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1
作者 包建平 倪春华 +3 位作者 朱翠山 詹兆文 蒋兴超 申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848,共11页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27-35藿烷系列和C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20或nC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 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系列 双峰态分布 单体烃碳同位素 烃源岩 原油 黔北坳陷 黔南坳陷
下载PDF
复合溶剂液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碳同位素分馏
2
作者 沈娟章 程琴 +2 位作者 午紫阳 蔡燕燕 谭卫红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4,共6页
利用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技术研究C3、C4植物源原料液化生成乙酰丙酸乙酯(EL)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15 min内,C3、C4植物源原料液化生成EL的反应速率为木薯淀粉>玉米淀粉,杨木纤维素(P-C)>玉... 利用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技术研究C3、C4植物源原料液化生成乙酰丙酸乙酯(EL)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15 min内,C3、C4植物源原料液化生成EL的反应速率为木薯淀粉>玉米淀粉,杨木纤维素(P-C)>玉米秸秆纤维素(CS-C),杨木>玉米秸秆,液化生成EL过程中碳同位素比值的分馏速率为C3植物源原料>C4植物源原料,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线性关系,液化反应速率较大时,δ^(13)C值的变化速率也大。结合瑞利方程量化液化过程中EL的^(13)C碳稳定同位素的富集程度,得到不同原料液化过程中富集因子大小为ε>ε,ε_(CS-C)>ε_(P-C),ε>ε,表明液化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富集程度与原料的δ^(13)C值相关,液化程度越大,δ^(13)C值变化程度越大,通过追踪反应过程中的碳稳定同位素分馏变化就可以反映其液化程度。此外,^(13)C同位素富集在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5-HMF)上,而在最终产物EL中相对较少;由于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存在,发生化学反应后,^(12)C同位素在EL中逐渐富集,^(13)C同位素富集在5-HMF中,说明在试验过程中5-HMF→EL的路径占优势。由此可知,CSIA可用于C3、C4植物源原料液化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同位素分析 乙酰丙酸乙酯 液化 碳同位素分馏
下载PDF
塔北隆起北缘原油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洪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6,共5页
对塔北隆起北缘原油进行了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刻画了原油的轻烃组成特征。所有轻烃化合物中,环戊烷系列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原油之间差异最小,对原油成因的鉴别意义小于其他化合物。优选的其他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成因原油... 对塔北隆起北缘原油进行了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刻画了原油的轻烃组成特征。所有轻烃化合物中,环戊烷系列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原油之间差异最小,对原油成因的鉴别意义小于其他化合物。优选的其他化合物碳同位素在不同成因原油中呈现出显著规律,轮台油气田煤成油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较重,主要位于-21‰~-19‰之间;大涝坝油气田湖相油次之,位于-25‰~-21‰之间;雅克拉油气田海相油最轻,位于-31.5‰~-28‰之间。典型寒武系—下奥陶统来源的YN2井原油分布特征独特。上述分布特征揭示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可靠的原油成因判识指标,尤其对于凝析油与轻质油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烃碳同位素 轻烃 原油 地球化学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Ge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coal-sourced oils and inter-bedded shale-sourced oils as revealed by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analysis 被引量:2
4
作者 SUN Yongge WANG Zhiyong +5 位作者 SHENG Guoying ZHANG Shihuan PENG Ping’an FU Jiamo WANG Wuhe YUAN Mings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20期1737-1740,共4页
To date, questions remain as to how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oal- and interbedded shale-sourced oils in coal measure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δ13C value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s controlled by the depos... To date, questions remain as to how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oal- and interbedded shale-sourced oils in coal measure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δ13C value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s controlled by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vities of biota grown in such depositional setting, this note examines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profiles from coal and interbedded shale extracts using the gas chromatography-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 (GC/I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e values from coal extracts are enriched in 13C relative to that of interbedded shale extracts, an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in characterizing coal- and interbedded shale-sourced oils in coal measures. An example for it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from the Turpan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e productivities of BIOTA coal-derived oil Turpan Basin.
原文传递
甾烷和藿烷的国产X型分子筛分离制备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二庭 向宝力 +5 位作者 李际 迪丽达尔·肉孜 王汇彤 马万云 刘翠敏 张晓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3-720,共8页
采用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对甾烷和藿烷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吸附和脱附实验,探讨两种分子筛在制备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为甾烷和藿烷单体化合物的分离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分子筛对不同类型化... 采用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对甾烷和藿烷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吸附和脱附实验,探讨两种分子筛在制备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为甾烷和藿烷单体化合物的分离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分子筛对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吸附作用不同,对甾烷化合物中的5α,14α,17α-20S、5α,14β,17β-20R、5α,14β,17β-20S三种构型吸附能力最弱,其次是5α,14α,17α-20R构型的甾烷系列、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13X型分子筛对藿烷组分吸附能力强于10X型分子筛,可用于藿烷类化合物的分离;而10X型分子筛对甾烷组分吸附能力强于13X型分子筛。通过控制淋洗液的用量,能够分别分离不同构型的甾烷化合物。获得的甾烷和藿烷化合物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过程中无碳同位素分馏现象,重复性非常好,说明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可用于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的分离富集及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甾烷 藿烷 单体烃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地球化学
下载PDF
Long chain n-alkanes and their carbon isotopes in lichen species from western Hubei Province: implication for geological records 被引量:1
6
作者 Xianyu HUANG Jiantao XUE Shouyu GUO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5-100,共6页
Five coticolous liche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western Hubei Province of China to analyze the long chain n-alkanes and their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The n-alkanes range in carbon number from C17 to C33 with s... Five coticolous liche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western Hubei Province of China to analyze the long chain n-alkanes and their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The n-alkanes range in carbon number from C17 to C33 with strong odd-over-even predominance between C21 and C33. Lichens are dominated by n-C29 in the samples of Dajiuhu, Shennongjia Mountain, but by both n-C23 and n- C29 at Qizimei Mountain. This difference may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se two sites. The δ13C values of long chain n-alkanes in lichen samples show the signature of C3 plants. Based on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values and previous results, we state that alkane homologs 〉 C23 mainly originate from the symbiotic fungi, while symbiotic algae only contribute trace amount of long chain alkanes. Of great interesting is the occurrence of long chain 3-methylalkanes in the Qizimei samples. These anteiso compounds range from C24 to C32, displaying obvious even-over-odd predomi- nance.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association of long chain 3-methylalkanes with n-C23 alkane might be used as proxies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lichens in Eart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HEN alkarle 3-methylalkanes n-C23 alkane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e
原文传递
尿素络合法分离-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法分析土壤和植物中低含量(ppm级)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宁 朱庆增 +6 位作者 谢曼曼 宋智甲 王道聪 贾秋唤 岑况 储国强 孙青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1-479,共9页
尿素络合法和5?分子筛法是常用的分离富集环境样品中正构烷烃的方法,但由于复杂的处理流程对于低含量正构烷烃的回收率普遍较低。本文通过优化尿素络合法分离富集正构烷烃的实验条件,建立了尿素络合法分离-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分析... 尿素络合法和5?分子筛法是常用的分离富集环境样品中正构烷烃的方法,但由于复杂的处理流程对于低含量正构烷烃的回收率普遍较低。本文通过优化尿素络合法分离富集正构烷烃的实验条件,建立了尿素络合法分离-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分析土壤和植物中低含量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即采用正己烷-丙酮溶解样品,在4℃冰箱中与2 mL尿素-甲醇饱和溶液反应48 h;用去离子水溶解尿素络合物,加入正己烷后分离出有机相和水相,分别用正己烷、丙酮-正己烷萃取有机相和水相中的正构烷烃。中长链正构烷烃的回收率达79%~104%,高于5?分子筛法和已有尿素络合法的富集效果;单体碳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09‰~0.63‰(1σ)。利用改进的方法分析实际样品,大幅降低了未分峰和共流出物的干扰,提高了实际样品中ppm级中长链正构烷烃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和植物样品 低含量正构烷烃 尿素络合法 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测定水体中微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方法研究
8
作者 漆艳 尹希杰 +1 位作者 李玉红 林锡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4-1480,共7页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空萃取(HS-SPME)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无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利用HS-SPME和直接萃取(D-SPME)方法分别测试7种苯系物的δ^(13)C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08‰~0.45‰和0.05‰~0.39‰,测试误差分别为-0.16‰~0.33‰和-0.41‰~0.46‰,两种SPME方式在萃取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碳同位素分馏,HS-SPME的灵敏度比D-SPME方法高1~2个数量级。通过移动平均值算法计算苯、间/对二甲苯、异丙苯的检出限为1μg/L,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的检出限为2μg/L。测得江苏某废弃农药场地下水中7种苯系物δ^(13)C值的标准偏差为0.01‰~0.4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系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质谱 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下载PDF
Immature crude oils in the salt lak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re related to organic matter precipitated at stage of carbonate in salt lake sedimentation sequences 被引量:5
9
作者 PENG Ping’an SHENG Guoying +1 位作者 FU Jiamo JIANG Jiag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S1期1-6,共6页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a geological section in Jianghan basin. Widely distributed immature oils in this basin have been shown to relate to the carbonate depositional stage of salt...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h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a geological section in Jianghan basin. Widely distributed immature oils in this basin have been shown to relate to the carbonate depositional stage of salt lake sedimentation cycle. It is concluded that only whe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rocks is taken into account, is it meaningful to calculate the immature oil in the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salt lake IMMATURE CRUDE oils biological markers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动物骨骼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诺杨 胡松梅 +3 位作者 孙周勇 郭小宁 韩宾 杨益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9,共11页
基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模型开展古代样品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可细化脂肪来源,有助于探究动物资源的加工利用、相关载体的使用功能及先民饮食策略,从而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提供重要信息。目前该模... 基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模型开展古代样品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可细化脂肪来源,有助于探究动物资源的加工利用、相关载体的使用功能及先民饮食策略,从而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提供重要信息。目前该模型已得到国外诸多地区现代动物样品的验证,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尚不明晰。文章对陕北地区石峁遗址和高家洼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开展了脂肪酸分析,并对其中1例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样本进行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碎骨样本的一系列特征肽段与鹿和绵羊的部分肽段相匹配,表明其为鹿或绵羊。家养动物(猪、普通牛、羊亚科)中,除2例绵羊显现出较强的C_(4) 饮食信号,应源于粟类作物副产品或人工采集的藜科植物消费;其余动物均表现为C_(3) /C_(4) 类混合特征,意味着存在野生C_(3) 植物的摄入。相比其他遗址,石峁遗址采取了相对粗放的家猪管理模式;而牛、羊饲养模式的多样化可能是先民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对新兴家畜品种开展探索性饲养活动的反映。野生动物(梅花鹿、马鹿)中,2例鹿具有较高的δ^(13)C_(16:0) 和δ^(13)C_(18:0) 值,应有C_(4) 植物的摄入,表明龙山时代陕北地区先民与鹿存在互动关系。古代陕北地区C_(4) 植物对饮食的贡献使得该地区的动物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数据相对于前人建立的"δ^(13)C_(18:0) -δ^(13)C_(16:0) "分布模型存在正向偏移,但仍可通过计算Δ^(13)C值来区分该地区的动物脂肪来源(Δ^(13)C>0‰为非反刍动物体脂,-3.3‰<Δ^(13)C<0‰为反刍动物体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石峁遗址 高家洼遗址 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家养动物饲养模式 野生动物管理
原文传递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
11
作者 苏静 尹希杰 +1 位作者 丁达 漆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4-640,共7页
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优化了吹扫时间、吹扫温度和干吹时间,确定最优吹扫捕集效率,并通过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系物水溶液,计算水体中痕量苯系物... 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联用测定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方法。优化了吹扫时间、吹扫温度和干吹时间,确定最优吹扫捕集效率,并通过测试不同质量浓度的苯系物水溶液,计算水体中痕量苯系物的检出限。结果表明,在35℃下吹扫捕集13 min,干吹时间3 min条件下,水样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的吹扫捕集效率分别为95.0%、90.2%、71.3%、59.1%、69.4%、50.8%和70.1%,7种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标准偏差(STD)为0.06‰~0.29‰。7种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在0.50~20.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 6~0.999 5,在各浓度下7种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值的标准偏差为0.090‰~0.48‰,进样量及进样方式的差异不会导致碳同位素分馏。水样中苯、甲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的检出限为1.00μg/L,乙苯和异丙苯为0.50μg/L。该方法可以极大提高水体中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出限,结果准确可靠,满足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扫捕集 痕量苯系物 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下载PDF
水中氯代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中预富集方法进展
12
作者 凌媛 黄毅 +3 位作者 尚文郁 谢曼曼 刘舒波 孙青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5-801,共7页
高精度准确测定氯代烃单体碳同位素对示踪污染物来源,了解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转化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若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在迁移转化过程中不变,根据其同位素组... 高精度准确测定氯代烃单体碳同位素对示踪污染物来源,了解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转化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若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在迁移转化过程中不变,根据其同位素组成可以示踪污染物的来源;若同位素组成变化,根据同位素分馏结果,可以评价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本文综述了固相微萃取、静态顶空进样、吹扫-捕集、多级串联技术等前处理方法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C-C-IRMS)联用分析水中氯代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液-液萃取较少用于水中氯代烃的单体同位素分析。静态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都是无溶剂富集技术,与GC-C-IRMS联用分析水中氯代烃单体同位素过程中不存在或存在小且恒定的可校正的同位素分馏,分析精度一般优于1‰,没有二次污染,降低了杂质干扰,提高了GC-C-IRMS的分辨率和分析精度,降低了检测限。从静态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到多级串联等技术与GC-C-IRMS联用分析水中氯代烃单体同位素比值,检测限逐渐降低。目前,吹扫-捕集-GC-C-IRMS在分析水中氯代烃中应用最广泛,重现性好、检测限低。针内微萃取、管内微萃取、搅动棒吸附萃取和顶空进样吸附萃取等前处理方法与GC-C-IRMS仪联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前处理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林田 李钜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390,共7页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组成 表层沉积物 C3植物 东海泥质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五大连池湖相沉积物正构烷烃和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 被引量:13
14
作者 汪亘 王永莉 +6 位作者 孟培 王自翔 孙则朋 杨辉 巩俊成 张虹 吴应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0-900,共11页
对中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五大连池青石钻孔湖相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本文主要讨论了正构烷烃的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具有前峰型和双峰型两种分布特征,表... 对中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五大连池青石钻孔湖相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本文主要讨论了正构烷烃的分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具有前峰型和双峰型两种分布特征,表明其有机质为混合来源,包括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输入.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自35.2ka B.P.以来,nC27/nC31和ACL指标共同记录了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的植被以草本为主.对C27、C29和C31长链正构烷烃进行了单体碳同位素测定,并利用二元模式估算了C3和C4植物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自35.2ka B.P.以来,研究区的植被以C3植物为主.期间在典型冷暖气候事件中,受温度变化的影响,C3/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有明显的变化,在全新世大暖期(6.0ka B.P.),受温度升高影响,C3植物的生物量显著减少,C4植物的生物量则明显增加;而在两次典型冷气候事件(中全新世降温事件8.2ka B.P.和新仙女木事件12.9ka B.P.)时期,受温度降低影响,C3植物的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C4植物的生物量则相对呈减少的趋势;在末次冰盛期21.0ka B.P.时,受明显低温特征的影响,C3植物生物量高达80.0%,这可能是当时低温的气候特征抑制了C4植物的生长.研究结果对探索我国东北地区C3/C4植物分布格局,并为评估未来气候演化对该地区植被格局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物 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古植被意义 五大连池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嘉丽 刘强 +2 位作者 伍婧 储国强 刘嘉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8-511,共14页
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7)~nC_(33),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少数样品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单峰... 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7)~nC_(33),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少数样品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单峰型以nC_(27)为主峰,双峰型分布中前峰群以nC_(21)为主峰、后峰群以nC_(27)为主峰;短链正构烷烃(<nC_(21))奇偶优势不明显,中链(n C23~n C25)和长链正构烷烃(>nC_(27))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揭示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于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共同输入,并以陆生植物贡献为主.全新世以来,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δ^(13)C_(27~31))逐渐偏负,与太阳辐射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表明在轨道尺度上该区域的有效湿度的逐渐增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湖泊水位的变化则既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高压相对位置的影响,又受到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势力强弱的制约.根据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全新世以来四方山天池湖泊环境及其区域气候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11.2-8.0 ka BP:区域有效湿度较低,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比例略有增加,湖泊水位频繁波动,湖泊初级生产力下降,湖泊营养状态发生贫化;(2)8.0-6.4 ka BP:区域有效湿度增加,陆生C_3植物中草本植物比例略有增大,湖泊水面收缩、水位下降,湖泊初级生产力变化不大,湖泊营养状态较为稳定;(3)6.4-3.4 ka BP:区域有效湿度比上一阶段更高,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扩张,草本植物比例相对收缩,湖泊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湖泊初级生产力增加,湖泊营养状态发生好转;(4)3.4-2.4 ka BP:区域有效降水量继续增加,陆生C_3植物中草本植物比例升高,湖泊水位下降、水面收缩,湖泊初级生产力下降,湖泊营养状态发生贫化;(5)2.4-0.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四方山天池 湖泊沉积物 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湖泊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原油油源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二庭 靳军 +5 位作者 米巨磊 何丹 王明 李际 马万云 王海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2-502,共11页
车排子地区紧邻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条件优越,具有多层系含油特点,前人对该区原油油源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研究区原油生物标志物分析基础上,结合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对车排子地区原油油源进行... 车排子地区紧邻沙湾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条件优越,具有多层系含油特点,前人对该区原油油源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研究区原油生物标志物分析基础上,结合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对车排子地区原油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存在3类原油:(1)Ⅰ类原油为新近系沙湾组轻质油,表现为侏罗系来源特征,Pr/Ph比值大于2.0,原油碳同位素值偏重,δ(13)^C值大于−28.0‰,姥鲛烷(Pr)、植烷(Ph)和三环萜烷含量较低,Pr/nC17和Ph/nC18比值小于0.3,不含β-胡萝卜烷,三环萜烷/藿烷比值分布在0.08~0.18之间,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比值分布在1.61~3.81之间,ααα20R规则甾烷具有C_(27)和C_(29)规则甾烷优势,呈C_(27)>C_(28)<C_(29)分布;金刚烷异构化指标IMA值在0.30~0.38之间,IDMA-1值在0.45~0.49之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下降”型,即随碳数增加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逐渐变轻;(2)Ⅱ类原油分布于白垩系到石炭系,表现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来源特征,Pr/Ph比值小于1.3,原油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值小于−30.0‰,Pr、Ph和三环萜烷含量相对较高,Pr/nC17和Ph/nC18比值大于0.4,具有中等含量的β-胡萝卜烷,三环萜烷/藿烷比值分布在0.32~1.20之间,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比值分布在0.25~0.77之间,ααα20R规则甾烷具有C_(29)规则甾烷优势,呈C_(27)<C_(28)<C_(29)分布,金刚烷异构化指标IMA值在0.49~0.53之间,IDMA-1值在0.51~0.53之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山谷”型,随碳数增加,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Ⅲ类原油分布于新近系沙湾组生物降解稠油,表现为二叠系和侏罗系混源特征,生物标志物特征介于Ⅰ类和Ⅱ类原油之间,原油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值小于−30.0‰,三环萜烷含量较高,三环萜烷/藿烷比值分布在0.87~1.32之间,表现为二叠系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单体烃碳同位素 金刚烷 生物标志物 车排子地区
下载PDF
热脱附-单体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佳妮 张晗 +3 位作者 洪振宇 徐慧 张娴 陈进生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42-1347,共6页
采用热脱附与稳定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城市不同源及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单体同位素特征。系统考察了样品进样量、进样方式和样品分离度对同位素分馏影响情况。使用填有Tenax TA的吸附管采集汽油车尾气、汽油挥发、柴油车... 采用热脱附与稳定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城市不同源及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单体同位素特征。系统考察了样品进样量、进样方式和样品分离度对同位素分馏影响情况。使用填有Tenax TA的吸附管采集汽油车尾气、汽油挥发、柴油车尾气、柴油挥发、溶剂挥发和餐饮油烟等污染源,以及城市不同功能区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不同污染源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不同,97~#汽油车尾气的δ^(13)C值偏重,平均值为-25.84‰,富集13C;餐饮油烟的δ^(13)C值偏轻,平均值为-30.26‰。油品挥发比燃烧后以尾气的形式排放的苯系物δ^(13)C值重。厦门市各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的δ13C平均范围在-27.03‰^-25.40‰,接近于汽油和柴油挥发及尾气中的δ^(13)C值,表明厦门市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以机动车排放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同位素 挥发性有机物 热脱附
下载PDF
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在湖沼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咸雨 张一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3,共14页
地质载体中保存的脂类来源于生物细胞膜、叶片蜡质层等,能够指示特定的生物分类学类群或微生物功能群,也能够记录生物生长或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信息,已经成为第四纪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除了化合物含量和分子组成,脂类... 地质载体中保存的脂类来源于生物细胞膜、叶片蜡质层等,能够指示特定的生物分类学类群或微生物功能群,也能够记录生物生长或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信息,已经成为第四纪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除了化合物含量和分子组成,脂类的碳同位素组成也蕴含着重要的生态或环境信息。对于光能自养生物,这些信息来自光合作用和脂类的生物合成过程;对于异养生物,信息则来自摄食的底物和脂类的生物合成过程。总结了近些年来湖沼沉积中脂类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进展,从长链正构烷烃、脂肪酸、陆源五环三萜等高等植物脂类和磷脂脂肪酸、藿类、四醚膜脂等微生物脂类等2个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重视实验技术,开发适合小样品量的分析方法,建立直接测试藿类和四醚类等分子量相对大的脂类碳同位素组成的新技术,加强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的应用;可以考虑多种脂类碳同位素的联合、同一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和单体氢同位素的联合;建议加强脂类单体碳同位素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过去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类 单体碳同位素 湖沼沉积 生物地球化学 古生态
原文传递
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GC-C-IRMS测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陆燕 王小云 曹建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2-537,共6页
为监测海洋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追踪污染物来源并控制污染,建立了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GCC-IRMS测定方法。首先采用EA-IRMS联用技术对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定值,偏差范围在0.03‰~0.15‰(n=10),小于0.2‰... 为监测海洋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追踪污染物来源并控制污染,建立了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GCC-IRMS测定方法。首先采用EA-IRMS联用技术对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定值,偏差范围在0.03‰~0.15‰(n=10),小于0.2‰;再用该16种多环芳烃混标,运用GC-C-IRMS联用技术考察了高效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进样体积、无分流时间、进样浓度等可能产生的同位素分馏,结果表明,整个方法并无明显的同位素分馏现象。根据不同浓度PAHs混标在GC-C-IRMS测定中的变化与EA-IRMS测定的差,建立了数据校正曲线,其R^2大于0.99,并应用于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的测定,测试数据为海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溯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IRMS GC-C-IRMS 高效薄层色谱 单体碳同位素 多环芳烃 沉积物
下载PDF
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示踪碳循环过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一鸣 黄咸雨 谢树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7-892,共16页
碳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命和调控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是碳循环的关键驱动者之一,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代谢活动的变化,能够影响温室气体的释放和碳储量,并进一步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在当前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需... 碳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命和调控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是碳循环的关键驱动者之一,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代谢活动的变化,能够影响温室气体的释放和碳储量,并进一步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在当前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碳代谢活动的特征和响应。磷脂脂肪酸(PLFA)因其快速的周转速率和多样的分子结构,已经被广泛用于原位识别不同环境中活体微生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在此基础上,PLFA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一步指示了微生物利用哪些碳源,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同化这些碳源,从而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碳流通和碳循环过程。本文综述了PLFA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组成(Δ14C)在示踪微生物碳循环过程中的应用。对比了农田、草地、森林、湿地以及海洋沉积物中活体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和碳同化途径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微生物对碳源的偏好以及不同环境中底物碳的可用性有关。对比了岩石、地下水、表层和深层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对化石碳源和年轻碳源的差异利用,化石碳是岩石和地下水环境中活体微生物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现代活体微生物可以直接利用部分老碳;相反,表层和深层土壤微生物倾向于利用现代碳源,这些碳源可能来自根系分泌物和从表面垂直输送的溶解有机碳。随着加速器质谱和单个化合物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预计PLFA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将在微生物碳循环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不同环境中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单体碳同位素 碳源代谢 老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