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美学革命到审美治理: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当代批评的现实介入力量 被引量:5
1
作者 肖琼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7,121,共8页
'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托尼·本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社会力量的尖锐对抗,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巧妙地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策略。在审美治理的思想中,审美和艺术以一种有异于自身的'表象'... '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托尼·本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社会力量的尖锐对抗,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巧妙地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策略。在审美治理的思想中,审美和艺术以一种有异于自身的'表象'形式参与了社会和感知经验的历史形构。而当代美学语境益加复杂,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批评空间,互联网的共享和互动机制等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视听方式、情感结构和审美体验。当代文化和艺术在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方面的多元性、流动性和叠合性,决定了批评的阐释功能在引领当代审美话语转型,促成当代情感结构的重塑,以及形成文化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理论语境中,批评与美学呈现出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最终使当代批评作为一种审美治理的策略,成为介入现实的治理力量。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批评的功能将成为未来理论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对当代审美教育和批评的不断边缘化起到一定的纠偏和弥补作用,而且对如何实践社会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的社会学转向 审美治理 当代批评
下载PDF
文学“湘军”的命名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唐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8-164,共7页
从当代文学批评谱系的角度说,文坛地方军的涌现,最初源于"湘军"的崛起及其命名。从"湘军"到文学"湘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湖南作家群因接连斩获全国文学大奖而获别称闻名,而此后"陕军"东征、... 从当代文学批评谱系的角度说,文坛地方军的涌现,最初源于"湘军"的崛起及其命名。从"湘军"到文学"湘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湖南作家群因接连斩获全国文学大奖而获别称闻名,而此后"陕军"东征、文学"豫军"等文坛造"军"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是受文学"湘军"命名的启示,另一方面也是各地方作协极力凸显政绩的结果。在文坛地方军自我本质化、历史化的进程中,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注脚,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学的相互阐释,汇集成中国当代批评的"文化研究"潮,并与西来的"文化研究"合流,由此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多维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湘军 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当代批评
下载PDF
如何构建中国气派的文艺批评
3
作者 冯辉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53-57,共5页
当下学院化文艺批评和社会化文艺批评中存在着功利化、模式化和商业化的不良现象,对文艺生态造成了伤害;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艺理论遗产和批评传统的忽视,我们应重视并发扬从先秦到1980年代之间的文化批... 当下学院化文艺批评和社会化文艺批评中存在着功利化、模式化和商业化的不良现象,对文艺生态造成了伤害;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艺理论遗产和批评传统的忽视,我们应重视并发扬从先秦到1980年代之间的文化批评精神,以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评 批评传统 中国气派
下载PDF
当代文艺批评话语的特征与形态
4
作者 饶先来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4期55-59,共5页
作为一种指向价值和认识的实践活动,文艺批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特征和话语形态。当代批评话语的特征主要呈现为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结构和思想指向;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则是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并重。这种特征和... 作为一种指向价值和认识的实践活动,文艺批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特征和话语形态。当代批评话语的特征主要呈现为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结构和思想指向;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则是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并重。这种特征和形态使得当代文艺批评既具有了"感人"与"服人"的阐释力量,同时其结论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评 话语方式 解释 评价
下载PDF
诗意的漫步与理智的沉思--评刘树元教授新著《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
5
作者 张为刚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4-37,共4页
在当代文艺批评的诸多论著中,刘树元教授的新著《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简称刘著)独具特色。在理论层面上,作者通过重建当代文艺批评的有效性,试图整体性把握当代文艺生态的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自觉;在具体批评过程中... 在当代文艺批评的诸多论著中,刘树元教授的新著《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简称刘著)独具特色。在理论层面上,作者通过重建当代文艺批评的有效性,试图整体性把握当代文艺生态的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自觉;在具体批评过程中,刘著具有将理论思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传统经典文学形式与当代大众文艺形式并重、经典性作品与地方性作品互鉴等特征,体现了作者对当代文艺生态整体性的诗意漫步和理智沉思,具有丰赡的历史意识和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树元 《文艺生态的漫步与沉思》 当代批评 有效性
下载PDF
当代建筑评论的新视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大明 《新建筑》 2000年第3期51-52,共2页
强调当代建筑评论应更多地关注绿色建筑的理论探索和创作设计实践 ,并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人居环境创造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 当代建筑评论 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下载PDF
中西“空白”之比较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克和 张唯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 中西美学家都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但他们所理解的“空白”并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 ,而西方当代文论的“空白”清晰且有限。中国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 ,而西方学者则认为“空白”通过破坏可联结性来实现一种潜在的联结 ,并由此而获得审美意味。中西都认为创作主体心灵的虚空是创造艺术空白美的前提 ,但中国古代的虚空是出尘以屏除自我 ,而西方则是去蔽以找回纯粹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空 创造艺术 当代文论 中国文论 审美意味 创作主体 自我 中西 有限 心灵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 被引量:8
8
作者 朱丕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18,共1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 进化论批评观 阶级论批评观 多元化文学批评
下载PDF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域 被引量:9
9
作者 李长中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80-85,共6页
在整个文学批评凸显边缘和失语的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更是处于弱势状态。在各种话语争鸣之中,无论是本民族自身的文学批评还是汉族学者对民族文学的批评,都因没有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书写特征、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和历史定位而... 在整个文学批评凸显边缘和失语的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更是处于弱势状态。在各种话语争鸣之中,无论是本民族自身的文学批评还是汉族学者对民族文学的批评,都因没有真正把握民族文学的书写特征、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和历史定位而存在批评的软弱无力状况,既不能科学剖析问题也无法给予文学创作以有益指导。调整批评姿态、转换批评方法、更新理论资源,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民族文学批评 价值取向 理论视域
下载PDF
审美平等与当代批判理论中的康德美学批判
10
作者 刘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4,219,共10页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审美平等的问题。朗西埃在感性平等的维度,将审美共通感阐释为自由运动的感性能力的普遍预设,让惯常感性分配体制下不可见的群体重新显现。巴迪欧聚焦主体平等问题,以康德不确定、无意义的超验理念,引导主体无限开放的思维能力,艺术主体以感觉方式的革新推动政治平等。阿甘本从生命平等出发,反思康德的先验演绎对人与非人之合法性形象的划分,将平等问题奠基于非人的生命感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批判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平等 审美政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特色身体批评范式的形态、进路与价值
11
作者 龚举善 李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1,188,共12页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身体批评,依托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三大社会情境,凝聚为政治身体批评、经济身体批评、审美身体批评等三种主流范式。当代中国特色身体批评范式的历史转换,总体上凸显出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身体批评,依托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三大社会情境,凝聚为政治身体批评、经济身体批评、审美身体批评等三种主流范式。当代中国特色身体批评范式的历史转换,总体上凸显出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三大文化进路:一是从政治主位到生命主体,二是从一元规定到多维诉求,三是从平面表述到立体呈现。当代中国特色身体批评三大主流范式及其现代转进,有助于女性文学写作的叙事规范,有益于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实现,有利于社会历史批评的品质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特色身体批评 范式 形态 进路 价值
下载PDF
非自然叙事学新动态与当代文学批评:布赖恩·理查森教授访谈录(英文)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敏锐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布赖恩·理查森,美国马里兰大学英语系教授,前国际叙事学学会和美国约瑟夫·康拉德学会主席,非自然叙事学的创始人,是20世纪文学、现代戏剧诗学和叙事学研究的领军学者,他著述丰厚,最新著作是2015年出版的《非自然叙事:理论,历... 布赖恩·理查森,美国马里兰大学英语系教授,前国际叙事学学会和美国约瑟夫·康拉德学会主席,非自然叙事学的创始人,是20世纪文学、现代戏剧诗学和叙事学研究的领军学者,他著述丰厚,最新著作是2015年出版的《非自然叙事:理论,历史与实践》。2016年12月,本文作者受《外国文学研究》的委托,在马里兰大学英语系访学期间对理查森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本访谈主要就非自然叙事学的发展新动态这一问题采访了理查森教授。访谈在详细阐述非自然叙事学相关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之后,还论述非自然叙事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关系,尤其是探讨非自然叙事学对文学在伦理、政治和意识形态诉求中的作用;最后访谈还展望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批评,探讨未来非自然叙事学的发展态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然叙事学 当代文学批评 布赖恩·理查森
原文传递
当代诗歌批评中的“古典性”与“现代性”之辨
13
作者 杨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6,116,共8页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 关于汉语新诗之“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自新文学初期就已开始。“古典”即意味落后,“古典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等论调,随着新诗获得普遍认可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但对这两个命题的讨论,却一直延续到当代诗歌批评中,并逐渐成为较核心的诗学问题。虽然诗论者们对“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定义及延展各个不同,但也往往会将其并举,认为两者原是摆脱“平庸”的不同法门,而很少会在两者间建立严格对立的关系。自1980年代末以来,批评界秉承着推动诗歌创作发展的宗旨,热衷于讨论在古典诗词中发掘现代性以及在现代诗中激活、重续与转化古典资源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古典现代性”等力图熔铸古今、打通中西的诗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批评 古典性 现代性 新古典主义 古典现代性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当代文学批评 被引量:4
14
作者 詹艾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当代文学批评 人的发展 文学批评理论建构 文学批评实践
下载PDF
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思想及其限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漆飞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8,共9页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美学问题,呈现为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与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等若干向度的问题式探究。当代批判理论重审总体性危机,经由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建构出容纳差异的、去主体化的、去... 审美共同体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美学问题,呈现为共识与差异、主体化与去主体化、边界与去边界与审美共同体的理论批判等若干向度的问题式探究。当代批判理论重审总体性危机,经由审美和感性维度的阐发建构出容纳差异的、去主体化的、去边界的、非实体的、流动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共同体思想呈现出极强的实践品性和批判色彩,然而在面对现实语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其常常体现为理论与思辨层面的介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共同体 感觉共同体 即将来临的共同体 免疫共同体
下载PDF
从语言到话语——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两度转向之学理逻辑探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9-64,72,共7页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经历了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两度转向。从学理逻辑上来看:语言学转向是向内转的重要动力,话语理论则是诱发其向外转的强大磁场。前者使得人们注重内部研究,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后者使人们再次瞩目于外部研究,重申文学...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经历了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两度转向。从学理逻辑上来看:语言学转向是向内转的重要动力,话语理论则是诱发其向外转的强大磁场。前者使得人们注重内部研究,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后者使人们再次瞩目于外部研究,重申文学的他律性。两度转向后,文艺研究界开始注重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 语言学转向 话语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当代转向及批评功能
17
作者 肖琼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54-265,445-446,共14页
当代社会,随着作为艺术哲学存在的现代美学最终让位于作为文化哲学存在的后现代美学,美学不再作为艺术的同义词,而是作为补充,从特定的艺术经验拓展到更广泛的审美经验。美学的影响和指导的范围逐渐扩大,审美作为一种资本及其隐性逻辑... 当代社会,随着作为艺术哲学存在的现代美学最终让位于作为文化哲学存在的后现代美学,美学不再作为艺术的同义词,而是作为补充,从特定的艺术经验拓展到更广泛的审美经验。美学的影响和指导的范围逐渐扩大,审美作为一种资本及其隐性逻辑贯行和支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美学经验、美学趣味、美学时尚和美学视野重新作为批评话语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的批评就不仅仅是具体文学中对文本符号的哲学解析与作家文学经验的汇聚,更是对一定社会经验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凝练和表达;不仅仅是具体的文学文本批评,更包括对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媒介文化等新兴文化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与概括。文章从艺术的当代性与现代批评的危机和挑战切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当代转向和批评话语特征,进一步分析其功能转换和当代批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 当代治理转向 当代批评功能
原文传递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习得与研究现当代西方文论的一点体会——朱刚教授学术访谈录
18
作者 王天如 朱刚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本文是对原南京大学教授、现任教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朱刚先生的学术访谈,涉及他本人在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感悟与认识,包括批评理论的地位与作用、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研究现当代欧美批评理论的立场与视角。他认为,我们需... 本文是对原南京大学教授、现任教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朱刚先生的学术访谈,涉及他本人在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感悟与认识,包括批评理论的地位与作用、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研究现当代欧美批评理论的立场与视角。他认为,我们需要把西方批评理论放到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在“问题”框架中冷静客观地分析其来龙去脉,以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批判理论做出客观批评与深度反思。访谈中,朱刚先生分享了他的学术理念和治学经验,并对年轻学者提出了治学建议与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西方文论 亲近式批评 社会语境 批判距离
下载PDF
共识与差异:当代批判理论中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
19
作者 漆飞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24-141,480-481,共20页
共识与差异是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当代批判理论接续和超越早期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对总体性、同一性、宏大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指向了一种既不消解差异又尊重差异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差异在当代批判理论的阐发中被赋予新的表述和内涵... 共识与差异是审美共同体的本体性问题。当代批判理论接续和超越早期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对总体性、同一性、宏大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指向了一种既不消解差异又尊重差异的审美共同体范式。差异在当代批判理论的阐发中被赋予新的表述和内涵,朗西埃通过美学异托邦与歧感共同体的阐发,揭示了差异性感知的重构在审美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这一思考路径为同时代的批判理论家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阿甘本、奈格里、哈特、埃斯波西托拓展朗西埃的审美共同体思想,从不同向度阐发了构筑多元差异感觉共同体的可能性,共同推动了对当代政治与美学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共同体 共识 差异
原文传递
寻绎演化:碑帖融合的流变与当代书法评论
20
作者 杨晨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4期78-85,I0003,共9页
碑帖融合论一直受到晚清民国“碑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书法新材料的出现,碑帖之辨不断被扬弃,碑帖融合观念在回归墨迹到刀笔相参的探讨中得到发展。然而,其理论化的完成又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而发生断裂。当下,... 碑帖融合论一直受到晚清民国“碑学”理论的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书法新材料的出现,碑帖之辨不断被扬弃,碑帖融合观念在回归墨迹到刀笔相参的探讨中得到发展。然而,其理论化的完成又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而发生断裂。当下,碑帖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书坛发展的契机,发掘碑帖融合新义,构建其独立的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当代书法评论的深入发展。同时,对碑帖融合的创新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亟需当代书法评论的引领,以呼应新时代笔墨艺术的需求,从而赋予其新的使命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帖融合 当代书法评论 碑帖之辨 书法新材料 返本开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