌门丰度水平降低,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则变化不大。一次性施肥+全膜覆盖栽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蔗田根际土壤根瘤菌属Rhizobium的丰度,更有利于甘蔗根系的固氮作用,同时降低与土传病相关的Ralstonia菌属丰度水平。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从根际土壤筛选特异性菌株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常规施肥 全膜覆盖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