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Ciboria shiraiana)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性(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吕蕊花 朱攀攀 +2 位作者 余茂德 刘长英 赵爱春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67-2377,共11页
【目的】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 【目的】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影响;分别用病果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的桑椹,统计其发病率;以不同发病阶段的病椹在PDA、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和菌核为材料,通过q 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c AMP途径对于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C.shiraiana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50%–80%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和病果中的分生孢子形态差异较大;病果中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健康的桑椹,其发病率为37%,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对桑椹不具有侵染能力;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在马铃薯片上被诱导产生;外源添加的c AMP影响菌丝的形态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但不影响菌核的形成。AC含量在桑椹发病的第2阶段增长迅速,在发病的第3阶段和第4阶段迅速下降,PKA在发病的桑椹中始终没有表达。【结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果可通过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形成对c AMP途径中的AC和PKA表达量起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病原菌侵染桑果所需外界环境条件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C.shiraiana的侵染循环和分生孢子形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分生孢子的形成 病椹
原文传递
香蕉黑星病菌侵入前发育的Ca^(2+)/CaM依赖信号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汪军 谢艺贤 +3 位作者 蒲金基 张欣 漆艳香 黄俊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641-647,共7页
测定Phyllosticta musarum在不同疏水性的人工表面上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以及Ca2+/CaM依赖信号系统是否参与了P.musarum侵入前阶段的发育调控。结果表明,P.musarum在侵染寄主时形成一种专门的附着胞作为侵染结构,刚性的疏水表... 测定Phyllosticta musarum在不同疏水性的人工表面上的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以及Ca2+/CaM依赖信号系统是否参与了P.musarum侵入前阶段的发育调控。结果表明,P.musarum在侵染寄主时形成一种专门的附着胞作为侵染结构,刚性的疏水表面有利于诱导P.musarum分生孢子的萌发。刚性表面则有利于附着胞的形成,而对这种与侵染相关的特化结构即附着胞的发育影响不显著。加入外源Ca2+,不论浓度如何都能促进分生孢子萌发,而附着胞形成率在高浓度外源Ca2+存在时则明显下降。Ca2+敖合剂EGTA有抑制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作用,但在EGTA中加入Ca2+载体A23187和CaCl2可部分缓解EGTA的这种抑制作用。磷酸酯酶C(PLC)抑制剂Neomycin可以抑制附着胞形成。Ca2+通道阻断剂TMB-8和Nicardipine,CaM拮抗剂Chloropromazine在微摩尔剂量水平上均可抑制附着胞形成。证明由Ca2+/CaM信号系统控制的生化过程参与了P.musarum在寄主香蕉表面侵入前的形态建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黑星病菌 分生孢子萌发 附着胞形成 形态建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