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对流云团合并的卫星等综合观测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蔡淼 周毓荃 朱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雷达回波以及地面降水的分布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云光学厚度大值区以及雷达强回波区基本对应;对流云团中的液水分布不均匀,以团块状结构为主,对流云团合并时,常先有云体上部(云顶)的合并,一旦云中不均匀的液水合并,合并部位的云光学厚度迅速增加,地面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整层液水含量跃增,地面将会出现强降水;一般降水增强之前云顶抬升,光学厚度增大;若云顶高但光学厚度较小时,地面降水一般不明显,光学厚度与降水的关系更密切;对流云团合并初期,云底由小粒子组成,T-re图上表现为深厚的凝结增长区域,合并时整层云粒子的有效半径增长明显,粒子相态达到混合相态区和冻结层的温度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团合并 对流云结构 降水特征
下载PDF
南海一次海洋性对流云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胡子浩 濮江平 +1 位作者 濮云涛 张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利用2012年10月19日OTT-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在南海地区获取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资料,对降水的微物理参量、平均雨滴谱和速度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中直径小于1 mm的小粒子所占比例非常大,直径较大粒子也频繁出现,最大直径接... 利用2012年10月19日OTT-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在南海地区获取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资料,对降水的微物理参量、平均雨滴谱和速度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中直径小于1 mm的小粒子所占比例非常大,直径较大粒子也频繁出现,最大直径接近10 mm,大粒子对降水强度、含水量、雷达反射率因子贡献很大;对平均谱进行Gamma分布最小二乘、阶矩法拟合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三种方法均较好表示谱的分布,但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有着明显优势(尤其在小滴端),且拟合相对误差在三者中最低,Gamma拟合的参数μ、λ关系均能很好地用二次函数表示;速度谱分布较接近Atlas-Ulbrich的实验结果,且直径小于0.687 mm时,粒子降落速度明显大于实验值,雨滴直径越小偏大越明显,同时用Atlas-Ulbrich与Gunn-Kinzer的实验曲线形式对速度谱进行拟合,两者的拟合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9.17%和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对流云降水 雨滴谱 微物理特征 速度谱
下载PDF
山西汾阳地区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雨滴谱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俊梅 王星星 +1 位作者 封秋娟 任晓霞 《干旱气象》 2017年第3期439-445,共7页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和OTT 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对山西汾阳地区2次降水进行分析,对比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层状云降水雨滴平均数浓度和雨强分别为286.20个·m^(-3)和1.33 mm·h^(-1),对流云降水雨滴...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和OTT 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对山西汾阳地区2次降水进行分析,对比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结果表明:层状云降水雨滴平均数浓度和雨强分别为286.20个·m^(-3)和1.33 mm·h^(-1),对流云降水雨滴平均数浓度和雨强分别为516.13个·m^(-3)和10.17 mm·h^(-1);对流云降水雨强主要由降水粒子数浓度决定,直径为1—2 mm的粒子对2种云系雨强贡献最大;2种云系不同雨强下雨滴谱分布和雨滴平均谱分布均呈单峰型,对流云降水雨滴平均谱宽大于层状云降水雨滴平均谱宽,Gamma分布对2种云系降水平均谱拟合均存在一定偏差;通过雨滴谱计算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估算降水会造成对降水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层状云 对流云 微物理量 GAMMA分布
下载PDF
舟曲“8.8”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建兵 杨建才 汪治桂 《干旱气象》 2011年第4期466-471,487,共7页
通过对造成舟曲"8.8"暴雨的对流云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10年8月7日20时700 hPa上位于平凉—定西—甘南中部一线的切变线对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流云系的发展、加强与2次对... 通过对造成舟曲"8.8"暴雨的对流云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10年8月7日20时700 hPa上位于平凉—定西—甘南中部一线的切变线对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流云系的发展、加强与2次对流云团的合并有密切关系;舟曲"8.8"暴雨是在对流云团减弱南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特点;对流云团的移动除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外,地形及由于地形原因形成的山谷风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山谷风形成的辐合为对流云团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团 暴雨 中尺度 特征
下载PDF
基于FY-2D的新疆区域强对流云识别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晓丽 杨昌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2期82-87,共6页
利用2007—2013年新疆的10场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FY-2D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分析了强对流云红外一通道、红外二通道、水汽通道及通道差的光谱特征,提取强对流云团样本点,采用统计方法确定判识指标的阈值范围,构建多通道多阈值判... 利用2007—2013年新疆的10场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FY-2D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分析了强对流云红外一通道、红外二通道、水汽通道及通道差的光谱特征,提取强对流云团样本点,采用统计方法确定判识指标的阈值范围,构建多通道多阈值判识方法。利用三场天气过程的地面实测降水资料分别验证了单时次和整场天气过程强对流云判识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单时次强对流云的识别区域与发生降雨台站一致的准确率为83%;在整个天气过程中,强对流频次分布与降水实况吻合度较高,说明随着对流云团的移动和发展,判识区域与地面降水区域保持一致,验证了判识方法有效,阈值选取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 降水 光谱特征 判识阈值
下载PDF
利用CINRAD WSR-98D探测夏季对流云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玉林 杨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0,共7页
利用南昌CINRAD WSR-98D多普勒雷达,对2002-2003年夏季36个对流云天气过程连续观测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观测个例及不同层次、不同时刻回波产品资料,分析夏季对流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回波基本反射率面积值为11.18×109 m2;... 利用南昌CINRAD WSR-98D多普勒雷达,对2002-2003年夏季36个对流云天气过程连续观测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观测个例及不同层次、不同时刻回波产品资料,分析夏季对流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回波基本反射率面积值为11.18×109 m2;组合反射率面积值为19.85×109 m2;对流云回波顶高平均10.71 km,最大顶高15.11 km,回波顶高面积值为7.71×109m2。分析结果可为江西范围内的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RAD WSR-98D 探测对流云 特征
下载PDF
一次强雷暴中的多灾种天气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洪生 钟颖颖 +2 位作者 吴海英 高晓静 刘燕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71,共7页
用Micaps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日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的大范围强雷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配置,形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槽线由高到低前倾,有利增强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尺度切变线南北摆动具有触发对流作用等,为该区强... 用Micaps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日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的大范围强雷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配置,形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槽线由高到低前倾,有利增强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尺度切变线南北摆动具有触发对流作用等,为该区强雷暴多灾种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从云图、雷达参数和地闪特征对比分析得出冰雹、雷击、强降水,分别发生在强对流云团发展的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其云团的形态、强度和范围等也不同。冰雹所表现出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最强,雷击次之,强降水最弱。在地闪出现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雷击事故,但多为负地闪,强度均较强。强降水过程多为负地闪,强度较弱,降水集中时段,地闪频次高。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明显下降,且多为正闪。雷击过程强度和陡度变化最平缓,冰雹过程突变最明显。雷击发生在整个地闪过程中强度和陡度都相对较大的时刻;冰雹发生前约半小时有强度和陡度的骤增;强降水阶段地闪平均强度和陡度都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强对流天气 云团特征 雷达回波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衡邵盆地7—8月对流云特征与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唐佐阳 吕巍伟 +1 位作者 吕校华 杨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第1期51-54,69,共5页
利用湖南邵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站产品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衡邵盆地2010—2016年的7—8月期间100个对流云个例雷达回波特征,对在邵阳区域范围50次地面火箭弹和37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邵阳区域单块... 利用湖南邵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站产品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衡邵盆地2010—2016年的7—8月期间100个对流云个例雷达回波特征,对在邵阳区域范围50次地面火箭弹和37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邵阳区域单块积云回波水平尺度在3-6km最多,占41.6%,单块积云回波面积<50㎞2最多,占25.0%,回波顶高在5.5-6.0km最多;(2)不同天气形势下,单块积云回波面积、回波顶高也不相同;(3)积云降水回波的雷达识别指标在不同的季节存在一定的差异;(4)50次增雨作业平均相对于自然降水量的增幅估值为7.7mm,增雨效果明显;(5)作业面积在5至10km2范围内,增加作业炮弹的数量对增雨量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衡邵盆地 对流云特征 人工增雨 雷达回波 效果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对流云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石光普 陈少勇 +2 位作者 董安祥 王银花 石圆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108,共7页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的云状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多项式拟合和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对流云出现频率的分布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的云状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多项式拟合和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对流云出现频率的分布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对流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近40年来,祁连山区增温1.3℃,增温率达0.32℃/10a,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气温上升趋势极为明显;祁连山区对流云的出现频率近40年来减少了近10%,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流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在30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气温和对流云出现频率基本为反位相变化。在15、10和5年尺度上,气温和对流云出现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反位相结构,而自80年代以后,呈现出同位相变化结构;祁连山区对流出现频率与气温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及其周围地区对流云出现频率一致为减少,绝大部地方减少2%~5%,祁连山中部减少最多,减少4%~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对流云 变化特征 祁连山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窦新英 宾建华 +1 位作者 刘俊华 叶勇 《新疆气象》 2006年第6期15-16,共2页
为了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乌鲁木齐南山山区的探测作用,利用2003—2005年6—9月101次出现降水的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对应天气形势和地面实况,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强度、出现的时段、性质等参数特征和演变规律... 为了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乌鲁木齐南山山区的探测作用,利用2003—2005年6—9月101次出现降水的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对应天气形势和地面实况,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强度、出现的时段、性质等参数特征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为该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及短时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对流云 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17.6.28”昆明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彬 唐学军 江龙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年第6期48-53,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8~29日发生在昆明北部局地性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昆明北部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辐合区和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为暴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8~29日发生在昆明北部局地性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昆明北部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辐合区和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丰富的水汽含量和强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θ_(se(500-800))和TBB等值线密集区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暴雨区出现68.5 mm·h^(-1)的短时强降水。多普勒雷达速度图显示,中尺度辐合区、逆风区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辐合区 对流云团 雷达特征
下载PDF
西藏那曲一次对流云降水及云微物理数值模拟
12
作者 郭艺媛 华维 +1 位作者 侯文轩 李茂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68-77,共10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8月13日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及云微物理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模拟本次对流云降水的落区、量级及其日变化等特征.本次对流云降水以冰相过程为主,冰晶粒子、雪粒子、...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8月13日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及云微物理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模拟本次对流云降水的落区、量级及其日变化等特征.本次对流云降水以冰相过程为主,冰晶粒子、雪粒子、霰粒子、云水粒子和雨水粒子由高到低依次分布,其中霰粒子含量最大.液态降水主要源于霰粒子的融化过程,暖雨过程中雨水和云水的微物理过程也对降水有一定影响.此外,位于高层的雪粒子通过冰晶的贝杰龙过程增长,之后通过碰冻过冷雨滴形成霰粒子胚胎,而霰粒子在上午依靠高层碰并雪和低层碰并过冷雨滴以及中层其本身淞附过程而增长,午后则通过中低层淞附过冷云水和碰并过冷雨滴过程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云降水 云微物理特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利用SCIT算法分析江淮地区对流云特征
13
作者 鲁德金 吴欢 +2 位作者 袁野 吴林林 金祺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3-550,共8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运用SCIT算法提取雷达拼图中对流云特征量的方法:用SCIT算法识别并追踪云体,算法中只用一个反射率阈值识别对流单体、云体边界;使用模糊逻辑法区分层状云和对流云,提取对流云雷达特征量。使用该方法提取了2013-2015年江... 本文设计了一种运用SCIT算法提取雷达拼图中对流云特征量的方法:用SCIT算法识别并追踪云体,算法中只用一个反射率阈值识别对流单体、云体边界;使用模糊逻辑法区分层状云和对流云,提取对流云雷达特征量。使用该方法提取了2013-2015年江淮地区夏季对流云的雷达特征量,并对雷达特征量与降水量分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夏季对流云中生命史为13~30 min的对流云比较多,约占总数的60%;生命史大于30 min的对流云较少,并具有平均回波强度、VIL、冷层厚度较大的特征,其最大回波强度和VIL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T算法 对流云 特征量 降水量
下载PDF
骆岗机场重要云况特征及对航空飞行的影响
14
作者 江俊杰 闫俊 +1 位作者 肖志义 高树伟 《山西气象》 2013年第3期32-35,40,共5页
根据合肥骆岗机场1986年-2010年00时-12时(UTC)的云况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r近25年来骆岗机场重要云况(包括低云及对流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骆岗机场的低云高度有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低云量也有一定的... 根据合肥骆岗机场1986年-2010年00时-12时(UTC)的云况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r近25年来骆岗机场重要云况(包括低云及对流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骆岗机场的低云高度有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低云量也有一定的增加,在冬季低云云量较多,云底较低。②非对流低云出现频率一年中在冬春季节最高,一天中在清晨前后最易出现。③对流云在7月、8月份出现频率最高,一天中在傍晚出现最多,清晨最少。④碎雨云、碎层云、层云出现时高度较低,需要多加关注。⑤重要云况对航空飞行的影响极大,工作中应结合云况的发生演变规律.准确及时的进行观测,保障航班飞行的正常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云 对流云 演变特征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失误分析
15
作者 戴有学 代淑媚 +3 位作者 曹洪菁 张泽秀 任玉欢 卫甜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10期136-138,共3页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常规观测资料、非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临汾市2013-05-22—23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常规观测资料、非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临汾市2013-05-22—23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槽东移带来的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涡横切变线是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抽吸作用明显;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对流的产生和发展;我市处在K指数≥35,CAPE 600-700区,其潜在不稳定能量较大,可能产生的垂直速度也较大;云图上β中尺度特征明显,对流云团首先在低涡切变线西侧形成,随着低涡切变线东北移,对流云团迅速发展东移,这些都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响系统。雷达强度回波上表现为块状回波,>45 dbz的雷达回波与暴雨落区对应较好;EC细网格、T639高分辨率预报产品对对流性天气特征物理量(K指数、CAPE、T-Td)指导意义明显,可将其作为对流性天气短期预报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诊断 云图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强对流降水云团的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70
16
作者 卢乃锰 吴蓉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9-275,共7页
对1992~1994年夏季四川、湖北、河南3省333个地面雨量站2万多个雨量观测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4千余幅GMS-4红外数字云图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温度梯度、云团的膨胀、穿透性云顶的存在、云体相对于云团中心... 对1992~1994年夏季四川、湖北、河南3省333个地面雨量站2万多个雨量观测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4千余幅GMS-4红外数字云图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温度梯度、云团的膨胀、穿透性云顶的存在、云体相对于云团中心的偏离量与云的降水强度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地区,这种对应关系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图 云图 特征量 降水量
下载PDF
平凉地区云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黎平 钱永甫 王致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5-273,共9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平凉雷达观测基地双线偏振雷达的观测资料和地面资料,分析了雷暴云和冰雹云的ZH和ZDR及其它参量的统计特征;用EOF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的对流云和降水的日、月变化规律及地理分布... 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平凉雷达观测基地双线偏振雷达的观测资料和地面资料,分析了雷暴云和冰雹云的ZH和ZDR及其它参量的统计特征;用EOF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的对流云和降水的日、月变化规律及地理分布,得到了这些量与地形高度及坡度的关系,揭示了六盘山对本地区云和降水影响的规律。这一工作为用双线偏振雷达研究冰雹云和下一步用区域模式研究该地区的云和降水机制提供了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气候特征 雷达回波 降水
下载PDF
华北秋季一次低槽冷锋积层混合云宏微物理特征与催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秦彦硕 蔡淼 +3 位作者 刘世玺 蔡兆鑫 胡向峰 吕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5-849,共15页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结构由冷、暖两层云配置,云层发展厚实,冷云区云粒子浓度平均为62 cm^(-3),液态水含量最大0.05 g/m^3;2DC和2DP探测的冰晶及降水粒子平均浓度分别为1.9和2.2 L^(-1);暖云内云粒子数浓度集中在300 cm^(-3)左右,液态水含量约0.1 g/m^3。探测区域云粒子数浓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利用云内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等参数判断,该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播撒作业层具有强可播性。对比作业前后云中粒子浓度及平均直径发现,云粒子在作业前时段内的平均浓度为31 cm^(-3),远高于作业后平均浓度(17.6 cm^(-3));但平均直径变化不大。作业后冰晶粒子通过贝吉龙过程消耗过冷水长大,浓度由之前的0.86 L^(-1)增至4.27 L^(-1),平均直径也增至550μm。冰晶粒子逐渐长大形成降水,降水粒子浓度也相应有所升高,谱明显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微物理特征 催化响应 粒子测量系统(PMS)
下载PDF
云南4次热带系统影响强对流风暴卫星云图和地闪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杰 张腾飞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2-514,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地闪、地面自动站和气象灾情等资料对热带系统影响下的4类强对流风暴卫星云图特征和地闪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移北抬的赤道辐合带、副高、热带低压等热带系统外围偏东、西南和东北气... 利用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地闪、地面自动站和气象灾情等资料对热带系统影响下的4类强对流风暴卫星云图特征和地闪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移北抬的赤道辐合带、副高、热带低压等热带系统外围偏东、西南和东北气流为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及充足水汽和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800 hPa中尺度辐合线及风随高度顺转和高层反气旋低层气旋的垂直流场结构为强对流风暴提供动力条件;在高能高湿环境条件下,由于辐合抬升作用,对流单体生成、不断长大、有规律排列、相互合并发展成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单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飑线、MCC,结构密实和不均匀,伴随激烈地闪的同时产生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4种类型强对流风暴云顶亮温与总、负、正闪频数随时间演变规律基本一致,正、负地闪活跃程度能表征强对流风暴发展演变状况,与云顶亮温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总(负)地闪频数演变趋势与云顶亮温演变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风暴 热带系统 卫星云图特征 地闪特征 演变
下载PDF
赤道地区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秀镇 周祖刚 +2 位作者 董明伦 许海恩 王力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4-530,共7页
应用MTSAT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船载微波辐射计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12月22日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降水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热带对流云团的垂直结构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1)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 应用MTSAT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船载微波辐射计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12月22日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降水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热带对流云团的垂直结构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1)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与低层切变线有直接关系,云团发展过程呈现尺度小、发展快、移动快的特点。(2)该对流云团向西倾斜的不对称结构造成了降水在东西向的不均匀分布。(3)云团中心与强降水区相互对应,并伴有瞬时大风、低能见度现象。云团中心附近呈现低层存在逆温层、高层多个"冷团"的现象,与中纬度对流降水"中间暖、两头冷"的特点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地区 中β尺度对流云团 非对称 特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