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北西向断裂系与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关系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3 位作者 李理 丁增勇 李松 张荣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90,共25页
晚中生代是华北地块构造演化的转折时期。由出露于沂沭断裂带、鲁西地体、鲁东地体的中生代地层、岩浆,结合断裂活动年代学、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可以将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划分出距今约160Ma、130~110Ma、90~80Ma等3个关键时... 晚中生代是华北地块构造演化的转折时期。由出露于沂沭断裂带、鲁西地体、鲁东地体的中生代地层、岩浆,结合断裂活动年代学、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可以将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划分出距今约160Ma、130~110Ma、90~80Ma等3个关键时期,并分别与左行压剪、左行张剪、右行压剪构造活动相对应。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与鲁西北西向断裂系间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的共轭匹配关系表明,它们为特定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一组共轭断裂系。同时对鲁东地体晚中生代构造演化、鲁东北西向断裂系特征,以及沂沭断裂带、北西向断裂系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断裂 沂沭断裂带 动力学背景 晚中生代 共轭断裂
下载PDF
近垂直共轭断层在地震中的动态激活:来自2023年土耳其Mw 7.6地震的启示
2
作者 丁啸天 谢军 徐世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1-1516,共16页
地表破裂迹线、有限断层反演和余震分布均表明,2023年土耳其Mw 7.6地震具有复杂的多段破裂特征,尤其在西侧存在一对在同震中被激活的近垂直共轭断层.根据经典断层力学理论,在均匀应力、脆性变形和小应变条件下,很难同时激活两个近垂直... 地表破裂迹线、有限断层反演和余震分布均表明,2023年土耳其Mw 7.6地震具有复杂的多段破裂特征,尤其在西侧存在一对在同震中被激活的近垂直共轭断层.根据经典断层力学理论,在均匀应力、脆性变形和小应变条件下,很难同时激活两个近垂直共轭断层.为了调查该现象,我们通过数值模拟二维情形下断层上的地震破裂过程和断层外介质的弹-塑性变形,来研究近垂直共轭断层在地震中的激活情况.模拟结果表明:(1)近垂直共轭断层在地震中并非同时被激活,而是在应力传递的作用下依次发生破裂,即二者间存在因果触发关系;(2)在一定夹角范围内,共轭断层均可能在地震中被动态激活,但具体的激活程度依赖于断层的几何构型和摩擦性质;(3)当前一个断层在交界处存在障碍体而非保持连续均匀时,与之成近垂直关系的后一个断层更容易被触发.这些结果从动力学角度为理解2023年土耳其Mw 7.6地震的主震破裂过程和余震分布提供了参考.由于在许多观测实例中(包括本次土耳其地震)后一断层的触发都发生在前一断层的拉张象限,我们推测正应力的动态释放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且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不能太低,从而不再需要援引高孔隙水压、低断层摩擦系数或者韧性变形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地震 共轭断层 断层再活化 地震破裂 应力传递
原文传递
共轭断层系统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与震群模型讨论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婷婷 徐锡伟 +1 位作者 邢会林 于贵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8-612,共15页
采用断层摩擦接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方法,对单断层与交叉断层2种断层模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结合中国大陆双震或震群型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条件对共轭断层系统的孕震与发震机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断面滑动摩擦机制较好地解释了... 采用断层摩擦接触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方法,对单断层与交叉断层2种断层模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结合中国大陆双震或震群型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条件对共轭断层系统的孕震与发震机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断面滑动摩擦机制较好地解释了共轭断层由闭锁状态进入发生地震的滑动状态的过程,共轭断层系统会交替地发生失稳事件,验证了2组共轭断层系统构成的地震模型的滑动习性。其数值模拟与讨论分析结果可为共轭断层发育区的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系统 地震构造模型 摩擦接触 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交角约90°共轭断裂的现今形变及对构造应力场的指示意义——以2019年M_(W)≥6.4菲律宾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雨晴 冯万鹏 张培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332,共20页
共轭断裂是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方位的主要地质学证据之一,其交角大小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力学环境。交角约90°的情况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其认知仍较为有限。为研究此类断层的构造指示意义,文中以2019年10—12月菲律宾4次M_(W)≥... 共轭断裂是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方位的主要地质学证据之一,其交角大小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力学环境。交角约90°的情况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其认知仍较为有限。为研究此类断层的构造指示意义,文中以2019年10—12月菲律宾4次M_(W)≥6.4地震序列为例,采用InSAR空间测量学方法,精细研究了该过程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而确定了该地震断层系统的几何参数。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发生在走向为48.8°、倾角为74.5°的右旋走滑断裂与走向为318.2°、倾角为68.9°的左旋走滑断裂上,可见2条断裂具有正交共轭的特征。经计算,2条断层主要滑动矢量间的最小旋转角达29.28°,在地震学意义上并不完全共轭。根据区域应力场结果,该共轭系统的剪裂角平分线方向与区域压应力的方位基本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发震断层延伸到莫霍面边缘,具备了成断层时潜在的韧性剪切条件。库仑应力模拟显示在共轭断裂系统中1支上的滑动过程可同时造成2支在交叉处一致的应力卸载作用,表明共轭系统中的2条断层对区域应力场卸载具有等效性。在全球范围内,搜集获取的共轭断层系统活动序列显示以“L”型展布的几何特征为主,且呈现2支断层发育不平衡的现象,该差异性很可能与断层之间的物性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共轭断裂 2019年菲律宾地震序列 InSAR同震形变 区域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及余震序列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冉慧敏 上官文明 刘东亚 《内陆地震》 2020年第1期56-62,共7页
利用此次伽师地震序列震相数据,通过走时曲线得到震源区的初始一维速度模型。结合此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测定了新疆伽师M S6.4地震参数。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伽师地震和M L≥1.8的297次余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结论:①伽师M S6.4... 利用此次伽师地震序列震相数据,通过走时曲线得到震源区的初始一维速度模型。结合此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测定了新疆伽师M S6.4地震参数。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伽师地震和M L≥1.8的297次余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结论:①伽师M S6.4地震参数为39.841°N、77.151°E、深度14.4 km。②伽师地震的破裂是非均匀、迁移的。主、余震整体分布呈“T”字型展布,主震位于“T”字底部,“T”字的横长竖短,多数余震向主震的正北方向延伸,余震整体呈近东西方向展布,东西方向长约40 km,南北方向长约20 km。前震、主震发生在震源区近南面的隐伏断层,可能是受塔里木盆地的阻碍,余震并没有向南发展,而是逐渐向北延伸至位于北面的隐伏断层,后又沿北面的断层向东发展。③通过序列整体分布呈“T”字型展布,初步判断伽师地震是一次共轭断层破裂事件。余震一边向主震正北方向发展,一边继续向东发展,表明发震断层是一条近EW向北倾断层,同时证明了塔里木盆地向北插入南天山。④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10~20 km,占73%,优势破裂深度在中地壳,中地壳积累和释放的能量居多。伽师地震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地表覆盖有7~8 km的低速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S6.4地震 单纯形法 双差定位 共轭断层
下载PDF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6
作者 万永革 宋泽尧 +3 位作者 关兆萱 黄睿琪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断层结构 发震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波 吴智平 +1 位作者 刘华 李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21,共9页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层两侧地质体沿断层走向左行错开约4.4 km,是一条典型的左行走滑断层。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时期,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为NEE-SWW向挤压,牟平—即墨断裂带由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作用转换成右行走滑,而莱西断层剪切方向与其相反,是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共轭左行走滑断层。莱西断层并不控制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因此不是莱阳凹陷的西部控凹断层,而是凹陷内部的一条分带断层,在其切割作用下莱阳凹陷被分成东西2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走滑断层 牟平-即墨断裂带 莱西断层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利用协同反演方法反演地震序列滑动分布
8
作者 王乐洋 谷旺旺 孙龙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99-2612,共14页
在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对地震序列进行滑动分布反演中,由于地震序列中多次地震的发震间隔短、InSAR数据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多次地震产生的形变,难以利用InSAR数据反演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故本文利用协同反演方法结合GPS数据分离地震序列中... 在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对地震序列进行滑动分布反演中,由于地震序列中多次地震的发震间隔短、InSAR数据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多次地震产生的形变,难以利用InSAR数据反演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故本文利用协同反演方法结合GPS数据分离地震序列中单次地震产生的InSAR形变,从而反演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联合反演方法和本文方法进行模拟实验,其中联合反演采用方差分量估计法确定相对权比,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单次地震滑动分布,且本文方法无需确定两类数据的相对权比.采用本文方法反演Ridgecrest地震M_(W)6.4前震和M_(W)7.1主震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M_(W)7.1主震为西北向右旋走滑断层,M_(W)6.4前震包括西北向右旋走滑和东北向左旋走滑断层.两次地震产生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4.26 m和1.0 m,累积释放地震矩4.49×10^(19) N·m和5.28×10^(18) N·m,对应矩震级为M_(W)7.07和M_(W)6.45,反演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较为一致.模拟实验与加州Ridgecrest地震序列反演结果表明,协同反演方法能够利用GPS数据和包含多次地震形变的InSAR数据有效地反演出单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且协同反演方法较联合反演方法而言,无需确定两类数据的相对权比.但由于协同反演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数据作为先验信息进行反演,故利用精度较低的数据作为约束时,会造成反演精度较差,而联合反演通过权比减小了这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协同反演 Ridgecrest地震 共轭断层
下载PDF
走向平行之共轭式断层成因模拟及其在南堡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穆立华 高斌 +3 位作者 于福生 吴鑫 张敬艺 陈少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8-1000,共13页
两组倾向相反、走向平行或非平行的正断层在剖面上相互交叉组成共轭式断层。理论模型证明走向平行的共轭式断层在平面上不发育交叉点,在剖面上发育的倾向交叉点的连线构成一条水平直线,其距离基底地垒顶面的高度(H)随着基底地垒顶面的宽... 两组倾向相反、走向平行或非平行的正断层在剖面上相互交叉组成共轭式断层。理论模型证明走向平行的共轭式断层在平面上不发育交叉点,在剖面上发育的倾向交叉点的连线构成一条水平直线,其距离基底地垒顶面的高度(H)随着基底地垒顶面的宽度(Wh)和基底地垒边界断层的倾角(α)增加而增大。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基底地垒顶面之上直接覆盖砂层时将产生标准的"X"型共轭式断层,其倾向交叉点之下砂层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基底地垒顶面之上直接覆盖滑脱层时产生的共轭式断层结构复杂,盖层地堑内部次级断层发育,地层产状发生明显旋转;当盖层内部夹有滑脱层时,地堑与地垒分层叠加,地堑内部次级断层发育,地层产状相背倾斜,构成低幅度的"背形负花状构造"。地震剖面解释与物理模拟结果对比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内发育走向平行的共轭式断层组合样式,经历了沙河街期(Es)地垒发育、东营期(Ed)地堑发育、馆陶期(Ng)背形构造发育、明化镇期(Nm)"背形负花状构造"形成四个阶段。盖层内部发育的东营组底部泥岩滑脱层是形成"背形负花状构造"的主控物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式断层 背形负花状构造 物理模拟 渤海湾盆地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地表移动和断裂受控于岩体结构
10
作者 杨硕 《有色金属》 CSCD 1992年第3期24-28,共5页
山体下多工作面(包括3个采7m厚的放顶面)开采时,地表并非按常规移向采区中央,也不垂直等高线向山下滑移,而是沿岩体结构面移向山下采动源;当最大下沉是2m时,整个上覆山体也沿结构面向山下移动2m多;水平移动常远大于下沉量;没有一个点的... 山体下多工作面(包括3个采7m厚的放顶面)开采时,地表并非按常规移向采区中央,也不垂直等高线向山下滑移,而是沿岩体结构面移向山下采动源;当最大下沉是2m时,整个上覆山体也沿结构面向山下移动2m多;水平移动常远大于下沉量;没有一个点的移动只在主断面内进行,因此这里不存在主断面。地表裂缝没有平行开采边界的,它们只遵循两个方向——本区共轭断裂方向;放顶面的地表断裂最具破坏性,它是地构物下开采的-大地质灾害,因而断裂预测已上升为地面井下构筑物开采的首要问题。本文对此做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裂 放顶面 断裂地堑 岩体主体结构面 地表移动方向
下载PDF
金沙江涛源盆地构造现象研究
11
作者 徐晓雅 林凤仙 赵淑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43,I0002,共12页
通过对金沙江涛源盆地东缘断裂活动性的调查和探测,在该盆地内发现许多有地震地质意义的构造现象。分析显示:涛源盆地东缘的金沙江河谷断裂是由一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铲式正断层组成,以粘滑为主,距今大约4.5万年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 通过对金沙江涛源盆地东缘断裂活动性的调查和探测,在该盆地内发现许多有地震地质意义的构造现象。分析显示:涛源盆地东缘的金沙江河谷断裂是由一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铲式正断层组成,以粘滑为主,距今大约4.5万年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6 mm/a;盆地内的NW—NWW向断层是一组与金沙江河谷断裂共轭活动的正断层,距今2.2~4.4万年发生过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位错事件;程海—宾川断裂中段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宜取7.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涛源盆地 金沙江河谷断裂 共轭正断层 发震构造 粘滑
下载PDF
利用活动断层构造形迹确定矿井构造应力主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文军 张宏伟 张建华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6期658-661,共4页
论述了在矿井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所划分出的活动断层基础上,利用共轭活动断裂对法和活动断裂擦痕法确定矿区构适应力状态的方法,用该方法确定出的矿井主应力状态,对矿并开拓及采区巷道布置设计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活动断层 活动断裂擦痕 矿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