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页岩油气沉积储层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1
1
作者 姜在兴 张建国 +3 位作者 孔祥鑫 谢环羽 程浩 王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71,共27页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沉积类型多样、储集空间复杂及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综述近10多年来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在陆相深水沉积层序、沉积体系、页岩油气储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结合近年来所开展的陆相页岩油气沉积储层方...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沉积类型多样、储集空间复杂及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综述近10多年来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在陆相深水沉积层序、沉积体系、页岩油气储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结合近年来所开展的陆相页岩油气沉积储层方面的地质研究工作,根据成因将陆相深水细粒沉积岩划分为陆源型、内源型、火山-热液型、混源型4类,提出基于无机矿物含量(即碳酸盐矿物、长英质矿物、黏土矿物三端元)、有机质含量(TOC含量以2.0%和4.0%为界)和沉积构造(纹层状、薄层状、块状)的细粒沉积岩综合分类方案;归纳总结了适于陆相深水细粒沉积地层细分对比的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轨道周期的高频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并在高频旋回地层对比基础上,提出了陆相深水细粒沉积岩微相平面工业化制图的方法,对于评价预测有利的页岩油气沉积储集岩相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根据孔隙赋存的基质类型将陆相页岩油气细粒沉积岩储层孔隙分为矿物基质孔隙(即无机孔)、有机质孔隙、裂缝孔隙3大类,其中,与有机溶蚀作用有关的矿物基质孔隙是页岩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主要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关,通常热演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孔隙的发育,裂缝孔隙是页岩油气的重要渗流通道。指出了细粒沉积岩沉积作用、页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和甜点评价、页岩系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陆相 沉积 层序 储层 中国
原文传递
黔中-渝南石炭纪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海相沉积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平 廖友常 张雅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1-654,共14页
黔中—渝南地区于紫云运动初期的泥盆纪末已准平原化,在石炭纪铝土矿含矿岩系沉积过程中,含矿岩系下段(铁质-粘土岩段)主要为近海湖泊相,含矿岩系上段(铝质岩段)为近海平原相。在这种大环境前提下,经常会受到海泛与强风暴潮的影响与改造... 黔中—渝南地区于紫云运动初期的泥盆纪末已准平原化,在石炭纪铝土矿含矿岩系沉积过程中,含矿岩系下段(铁质-粘土岩段)主要为近海湖泊相,含矿岩系上段(铝质岩段)为近海平原相。在这种大环境前提下,经常会受到海泛与强风暴潮的影响与改造,使得主要是陆相环境沉积形成的铝土矿含矿岩系中,含有少量海相大化石(腕足类)和微体生物化石(疑源类和牙形石);另在下段和上段岩矿层间,时夹海相碳酸盐岩透镜体,具明显海相沉积特征。以上表明,黔中—渝南石炭系铝土矿含矿岩系形成环境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单纯的陆相沉积环境所能概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含矿岩系 石炭系 海相微体生物 陆相沉积 海相沉积 黔中—渝南
下载PDF
陆相超细粒页岩油储层沉积机制与地质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建国 姜在兴 +2 位作者 刘鹏 孔祥鑫 葛云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4-249,共16页
超细粒(粒径<10μm)沉积储层中蕴含有50%以上的页岩油资源,是页岩油产量二次增长的重要领域,但当前对其成因机制和地质评价方法认识不清,制约了页岩油勘探开发突破。综合利用中国主要陆相页岩油盆地资料,厘定超细粒沉积岩的形成机制... 超细粒(粒径<10μm)沉积储层中蕴含有50%以上的页岩油资源,是页岩油产量二次增长的重要领域,但当前对其成因机制和地质评价方法认识不清,制约了页岩油勘探开发突破。综合利用中国主要陆相页岩油盆地资料,厘定超细粒沉积岩的形成机制,按照其物质来源将超细粒沉积物划分为陆源型、内源型、热液-火山来源型、混合来源型4类,结合沉积动力和物质组分细分为陆源静水沉积型、陆源事件沉积型、内源生物残骸沉积型、内源生物化学沉积型、内源蒸发化学沉积型、火山空落沉积型、水底热液-火山喷发沉积型、混源静水沉积型、混源事件沉积型9种成因类型。系统分析了9类超细粒沉积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发现不同成因超细粒沉积岩的有机质丰度、含油性、脆性、孔渗性等储层质量参数差异明显,其中,内源生物残骸型和生物化学沉积型、部分热液-火山沉积型和混源静水沉积型超细粒沉积岩为优质页岩油储层,其页岩油储集潜力较大,是超细粒页岩油储层勘探中应重点关注的岩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超细粒沉积 页岩油 沉积 储层
原文传递
陆相沉积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关键油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贤松 丁美爱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29,共3页
聚合物驱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影响聚合物效果的各种油藏条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取得理想的聚合物驱效果。我国东部油田大多数属于陆相沉积稠油油藏,油层渗透率较高,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原油粘度较高,这些是聚合物驱成功与否的... 聚合物驱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影响聚合物效果的各种油藏条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取得理想的聚合物驱效果。我国东部油田大多数属于陆相沉积稠油油藏,油层渗透率较高,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原油粘度较高,这些是聚合物驱成功与否的关键油藏条件。在对国内外已实施聚合物驱的油藏技术条件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聚合物驱的油藏筛选一般标准;针对陆相沉积、常规稠油油藏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手段,重点对储层性质、原油粘度、注入时机等关键油藏条件对陆相沉积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的开发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陆相沉积稠油油藏实施聚合物驱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 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 筛选标准 油藏条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黔北务正道地区淡水沉积型铝土矿床沉积相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辰生 金中国 郭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62-969,共8页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进行探槽和取心井岩心观察以及铝土矿含矿层系样品分析化验。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矿层系主要为陆相环境沉积,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湖泊相和潮坪相;含矿岩系底部的绿泥石岩沉积相类型为冲...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进行探槽和取心井岩心观察以及铝土矿含矿层系样品分析化验。研究结果表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矿层系主要为陆相环境沉积,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湖泊相和潮坪相;含矿岩系底部的绿泥石岩沉积相类型为冲积扇相,铝土矿和铝土岩沉积相类型为冲积平原上串珠状分布的湖泊相,顶部的炭质页岩为潮坪相潮上带泥沼坪沉积而成;含矿层系上部的栖霞组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从铝土矿含矿层系至栖霞组是陆相至海相的沉积过程;铝土矿是发育在石炭系黄龙组侵蚀背景下低位期充填沉积而成,其上栖霞组为海侵期沉积;由低位期的含矿层系又可识别出两期基准面变化,对应铝土矿上、下部的绿泥石岩和铝土岩沉积,而铝土矿则为基准面稳定期绿泥石岩和铝土岩长期沉积分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铝土矿 黄龙组 湖泊相 沉积分异 基准面
下载PDF
东濮凹陷西部下第三系的遗迹相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澂林 姜在兴 刘孟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本区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类型多,分异度大。按其生态习性分为六大类:居住迹(Domichnia)、觅食迹(Fodichnia)停迹(Cubich-nia)、爬迹(Repichnia)、逃逸迹(Fug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共计13个属。文中描述了类属的... 本区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类型多,分异度大。按其生态习性分为六大类:居住迹(Domichnia)、觅食迹(Fodichnia)停迹(Cubich-nia)、爬迹(Repichnia)、逃逸迹(Fug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共计13个属。文中描述了类属的特征及其成因,并建立了适于本区的遗迹化石相模式,由五个相组成,即石针迹(Skolihtos)相、卷迹(Intortusichnus) 相、伸展迹(Aductusichnus)相、始网迹(Protopaleodictyon)相和古网迹(Paleodictyon)相,分别对应于滨湖、浅湖上部、浅湖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下第三系 遗迹相 化石 陆相
下载PDF
下印度河盆地石油地质、油气分布及油气富集区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钱凯 孙晓惠 +6 位作者 许小琼 韩荣花 范云 魏星 昌新玲 任珠琳 崔亚亚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97-1809,共13页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沉积盆地和油气能源基地,分为上、中、下3个次级盆地,与上、中印度河盆地相比,下印度河盆地特性鲜明,是该区近年来最主要的储量增长阵地。在参考BP巴基斯坦公司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基于联合能源集团有...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沉积盆地和油气能源基地,分为上、中、下3个次级盆地,与上、中印度河盆地相比,下印度河盆地特性鲜明,是该区近年来最主要的储量增长阵地。在参考BP巴基斯坦公司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基于联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自己作业区内的地震、地球化学、钻井及油气田资料,开展下印度河盆地的地质特征、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研究。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为形成于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由于地质环境差异,主要烃源岩(Sembar组页岩)是3个次级盆地中相当层位烃源岩成熟最晚的;储集层呈规律变化,底部(Sembar组砂岩)为斜坡扇和盆底扇组合,下部(底砂岩段)为三角洲前缘和潮汐类砂体组合,中部(中砂岩段)为稳定浅水三角洲前缘与滩坝相砂体组合,上部(上砂岩段)为动荡浅水三角洲前缘与滩坝相砂体组合。油气聚集主要受控于构造演化(在生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形成3类富集区:反转构造带油气富集区、地堑带油气富集区和宽缓地垒带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富集区。以前陆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定位,油气主要发现于前缘隆起及其后的"斜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性 前陆层序 大陆边缘 三角洲 浊流 潮汐 油气聚集
原文传递
Episodic Carbonate Deposits on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Slope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8
作者 Bao Zhidong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102200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3-103,129,共12页
Abstract Episodic carbonate deposits on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slope in southern China are mainly composed of gravity-flow limestones and contourite limestones. Gravity-flow limestone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low... Abstract Episodic carbonate deposits on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slope in southern China are mainly composed of gravity-flow limestones and contourite limestones. Gravity-flow limestone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Yangtze area in the Early Triassic and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area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Triassic. Five fundamental types of gravity-flow limestones are recognized: slide limestone, debris-flow limestone, grain-flow limestone, turbidite limestone and rockfall limestone. They form six types of assemblage beds: slide-debris-flow limestones, slide-debris-flow-turbidite limestone, slide-debris-flow-grain-flow-turbidite limestone, rockfall-debris-flow limestone, debris-flow-turbidite limestone, and debris-flow-grain-flow-turbidite limestone. The first two were formed mainly in the Early Triassic slopes. The Middle Triassic slop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rockfall limestone. Growth faults, storms, earthquakes and oversteepened slope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robable triggers of the gravity f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lope episodic deposition gravity flow contour current TRIASSIC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L27—1砂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地质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炳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年第4期281-288,共8页
本文首先通过追踪对比大量的地震反射资料,在T20-T40层序中确认了L27-1砂体的剖面特征和平面的总体形态,进而从沉积演化与陆坡形成的由表及里分析研究中,最终揭示出它的形成机理,并命名为L27-1水道浊积砂复合体,得出了比较满意... 本文首先通过追踪对比大量的地震反射资料,在T20-T40层序中确认了L27-1砂体的剖面特征和平面的总体形态,进而从沉积演化与陆坡形成的由表及里分析研究中,最终揭示出它的形成机理,并命名为L27-1水道浊积砂复合体,得出了比较满意的地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L27-1砂体 特征 形成机理 水道浊积砂复合体 陆坡 沉积 地质解释 含油气盆地
全文增补中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fshore of the Hangzhou Bay,East China——implications for sea level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昕 石学法 +4 位作者 王国庆 乔淑卿 王昆山 姚政权 王旭晨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748-763,共1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shore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MS ^14C ages from core CJK10, lithologies,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heavy minerals, and S ... This study focuses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fshore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MS ^14C ages from core CJK10, lithologies, 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heavy minerals, and S and C1 elements show a fluvial terrace environment during -23.2-11.0 cal ka BP; a littoral to tidal-flat environment during 11.0-10.2 cal ka BP; and a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a relatively low sedimentation rate (0.1-0.22 cm/a) since 4.3 cal ka BP. High depositional rates (-1.6 cm/a) from 10.9 to 10.2 cal ka BP resulted from sufficient accommodation space created by rapid sea level rise from -44 m to -33 m, from high sediment delivery by local rivers, and effective trapping of sediments by tidal-flat vegetation. The rate of sea level rise was variable; relatively high from 10.9 to 10.6 cal ka BP (2.1 cm/a), and lower since 10.6 cal ka BP (1.2 cm/a). Th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crossed the Hangzhou Bay to form the mud wedge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later than 9.4 cal ka BP. The CJK10 site was a tide-dominated shelf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d erosion from approximately 9.4-9.2 cal ka BP to 4.3 cal ka BP. The depositional hiatus was caused by th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which was relatively weak during 9.4-7.5 cal ka BP and increased in strength during -7.5-4 cal ka BP. From -4.3 cal ka BP,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was partly deposi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Hangzhou Bay with some transported southward. Therefor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history of Changjiang-derived sediment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 although a detailed record of the changes in the Chang3iang alongshore current since 4.3 cal ka BP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helf of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Sea mud wedge Changjiang alongshore current sediments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postglacial sea level
下载PDF
海上陆相低渗油藏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俊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8期29-32,38,共5页
针对海上陆相沉积低渗油藏无DST产能测试情况下产能评价难度大的问题,以南海西部陆相低渗油藏产能评价技术实践为基础,对产能评价方法及实践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受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岩性等影响,利用理论公式计算、测压流度计算... 针对海上陆相沉积低渗油藏无DST产能测试情况下产能评价难度大的问题,以南海西部陆相低渗油藏产能评价技术实践为基础,对产能评价方法及实践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受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岩性等影响,利用理论公式计算、测压流度计算预测产能误差较大;基于DST产能测试资料建立的区域低渗油藏定向井及水平井产能定量预测图版计算参数少,应用方便,同时,基于区域产能规律建立的试井流度类比取值表为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实践效果表明,该方法预测产能平均误差小于5%。研究成果对海上陆相低渗油藏产能释放及商业性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产能评价 流度 陆相沉积 海上油田
下载PDF
剥蚀与沉积的相关性是陆相地层划分的基础
12
作者 蔡雄飞 章泽军 +1 位作者 顾延生 秦松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6-49,共4页
陆相盆地由于纵横向岩性突变和缺乏化石,导致地层划分往往十分混乱。陆相红盆的沉积始终离不开基底母岩的供给。笔者通过剥蚀与沉积的相关性研究实例,来说明其在陆相盆地划分和研究中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把盆外母岩的风化剥蚀与盆内堆积... 陆相盆地由于纵横向岩性突变和缺乏化石,导致地层划分往往十分混乱。陆相红盆的沉积始终离不开基底母岩的供给。笔者通过剥蚀与沉积的相关性研究实例,来说明其在陆相盆地划分和研究中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把盆外母岩的风化剥蚀与盆内堆积的相关性关系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陆相地层划分的分辨率;同时也有助于加强盆地构造活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剥蚀 沉积 相关性 白垩系 古鄱阳湖盆地东北缘 赣北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研究进展与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55
13
作者 金之钧 王冠平 +5 位作者 刘光祥 高波 刘全有 王红亮 梁新平 王濡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1-835,共15页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限于陆相盆地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不够明确,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以细...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限于陆相盆地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不够明确,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以细粒沉积、烃类赋存以及流体运移为重点研究页岩油的最新进展,结合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进展,对比总结了陆相和海相页岩油的基础地质特征及其差异,提出了目前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陆相盆地发育多套页岩油,陆相泥页岩层系具有沉积相变快、沉积厚度大、成熟度较低、黏土矿物含量高的特点;与海相地层相比,沉积构造背景较不稳定,沉积年代较新、非均质性更强,地层能量和地温梯度较低、烃类流体黏度和密度较大。细粒组分形成及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不仅是沉积地质学关注的“成源”与地球系统演化的事件信息,也是页岩“成储”及源-储耦合机制研究的关键内容。页岩油的赋存机制与其可动性密切相关,明确赋存机制是优选甜点的关键。微运移机制是页岩油藏开发的基础,随着微流体流动理论、计算机分子模拟与实验技术的发展,其运移机理将会得到进一步揭示。3个关键科学问题为:①细粒沉积岩的形成机理;②陆相页岩油的赋存机制;③陆相页岩油的微运移机制。建议以这3个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大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与技术攻关,使其成为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成功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勘探进展 细粒沉积 地质事件 赋存空间 赋存机理 微流动机理
原文传递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建立及实践 被引量:60
14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4 位作者 张国生 陶士振 朱如凯 袁选俊 侯连华 董大忠 郭秋麟 宋岩 冉启全 吴松涛 白斌 王岚 王志平 杨正明 才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基本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框架。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页岩油和气、致密油和气等典型非常规油气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引领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科发展、行业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在未来油气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科学预判、复杂问题创新解决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致密油气 海相页岩气 陆相页岩油 细粒沉积 纳米级孔喉 连续型油气聚集 “人工油气藏” 大型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 “有序聚集”
下载PDF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综述 被引量:23
15
作者 朱筱敏 李顺利 +7 位作者 潘荣 谈明轩 陈贺贺 王星星 陈锋 张梦瑜 侯冰洁 董艳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9-716,共18页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 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 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
下载PDF
黔北地区铝土矿床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辰生 金中国 于汪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88,共8页
对黔北铝土矿进行沉积相分析有利于认识铝土矿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可有效解指导将来铝土矿勘探。通过对358m探槽和22口取心井岩心观察以及155块铝土矿含矿层系样品分析化验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层系为陆相环境沉积,其沉积相类... 对黔北铝土矿进行沉积相分析有利于认识铝土矿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可有效解指导将来铝土矿勘探。通过对358m探槽和22口取心井岩心观察以及155块铝土矿含矿层系样品分析化验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层系为陆相环境沉积,其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湖泊相和潮坪相。含矿层序底部的绿泥石岩为冲积扇相沉积,铝土矿和铝土岩为冲积平原上串珠状分布的湖泊相沉积,顶部的炭质页岩为潮坪相潮上带泥沼坪沉积。含矿层系上部的栖霞组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所以从铝土矿含矿层系至栖霞组是陆相到海相的沉积过程。实际上,铝土矿就是发育在石炭系黄龙组侵蚀背景下低位期充填沉积,其上的栖霞组为海侵期沉积。另外,低位期的含矿层系又可识别出两期基准面变化,对应铝土矿上、下部的绿泥石岩和铝土岩沉积,而铝土矿则为基准面稳定期绿泥石岩和铝土岩长期沉积分异得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铝土矿 黄龙组 湖泊相 沉积分异 基准面
原文传递
琼东南华光凹陷深水重力搬运沉积体系及其油气勘探 被引量:16
17
作者 姚根顺 袁圣强 +2 位作者 马玉波 秦蕴珊 吴时国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1-476,共6页
重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弄清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基于近年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和经典层序地层模式,开展了该区的深水沉积特征研究.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发育... 重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弄清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基于近年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和经典层序地层模式,开展了该区的深水沉积特征研究.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发育,主要包括中新统三亚组发育的复合水道、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及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三亚组复合水道具有典型的强弱振幅相互叠置特征,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具有典型的下部变形、上部滑坡的双层结构,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具有典型的侧向迁移、分支水道等特征.这些沉积特征的形成与越南隆起的物源供给有关.复合水道充填可作为潜在的深水储层,滑塌体的形成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解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坡 复合水道 海底滑坡 重力搬运沉积
原文传递
南海中北部中新世陆坡凹陷沉积充填与古陆坡形态演变 被引量:9
18
作者 黎明碧 金翔龙 +3 位作者 李家彪 初凤友 方银霞 唐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9,共7页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 对中德合作“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和“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有关航次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解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海中北部陆坡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陆坡区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期、裂陷坳陷过渡期和坳陷期三个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地形形态.南海中北部地形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第三纪、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中期和中中新世中期—现在,其中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中期的沉积充填使陆坡形态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次转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陆架陆坡海盆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坡区凹陷 早中新世-中中新世 沉积充填 形态转变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残留风成沙与海岸带古风成沙的对比及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颜晋聪 李森 +1 位作者 张叶春 王贵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93-1099,共7页
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残留风成沙,在形态、粒度、石英沙粒表面微结构、矿物组成及浅地层剖面等方面总体上具备风成沉积特征。同时,南海北部沙质海岸多处发育的晚更新世古风成沙,在粒度、沉积构造与结构等方面亦有明显的风成沉积... 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残留风成沙,在形态、粒度、石英沙粒表面微结构、矿物组成及浅地层剖面等方面总体上具备风成沉积特征。同时,南海北部沙质海岸多处发育的晚更新世古风成沙,在粒度、沉积构造与结构等方面亦有明显的风成沉积特征。二者构成的风沙地貌体发育具有同期性、形态有相似性、空间分布有大陆架向海岸带延伸的连续性。由此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与毗邻沙质海岸的沙源有同源性,沉积环境有类比性。据此可以认为,南海北部大陆架残留风成沙与海岸带古风成沙为近源沉积成因系列,二者为同期同相连续性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大陆架残留风成沙 海岸带古风成沙 时代与成因 连续性沉积
原文传递
澳大利亚十二门徒中新世地层成因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海斌 刘秀铭 +5 位作者 吕镔 马明明 吉金平 王文艳 章余银 侯吉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96,共15页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南部海岸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附近的十二门徒(The Twelve Apostles)地层主要为石灰质地层,偶见海相生物贝壳,一直被认为是浅海大陆架石灰岩(limestone)沉积。野外考察发现,该地层不仅存在海相生物碎片...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南部海岸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附近的十二门徒(The Twelve Apostles)地层主要为石灰质地层,偶见海相生物贝壳,一直被认为是浅海大陆架石灰岩(limestone)沉积。野外考察发现,该地层不仅存在海相生物碎片,同时也存在根化石、钙结核层等地表古土壤特征。为了更好地分析其沉积环境,本文对十二门徒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其结果与第四纪西峰黄土古土壤和现代海滩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整个剖面序列以细粉砂为主,与典型风积黄土古土壤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与粒度象特征,Sahu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样品值都小于-2.7411,显示了剖面整体以风积成因为主。样品的石英颗粒呈现出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显示风成特征;此外,十二门徒剖面样品具有与黄土古土壤以及上地壳(UCC)相似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因此,我们认为该地层并非海相石灰岩沉积,而是一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具有多层钙结核的风积序列地层。该地层记录了澳洲东南海岸16.0-5.3Ma以来的风积历史与气候变化,表明澳大利亚的干旱化至少是在16Ma前就开始了。由于这套风积地层靠近海岸,易受地质时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以致在地层中的局部层位出现海相生物碎屑,但地层的物质来源可能来源于澳大利亚的艾尔湖(Lake Eyre)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十二门徒 中新世地层 风成成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