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聚合物纳米药物传输系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路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2年第4期34-39,共6页
基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纳米胶束及纳米囊泡在抗癌药物载体、基因和siRNA载体以及肿瘤显像探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改变聚合物嵌段的长度、化学结构以及用生物分子的修饰来调整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能,可... 基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纳米胶束及纳米囊泡在抗癌药物载体、基因和siRNA载体以及肿瘤显像探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改变聚合物嵌段的长度、化学结构以及用生物分子的修饰来调整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能,可以达到多样化、多功能化的理想效果。这些多功能聚合物纳米药物传输系统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一代的纳米医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囊泡 抗癌药物 MRI显像 控制释放 肿瘤靶向 药物传输系统
下载PDF
智能型药物控释可视化系统的构建与表征——高分子实验的新设计与教学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来英 苟洪瑀 +3 位作者 庄海妮 秦宇航 邱惠娟 吴伟泰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12期212-219,共8页
介绍一个涵盖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等领域的实验新设计与教学实践。通过水相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合成一种温敏性微凝胶,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动态光散射仪对其温度响应特性进行表征,进而将其用作载体材料以设计构建智能... 介绍一个涵盖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等领域的实验新设计与教学实践。通过水相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合成一种温敏性微凝胶,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动态光散射仪对其温度响应特性进行表征,进而将其用作载体材料以设计构建智能型药物控释系统,利用微凝胶低温溶胀、高温收缩的特性,实现药物的装载、释放。提出结合色彩理论与化学知识来理解药物释放过程,以在可见光区存在明显吸收的药物作为模型药物,将“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药物释放过程“可视化”,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观测药物释放过程,并在此“可视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药物释放过程的分子扩散机理。本实验取材于广受关注且已有较多验证的研究前沿成果,绿色环保,并且可拓展至其他响应性高分子及药物,具有普适性。本实验主要目标是在锻炼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技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性微凝胶 自由基沉淀聚合 药物控释系统 可视化检测 实验教学
下载PDF
药物控释系统中分数阶反常扩散可动边界问题的精确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君义 徐明瑜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2,共5页
将分形动力学机制引入药物控制释放系统 ,应用分数阶Green函数、及Wright函数对非线性问题给出了精确解 .证明了药物从片状高聚物药物控释系统中释放的知名Ritger Peppas半经验公式 .给出了药物释放量的近似表达式 .
关键词 药物控释系统 可动边界 分数阶反常扩散 分数阶Green函数 精确解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DNA水凝胶及其在生物传感和药物控释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海旭 张辉 刘明哲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介绍近年发展起来的刺激响应型DNA水凝胶的研究进展。方法参考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共31篇,根据外界的刺激方式的不同将DNA水凝胶进行分类并对其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结果 DNA水凝胶可以根据不同的外部刺激做出响应,如pH、温度、... 目的介绍近年发展起来的刺激响应型DNA水凝胶的研究进展。方法参考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共31篇,根据外界的刺激方式的不同将DNA水凝胶进行分类并对其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结果 DNA水凝胶可以根据不同的外部刺激做出响应,如pH、温度、光照、配体分子等,并介绍了DNA水凝胶在生物传感和药物控释中的应用进展。结论刺激响应型DNA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水凝胶,在快速诊断检测,药物传递等生物医学及药学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水凝胶 生物传感 药物控释
下载PDF
缓释VEGF的可吸收性微管在TMR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姗姗 张晓东 +8 位作者 杨菁 李若凡 王冬 曲彦明 李文婷 刘克 宋存先 刘晓程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缓释技术 ,促机械性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利用机械钻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心肌钻孔 ,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 ,实验组心肌管道内放入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 ;对照组放入不含VEG...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缓释技术 ,促机械性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利用机械钻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心肌钻孔 ,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 ,实验组心肌管道内放入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 ;对照组放入不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动物于术后8周处死 ,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 ,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状况。结果 :实验组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密度 /数量为 9.2 4± 0 .46条 /10× 4倍 ;对照组为 1.98± 0 .87条 /10× 4倍 ,两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VEGF通过可吸收性多孔微管的缓释作用 ,对管道内血管的再生与重建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缓释 机械钻孔 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聚酯酸酐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范昌烈 周传军 +2 位作者 胡运华 梅颖 卓仁禧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52-657,共6页
聚酸酐具有优良的表面溶蚀性能,作为药物控释体系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对(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和对(2甲基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分别与丁二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丁二酰氯反应得到六个含有酯基的新型二元酸单体,经熔融... 聚酸酐具有优良的表面溶蚀性能,作为药物控释体系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对(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和对(2甲基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分别与丁二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和丁二酰氯反应得到六个含有酯基的新型二元酸单体,经熔融聚合得到聚酯酸酐.单体和聚合物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表征.研究了催化剂对聚合物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酸酐 合成 熔融缩聚 药物控释材料
下载PDF
生物分子“盖帽”的介孔硅药物控释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曾胚羡 郑少秋 +1 位作者 曹婷 朱春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9-4059,共11页
介孔硅纳米颗粒在药物控释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生物医药领域共同研究热点之一。而生物分子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无毒副作用、靶向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修饰介孔硅纳米颗粒。综... 介孔硅纳米颗粒在药物控释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生物医药领域共同研究热点之一。而生物分子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无毒副作用、靶向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修饰介孔硅纳米颗粒。综述了用不同种类生物分子作为"帽子"修饰介孔硅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生物分子与介孔硅表面的连接作用方式及脱离机制。最后还对当前研究的热点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与展望,希望为药物控释体系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硅纳米颗粒 控释系统 生物分子
下载PDF
眼部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彩清 余敏斌 杨扬帆 《新医学》 2020年第11期807-812,共6页
药物智能控释系统又称刺激-响应型药物控释系统,是近年药物剂型研究的热点,通过外加磁场、超声波、光等刺激,以及温度、酸碱度等控制,结合相应的高分子材料,达到药物的靶向、实时可控、定量定向给药。眼部的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研究起步较... 药物智能控释系统又称刺激-响应型药物控释系统,是近年药物剂型研究的热点,通过外加磁场、超声波、光等刺激,以及温度、酸碱度等控制,结合相应的高分子材料,达到药物的靶向、实时可控、定量定向给药。眼部的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仍为基于原位凝胶给药体系的控释系统,其他如磁场、超声、光等外加刺激控释系统仍在起步阶段。精准的靶向治疗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药物精准控释也是未来较为理想的给药方式。本文综述眼部的药物智能控释研究,为眼部给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 刺激-响应型 药物控释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载药微球经巩膜向眼内给药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诗宇 韩寅 +1 位作者 孟永春 程凌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699-704,共6页
由于眼部复杂的生理结构和诸多屏障,使得全身给药后药物到达眼后段的量有限,疗效甚微。眼局部药物使用方便,但药物难以传递到视网膜。玻璃体内给药侵袭性大,危险『生高。经巩膜给药有诸多优势,如巩膜表面积大,且位置表浅、操作简... 由于眼部复杂的生理结构和诸多屏障,使得全身给药后药物到达眼后段的量有限,疗效甚微。眼局部药物使用方便,但药物难以传递到视网膜。玻璃体内给药侵袭性大,危险『生高。经巩膜给药有诸多优势,如巩膜表面积大,且位置表浅、操作简单,也不引起眼内屏障的损害。但要求药物在巩膜表面有适当的浓度,这个浓度过高会导致大量药物进入全身系统,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果药物在巩膜表面浓度太低,通过巩膜进入脉络膜和视网膜所需的药物浓度梯度就难以建立。所以绝大部分药物溶液不适合经巩膜给药。为了满足巩膜表面合适药物浓度的要求,科研工作者尝试研发并使用生物材料药物微球或巩膜表面给药装置进行经巩膜给药。相比于巩膜表面给药装置,微球不需要手术植入,简单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下注射 眼球筋膜下注射 药物微球 经巩膜给药 药物控释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