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行动体系重建及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田鹏 王晓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49,共9页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传统地域共同体不断消解,如何重塑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现代地域社会新公共性重建的重要基础;作为公共性重塑机制和地域生成路径,重塑普遍主义价值观导向的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化秩序...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传统地域共同体不断消解,如何重塑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现代地域社会新公共性重建的重要基础;作为公共性重塑机制和地域生成路径,重塑普遍主义价值观导向的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化秩序重构的关键。基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行动体系转型及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集中居住过程中空间"脱嵌"的农民个体"脱身不脱根",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续着传统村落型地域整合机制,使得社区化导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半融合"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及新地域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如何找回行动并重塑主体性社会行动体系,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新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居住区 地域社会 新公共性 社会行动体系
原文传递
就业分化视角下集中居住实施后农户的福利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坤鹏 欧名豪 刘成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在剖析就业分化对集中居住区农户福利水平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集中居住工程试点区扬州市调研样本,分析不同就业分化特征下农户间的福利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业分化程度越低,退出宅基地后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所受冲击越大,对... 在剖析就业分化对集中居住区农户福利水平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集中居住工程试点区扬州市调研样本,分析不同就业分化特征下农户间的福利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业分化程度越低,退出宅基地后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所受冲击越大,对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的受偿需求就越高;就业模式分化是影响集中居住区农户福利水平的关键因素,但职业层次分化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应充分尊重农户就业异质性,制定差异化宅基地退出补偿方案,把促进农户非农就业作为集中居住工程实施后推动农户福利水平提升的重要政策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分化 集中居住区 福利 可行能力理论 扬州市
下载PDF
基于供排水工程系统优化的乡镇集中居住区规模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庄玉泽 辛乾龙 张礼华 《西北水电》 2022年第2期14-17,共4页
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中拆村并点不同位置集中居住区居民规模,对减少建设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以各居住区居民数量为决策变量,给排水流量、管径、流速限制为约束条件,通过动态规划方法求解集中居住区最少给排水工程费用,从而确定合理的... 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中拆村并点不同位置集中居住区居民规模,对减少建设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以各居住区居民数量为决策变量,给排水流量、管径、流速限制为约束条件,通过动态规划方法求解集中居住区最少给排水工程费用,从而确定合理的各居民点居民数量。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相较于将居民平均分配至各居民点的方法,可有效减少给排管网工程投资,为新农村建设中拆村并点居住区规模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居住区 给排水 管径 费用最少
下载PDF
慈溪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剑雄 《小城镇建设》 2017年第6期56-62,共7页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新型城镇化取得了突破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中心城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在慈溪市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保障城...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新型城镇化取得了突破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中心城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在慈溪市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文章着重介绍了慈溪市周巷镇在上一轮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阻力背景下的实践和探索,并结合慈溪市周巷镇近年来在农民集中区建设方面的经验与问题,提出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集约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溪市 美丽乡村 集中居住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安置点污水处理方案分析——以河南唐河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新芳 何丽琼 贾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106,共3页
在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中,河南省相关部门整合资金,将农村集中居民点的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制改为雨污分流制。根据居民点规模,从污水处理稳定达标运行、保护水环境的角度出发,确定末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为:中小型村采用"... 在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中,河南省相关部门整合资金,将农村集中居民点的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制改为雨污分流制。根据居民点规模,从污水处理稳定达标运行、保护水环境的角度出发,确定末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为:中小型村采用"厌氧无动力技术"设施;大型村按"简易好氧生化设施"标准建设;特大型村按"好氧生化+氧化塘"标准建设,也可按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以唐河县城郊乡太山安置点为例,对具体做法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移民 集中居民点 污水处理方案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 被引量:37
6
作者 田鹏 陈绍军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61,共9页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个案,将其置于"城乡连续统一体"理论框架内,考察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民集中居住行为之行动逻辑及农民集中居住区之运行机制。首先,由于农民—国家关系延续使得实践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表现为"脱身不脱根";其次,"脱身不脱根"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委员会"缺位"、业主委员会"缺场"及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使得农民与社区关系呈现"半嵌入"状态;最后,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及"半熟人社会"概念,文章将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脱身不脱根"与"半嵌入"辩证作用的社区运作逻辑称之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连续统一体” 农民集中居住 “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下载PDF
制度悬浮与行为失调: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理堕距 被引量:4
7
作者 石伟 《中国行政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1,共8页
因治理资源的消解、治理事务的叠加,农民集中居住区出现了治理堕距问题。一方面,受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转型影响,社区行动主体的行为失调,表现为农民观念转变滞后、行动利益多元化,由此导致社区群体分化,影响社区整合。另一方面,农民集... 因治理资源的消解、治理事务的叠加,农民集中居住区出现了治理堕距问题。一方面,受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转型影响,社区行动主体的行为失调,表现为农民观念转变滞后、行动利益多元化,由此导致社区群体分化,影响社区整合。另一方面,农民集中居住后的治理制度运行难以回应社区诉求,出现治理中的回应错位、资源内耗与条线张力的治理制度悬浮困境。治理堕距的呈现,带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地域空间的去社会化、时空形态模糊和村社集体角色缺失,重新定义了社会形态,反映出社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农民互动关系的失衡与断裂。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有效治理,需探索如何优化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治理机制,重塑基层社会整合,重建社区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治理堕距 行动逻辑 制度悬浮 国家与农民
原文传递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差异性发展:江苏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叶继红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9期47-51,共5页
近年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江苏省客观上存在着区域(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民自身条件不同的问题。在苏南,农民集中居住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而苏北则表现为产业带动较弱、行政推动较强的特点,苏中则... 近年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江苏省客观上存在着区域(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民自身条件不同的问题。在苏南,农民集中居住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而苏北则表现为产业带动较弱、行政推动较强的特点,苏中则是在产业、政府共同作用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兼顾统一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差异性 江苏省
下载PDF
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研究: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的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田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74,共7页
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 基于Wirth-Redfield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同时,房屋产权明晰化使得业主身份建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干部管理社区化既是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主要议题也是重构社区组织认同结构的必要路径。最后,Wirth-Redfield模型视角下的乡村都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聚居模式和社会样态的显性变化,更是一场隐形的文化转型,其核心是要告别乡土社会实现一种新型的城乡文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社会样态 Wirth-Redfield模型
下载PDF
后乡土社会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及反思--基于苏北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鹏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及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口、产业、生态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互惠流动的同时,传统乡土性逐渐消解式微,如何重塑后乡土社会地域认同及整合机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的关键。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视角,从地域空间、组织体系及社会结构维度考察苏北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重建的实践过程发现,完成物理空间整合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依然不同程度延续着传统乡土社会整合机制,使得现代普遍主义价值取向的地域关联及社会认同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后乡土社会样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性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突破制度红利型动力机制及行政主导实践逻辑重塑后乡土社会整合机制,就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重建地域公共性并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区 后乡土社会 乡土性 秩序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