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0篇文章
< 1 2 2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评估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中肿瘤剂量的分布 被引量:173
1
作者 肖泽芬 章众 +3 位作者 张红志 戴建荣 梁军 韩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3-277,共5页
目的 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研究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方法 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 2 0例经体位固定、模拟机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 ,通过局域网 (Lantis)将扫描图像传送到治疗计划系统 (CMSFoc... 目的 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研究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方法 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 2 0例经体位固定、模拟机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 ,通过局域网 (Lantis)将扫描图像传送到治疗计划系统 (CMSFocus)。由主任医生根据食管造影、纤维食管镜和CT勾画GTV、CTV和PTV。物理师为每例患者设计 3种野 :A为常规野 :以体膜上显示的标记点为模拟机定位中心 ,将模拟机定位的条件直接输入治疗计划系统 ;B为扩大野 ;C为适形野 :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使靶区 (GTV、CTV和PTV)和正常组织达到满意剂量。结果  ( 1)CT扫描显示肿瘤的左右径平均为 4 .3cm ,前后径为 2 .9cm。常规模拟机定位中心与三维适形计划中心的位置在X、Y、Z轴方向上差 3.7、9.6、6 .4mm。 ( 2 )常规野和扩大野的处方剂量 (射野中心点的剂量 )为 6 0Gy ,分 30次 ,6周完成 ,其所覆盖的肿瘤体积占GTV的 37%、38% ,CTV的 2 7%、33% ;适形野的处方剂量 (CTV的95 %体积剂量 )同常规野和扩大野 ,但其所覆盖的肿瘤体积占GTV的 10 0 %。 ( 3)常规野、扩大野和适形野GTV的 10 0 %体积剂量分别为 4 4、5 7、6 2Gy ;肺V2 0 分别为 2 3%、31%、2 0 %。结论 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技术的方法不能使肿瘤靶体积的剂量分布均匀且达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评估 食管癌 常规放射治疗 肿瘤剂量 分布
原文传递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146
2
作者 赵斌 蔡世峰 +1 位作者 高佩虹 彭洪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DW-MR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 扩散敏...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DW-MR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 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计算26个正常乳腺、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恶性病灶、30个良性病灶分别在b=1000~0、1000~500、500~0 s/mm2时的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及b=1000~0、1000~500、500~0 s/mm2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565.74,P<0.01),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和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变 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腺体组织;3组b值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30,P<0.01),b值越低,ADC值越大;把恶性肿瘤ADC值95%可信区间上界(1.01×10-3)mm2/s定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界值,诊断敏感性为64.0%,特异性为96.7%.结论根据ADC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做出鉴别诊断,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MR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ADC值 表观扩散系数 平面回波成像 鉴别诊断 腺体组织 良性病变 500 诊断敏感性 统计学 乳腺病变 单次激发 正常乳腺 病理证实 可信区间 恶性肿瘤 特异性 b值 病灶
原文传递
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被引量:127
3
作者 王康 赵泽华 +6 位作者 王之 张国桢 王伟忠 徐嵩森 张淼 刘文瑾 奉典旭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MPVR)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临床疑诊阑尾炎收治入院手术患者39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扫描和MPVR重建2种CT检查,术后31例确诊为阑尾炎,从阑尾充血、水肿至阑尾脓肿共分5级(正常阑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MPVR)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临床疑诊阑尾炎收治入院手术患者39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扫描和MPVR重建2种CT检查,术后31例确诊为阑尾炎,从阑尾充血、水肿至阑尾脓肿共分5级(正常阑尾为0级)。结果对照手术病理,MPVR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率872%,敏感度90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667%。常规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度385%,敏感度387%,特异度375%,阳性预测值706%,阴性预测值136%。28例确诊急性阑尾炎的MPVR重建片所示5种主要征象及出现频率如下阑尾肿大(管腔直径>6mm)(964%),阑尾结石(267%),回盲部肥厚(367%),阑尾周围炎(714%),脓肿(107%)。结论多层螺旋CTMPVR重建技术显著提高了CT对临床症状模棱两可、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并可减少重型阑尾炎病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急性阑尾炎 多层螺旋CT 特异度 阴性 阳性 重建技术 管腔 扫描 方位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气道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16
4
作者 叶京英 韩德民 +3 位作者 张永杰 王军 扬庆文 林宇华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78-281,I021,共4页
目的 应用计算机辅助纤维喉镜检查结合M櫣ller检查法 (computerassistingfiberopticpharyngoscopywithm櫣ller′smaneuver,CFPMM)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 ,OSAS)上气道形态异... 目的 应用计算机辅助纤维喉镜检查结合M櫣ller检查法 (computerassistingfiberopticpharyngoscopywithm櫣ller′smaneuver,CFPMM)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 ,OSAS)上气道形态异常 ,探讨该方法在OSAS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FPMM观察OSAS患者及无鼾症症状及相关疾病对照组各 30例腭咽、舌咽最小截面积 ,矢状径与横向径比值 ,咽壁顺应性 ,判定上气道阻塞位点 ,形成阻塞的解剖因素 ,并与多导睡眠图分析 (polysomnography,PSG)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①CFPMM可实现上气道各部截面积的直接测量及顺应性的定量判定 ;②OSAS腭咽、舌咽最小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气道顺应性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 ;③OSAS组M櫣ller检查时气道最小截面积均小于 40mm2 ;6 0 % (18/ 30 )出现气道完全闭塞 ;④OSAS组全部存在腭咽平面阻塞 ,其中合并舌咽平面阻塞率为 40 % (12 / 30 ) ;⑤腭咽阻塞的主要因素为软腭过长 ,咽侧壁肥厚及顺应性增大 ;舌咽阻塞原因除舌根淋巴组织增生、舌根后坠外 ,双侧扁桃体下极肥大及喉咽侧壁顺应性增大 ,占较重要地位 ;⑥气道最小截面积、顺应性与OSAS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①应用CFPMM可定量观察OSAS气道截面积及顺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上气道 CFPMM
下载PDF
肠扭转的CT表现 被引量:101
5
作者 纪建松 王祖飞 +5 位作者 徐兆龙 吕桂坚 徐民 赵中伟 苏金亮 周利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85-1187,共3页
目的提高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方法对9例术前CT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滑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法(STS-MIP)。结果9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 目的提高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方法对9例术前CT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滑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法(STS-MIP)。结果9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6例)和血管的“漩涡征”(9例)、“靶环征”(2例)、“鸟喙征”(6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扭转 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6
6
作者 毛定飚 滑炎卿 +5 位作者 王鸣鹏 张国桢 吴威岚 胡非 葛虓俊 丁其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 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 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每位患者的 4条冠状动脉分支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分... 目的 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 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每位患者的 4条冠状动脉分支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心率≤ 6 0次 /min者 ,有 82 1% (4 6 / 5 6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6 1~ 70次 /min者 ,有 6 3 4 % (10 4 / 16 4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71~ 80次 /min者 ,有 4 1 2 % (2 8/ 6 8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80次 /min以上者有 31 2 % (10 / 32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 6 0 %~ 70 %的重建相位窗时图像质量最佳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在 5 0 %~ 6 0 %时最佳 ,右冠状动脉重建相位窗为 5 0 %~ 70 %较满意。结论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重建相位窗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图像质量
原文传递
颞骨高分辨率CT各向同性的研究 被引量:84
7
作者 刘凯 柳澄 +2 位作者 陈青华 巩若箴 夏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 研究颞骨高分辨率CT是否能够达到各向同性并筛选出最佳扫描参数组合。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Mx 80 0 0 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 ,MxVIE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矩阵采用5 12× 5 12 ,视野 (FOV)为 2 5 0mm× 2 5 0mm ,选用... 目的 研究颞骨高分辨率CT是否能够达到各向同性并筛选出最佳扫描参数组合。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Mx 80 0 0 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 ,MxVIE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矩阵采用5 12× 5 12 ,视野 (FOV)为 2 5 0mm× 2 5 0mm ,选用头颅标本 4具 ,8耳 ,分别用准直 0 5mm、重建间隔5 0 % (0 3mm)、不同螺距 (0 6 2 5、0 875、1 2 5 0、1 75 0 )得到直接扫描轴、冠状面图像各 4组。通过图像重建技术 ,得到准直 0 5mm、重建间隔 83 3% (0 5mm) ,准直 1 0mm、重建间隔 5 0 % (0 5mm)的重建图像各 4组。轴面选用镫骨、弓形下窝、前庭上神经管、鼓膜张肌、前庭导水管等 9个解剖结构 ,冠状面选用鼓膜张肌、锤骨外侧韧带、前庭下神经管、蜗窗等 9个解剖结构。利用多平面重建 (MPR)技术 ,采用上述解剖结构 ,分别将 12组轴、冠状扫描图像与相应的重建图像的显示质量进行统计评分处理 ,验证能否达到各向同性并筛选出达到各向同性的最佳参数组合。利用这个最佳参数组合 ,采用患者组 15耳进一步验证其正确性。结果 螺距 0 6 2 5、0 875 ,准直 0 5mm、重建间隔 0 3mm 2组扫描参数的MPR图像与直接图像能够达到各向同性。 [前组t0 0 5( 2 ) =- 0 78,P >0 0 5 ;后组t0 0 5( 3 ) =- 1 93,P>0 0 5 ]。采用准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高分辨率CT 重建 前庭 解剖结构 神经管 患者 数组 扫描图像 准直
原文传递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数字化设计 被引量:87
8
作者 黄华军 张国栋 +5 位作者 欧阳汉斌 杨洋 吴章林 许靖 谢普生 黄文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内固定植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例以及常用胫骨平台钢板的CT数据,在Mimics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以及建立钢板三维模型库,然后进行内固定方案...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内固定植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例以及常用胫骨平台钢板的CT数据,在Mimics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以及建立钢板三维模型库,然后进行内固定方案的数字化设计。3D打印出骨折复位模型以及钢板模型,在3D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内固定方案进行模拟手术。比较数字化虚拟手术与3D模型模拟手术的内固定植入效果。结果 3D模型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数字化设计方案的手术效果一致,二者螺钉长度无明显差异(t=-1.594;v=12;P=0.137)。结论 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设计能有效的提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植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手术 3D打印 数字化设计 计算机辅助 术前规划
下载PDF
CT多平面重建对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检出的价值 被引量:71
9
作者 陈广 马大庆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认识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 (NNPI)的征象。探讨CT多平面重建 (MPR)配合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胸膜凹陷的诊断价值。方法  (1)观察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 (SPLC) 91例 ,良性小结节 5 9例。 9例SPLC、2例良性结节术后用改良Heitzman法... 目的 认识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 (NNPI)的征象。探讨CT多平面重建 (MPR)配合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胸膜凹陷的诊断价值。方法  (1)观察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 (SPLC) 91例 ,良性小结节 5 9例。 9例SPLC、2例良性结节术后用改良Heitzman法充气固定肺叶制成病理大切片。比较分析良、恶性胸膜凹陷对照组及充气标本扫描和病理切片。 (2 )对恶性胸膜凹陷 2 0例、良性 12例行CTMPR ,观察MPR显示NNPI的作用。结果  (1)NNPI是指胸膜线影进入结节内部 ,于结节表面形成切迹改变。此征对恶性胸膜凹陷特异度为 96 5 %。 (2 )恶性胸膜凹陷切迹在MPR的检出率为 80 % ,与横断面扫描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13 2 0 5 ,P <0 0 5 )。结论 NNPI对于恶性胸膜凹陷有高特异性诊断价值。MPR配合多层螺旋CT能提高此征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多平面重建 胸膜 多层螺旋CT 诊断 周围型小肺癌
原文传递
CT肺功能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67
10
作者 张伟宏 刘玉清 +9 位作者 牟文斌 朱杰敏 金征宇 孙革利 刘维 王京岚 马毅 罗松江 李宏晨 方亮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32-836,共5页
目的 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可行性 ,着重研究CT肺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altest,PF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共 6 9例 ,包括PFT正常者 2 1例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 37例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 9例 ,混合性功能障碍... 目的 探讨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可行性 ,着重研究CT肺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检查(pulmonaryfunctionaltest,PF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共 6 9例 ,包括PFT正常者 2 1例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 37例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 9例 ,混合性功能障碍者 2例 ,均在 1周内完成PFT和胸部CT检查。采用最大吸气末和呼气末屏气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 12 0kV ,175mA ,每层螺旋扫描时间 1s,床速 2 0mm/s,螺距 2∶1。将CT图像经医学数字影像与通讯 (DICOM)协议接口接到计算机上。利用自行研制的CT肺功能定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吸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 (Vin)与PFT的最大肺总量 (TLC)存在明显相关性 (r=0 86 6 ,P <0 0 0 1) ,呼气末CT测得的肺体积 (Vex)与残气量 (RV)有相关性 (r=0 833,P <0 0 0 1) ,呼吸比 (Vex/Vin)与RV/TLC有相关性 (r=0 5 90 ,P <0 0 0 1)。吸气像平均CT值与第 1秒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 ,第 1秒用力呼吸量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存在相关性 (r=0 382 ,P <0 0 5 ;r=0 6 82 ,P <0 0 1)。像素指数 (PI) =- 910~ - 95 0HU与FEV1、FEV1%、FVC %、FEV1/FVC均存在相关性 ,其中与FEV1/FVC的相关性最好 (r =0 747~ 0 772 ,P <0 0 1)。呼气像平均CT值与FEV1、FEV1%、FV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试验 数据收集 CT 肺功能成像
原文传递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11
作者 聂永康 赵绍宏 +4 位作者 蔡祖龙 杨立 赵红 张爱莲 黄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SR 70 0 0或GELigh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SR 70 0 0或GELigh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描机 ,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经 2位 (或 2位以上 )放射科医师阅片分析。结果  10例肺隔离症病灶 1例位于右下叶 ,9例位于左下叶 ,异常体动脉供血 8例来自胸主动脉 ,2例来自腹腔干。CT平扫表现为斑片状阴影 4例 ,肺门肿块并邻近肺血管影增多迂曲 3例 ,肺气肿区内条状高密度影 2例 ,多囊融合肿块影 1例。10例增强扫描有 9例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 ,其平均直径 9.7mm ,7例显示引流静脉。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可显示异常体动脉、引流静脉及其与病变结构的关系 ,表面阴影成像及容积重现可显示异常血管。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肺隔离症 体动 动脉供血 螺旋CT三维重建 引流静脉 肿块 显示 阴影 曲面重建
原文传递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 被引量:47
12
作者 吴良浩 葛焕祥 +1 位作者 管卫 张国良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3D-CTA检查,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和表面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其中7例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结果67例患者中,椎动...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3D-CTA检查,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和表面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其中7例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结果67例患者中,椎动脉显像133条;正常52条,病变81条;1条闭塞不显像。病变包括先天性畸形,血管受压或牵拉移位,血管壁粗糙、钙化,管腔狭窄、部分中断等。发育畸形的椎动脉可伴有多种病变,一条椎动脉可以多段发病。椎动脉发育畸形和椎动脉各段病变发生情况如下:椎动脉先天畸形31条(发育纤细17条,走行异常14条);起始段(V1)病变11条(血管壁粗糙、变细10条,其中3条扭曲成角;1条钙化);颈椎段(V2)和寰枕段(V3)病变30条(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移位13条,牵拉内移7条,局限性狭窄10条);颅内段(V4)病变55条(血管呈串珠状、管壁粗糙52条,其中钙化2条;血管部分中断3条)。血管造影7例14条血管,血管异常8条共13处病变;颅内段病变2处,3D-CTA显示明显狭窄,DSA为轻度狭窄,其余11处病变两者相符。结论3D-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可以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先天畸形、血管钙化以及判断相邻椎骨的影响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方法,为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血管造影 椎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
原文传递
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5
13
作者 陈海荣 杨军 +3 位作者 高淳 吕琦 徐铭 周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60例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的病例,采用32层螺旋CT进行扫描,以1.25mm层厚行薄层多平面容积重组图像后处理,总结分析其CT表现,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60例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的病例,采用32层螺旋CT进行扫描,以1.25mm层厚行薄层多平面容积重组图像后处理,总结分析其CT表现,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0例患者中,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4例,右侧腹股沟疝1例,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1例,胆囊炎1例,结肠肿瘤1例,假阴性2例。其中CT表现为阑尾水肿、增粗、管壁增厚者52例,阑尾腔内肠石10例,阑尾周围炎45例,回盲部壁增厚12例,阑尾脓肿2例,阑尾穿孔2例,其中1例并发腹膜炎及麻痹性小肠梗阻。结论:急性阑尾炎有典型的CT表现,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从不同角度显示阑尾及其周围情况,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 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CT结肠造影术四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8
14
作者 罗明月 周康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85-788,共4页
目的 比较研究CT结肠造影术 4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机对 64例结直肠癌病例行容积扫描 ,在工作站应用 4种后处理方法获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CT仿真结肠镜 (CTvirtualcolonoscop... 目的 比较研究CT结肠造影术 4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机对 64例结直肠癌病例行容积扫描 ,在工作站应用 4种后处理方法获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CT仿真结肠镜 (CTvirtualcolonoscopy ,CTVC)、表面遮盖显示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 (Raysum)图像。分结直肠癌环肠周侵犯程度、长度和分型 3方面比较分析所得结果。病变均经手术和 (或 )常规结肠镜 (conventionalcolonoscopy ,CC)活检病理证实。结果MPR、CTVC、SSD和Raysum对结直肠癌环肠周侵犯程度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 10 0 0 %、82 8%、79 7%和 79 7% ,MPR与CTVC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对肿块长度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 89 1%、76 6%、95 3 %和 10 0 0 % ,CTVC与SSD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对肿块分型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 81 3 %、92 2 %、71 9%和 71 9% ,CTVC与SSD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MPR能准确判断肿块环肠周的程度 ;Raysum能比SSD更可靠地显示肿块的长度 ,判断较准确 ;CTVC有助于肿块分型的判断。结论 MPR、CTVC、SSD和Raysum检查结直肠癌各有优缺点 ,4种后处理方法的结合能更全面显示肿块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直肠癌 结直肠癌 CT 诊断 结肠造影术
原文传递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对腹部CT扫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 被引量:51
15
作者 石清磊 赵红梅 +5 位作者 张玲 马亚光 李晓婷 崔涌 孙应实 张晓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辐射剂量的程度。方法利用DiscoveryCT750HI)机型,分别在噪声指数(NI)和ASIR值为10和0(A组)、12和30%(B组)、13和40%(C组)、14和50%(... 目的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辐射剂量的程度。方法利用DiscoveryCT750HI)机型,分别在噪声指数(NI)和ASIR值为10和0(A组)、12和30%(B组)、13和40%(C组)、14和50%(D组)、15和60%(E组)、16和70%(F组)条件下对带有腹环的模体Catphan500进行扫描,每组扫描3次,每次扫描选取6套图像,每组共18套图像。分析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cT值的准确性、噪声及辐射剂量。空间分辨率和辐射剂量直接进行比较,密度分辨率、噪声、cT值的准确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对于空间分辨率,在标准算法下A~F组可分辨的线对数分别为6、6、6、6、6、5lp/cm,刀锋算法下A~F组可分辨线对数分别为7、7、7、7、7、6lp/cm。A~F组的噪声分别为(15.23±0.18)、(14.58±0.19)、(14.55-4-0.20)、(14.39±0.20)、(14.11±0.24)和(13.604-0.25)HU,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8.530,P=0.001),密度分辨率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12±0.64)、(2.89-4-0.60)、(2.784-0.44)、(3.22±0.44)、(2.56±0.53)、(2.44±0.7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48,P=0.040)。A~F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值分别为20.99、14.54、12.37、10.67、9.50、8.16mGy。结论当NI≤15、ASIR≤60%时,腹部条件下扫描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变化,辐射剂量最多可降低约55.7%。当NI值、ASIR值进一步增高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下降,NI值等于15、ASIR等于60%组图像质量高于其余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预弯双钢板治疗肩胛颈骨折的影像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9
16
作者 郝毅 杨文勋 赵大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为预弯双钢板在肩胛颈骨折的应用提供影像学数据 ,介绍手术方法和适应证。 方法 用CT扫描和X线平片测量的方法 ,对 30例成人肩胛骨的颈部、肩胛冈的基底部和肩胛骨外侧缘等进行三维观测。 结果 肩胛颈、肩胛冈的基底部和肩胛... 目的 为预弯双钢板在肩胛颈骨折的应用提供影像学数据 ,介绍手术方法和适应证。 方法 用CT扫描和X线平片测量的方法 ,对 30例成人肩胛骨的颈部、肩胛冈的基底部和肩胛骨外侧缘等进行三维观测。 结果 肩胛颈、肩胛冈的基底部和肩胛骨外侧缘可以接受钢板螺钉内固定。应用预弯双钢板治疗移位的肩胛颈骨折 11例 ,无肩胛上神经及肩胛上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11例获随访 ,平均随访 19个月 ,患侧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 81.8% (9/ 11)。 结论 本方法固定坚强 ,并发症少 ,利于病人早期锻炼和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颈骨折 预弯双钢板 骨折固定术 影像学研究
原文传递
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9
17
作者 张志勇 陶力 +1 位作者 陈刚 吴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对异常供血动脉显示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将 1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螺旋CT扫描方案分为 2组 ,第 1组 8例 ,单层螺旋扫描 :层厚 3mm ,床进 4 5mm/s,重建间隔 1 5mm者 5例。多层螺旋扫描 :实际层厚 2 ...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对异常供血动脉显示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将 1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螺旋CT扫描方案分为 2组 ,第 1组 8例 ,单层螺旋扫描 :层厚 3mm ,床进 4 5mm/s,重建间隔 1 5mm者 5例。多层螺旋扫描 :实际层厚 2 5mm ,有效层厚 3 2mm者 3例。对比剂流率 2 5ml/s;启动智能扫描探测到腹主动脉上段强化最佳时开始扫描。扫描资料交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后处理。第 2组 6例为单层螺旋扫描 ,其中 5例扫描层厚 5mm ,床进 5mm/s;1例扫描层厚 10mm ,床进 10mm/s。结果 病灶位于右下肺 2例 ,左下肺 12例。表现肿块者 11例 ,边缘清楚的结节者 3例。 14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 ,发自腹主动脉 11例 ,胸主动脉 2例 ,脾动脉 1例 ;其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最佳。上述异常供血动脉均经外科手术证实。引流静脉均未显示。结论 在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中 ,多层螺旋CT横断面结合三维图像后处理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叶内型肺膈离症 诊断 病灶 异常供血动脉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9
18
作者 孙晶 李晓 +1 位作者 赵涛 程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比较X线片与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3DVR)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骨折的100例患者,具有完整的普通X线片及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图像与3DVR图像资料,比较X线片及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 目的比较X线片与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3DVR)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胸部外伤疑似肋骨骨折的100例患者,具有完整的普通X线片及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图像与3DVR图像资料,比较X线片及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肋骨骨折91例共455处,3DVR图像诊断骨折89例共454处,X线片诊断骨折52例共206处。以CT轴位扫描图像为标准,3D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为97.80%,特异性为100.00%;X线片诊断的敏感性为60.46%,特异性为66.67%。结论 64层螺旋CT3D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X线片,与CT轴位扫描图像相比,具有定位容易和骨折显示直观、明确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在脊柱外科手术应用实验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田伟 刘亚军 +4 位作者 刘波 李勤 胡临 李志宇 袁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2月将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导航系统应用于脊柱外科,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采用4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CT三维导航法和Iso-...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2月将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导航系统应用于脊柱外科,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采用4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CT三维导航法和Iso-C术中三维导航法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通过大体解剖观察评价植钉的准确性。同时对163例采用不同导航方式(包括透视导航、CT三维导航和Iso-C术中三维导航)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判断内固定术的植钉准确性。结果实验研究共植入螺钉398枚。盲法组平均手术时间27min;优29枚(36.3%),良21枚(26.3%),差30枚(37.5%)。透视法组平均手术时间112min;优35枚(44.9%),良29枚(37.2%),差14枚(17.9%)。透视导航法组平均手术时间69min;优34枚(42.5%),良36枚(45.0%),差10枚(12.5%)。CT三维导航法组平均手术时间98min;优70枚(87.5%),良10枚(12.5%),无差的螺钉。Iso-C术中三维导航法组平均手术时间91min;优72枚(90%),良8枚(10%),无差的螺钉。临床病例中,透视导航组共272枚螺钉,优243枚(89.3%),良29枚(10.7%)。CT导航组共571枚螺钉,优485枚(84.9%),良82枚(14.4%),差4枚(0.7%,均发生于早期颈椎手术病例)。Iso-C术中三维导航组共142枚螺钉,优136枚(95.8%),良6枚(4.2%,5枚为颈椎,1枚为腰椎)。结论正确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能显著提高脊柱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三种导航方法各有优缺点,Iso-C术中三维导航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有可能逐渐替代其他两种导航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低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头颈CTA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李玮 刘建新 +1 位作者 王霄英 朱颖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5期482-485,共4页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对比剂剂量(双低)头颈CTA的可行性。方法:30例患者行双低头颈CTA检查,对比剂剂量为0.3mL/kg,管电压100kVp。3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剂量为60mL,管电压120kVp。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对比剂剂量...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对比剂剂量(双低)头颈CTA的可行性。方法:30例患者行双低头颈CTA检查,对比剂剂量为0.3mL/kg,管电压100kVp。3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剂量为60mL,管电压120kVp。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对比剂剂量、剂量长度乘积(DLP)、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值(SSDE);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等级、头颈动脉各段的CT值等级。结果:双低组对比剂剂量均值为(28.13±2.76)mL,对照组为60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SSDE均值为(24.29±0.98)mGy,对照组为(31.77±2.27)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DLP均值为(889.24±62.00)mGy.cm,对照组为(1185.04±140.05)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血管CT值等级评分中大脑中动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血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kVp、低对比剂剂量头颈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