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冷军 郭文 +3 位作者 刘会敏 冷笑雪 房晓磊 张晨 《康复学报》 CSCD 2021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 h,3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每次灸治时间改为2 h,其余治疗操作同对照组,3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24 h排尿日记(单次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11.25±0.43)次/d、(5.30±0.37)次/d、(148.55±17.81)mL、(301.90±14.73)mL、(72.50±7.21)mL,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9.80±1.51)次/d、(4.45±0.31)次/d、(159.40±10.97)mL、(314.90±16.33)mL、(67.05±7.18)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明显,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长时程任脉灸可以更有效改善S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任脉灸 艾灸时间 膀胱功能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任脉灸联合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娥 张雄 林陈娟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8期138-141,共4页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任脉灸联合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2例寒凝血瘀型P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任脉灸联合手法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任脉灸联合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2例寒凝血瘀型PD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任脉灸联合手法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2组治疗前后腹痛程度,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2组治疗前后任脉平均温度,检测2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A/B),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任脉平均温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任脉平均温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子宫动脉PI、RI、A/B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子宫动脉PI、RI、A/B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80.56%(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27.78%(P<0.05)。结论:任脉灸联合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D疗效确切,能促进任脉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 任脉灸 手法 红外热成像技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子宫动脉血流
原文传递
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梁欢欢 黄汝成 +4 位作者 李丹 赵贝贝 陈阳阳 孔杰 金远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848-2852,共5页
目的:探讨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及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任脉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in量表(mR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与81.6%,P<0.05)。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任脉灸联合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瘀阻络型病人疗效确切,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预后及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任脉灸 祛瘀生新针刺法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预后
下载PDF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慧金 杨小霞 +5 位作者 何涛 张秀功 朱晓华 宁亚娟 阿尕卓 张艳 《基层中医药》 2022年第7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护理中应用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收治的SSCI后NB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给予对照组功能训练... 目的探讨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护理中应用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收治的SSCI后NB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给予对照组功能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任脉灸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的夜尿次数、尿失禁次数、排尿次数均少于干预前,单次排尿量较干预前偏多,观察组的以上对比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最大尿流率(Qmax)高于干预前,排尿后残留量(PVR)、充盈期膀胱压(Pves)均较干预前偏低,观察组的以上对比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评分(I-PSS)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CI后NB患者应用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进行护理,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功能训练 骶上脊髓损伤 任脉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