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宋海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立宪 国情
下载PDF
司法在宪制变革中的角色与司法政治的兴起——来自法国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徐霄飞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7-101,128,共15页
法国第五共和宪法是1958年颁布的。纵观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今跌宕起伏的宪法史,法国先后经历了15部形态各异的宪法,但几乎没有采取正常的修宪途径,遂遭遇了剧烈频繁的宪制变迁与政体更替。大革命的另一种后果就是法国形成一种压制司法... 法国第五共和宪法是1958年颁布的。纵观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今跌宕起伏的宪法史,法国先后经历了15部形态各异的宪法,但几乎没有采取正常的修宪途径,遂遭遇了剧烈频繁的宪制变迁与政体更替。大革命的另一种后果就是法国形成一种压制司法权力、禁止司法审查的反司法传统,或者说对"法官统治"的长期敌视。以至于数次制宪及宪制变迁中,从宪法文本到宪政实践,司法的地位与空间都受到了严重挤压,司法很难、也没有担负起守护宪法的角色。不过,1958年宪法委员会的创设成为法国宪政传统的分水岭。20世纪70年代起,以宪法委员会为代表的司法力量开始在法国宪政进程与政治决策中展现出关键角色。法国2008年7月修宪,涉及宪法条款多达40余项,影响深远,尤其是从宪法规范上——如新增第61-1条款——扩张了宪法委员会的权能,使它更像一个宪法法院。尽管法国曾经的宪制变迁显得杂乱无章,但如今以宪法委员会为平台,围绕宪法,运用违宪审查,通过宪法解释,促进政治-法律-司法进程之间的互动,联合政治与司法技艺来确保制度变迁与价值形成的连续性、有序性、共识性和正当性,正在催生出法国宪政某种强劲的新面向与趋向——即司法政治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宪 修宪 行政法院 宪法委员会 司法 违宪审查 司法政治
下载PDF
虚假的宪法变革和未尽的宪政革命
3
作者 张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6-312,共7页
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化淘汰了旧政权框架下的变革措施,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已经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宪政革命潮流。然而自清末立宪到民国各届政府的制宪,主动地变革宪法也迟迟不能完成宪政革命。反观中国近代制宪,在三次重要变革的关口都发生... 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化淘汰了旧政权框架下的变革措施,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已经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宪政革命潮流。然而自清末立宪到民国各届政府的制宪,主动地变革宪法也迟迟不能完成宪政革命。反观中国近代制宪,在三次重要变革的关口都发生了向虚假宪法变革的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假宪法"现象,这无异于宪政革命的自戕。近代化以"假宪法"的方式推进,直接导致了宪政革命陷入无法完成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宪政革命 制宪 假宪法
下载PDF
Elite-Constructed Constitutions
4
作者 Natdanai Nach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11期603-617,共15页
This article will illustrate the constitution as a result of bargaining and negotiation among the elites to allocatepower and mitigate tension among them. Combining the elite’s concept and its nature of a continuous ... This article will illustrate the constitution as a result of bargaining and negotiation among the elites to allocatepower and mitigate tension among them. Combining the elite’s concept and its nature of a continuous struggle forpower with the approach that investigates the constitution as a contract among the powerful ruling class, this articlewill reveal how power is allocated among the elites. As a resul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fundamental notion of theapproach called “elite-constructed constitution”. This approach delivers the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theconstitutional making process as a negotiation mechanism among the elites, which reflects into constitutionalprovision. Therefore, because this type of constitu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under the contract’s notion,constitutional endurance is unexpected because this type of constitution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trust among thecontract partie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notion of the elite’s continuous strug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itution-making ELITE Elite-constructed constitution Thailand
下载PDF
多民族、多区域国家制宪的国际试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新宪法
5
作者 易显河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18年第5期5-20,共16页
《代顿和平协定》附件四通过条约的形式规定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宪法》。这是一个多民族、多区域国家制宪的国际试验。本文首先评析该实验的合法性,然后对该《宪法》涉及区域组合、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作决定的安排等国家建构条款... 《代顿和平协定》附件四通过条约的形式规定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宪法》。这是一个多民族、多区域国家制宪的国际试验。本文首先评析该实验的合法性,然后对该《宪法》涉及区域组合、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作决定的安排等国家建构条款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该《宪法》做出的安排大多维护"族群主权"即"族群否决权"很有可能导致决策过程陷入僵局。中央银行和宪法法院则很可能会摆脱立法和行政机关遭受的瘫痪之灾,在某些情况下或可为政治机构中可能出现的僵局提供一些有限的救济。本文最后强调理性解释《宪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宪 多民族、多区域国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族群主权 宪法法院
下载PDF
一部宪法与一个时代——《美国宪法》在清末民初的传入及对民初中国立宪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聂资鲁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7-123,共17页
在世界法制史上,法律移植和法律融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各国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宪法》输入中国,并对中国发生影响的过程,就是中国移植《美国宪法》及其制度,并以之为蓝本改造本土法,使两者并存融合的过程。探究这一问... 在世界法制史上,法律移植和法律融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各国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宪法》输入中国,并对中国发生影响的过程,就是中国移植《美国宪法》及其制度,并以之为蓝本改造本土法,使两者并存融合的过程。探究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我国近代法制,以及在转型时期如何吸收外国法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宪法 清末民初 中国立宪 影响 法律移植
原文传递
试论制宪权理论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临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6-32,共7页
制宪权理论的产生源于根本法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和立宪主义思想 ;制宪权理论自西耶斯提出后经过了肯定、国家法人主义和法实证主义的否定、施米特的新发展和日本当代争议不休等几个时期。制宪权应当高于其他国家权利 。
关键词 制宪权 理论起源 历史发展 学说争议 宪法 人民主权
下载PDF
论修宪权的性质与地位
8
作者 豆星星 陈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6-59,共4页
修宪权,是指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遵循宪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方式和限制等要求,全面修改或部分修改宪法条款的权力。从与制宪权的关系看,修宪权具有派生性、法定性;从与释宪权的关系看,释宪权运用的极限就是修... 修宪权,是指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遵循宪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方式和限制等要求,全面修改或部分修改宪法条款的权力。从与制宪权的关系看,修宪权具有派生性、法定性;从与释宪权的关系看,释宪权运用的极限就是修宪权的开始;修宪权就其本身性质来看,具有不宜轻易动用的特点。正确认识修宪权的性质与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修宪权的功能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宪权 制宪权 释宪权 宪法
下载PDF
制宪权问题再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初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48-52,共5页
对制宪权问题的思考,应当从有利于我国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宪政秩序的需要出发。制宪权应当具有"制定"与"修改"的双重处分权能。制宪权在性质上具有"权利"与"权力"的双层次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 对制宪权问题的思考,应当从有利于我国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宪政秩序的需要出发。制宪权应当具有"制定"与"修改"的双重处分权能。制宪权在性质上具有"权利"与"权力"的双层次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宪权主体具有内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制定权 宪法修改权 制宪权主体
原文传递
1663年特许状与17—19世纪早期罗得岛的政治变迁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美国罗得岛17—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变迁是以1663年特许状为中心的。特许状奠定了殖民地时期罗得岛高度自治和自由的基础,决定了罗得岛在革命时期积极反英的态度,塑造了罗得岛在联邦制宪时期的反联邦主义立场,也导致了19世纪上半叶罗得... 美国罗得岛17—19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变迁是以1663年特许状为中心的。特许状奠定了殖民地时期罗得岛高度自治和自由的基础,决定了罗得岛在革命时期积极反英的态度,塑造了罗得岛在联邦制宪时期的反联邦主义立场,也导致了19世纪上半叶罗得岛立宪运动的艰难、曲折与激进化。考察特许状从1663年到1842年在罗得岛存在的历史,我们看到,美国这个最小的州同美国各个时期的所谓"政治大势"之间存在种种"不合拍"之处:在殖民地时期宗教压迫横行之时,它高举宗教自由的旗帜;在英王将殖民地收归王室所有之时,它顽强地维持自治地位;在革命时期各州立宪的大潮中,它坚守殖民地时期的基本法而不动摇;在各州集会制定联邦宪法时,它不仅拒不参加会议,而且还迟迟不批准联邦宪法;在19世纪上半叶各州的宪法改革稳步推进之时,它又上演了一部从迟钝、缓慢到突然激进、加速,再到回归常态的精彩变奏曲。这种"不合拍"告诉我们,美国历史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把视线从联邦下移到州,将会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美国历史中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许状 罗得岛 自治 州立宪 美国史
下载PDF
清末立宪的日本视角:以法学家清水澄为中心
11
作者 崔学森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横跨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时期的宪法学、行政法学家清水澄与清末立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曾为清末留日学生和赴日考察官员讲授行政法;其宪法和行政法著述也被大量汉译。他为中国设计的立宪大纲,超越了明治宪法的理论框架,颇有创见;为给... 横跨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时期的宪法学、行政法学家清水澄与清末立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曾为清末留日学生和赴日考察官员讲授行政法;其宪法和行政法著述也被大量汉译。他为中国设计的立宪大纲,超越了明治宪法的理论框架,颇有创见;为给清末制宪提供镜鉴,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明治宪法的缺陷,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赢得了中国学人的赞誉。基于新见史料、结合其法学思想述析其对中国立宪的观察、评论和建议,有助于深入理解清末立宪的利弊得失及其与日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澄 日本法学家 清末立宪 近代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明治法政人物的清末立宪观察——以伊藤博文为核心
12
作者 崔学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明治法政人物通过交通状况、满汉关系、国民性、教育普及、清政府统治能力、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观察,对清末立宪表达了以悲观和否定为主的态度。这些态度既体现出作为东方立宪先行者的高傲,背后也有维护天皇制国体的...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明治法政人物通过交通状况、满汉关系、国民性、教育普及、清政府统治能力、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观察,对清末立宪表达了以悲观和否定为主的态度。这些态度既体现出作为东方立宪先行者的高傲,背后也有维护天皇制国体的政治动机和试图以日本“引导”清末立宪的心态。这些以共时的外界视角展现出的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对于重新审视中国最初立宪尝试的利弊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立宪 明治法政人物 伊藤博文 政治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