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生理论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曹达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民生理论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民生不仅可以指需要具体解决的民生问题,还可以理解为国家治国方略。对于民众来说,民生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为当代人所享有,而且应当为子孙后代享有。在制度层面上,民生应当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民生理论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民生不仅可以指需要具体解决的民生问题,还可以理解为国家治国方略。对于民众来说,民生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为当代人所享有,而且应当为子孙后代享有。在制度层面上,民生应当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在保障方式上,应当以统筹协调长远目标与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各种关系为根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生理论 民生问题
下载PDF
科学发展与民生问题纾解——江苏富民优先发展目标的实践和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汤以伦 刘兴远 郁明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4-38,共5页
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存在着耦合与互动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民生状况已取得极大改善,但仍有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之处,原因在于民生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体制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和调节政策... 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存在着耦合与互动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民生状况已取得极大改善,但仍有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之处,原因在于民生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体制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和调节政策、社会利益冲突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中寻求破解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生问题 富民优先
下载PDF
解读陕甘宁边区和谐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耀萍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党早在陕甘宁边区的局部执政期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党早在陕甘宁边区的局部执政期间,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和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当时中国最能体现公平正义、贫富差距最小的社会。陕甘宁边区的执政实践是我们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钥匙,其政权模式和执政观念对今天建设公平、和谐、民生和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乏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陕甘宁边区 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 民生和民主
下载PDF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文乾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2,共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处在矛盾凸显期的各种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处在矛盾凸显期的各种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参与性的统一、递增性与逐层性的统一、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生观 历史性 现实性 全面性 协调性
下载PDF
肇始与传播:《新评论》中章乃器早期民生观念之研究
5
作者 李晓灵 宋朝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4-67,共4页
章乃器的民生观念在《新评论》中的传播取向和思想呈现,主要表现在政治追求、舆论功能和社会理念三个方面,凸显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织、个体性和历史性相结合的特点.章乃器的早期民生观念是其民生思想的肇始,反映出他对增进民生福祉的... 章乃器的民生观念在《新评论》中的传播取向和思想呈现,主要表现在政治追求、舆论功能和社会理念三个方面,凸显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织、个体性和历史性相结合的特点.章乃器的早期民生观念是其民生思想的肇始,反映出他对增进民生福祉的期盼,从中折射出民国知识分子的新闻专业实践及民生思想传播的复杂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乃器 民生观念 《新评论》 肇始 传播
下载PDF
从民生指标看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
6
作者 柳波 朱明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123-126,共4页
围绕着对相关民生评价指标的讨论,就评估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建设民生型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结合对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揭示了要确立民生型政府执政理念,就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社会机制和解... 围绕着对相关民生评价指标的讨论,就评估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建设民生型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结合对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揭示了要确立民生型政府执政理念,就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社会机制和解决民生具体问题,以及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等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执政理念 民生指标 评估 制度保障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
7
作者 王贤斌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2-74,112,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是构筑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逻辑结构,是构筑马克思恩格斯民生观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观 人的需要 实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基本特点
8
作者 贺方彬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03-109,共7页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民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解答"什么是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生观,呈现出"理...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民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解答"什么是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生观,呈现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板块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基本特点,系统地把握党民生观的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生观 基本特点
下载PDF
绿色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意蕴
9
作者 郭云泽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第5期71-74,共4页
顺应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潮流,回应国内生态环境的迫切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涵盖了丰富的古今民生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哲学理论,又契合了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契合... 顺应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潮流,回应国内生态环境的迫切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涵盖了丰富的古今民生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哲学理论,又契合了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契合民生现实诉求;二是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民生发展观念的转变;三是培植绿色发展方式,共享绿色发展硕果,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旨在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理念 民生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启示
10
作者 贺方彬 《领导之友》 2017年第3期10-17,共8页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系统地解答了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民生,他强调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职责,是考核和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本质乃是利益问题,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公平正义,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系统地解答了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民生,他强调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职责,是考核和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本质乃是利益问题,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公平正义,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对于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强调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是整体工作思路,发展经济是民生之基,改革是动力源泉,法治是根本保障,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坚持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原则,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是直接途径。习近平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集中反映了其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给予我们许多深刻的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民生观 现实启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4,10,共5页
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及其所蕴含的... 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及其所蕴含的民生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仰和理论指导,必然会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出很高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基本意蕴 当代价值
下载PDF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12
作者 陈思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许多创造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启示意义:践行绿色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倡导生态民生观,坚...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许多创造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启示意义:践行绿色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倡导生态民生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生态正义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观 生态民生观 生态正义观
下载PDF
新时代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民生法治向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建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前在东北地区36个地级城市中资源型城市超过三分之一。而如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也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难点与重点之一。东北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成功转型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结构转型保障,更需要民生法治向度的支持... 目前在东北地区36个地级城市中资源型城市超过三分之一。而如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也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难点与重点之一。东北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成功转型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结构转型保障,更需要民生法治向度的支持与引领。民生法治向度下的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全面依法治国在东北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内含着东北民生保障和东北市场文化、权利文化、法治文化、互联网经济形态的重构,可以从法学层面加深和丰富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的认识。将东北资源型转型发展纳入民生法治向度和视野,意味着新时代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东北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民生法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延洵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37-143,共7页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聚焦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反思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实际、发展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民生智慧、系统凝练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态民生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聚焦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反思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实际、发展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民生智慧、系统凝练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态民生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化重塑、生态政治化建设、生态公平正义的丰富内涵。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实现,需要进行观念变革,推动全社会的绿色转型;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加强科学谋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开放合作的胸怀,携手共建人类绿色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 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民生观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贤斌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4-87,99,共5页
民生观的实质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民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演进的,也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据此,文章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民生观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和说明,... 民生观的实质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民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演进的,也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据此,文章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民生观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和说明,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萌芽阶段,伴随着唯物史观确立的正式形成阶段,以及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完善和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科学民生观 逻辑演进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民生观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贤斌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0-53,共4页
民生观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民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演进的,其研究的着眼点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萌芽阶段,伴随着唯物史观确... 民生观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认识和看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民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演进的,其研究的着眼点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萌芽阶段,伴随着唯物史观确立的正式形成阶段,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完善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科学民生观 逻辑演进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环境人格利益入典的理路与设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视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世进 叶素清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民法典》对于环境人格利益的保护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能正面回应环境人格权的立法确认问题,导致环境人格利益得不到全面的保护。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环境人格利益的权益保护范围、妨碍的判断标准、救济体系等进行设计,从... 基于《民法典》对于环境人格利益的保护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能正面回应环境人格权的立法确认问题,导致环境人格利益得不到全面的保护。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环境人格利益的权益保护范围、妨碍的判断标准、救济体系等进行设计,从而构建体系化的环境人格利益私法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民生观 环境人格利益 制度构建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观百年演进的内在逻辑与经验总结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延洵 《理论建设》 2021年第5期23-30,共8页
中国共产党紧扣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调适生态民生发展动力,逐步优化生态民生发展布局,始终坚持生态民生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观百年演进不变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观百年演进蕴含着丰富... 中国共产党紧扣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调适生态民生发展动力,逐步优化生态民生发展布局,始终坚持生态民生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观百年演进不变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观百年演进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启示,即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实践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路径创新与价值选择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生态民生观 观念演进
下载PDF
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和“两个正面清单”实践情况分析——以全国78个省市县和16个样本点调研结果为例
19
作者 刘越 常方 张凌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第6期159-162,共4页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民生概念的范畴,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方位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对人民幸福生活的作用是其基本民生观的重要特征。从实践上看,短期内顺利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长期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民生概念的范畴,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方位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对人民幸福生活的作用是其基本民生观的重要特征。从实践上看,短期内顺利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长期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民生观的重要表现。本文以全国78个省(区、市)、市、县(区、市)和16个样本点为调研对象,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和“两个正面清单”实践情况深入开展了访谈和问卷调研,一方面梳理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经验做法,同时分析得出基层普遍预计能够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要求但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型指标完成仍是难点,且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条件本身制约、各责任主体思想认识、制度完善和机制落实等也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总结了截至目前“两个正面清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七方面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基本民生观 污染防治攻坚战 两个正面清单 “六保”“六稳”任务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的逻辑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咏梅 黄瑞英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9-27,共9页
回溯百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中国民生建设的大幕,引领了中国民生建设的百年变革。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的实践体现为三大逻辑,即民生建设的进路逻辑、人民立场嬗变的逻辑、民生观念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相生相长的逻辑。这三大逻辑紧... 回溯百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中国民生建设的大幕,引领了中国民生建设的百年变革。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的实践体现为三大逻辑,即民生建设的进路逻辑、人民立场嬗变的逻辑、民生观念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相生相长的逻辑。这三大逻辑紧密相连,在党百年民生建设过程中相生相伴。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的逻辑启示我们:新时代新阶段高水平民生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的民生现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传统民生思想“现代化”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生建设 民生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