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疏水翅片表面的抑霜机理和融霜特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汪峰 梁彩华 张小松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6-1070,共5页
制备了具有微纳复合结构,表面接触角和滚动角分别为159.7°和4.2°的超疏水翅片。通过可视化观测,揭示了超疏水翅片表面的抑霜机理和融霜特性,并与亲水翅片进行了对比。结霜初期,超疏水翅片表面的凝结液滴分布稀疏,呈Cassie状态... 制备了具有微纳复合结构,表面接触角和滚动角分别为159.7°和4.2°的超疏水翅片。通过可视化观测,揭示了超疏水翅片表面的抑霜机理和融霜特性,并与亲水翅片进行了对比。结霜初期,超疏水翅片表面的凝结液滴分布稀疏,呈Cassie状态;亲水翅片表面的凝结液滴分布密集,呈铺展状态,几乎覆盖整个翅片表面。超疏水翅片表面与霜层间实际接触面积小,换热热阻大,使其被霜层覆盖后仍可有效抑制霜层生长。融霜时,超疏水表面的弱黏附性导致霜层整体从翅片表面剥离和脱落,缩短了融霜时间,减少了滞留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抑霜 融霜 凝结液滴
原文传递
微纳结构对硅基超疏水表面冷凝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董健 董鹤 +2 位作者 龙芝剑 郭有海 叶森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112,共9页
目的研究微米结构中心距对微纳二级结构超疏水硅表面热交换效率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湿法腐蚀在硅表面构建中心距分别为22、24、26、28、30μm的微米四棱台结构,然后采用溶胶-凝胶法在表面涂覆疏水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获得微纳二级结构... 目的研究微米结构中心距对微纳二级结构超疏水硅表面热交换效率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湿法腐蚀在硅表面构建中心距分别为22、24、26、28、30μm的微米四棱台结构,然后采用溶胶-凝胶法在表面涂覆疏水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获得微纳二级结构超疏水表面。通过表面接触角测量仪分析表面的湿润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冷凝小液滴自迁移现象,使用电子天平称量表面的冷凝集水质量。结果当纳米结构相同时,随着微米结构中心距的增加,液滴静态接触角减小,冷凝小液滴的自迁移频率变慢,相同时间段内,平均集水效率下降。当相对湿度大于90%时,会出现表面“淹没”现象。微纳二级结构超疏水硅表面(微米结构间距22μm)的集水效率是单独微米结构硅表面的1.38倍、单独纳米结构疏水表面的1.27倍、疏水硅光片表面的1.75倍、光二氧化硅亲水表面的3.6倍。结论当纳米结构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减小微米结构的中心距,有助于增强微纳二级结构超疏水硅表面热交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二级结构 超疏水 硅表面 冷凝液滴 自迁移 集水效率
下载PDF
耐磨铝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动态冷凝行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芳 周宝玉 +3 位作者 冯伟 雷家柳 姜玉凤 王琦迪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7-284,共8页
用水热法制备了铝基超疏水材料。SEM观测结果表明,这种材料表面有明显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用动态摩擦试验机进行了循环摩擦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材料的耐磨性能优异,2000次循环摩擦后样品表面变得略微平整,微米结构丢失,但是保留有大量ZnO... 用水热法制备了铝基超疏水材料。SEM观测结果表明,这种材料表面有明显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用动态摩擦试验机进行了循环摩擦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材料的耐磨性能优异,2000次循环摩擦后样品表面变得略微平整,微米结构丢失,但是保留有大量ZnO纳米棒,仍保持超疏水特性。这种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腐蚀能力。冷凝实验结果表明:冷凝液滴在微纳米复合结构中随机生成,有益的是凹槽中的冷凝液滴在长大和合并过程中逐渐脱离凹槽底部最终悬浮在粗糙结构的表面。这证实,冷凝液滴在样品表面保持Cassie态,为冷凝过程中频繁发生液滴合并自弹跳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表面与界面 超疏水材料 水热法 耐磨性 冷凝 液滴合并自弹跳
原文传递
自然循环中冷凝液滴自由表面识别的改进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跃 姜胜耀 +1 位作者 杨星团 段日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90-1597,共8页
自然循环过冷沸腾过程是第3代核电站非能动安全性的基础,该过程中冷凝液滴的传热计算对核电站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对该过程进行模拟。为了对该过程中冷凝液滴传热传质界面的识别进行改进和优化,提... 自然循环过冷沸腾过程是第3代核电站非能动安全性的基础,该过程中冷凝液滴的传热计算对核电站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对该过程进行模拟。为了对该过程中冷凝液滴传热传质界面的识别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一种基于全局扫描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将该方案以及其他3种典型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应用于冷凝液滴撞击液面问题。结果表明:采用粒子数密度法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采用法向量扫描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和采用弧度法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皆因其方法本身的缺陷而无法精确地对液滴自由表面进行识别;而采用全局扫描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能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准确地对自由表面粒子进行识别,且其求解得到的压力场与物理实际最为接近。这种新型的基于全局扫描的自由表面识别方案为今后计算冷凝液滴交界面处传热传质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液滴 自然循环 移动粒子半隐式法 自由表面识别 全局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