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者,权力与地方建构:想象地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9
1
作者 安宁 朱竑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5,47,共7页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想象地理的理论起源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根据想象的主体和想象对象的地理尺度差异,国外想象地理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形象的...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想象地理的理论起源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根据想象的主体和想象对象的地理尺度差异,国外想象地理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形象的话语建构;二是研究"作者"通过地理文本的生产,以想象的方式对地方的文化形象进行重构的过程。同时,文章通过分析国外近30个实证案例,指出想象地理在地方的文化建构和空间文化意义的生产等文化地理重要话题的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据此对国内想象地理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地理 后殖民主义 地方 地方建 东方主义
下载PDF
怀旧消费空间地方建构的比较研究——以广州怀旧餐厅为例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凡 杨蓉 黄丽萍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都市怀旧消费风潮已渗透至社会文化生活诸多领域。许多怀旧餐厅也应运而生,形成以城市怀旧为主题的特殊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全球与地方在消费文化转化中相互促进,地方文化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同怀旧消费空间的...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都市怀旧消费风潮已渗透至社会文化生活诸多领域。许多怀旧餐厅也应运而生,形成以城市怀旧为主题的特殊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全球与地方在消费文化转化中相互促进,地方文化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同怀旧消费空间的地方建构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广州太平馆、巴打怀旧茶餐厅两个不同特点的怀旧餐厅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收集相关媒体报道和网上讨论作为研究的文本资料。从物质空间和情感空间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怀旧餐厅的地方建构和认同。研究表明,透过记忆的呈现和展示,记忆凝视下的传统再造和怀旧消费导向下的再造传统都是适应全球文化潮流过程中不同的消费物质空间建构形式。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怀旧地方又是其情感空间的建构和地方记忆的再生产,表现在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等方面。由于怀旧地方建构中"真实地方"和"构想地方"交集的差异,其地方认同感也存在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根植性、市场机制和后现代消费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有助于从新文化地理学视角理解怀旧消费空间的地方建构,对指导怀旧消费空间生产和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消费空间 地方建构 地方认同 怀旧餐厅
原文传递
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的感知与地方建构研究--以西安连锁餐厅“遇见长安”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梁璐 张雅如 +2 位作者 李雪莲 杨妮 杨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2-230,共9页
基于新文化地理学研究视角,以西安连锁餐厅"遇见长安"为例,采用文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的感知和地方建构。研究表明:消费者通过对物质空间、地方文化和情感空间三个维度的感知... 基于新文化地理学研究视角,以西安连锁餐厅"遇见长安"为例,采用文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的感知和地方建构。研究表明:消费者通过对物质空间、地方文化和情感空间三个维度的感知实现对怀旧性消费空间的体验,并产生积极的地方认同;经营者运用地方文化符号和文化体验消费情境化空间,对消费空间形成有效的地方建构。但在消费逻辑主导下,地方原真性和文化体验的地方感知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型消费空间 感知 地方建构 文化体验 特色餐厅
原文传递
从户型到宅院组合——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虞志淳 刘加平 雷振林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3,共4页
以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出发点,本着城乡统筹、生态、节地的原则,从用地、空间与功能等方面寻求户型设计及庭院组合的途径,并对地域文化与场所营造的多样化、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 以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出发点,本着城乡统筹、生态、节地的原则,从用地、空间与功能等方面寻求户型设计及庭院组合的途径,并对地域文化与场所营造的多样化、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住宅 户型模式 节能节地 宅院组合 场所营造
原文传递
旅游者在场情感体验建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小龙 郜捷 +1 位作者 林璧属 李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0-439,共10页
以社会建构主义为视角,分析了在场阶段中游客情感体验建构的理论结构模型,识别出地方感和关系承诺等在场情感体验建构的2个直接影响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该理论模型及各结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 以社会建构主义为视角,分析了在场阶段中游客情感体验建构的理论结构模型,识别出地方感和关系承诺等在场情感体验建构的2个直接影响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该理论模型及各结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是在场情感体验建构的2个概念要素,并构成了旅游者在场情感体验建构的理论结构模型。地方感与关系承诺是在场情感体验建构的直接影响要素,地方感中的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分别从情感和功能层面正向影响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关系承诺除对情感体验产生直接影响外,还中介了地方感对情感体验的影响。最后,提出游客情感体验提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 情感体验 建构 地方感 关系承诺
下载PDF
乡村的融入与品性的淡然 徐甜甜的松阳实践评述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冬 《时代建筑》 2018年第4期144-149,共6页
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结构是一种国家及政府权力向乡村基层延伸并与之结合的复杂多样性格局。在此情形下,介入乡建的建筑师一方面需要主动契合和影响当地政府;另一方面需要发现和解决村社基层问题,这是一种对乡村的融入。在此基础上,建筑师... 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结构是一种国家及政府权力向乡村基层延伸并与之结合的复杂多样性格局。在此情形下,介入乡建的建筑师一方面需要主动契合和影响当地政府;另一方面需要发现和解决村社基层问题,这是一种对乡村的融入。在此基础上,建筑师才可能在乡村地方展开建筑实践,获得建筑自身的品质并产生社会建构作用。文章通过徐甜甜在松阳的建筑实践讨论了其工作态度和策略与当下乡村的融入和镶嵌,建成作品的在地性与建筑学诗意的整体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格局 村社 乡建 融入与镶嵌 地方 诗意
下载PDF
旅游中的地方营造:缘起、内涵及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婷婷 马凌 保继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共12页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1)地方和地方营...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1)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造 旅游 意义建构 目的地形象 地方认同
原文传递
隐藏于“地方建构”理念下的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手段——以成都市旧城CBD(东华门遗址公园)的再开发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立华 许永成 丛艳国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120,共9页
以成都市旧城CBD的东华门遗址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再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解析《成都市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的内核,发现在"东华门遗址—东华门遗址公园—CBD中央公园"的概念转化过程中,空间生... 以成都市旧城CBD的东华门遗址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再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解析《成都市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的内核,发现在"东华门遗址—东华门遗址公园—CBD中央公园"的概念转化过程中,空间生产被隐藏在"地方建构"的话语之下,并藉由"概念的模糊、话语的垄断、城市意象的分化、历史文化的符号化"等手段,仍继续强化着原旧城CBD谋求土地财政的城市更新的诉求,并未因天府新城CBD的规划建设而切实转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的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地方建构 手段 东华门遗址公园
下载PDF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对策探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敏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第2期31-33,共3页
结合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对现浇混凝土裂缝类型展开分析。同时结合现浇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效控制现浇混凝土裂缝的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可知,设计方设计房屋建筑结构时,应合理提升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科学设... 结合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对现浇混凝土裂缝类型展开分析。同时结合现浇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效控制现浇混凝土裂缝的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可知,设计方设计房屋建筑结构时,应合理提升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科学设计现浇混凝土结构,以此优化房屋建筑平面、空间结构设计,降低现浇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建筑 结构设计 现浇 混凝土裂缝
下载PDF
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反思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建超 钱畅 吴群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 传统封闭式"自上而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在包容社会主体的土地利用需求矛盾、协调土地利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影响、统筹区域多元增长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地域性认同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创新国内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供借鉴。本文以社会建构论为切入点,在剖析封闭式、公开式等两种主要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将以社会建构为核心的地域性认同理论融入我国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性认同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以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和结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社会建构 地域性认同 公共参与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跨民族主义”:当代中国电影的“地方”建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安华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3-18,共6页
面对数字化、“互联网+”的科技传播时代,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性”、各民族电影的审美间性需要学界认真审视。中国电影的“地方”建构有赖于地缘文化的支撑、“地方”人文的共情创造,决胜于植根中华沃土的深厚蕴含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 面对数字化、“互联网+”的科技传播时代,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性”、各民族电影的审美间性需要学界认真审视。中国电影的“地方”建构有赖于地缘文化的支撑、“地方”人文的共情创造,决胜于植根中华沃土的深厚蕴含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跨民族主义电影”,寻求的是多文化、多中心的关联性以及跨地缘空间的共同文化身份的生产。因为当代科技力量不断改变着地域空间的阻隔状况,“跨民族主义”作为非限制的、流动更替的镜像,在知识广谱化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知识化人。“跨民族主义电影”——民族电影新阶段之体察:其共存的基因图谱,是民族精神重要的询唤力量;其所进行的普遍情感表达与人性揭示,能赢得跨地跨国的观众共鸣。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生动而丰沛的“原型”意蕴、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和“本真”的生命真实映现,呼唤植根于民族传统的真善美,在一种政治理性之外,凸显了东方文艺美学的自觉,这正是其重要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民族主义” 中国电影 “地方”建构 基因图谱
下载PDF
城市怀旧空间演变与多元主体的建构——以佛山市通济桥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凡 杨俭波 黄维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7,共9页
通济桥是一座佛山明代古桥,有正月十六"行通济"的走桥民俗,构成了佛山城市的怀旧空间。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分析城市怀旧空间的建构。研究表明,怀旧存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相互交织。从建桥... 通济桥是一座佛山明代古桥,有正月十六"行通济"的走桥民俗,构成了佛山城市的怀旧空间。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分析城市怀旧空间的建构。研究表明,怀旧存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相互交织。从建桥、毁桥到重建,经历了原初怀旧空间、反思性怀旧空间到重建性怀旧空间的演变,在怀旧空间的演变过程中,并非简单的二元关系,官方与非官方、重建与反思、内生与外生等怀旧形式并存,官方主导的重构行为与民间有关过去价值之间存在复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带来地方性的重构。研究结论丰富了怀旧空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并对思考当下城市历史文化保育与怀旧空间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怀旧空间 建构 地方认同 通济桥 行通济
原文传递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北京宋庄艺术区的多重地方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晓雪 冯健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330,共15页
在社交媒体构建起全方位媒介化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背景下,论文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宋庄艺术区为例,探究中国语境下媒介与传播对地方的多重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及... 在社交媒体构建起全方位媒介化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背景下,论文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宋庄艺术区为例,探究中国语境下媒介与传播对地方的多重建构。研究发现,政府及主流媒体代表国家力量主导的传播领域,为实施地方品牌营造、地方形象重塑和发展战略转型,分别对宋庄艺术区实施了合法化、产业化与商业化三阶段的媒介建构策略。外部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对宋庄的媒介建构一方面服从政府塑造的宋庄作为文化艺术高地和打卡旅游地的形象,巩固了政府话语在地方传播和地方代言上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又基于短暂的在地体验揭示出一种与官方话语不同的地方意象。艺术家作为长期生活的内部群体,通过草根和非正式的短视频实践,自下而上地将宋庄建构成一个与其日常生活经验和私人情感密切结合的地方,打破了他者视角对自身主体性与宋庄真实艺术生活的遮蔽。论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提供中国艺术区的案例研究,丰富了地方表征与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媒介地方与现实地方以及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理解宋庄的发展特征以及少被关注的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学 地方表征 地方建构 社交媒体 宋庄艺术区
原文传递
文化建筑综合体叙事空间营造策略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扬 窦建奇 +1 位作者 陈幸夫 叶子藤 《新建筑》 201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建筑类型,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这类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需要很好地凝练城市地域文化、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成为表达城市文化地域特...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建筑类型,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这类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需要很好地凝练城市地域文化、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成为表达城市文化地域特征的空间叙事载体。结合烟台市文化中心和牟平区文化中心两个建成案例,从建筑空间的叙事表达视角出发,探索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中关于人、空间、功能使用之间互动感知的理念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筑综合体 设计策略 叙事主题 场所建构
下载PDF
文化建筑场所营造的“公共性”与“人文性”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祁斌 《当代建筑》 2020年第9期31-34,共4页
文化建筑的公共性不仅表现在建筑内部,也表现在建筑与其环境形成的场所空间,是文化建筑向城市的延伸,也是建筑的文化内涵向城市的延伸。本文通过剖析作者在多个文化建筑设计中场所营造的不同思考和方法,探讨在文化建筑的设计中通过内外... 文化建筑的公共性不仅表现在建筑内部,也表现在建筑与其环境形成的场所空间,是文化建筑向城市的延伸,也是建筑的文化内涵向城市的延伸。本文通过剖析作者在多个文化建筑设计中场所营造的不同思考和方法,探讨在文化建筑的设计中通过内外连贯的公共空间,形成以人文性为主导的公共空间体系,表达建筑的文化主题,延伸文化内涵,吸引公众参与,让文化建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筑 公共空间 场所营造 场所气质
下载PDF
在地化理论视域下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向
16
作者 田友谊 石蕾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0,共10页
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助推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振兴的重要内生力。“地方”是在地化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地化理论的提出为引领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新视域,具有推动乡村学校课程质量提升、实... 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助推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振兴的重要内生力。“地方”是在地化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地化理论的提出为引领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新视域,具有推动乡村学校课程质量提升、实现乡村学生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实践价值。基于在地化理论审视当下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发现,乡村学校课程建设正面临着课程取向的价值性冲突、课程建设主体的认同性焦虑、课程文化的本土性失语及课程评价标准的失焦等“离地化”困境。为此,要超越“农本”或“城本”取向的静态线性思维,运用共生思维,将地方知识、地方文化及地方环境融入课程内容,把学生、生态、社会的统一整全作为推进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促进学生与在地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契合当下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建议从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建设主体专业赋能、课程资源供给及课程评价实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以打造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新生态,走出一条中国乡村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地化理论 乡村学校 课程建设 在地化 离地化
下载PDF
与古为新: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建构的石制建筑场所塑造
17
作者 肖顺顺 《当代建筑》 2024年第4期142-144,共3页
本文以平潭高铁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高铁中心站站前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匠人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石制建筑的当代建构进行研究,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和建筑美学特征的石头厝建筑群,以期对石制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可... 本文以平潭高铁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及高铁中心站站前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匠人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石制建筑的当代建构进行研究,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和建筑美学特征的石头厝建筑群,以期对石制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可被推广的技术支撑,同时为相似类型的项目提供一种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材 传统建造 当代建构 场所塑造
下载PDF
墩顶纵向支撑膺架法在跨线原位现浇梁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炬洪 张文格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2,共5页
研究目的:针对城际铁路等跨越既有高速铁路施工时,为避免上跨桥梁施工给既有高铁带来行车干扰,城际铁路上跨高铁桥梁一般纳入高铁项目提前实施,这类上跨桥梁一般需要进行原位现浇施工,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高铁上方搭设经济合理的施工膺架... 研究目的:针对城际铁路等跨越既有高速铁路施工时,为避免上跨桥梁施工给既有高铁带来行车干扰,城际铁路上跨高铁桥梁一般纳入高铁项目提前实施,这类上跨桥梁一般需要进行原位现浇施工,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高铁上方搭设经济合理的施工膺架,以确保建设的工期、质量和安全。研究结论:(1)"墩顶纵向支撑膺架法"可保证跨既有线桥梁上部结构原位现浇施工安全优质高效完成,(2)可充分利用框架墩墩顶和箱梁翼缘板下方空间,支撑纵向制式杆件作为主要承力结构后配以既有型钢横梁提供外模支撑和安全作业平台;(3)可充分利用既有周转料,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高速铁路 桥梁施工 原位现浇 铁路立交 既有线
下载PDF
“广州超级文和友”的地方性建构与游客感知研究
19
作者 林欣韵 林敏慧 《旅游研究》 2024年第5期86-98,共13页
文章从怀旧心理与地方性建构角度,以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其地方性建构以及本地和外地游客的感知。研究表明:“广州超级文和友”通过怀旧符号还原“人+事+物”情境,营建物质和情感空间,通... 文章从怀旧心理与地方性建构角度,以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其地方性建构以及本地和外地游客的感知。研究表明:“广州超级文和友”通过怀旧符号还原“人+事+物”情境,营建物质和情感空间,通过管理方、业主和游客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共促形成怀旧型消费空间;大部分本地游客在怀旧体验上不能产生积极感知;外地游客作为文化他者,大部分实现了一定怀旧体验,但更多是出于对网红点的猎奇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 地方性建构 游客感知 怀旧体验
下载PDF
论哈维对海德格尔“地方”思想的一次学术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骁鸣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35,共7页
大卫·哈维在收录于其《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文集中的《从空间到地方,再回看》这篇文章中,对他所谓的马丁·海德格尔"地方建构"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忠实地引用哈维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分析其各自观点形成的背景... 大卫·哈维在收录于其《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文集中的《从空间到地方,再回看》这篇文章中,对他所谓的马丁·海德格尔"地方建构"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忠实地引用哈维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分析其各自观点形成的背景并提供依据,本文详尽揭示了哈维在勾勒海德格尔思想这一学术工作中的操作细节,即他实际上大量使用了重排引文、重组素材、偷换主题、"视而不见"、模糊处理等做法,"制造"出一个需要批判的所谓海德格尔的"地方建构"思想,从而对自己所要提出的"地方建构"思想加以支持。仅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看,海德格尔有他自己的"地方"和"空间"思想,但并未明确讨论过甚至从没有提到过哈维所关心的"地方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地方 大卫·哈维 马丁·海德 格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