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4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7
1
作者 陈敏华 严昆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 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 ,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 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 ,2 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 ,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 目的 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 ,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 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 ,2 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 ,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 ,恶性肿瘤占 2 8例。采用第二代新型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DU6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剂注射方法分别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和慢注法两种。首先观察了正常肝、肝硬化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 ,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肝占位病变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 显示典型的原发性肝癌 2 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 ,2 1例 (91% )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 ,另 2例 <2cm的高分化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 ,但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 5例表现多样 ,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 ,消退可快可慢。肝血管瘤 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 ,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 ,持续时间长 ,数分钟后消退。对原发性肝癌 2 3例进行了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比较 ,发现团注法使肝癌病灶更快达到增强峰值 ,更有利于肝癌特征的显示。本组中 3 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前、造影后、增强CT的诊断结果比较 ,肿瘤病灶的显示分别为 76灶、99灶、75灶。 11例恶性肿瘤病灶数目较造影前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灰阶超声造影 肝肿瘤 诊断 肝占位病变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13
2
作者 陈敏华 戴莹 +5 位作者 严昆 杨薇 吴薇 李吉友 张晓鹏 尹珊珊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 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 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 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 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比较.全部病例造影前、后半个月内行增强CT检查进行对比.结果造影后中~低分化肝癌38个病灶(79.2%)动脉期发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6个高分化小肝癌呈'快进慢出'型;4个肝透明细胞癌中3个≤1.5 cm灶呈'慢进慢出'型,另1个 2.2 cm肿瘤呈'快进快出'型.造影前仅27个病灶(56.0%)超声作出正确诊断或诊断恶性倾向;造影后14个病灶(29.0%)评分提高2~4分,17个病灶仅提高1分.最终有2个病灶仍未能获得定性诊断,有4个病灶仅诊断恶性倾向,余42个病灶被确认恶性,诊断正确率达 87.5%(42/48灶). 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可为小癌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作为CT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超声造影可成为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灵敏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 小肝癌 超声造影 早期诊断 肝硬化 恶性 肿瘤 记录分析 快速 可靠
原文传递
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5
3
作者 王文平 魏瑞雪 +2 位作者 丁红 齐青 黄备建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2 9例患者共 3 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 ,其中 16个原发性肝癌 ,4个转移性肝癌 ,9个肝血管瘤 ,5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果 经超声造影后 ,3 4个病灶均有...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2 9例患者共 3 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 ,其中 16个原发性肝癌 ,4个转移性肝癌 ,9个肝血管瘤 ,5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果 经超声造影后 ,3 4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并有不同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整体快速增强 ,呈不均状 ,并在门脉期快速消退 ;肝血管瘤多呈周围向心性增强 ,呈环状或周围结节状 ,并持续较长时间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均匀增强 ,并充盈整个门脉期。如以肝肿瘤在动脉期增强而在门脉期减退呈低回声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 ,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5 %(19/2 0 )、10 0 %(14 /14 )和 97%(3 3 /3 4)。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肿瘤在不同时相上的不同表现 ,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实时超声造影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肿块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2
4
作者 顾继英 陈惠莉 +3 位作者 许小云 杜联芳 白敏 苏一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甲状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29个甲状腺肿块术前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开始显影、达峰及消退的全过程,并用ACQ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甲状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29个甲状腺肿块术前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开始显影、达峰及消退的全过程,并用ACQ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造影表现大多以等增强、低增强为主,少数为高增强;腺瘤呈"快进慢退高增强"的造影表现,为富血供型;甲状腺癌大多以等增强及低增强为主,增强回声不均匀,早于周边甲状腺组织消退。结论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有一定的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超声检查 造影剂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7
5
作者 洪玉蓉 刘学明 +3 位作者 张闻 莫国强 许俊 魏红权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的75个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性28个,转移性39个,淋巴瘤8个)进行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灰阶超声造影,观察淋巴结造影剂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比较造影前后...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的75个浅表肿大淋巴结(良性28个,转移性39个,淋巴瘤8个)进行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灰阶超声造影,观察淋巴结造影剂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比较造影前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良性淋巴结中57%(16/28)造影表现为均匀增强型,36%(10/28)表现为淋巴门不均匀增强型;转移性淋巴结中77%(30/39)表现为实质不均匀增强型,21%(8/39)表现为微弱增强型。常规超声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70%,特异性86%,准确性75%;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87%,特异性93%,准确性89%,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发现淋巴结疾病的不同灌注特征,为良恶性淋巴结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淋巴系统疾病 淋巴结
原文传递
术后不同饮水方法对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相关性肾损伤的效果及护理 被引量:76
6
作者 高瑞雪 李明子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后不同饮水方法对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相关肾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94例,将研究对象分为自由饮水组(47例)和短期强化饮水组(47例),自由饮水组24h总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但对单位时间饮水量无要求... 目的探讨术后不同饮水方法对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相关肾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94例,将研究对象分为自由饮水组(47例)和短期强化饮水组(47例),自由饮水组24h总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但对单位时间饮水量无要求;短期强化饮水组要求其术后第1、2、3小时内每小时饮水400-500ml,24h总饮水量不少于2000ml。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肌酐、尿素氮、血清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h出入量及有无尿潴留、胃部不适等情况。结果短期强化饮水组与自由饮水组术后3h、13-24h入量、术后3h、6h、12h尿量、术后第1天尿微白蛋白和术后第1天尿微白蛋白差值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术后3h内强化饮水可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水 冠状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肾疾病 护理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5
7
作者 尹珊珊 陈敏华 +5 位作者 严昆 吴薇 杨薇 范智慧 王艳滨 戴莹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4-358,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癌 诊断价值 SONOVUE 增强CT检查 临床应用价值 灌注过程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剂 动脉期 变化规律 成像技术 灰阶造影 造影检查 恶性肿瘤 延迟增强 早期检出 临床前期 小转移灶 治疗方法 分期诊断 肝占位 实质期 小病灶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70
8
作者 周建春 郭亮 +3 位作者 沈海林 高敏 陈卫昌 康苏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探讨钡餐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 (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 ,其中 11例行CT检查 ,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发病部位位于空肠者 6例 ;良性间质肿瘤 5例 ,恶性间质肿瘤 8... 目的 探讨钡餐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 (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 ,其中 11例行CT检查 ,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发病部位位于空肠者 6例 ;良性间质肿瘤 5例 ,恶性间质肿瘤 8例 ;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钡餐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 12 (12 / 13 )例 ,肠腔偏侧性狭窄 7(7/ 13 )例 ,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 4(4/ 13 )例。CT表现为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 10 (10 / 11)例 ,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 6(6/ 11)例 ,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结论 钡餐造影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沿小肠长轴发展的偏侧性肠腔狭窄、伴有多发性溃疡或 (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肠肿瘤 造影剂 硫酸钡 CT
原文传递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参照欧洲指南1015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69
9
作者 吕明德 谢晓燕 +4 位作者 徐辉雄 刘广健 徐作峰 郑艳玲 梁瑾瑜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评价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关于超声造影应用指南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方法的超声造影技术,参照欧洲指南,总结鉴别诊断864例肝局灶性病变和监测151例局部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病灶动脉... 目的评价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关于超声造影应用指南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方法的超声造影技术,参照欧洲指南,总结鉴别诊断864例肝局灶性病变和监测151例局部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病灶动脉期呈现高或等增强、至延迟期消退为低或无增强,在良性病变中占16.6%(43/258),恶性肿瘤中为96.7%(522/540)(P=0.000)。以延迟期仍保持高或等增强、或3个时相均无增强判定为良性病变,敏感性86.3%(270/313),43例假阴性中炎性假瘤、炎性肉芽肿和肝脓肿占31例(72.1%)。以延迟期消退为低或无增强判定为恶性肿瘤,敏感性96.2%(530/551),21例假阴性全部为肝细胞性肝癌(21/444,4.7%)。超声造影判定消融治疗局部疗效的敏感性87.5%,特异性97.7%,准确性95.5%;检出局部复发的敏感性89.5%,特异性95.0%,准确性92.3%。结论欧洲指南是一个很好的指导超声造影应用的规范,值得重视和推荐使用,但对炎症类病变的增强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总结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疾病
原文传递
前瞻性观察甲状腺结节的SonoVue超声造影增强模式 被引量:69
10
作者 张波 姜玉新 +2 位作者 戴晴 杨萌 高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模式及其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超声检测出的95例患者104个甲状腺结节行CEUS检查,其中良性病灶53个,恶性病灶51个;囊性结节1个,囊实性结节41个,实性结节62个。采用低...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模式及其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超声检测出的95例患者104个甲状腺结节行CEUS检查,其中良性病灶53个,恶性病灶51个;囊性结节1个,囊实性结节41个,实性结节62个。采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脉冲反相谐波成像,静脉团注SonoVue1.2ml,观察时间≥3min(MI0.05~0.08)。观察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灰阶内部回声结构和CEUS增强模式。结果注入造影剂后,甲状腺结节呈现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环状增强和无增强4种表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增强模式总体上有差别(P<0.01)。环状增强提示良性可能性大,敏感度83.02%,特异度94.12%,阳性预测值93.62%,阴性预测值84.21%,准确率88.46%。不均匀增强提示恶性可能大,敏感度88.24%,特异度92.45%,阳性预测值91.84%,阴性预测值89.09%,准确率90.38%。1个囊性结节为良性结节,表现为环状增强。对于囊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环状增强诊断良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和94.12%,不均匀增强诊断恶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和92.50%。结论CEUS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造影剂
下载PDF
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3
11
作者 胡学梅 马丽娅 +4 位作者 张进华 李建军 李震 王秋霞 胡道予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1-815,共5页
目的 评估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技术的图像质量,以及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要求行CTPA检查且BMI<28kg/m2的门诊或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试验组(采用... 目的 评估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技术的图像质量,以及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要求行CTPA检查且BMI<28kg/m2的门诊或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试验组(采用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和高渗对比剂)各40例.试验组扫描参数:80 kV,自动mA,对比剂为碘克沙醇(含碘270 mg/ml)20 ml,图像重建采用60%滤波反投影重建(FBP)+ 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对照组扫描参数:120 kV,自动mA,对比剂为碘普胺(含碘370 mg/ml)40 ml,100%FBP.应用GE公司Discovery CT750 HD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用5分法目测评价图像质量,并测量肺动脉干及左、有肺动脉和各叶动脉CT值,计算其平均CT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差异,应用x2检验比较2组间上腔静脉硬化伪影显示率和肺动脉栓塞诊断阳性率差异.结果 CTPA共发现肺动脉栓塞33例(试验组14例,对照组19例),试验组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阳性率(35.0%)与对照组(4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9,P>0.05).2组均可以显示4~6级肺动脉分支,试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0.6)、(4.0±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2,P>0.05).试验组出现上腔静脉周围条纹伪影的例数(28例)低于对照组(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2,P<0.0l).试验组CT值和噪声分别为(426.8±84.8)、(14.9±1.5)HU,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59.4±75.3)、(7.4±1.4)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8、22.848,p值均<0.01).但是试验组SNR(28.8±6.3)和CNR(24.5±6.1)低于对照组(SNR、CNR分别为50.4±14.7、42.9±13.8),差异有统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1
12
作者 李苗 刘娜 +3 位作者 白亚莲 姜珏 周琦 雷小莹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年第8期516-520,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各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各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82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病灶48个,恶性病灶34个。良性结节在注射造影剂后均早于周围腺体增强,晚于周围腺体廓清,多数结节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恶性结节大多以低增强为主,增强回声不均匀,早于周边甲状腺组织消退。超声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8%、93.75%、91.18%及93.75%,弹性成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4%、91.67%、88.24%及91.67%,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6%、85.42%、82.50%及97.62%。结论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两者结合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弹性成像 甲状腺 结节 良恶性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0
13
作者 黄品同 黄福光 +5 位作者 孙海燕 田新桥 杨琰 吕夕明 唐疾飞 张超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向斑块内短线条状增强,15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及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要比颈动脉的晚(P〈0.01),达峰时间延长(P〈0.01)。在增强的22个斑块中,软斑块12个,混合斑块10个。另9个超声造影未增强的斑块中,硬斑块5个,软斑块2个,混合斑块2个,斑块厚度均在3mm以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揭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但受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被引量:58
14
作者 宋青 田晓琦 +4 位作者 兰雨 张颖 张艳 朱亚琼 罗渝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研究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PCT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恶性PCTN患者共50枚结节的临床及超声图像;选取同时期经病理证实为良性PCTN患者88例共109枚结节。比较两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 目的研究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PCT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恶性PCTN患者共50枚结节的临床及超声图像;选取同时期经病理证实为良性PCTN患者88例共109枚结节。比较两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包括结节成分、边界、血流、晕环、钙化,实性部分回声、形态等。结果与良性PCTN比较,恶性PCTN病灶的成分、边界、是否存在微小钙化及实性成分的回声、形态、超声造影增强均匀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PCTN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6.3%、90.2%、89.0%、74.0%、89.3%,常规超声的上述指标分别为82.2%、58.0%、89.0%、70.7%、79.2%,其中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甲状腺PCTN的良恶性具有鉴别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恶性PCTN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剂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被引量:52
15
作者 严昆 戴莹 +6 位作者 王艳滨 尹珊珊 霍苓 杨薇 张晖 吴薇 陈敏华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观察胰腺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比较超声造影及其他方法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1例临床或超声、CT疑诊胰腺占位性病变行实时灰阶谐波造影(CEUS),其中经手术或临床资料、随访证实并明确诊断的72例胰腺占位性病变为重... 目的观察胰腺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比较超声造影及其他方法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1例临床或超声、CT疑诊胰腺占位性病变行实时灰阶谐波造影(CEUS),其中经手术或临床资料、随访证实并明确诊断的72例胰腺占位性病变为重点研究对象。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Vue,观察良性病变、恶性病变、非肿瘤区域胰腺实质CEUS的增强时相和模式。结果最终确诊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54例,正常胰腺实质72例,三组间增强时相有差异。恶性病变造影开始增强时间晚于胰腺实质,开始减退时间早于胰腺实质,渡越时间短于胰腺实质及良性病变。良性病变与胰腺实质各时相无明显差异。造影剂增强模式恶性病变多为肿瘤周边增强、内部有不规则无增强区;良性病变多呈均匀整体增强。本组良恶性病变CEUS、增强CT、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5%(63/72例)、81.8%(54/66例)、95.1%(39/41例),均与常规超声的56.9%(41/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能够提供更多的血流灌注特征,为胰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诊断率与增强CT相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胰腺疾病
原文传递
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16
作者 王文平 丁红 +4 位作者 齐青 毛枫 张韵华 黄备建 徐智章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2 4例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进行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和动态观察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造影剂选用Levovist,浓度为 40 0mg ml,以团注形式经肘部浅静脉注入。结... 目的 探讨动态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2 4例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进行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和动态观察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造影剂选用Levovist,浓度为 40 0mg ml,以团注形式经肘部浅静脉注入。结果  2 4例患者证实 2 5个病灶 ,其中肝癌 1 6个 ,肝血管瘤 3个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 2个 ,肝炎性假瘤 1个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ML) 3个。除肝炎性假瘤外 ,其余病灶经超声造影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癌动脉相呈早期强化 ,消失较快 ;肝血管瘤增强速度较慢 ,呈周边强化 ;FNH和AML亦早期增强 ,但持续时间较长。如以动脉相增强呈高回声而门脉相消失呈低回声者考虑为肝癌 ,反之考虑为良性肿瘤 ,则本组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 (1 5 1 6) ,89% (8 9) ,92 % (2 3 2 5)。结论 动态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灰阶超声造影 肝肿瘤 鉴别 诊断
原文传递
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评价输卵管通畅性 被引量:52
17
作者 高学文 何文 +2 位作者 汪龙霞 王军燕 彭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99-1802,共4页
目的探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不孕症患者(原发不孕33例,继发不孕47例)进行SonoVue-HyCoSy检查,实时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及输卵管腔内流动过程,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随机对20例... 目的探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不孕症患者(原发不孕33例,继发不孕47例)进行SonoVue-HyCoSy检查,实时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及输卵管腔内流动过程,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随机对20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美兰通染液试验(CLP)进行对照。结果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65)。以CLP结果为诊断标准,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0%、100%、100%和88.23%,诊断输卵管阻塞部位准确率为70.59%,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SonoVue可用于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可明确输卵管的通畅性并可同时提示输卵管阻塞部位,该方法准确、简便易行、无创,费用低,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输卵管
下载PDF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3
18
作者 陈敏华 戴莹 +6 位作者 严昆 范智慧 吴薇 王艳滨 尹珊珊 杨薇 李吉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分析≤2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 目的:分析≤2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cm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细胞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微血管显像:与超声造影对比 被引量:52
19
作者 叶玉泉 薛红元 +4 位作者 高丽 孙丽 李丽 邢园园 陈京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经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SMI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探查并分级,随后行CEUS检查,记录二者所测得的斑块内点... 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经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SMI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探查并分级,随后行CEUS检查,记录二者所测得的斑块内点、线状回声强度及其数量,根据相同评分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检出35个斑块,平均厚度(3.18±0.75)cm,部位:颈总动脉杈20个,颈总动脉中段10个,颈内动脉5个;斑块回声:低回声7个,等回声18个,不均质回声6个,混合回声4个。SMI及CEUS评价斑块内强回声的分级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5,P>0.05)。结论 SMI可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诊断斑块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提供了新的、无创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新生血管 超微血管显像 造影剂 超声检查
下载PDF
DWI和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 被引量:51
20
作者 陈基明 李周丽 +3 位作者 朱晴 张爱娟 颜秀芳 邢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资料,均于术前1~2周接受常规MRI及DWI、DCE-MRI。根据病理结果按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分为...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资料,均于术前1~2周接受常规MRI及DWI、DCE-MRI。根据病理结果按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分为无或浅肌层浸润组(n=25)和深肌层浸润组(n=20),比较2组间ADC值及DCE-MRI定量参数值(K^(trans)、K_(ep)、V_e)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效能。结果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组K^(trans)值高于无或浅肌层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组间ADC值、K_(ep)、V_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trans)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P=0.007),以K^(trans)=0.355/min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0%、60.0%。结论DCE-MRI定量参数中,K^(trans)值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侵犯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